路遥《人生》的精彩,李沁演不出来

教语文的冯稳秀

央视热播剧《人生之路》接近尾声,收视率一路狂飙,即将破三。老公追得热火朝天,我也凑着看了几个片段。看过路遥原著小说《人生》,电视剧就很难入眼。李沁怎么演,都感觉不如作者笔下的刘巧珍活色生香。<div><br>当然也不能全让李沁背锅,而是你品过优秀原著这样的“曾经沧海”,再看其他皆“除却巫山不是云”了。文字阅读带来思维想象上的享受,是持久绵长的,宛如窖里的老酒,时间越久,味越醇香。而且随着你经历的变化,它会如“明月照大江”,如“清风拂山冈”,给你恰到好处的理解与安慰。</div><div><br>现在的人们,更喜欢享受视觉上的刺激。君不见,原著部头家中藏,尘埃覆盖对凄凉;君不见,抖音快手视频号,用户均是几亿多。电视剧省去人们沉下心来阅读的过程。而以直白明了的画面浏览,神经被迫接受并产生痛快淋漓的感官享受,这种快感宛如一杯冰镇后的可乐,瞬间刺激味蕾肠胃,让你直呼“好爽”,但“好爽”过后,什么也没有了。</div><div><br>所以,看过《西游记》电视剧后,我脑中浮现出的孙悟空形象均是六小龄童。再看过《大话西游》,又被迫生成周星驰模样。原著中“头上对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所衍生的无限想象,千百般模样就生生地被剪掉了,固化了。</div><div><br>现代人缺乏想象,动画电视剧罪不可恕。“李沁们”百口莫辩,却也是画面表演的先天不足决定的。无论导演、演员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div><div><br>那姑且,让我们走进原著。特选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描写,领略一把原汁原味、原汤原水的文字盛宴。</div> 一、环境描写与事件发展交织。<br><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font color="#ed2308">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地上没一丝风尘,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窜着。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font><br><br></div><div>高加林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跑进家门。忍住不读,我们也知道这位主人公将遭遇不幸。因为这个作者已用天地万物为他做了铺垫。<br></div><div><br></div><div>果然,他说——我的书教不成了。<br><br></div><div>于是,<font color="#ed2308">“外面雨点已经急促地敲打起了大地,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窗纸不时被闪电照亮,暴烈的雷声接二连三地吼叫着。外面的整个天地似乎都淹没在了一片混乱中。”</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难道是高加林那句“教不成书了”拉动天空的电闸,引发了这一系列的自然反应?不是,是作者刻意安排,将人物的命运小舟,置于这一片暴风雨中。六处环境描写,写了雨前、雨中、雨后,交织着高加林被顶替回家,告知父母消息,准备上告,又被劝说接受现实的一系列事件。</div> 二、细腻的人物描写,诠释了不同的爱。<br><br><div>书中有父母之爱,高玉德老两口对高加林的“父母之爱”体现在“灯芯”与“白面饼”里。高加林回家,老两口是这样的:<div><br><font color="#ed2308">老父亲立刻凑到煤油灯前,笑嘻嘻地用小指头上专心留下的那个长指甲打掉了一朵灯花,满窑里立刻亮堂了许多。老母亲赶紧把端上炕的玉米面馍又重新端下去,放到锅台上,开始张罗着给儿子炒鸡蛋,烙白面饼;她还用她那爱得过分的感情,跌跌撞撞走过来,把儿子放在炕上的衫子披在他汗水直淌的光身子的上,嗔怒地说:“二杆子!操心凉了!”</font><div><br> 还有巧珍对高加林的爱。回乡后,高加林被迫当起社员,干的第一件事是卖馍。然而百无一用是书生,太阳西斜,他的馍还是满满一栏。这时,他“偶遇”了刘巧珍。<br>芳心暗许的刘巧珍是这样与他对话的——</div><div><br><font color="#ed2308">“加林,你是不是卖馍去了?”她脸红扑扑的,不知为什么,看来精神有点紧张,身体像发抖似地微微颤动着,两条腿似乎都有点站不稳。“嗯……”高加林应承了一声,很奇怪地看了她一眼,没话寻话地说:“你也赶集去了?”</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r>“嗯……”巧珍用手帕揩着脸上沁出的汗珠,眼睛斜看着她的自行车,但精神却在注意他,说:“我来赶集,一点事也没……加林,”她突然转过脸看着他说,“我知道你一个馍也没卖掉!我知道哩!你怕丢人!你干脆把馍给我,你在这里把我的车子看住,让我给你卖去!”</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r>巧珍说着,两只手很快过来拿他的篮子。</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r>高加林闷头闷脑地还没反应过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巧珍已经从他胳膊上把篮子夺走了。她什么话也没说,提着篮子就返身向街道上走去了。</font></div><div><br>喜欢是什么?是“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君心即断肠”的含蓄婉转,还是“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深情告白?不,都不是。陕北“乡土”的喜欢,虽是“心悦君兮君不知”,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义不容辞地为你卖馍。</div><div><br>不同的爱,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作者笔下变为恰到好处的语言文字,读起来真是熨帖。</div></div></div> 三、鲜活接地气的场面描写。<br><br><div>回乡的高加林不得不干起农活,有一次和德顺老汉来城里掏粪。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粪多的厕所掏得起劲,有两个过来阻拦他,于是“掏粪三人组”月下拿着粪勺干起架!</div><div><br><font color="#ed2308">那两个人都握住了拳头。前面的那个眼明手快,当胸就给了高加林一拳。加林两眼冒火,把粪担往地上撂,拉起留粪的粪勺,就向那后生砍去!前面的人一跳,躲过去了。后面的那个刹那间也操起了粪勺。于是,三个掏粪的人就在车站的停车场上打了起来。长粪勺在空中飞舞,粪点子把三个人都溅了满身。</font><div><font color="#ed2308"><br>迷朦的月光静静地照耀着这个骚乱的场面。一个小伙子的脚被加林一粪勺打麻了,叫唤了一声蹲在了在下,而加林自己的脊背上却被另外一个人砍了一粪勺。直到车站的人跑出来,才把架拉开……</font><div><br>我读这段正在吃午饭,眼前看着书,嘴里扒着饭,脑子里是粪勺长舞,粪点乱飞的情景。武侠小说也来助阵,脑中甚至幻化出“粪大侠”上门挑战,粪二侠、三侠摆起双人八卦阵,三人打得难解难分,浑身恶臭。外人赶来劝解,还未近身却已纷纷倒地——臭倒的。<div><br>你看,好的文字总会给人丰富的想象力。</div></div></div></div> 当然,不能把动画电视剧一棒子打死。有时候缺乏对文字的鉴赏能力,甚至连故事情节都看不懂,比如说古典书籍,总是看得脑袋疼,怎么办?这个时候,可以借助动画电视剧理清故事情节,降低阅读难度。<div><br>七八岁时看《三国演义》电视剧,在大人的解说下居然看得津津有味。有了对情节的初步了解,再看书时就消除了畏难心理。即便有些地方读不懂,也可以像依靠脑中的电视情节连蒙带猜,把那本大部头啃了下来。</div><div><br>最有趣的要数看武侠小说与电视剧的结合了。金庸先生的老版武侠电视剧相对来说遵循原著,对照电视剧中的武术动作,理解书中晦涩难懂的武功招数。甚至学会了不少,在一帮孩子中作威作福,称王称霸。</div><div><br>由此可见,动画电视的桥梁作用还很大呢!</div><div><br>可是,我还是希望要回到书中,体会文字的美妙。所以,我们终会忘记李沁的刘巧珍,但一定会记得路遥的文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