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澳印象(12): 中国城墙

大千一目

<div><br></div>几年前,在一个国家公园的景区门口看到一张《中国城墙》的大型宣传图片,被深深吸引。当时只知道中国城墙是蒙哥国家公园的标志性景观,离悉尼很远,故一直寻思着怎么才能前去实地游览。终于等到了这次环游的机会,从阿德莱德返回的途中可以顺道去游览蒙哥国家公园及中国城墙的景点,实现这多年的梦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蒙哥国家公园(Mungo National Park)</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蒙哥国家公园位于新南威尔士州西南部,距离悉尼以西875公里,占地1110平方公里。蒙哥国家公园是土著人穆蒂穆蒂(Muthi Muthi)、宁帕(Nyiampaar)和巴尔金吉(Barkinji)等部族的传统集会地,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威兰德拉湖区(Willandra Lakes Region)的一部分。整个湖区共有17个干湖,其中蒙哥湖(Lake Mungo)是该地区最著名的湖泊,位于威兰德拉湖泊系统的中心,也是蒙哥国家公园的主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是从悉尼或墨尔本前往蒙哥国家公园,则先抵达巴尔拉纳德再进入到景区。但是,我们这次是在从阿德莱德返回悉尼的途中去游览蒙哥国家公园,则先到达米尔杜拉过夜,然后第二天往东北方向行驶110公里进入景区。游览之后不走回头路,从景区再往东南方向行驶150公里到巴尔拉纳德过夜。查看资料,通往景区及景区内部的道路是不封闭的,且路况尚可,我们普通的两轮驱动汽车可以进入。只是要关注天气预报,在潮湿的下雨天,进入景区和景区内部的道路可能会被关闭。</p> <div><br></div><b>米尔杜拉(Mildura)</b><div><br></div><div>米尔杜拉是维多利亚州西北部的一个内陆城市,位于默里河(Murray River)的维多利亚一侧,与新南威尔士州一河之隔。米尔杜拉2021年人口为34,565人。米尔杜拉是维多利亚州的一个园艺中心,以其葡萄生产而闻名,供应维多利亚80%的葡萄。许多酿酒厂也从米尔杜拉采购葡萄。<br></div><div><br></div><div>我们在米尔杜拉过夜,天蒙蒙亮就起床了。赶在日出前,出发前往蒙哥国家公园。</div> 从米尔杜拉到景区游客中心的路程是110公里。开始的大约三分之一的公路是铺装路,崭新的柏油路面,如同驾车在高速公路。看着东方的太阳缓缓升起,感觉十分惬意。 <p class="ql-block">但是,后三分之二的公路是土路,总体宽敞平坦,偶尔会有坑洼处。好在路上几乎没见到别的车,故未遇到尘土飞扬的情况。</p> 在距离景区游客中心2.5公里处,有一块蒙哥国家公园指示牌。 <div><br></div><div><b>蒙哥游客中心(Mungo Visitor Centre)</b></div><div><br></div><div><div><br></div></div><div>游客中心是我们预订的由导游带领的蒙哥中国城墙之旅(Mungo Walk the Walls of China Tour)的集合点。游客中心的前面是一个停车场,而后面有一个小型的景观花园。</div> <p class="ql-block">景观花园里有一块展示板,波纹状造型富于湖区特征,简要介绍了该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自然风光地的概况。该历史遗址丰富的考古遗产对生活在这里的原住民意义重大,他们与新州政府签订了协议,共同管理威兰德拉湖区和蒙哥国家公园。蒙哥国家公园于1979年被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基金会(NSW National Parks and Wildlife Service)收购并纳入国家自然保护区体系。该基金会筹集了购买该物业所需的101,000美元,还资助了一名考古学家,从1979年到1983年常驻在该遗址工作。</p> <p class="ql-block">景观花园里,还矗立了一块巨石,上面刻画着整个威兰德拉湖区的分布图,象征性地描绘着该遗址留下的远古人类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有几间陈列室,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蒙哥国家公园和威兰德拉湖区作了完美介绍。目前,威兰德拉地区依然居住着宁帕、巴尔金吉、穆蒂穆蒂等三个部族的土著人,他们非常在意让他们的后代继承祖先的传统文化,也非常乐意和前来参观的非土著游客进行交流。而对科学家来说,这里有着诸多引人入胜的研究课题。1968年,年轻的地质学家吉姆·鲍勒(Jim Bowler)发现了蒙哥女子(Mungo Lady)遗骸,使蒙哥湖畔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火葬场遗址。随后在1974年,他又发现了按一个特别仪式埋葬的蒙哥男子(Mungo Man)遗骸。这些考古发现将这片土地的人类占领时间至少追溯到4.2万年前,从而颠覆了人们对澳大利亚古代历史的认识。</p> 根据对威兰德拉地区的考古记录,该地区曾经是一个庞大的湖泊系统,其沉积物,地貌和土壤都保存了大量的有关低海拔、非冰川更新世景观的宝贵依据。该地区有杰出的新月形沙丘地貌,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粘土新月形地貌,奇布纳尔伍德新月形沙丘(Chibnalwood Lunette)。同时,该地区也是发现地磁偏移的地点,研究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历史,可提供有关澳大利亚东南部气候和环境演变的信息。它对理解地球磁场倒转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陈列室里,有一个真实大小的双齿兽模型,它是今天袋熊的前身。多少万年之前,这里有巨大、平静、又富饶的生存空间,多种大型野生动物在湖边漫步,生活曾经那样的悠闲和美好。 在展室的玻璃柜里,陈列着一个古老脚印的复制品,这些脚印是2003年被发现,考古认定距今已有2万年。这些脚印在潮湿的泥盘中发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更新世的脚印。 玻璃柜里还放着几封信,每封信旁边都放着一块小石头,是游客们出于内疚或加深对蒙哥意义的了解后退回的纪念品。这些小石头被称为良心石,还有很多这样的信,都保留着。 <div><br></div><b>中国城墙(The Walls of China)</b><div><br></div><div>当蒙哥湖在1.4万年前干涸之后,由于常年西风的作用,在蒙哥湖东南边缘形成了一个巨型新月形沙丘地貌,长达33公里。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有大批中国劳工在这个地区工作,有牧羊的,也有打井的。当他们来到蒙哥湖沙丘见到这巨型新月形沙丘景观时,惊呼为“Walls of China”。从此,“中国城墙”便成为蒙哥国家公园最负盛名的标志性景观。如今,蒙哥国家公园受国家保护,实施了严格的参观游览的规定。游客只能沿着木板栈道参观游览,不允许自己进入中国城墙景区和攀爬沙丘,需要由合格的导游陪同才能进入沙丘地带。我们参加的“中国城墙之旅”,将由经验丰富的原住民导游带领一起漫步在著名的中国城墙近旁,了解蒙哥湖4万多年的土著文化和它的传统主人,还会听到有关威兰德拉湖区的一个又一个动人的历史故事。<br></div> 这次一起参加“中国城墙之旅”活动的游客共十人,导游让大家各自开着自己的车跟着她进入景区。从游客中心通往“中国城墙”景区的停车场有一条砂石土路,约有七八公里的行程。 据资料介绍,目前在威兰德拉地区有记录的哺乳动物有20种,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大约有40种,有记录的鸟类有137种,包括鹦鹉、凤头鹦鹉和雀类等。但是,在进入景区后的这一路上,我们唯一看到的动物是灌木丛中的袋鼠。<br> 我们来到了景区的停车场,这里是蒙哥国家公园的中心,也是湖区第二大干湖蒙哥湖的中心。澳大利亚最古老人类遗骸蒙哥男子和已知最古老的火化女子遗骸都是在这里发现的。它们被埋在蒙哥湖的岸边,靠近“中国城墙”的下面。<br> 我们的导游名叫塔妮娅·查尔斯(Tanya Charles),是一位穆蒂族妇女,她严肃而安静地告诉我们,这是一座古代博物馆,我们祖先的历史就隐藏在这一大片干湖之中。这些湖泊为我们的先人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有鸭子、天鹅、鱼和野兔。4万多年前,家家户户都过着富足的生活,几乎是取之不尽地从湖中捕鱼。然后,大约在1.4万年前,随着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的到来,水消失了,湖干涸了。但在经历了冰河时代后,我们的先人依然活了下来,他们通过狩猎和采集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对于塔妮娅来说,蒙哥确实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地方之一。 塔妮娅带领我们穿行于木板栈道上,走过栈道尽头的大门,进入了蒙哥新月形沙丘的景区,这些月牙形沙丘地貌是历经了无数个世纪的风雨冲刷而形成的,标志性的景观——中国城墙就矗立在这些沙丘群的峰顶。 塔妮娅继续给我们讲述“蒙哥人回家”的故事。1968年,蒙哥女子遗骸被移走,六年后,蒙哥男子的遗骸也被移走。她回忆说:那时,在天黑的时候,我听到了哭声,是一种十分悲戚的哭声。祖母说那是蒙哥女子哭着要回家。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族群的长老们带领所有的土著民众参加战斗,他们要迎回那些先人的遗骸。将近半个世纪后,他们的战斗取得了最终胜利。联邦环境部长苏珊·莱伊(Sussan Ley)宣布批准重新埋葬108名土著居民的遗体,并归还迁出的蒙哥女子和蒙哥男子的遗骸。塔妮娅动情地说,在宣布消息的那天早上,乌云笼罩着蒙哥,她看着雨滴从天而降,不禁喜极而泣。1992年,蒙哥女子被送回,举行了一个特别的仪式,标志着三个土著部落集团为收回自己的权利而进行的持续运动的结束。而后,蒙哥男子的遗骸在2017年也被送回,标志着科学家和土著守护者之间关系的持续和解,有数百人参加的欢迎仪式在4.2万年前埋葬蒙哥男子的地方举行。现在,蒙哥男子和蒙哥女子的两个棺材被保存在一个秘密的地方,要用两把钥匙同时转动才能打开,一把钥匙由科学家掌管,另一把由三个部落的长老掌管。 <div>威兰德拉湖区是更新世地质时期形成的一条远古水道,当时的气候比今天这一地区要冷得多,也要湿得多。3万年前,拉克伦河比现在要大得多,分成四五个主要河道,并在希尔斯顿(Hillston)以西的沙丘上形成了诸多的大型湖泊。这就是威兰德拉湖区,总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但现在都成了干湖,只有在雨季才会有水,年平均降雨量约为250毫米,为半干旱地区,<br></div> <p class="ql-block">在最后一个冰河期之前沉积的蒙哥土层是最有考古价值的。虽然那一时期所对应的也是低降雨量和较冷的天气,但那时有充足的雨水从大分水岭的西侧流下,使湖泊保持满溢。它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以及多种澳大利亚巨型动物。</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冰河时期的末了,湖中的水位开始下降,经过漫长的气候变迁,最终变成了干湖。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欧洲定居者的不断到来,引入的物种,特别是兔子和羊,破坏了植被覆盖,也导致沙丘的侵蚀加剧。然而,这种侵蚀却导致了许多人类和动物遗骸的发现。风把沙和土壤吹向东方,形成了一个移动的沙丘,出现了粘土塔和新月形地貌的城墙。</p> 在蒙哥湖最重要的发现是蒙哥男子和蒙哥女子的遗骸。1968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地质学家吉姆·鲍勒发现了一具部分火化的蒙哥女子的尸体。这蒙哥女子只被火化了一部分,剩下的骨头呈粉碎状。她下葬的时间最初估计有25000年的历史,而后2003年一项多所大学共同的研究结果确定为接近40000年。因此,蒙哥女人是已知最早被火化的人类。1974年2月26日,鲍勒又发现了蒙哥男子。遗骸上覆盖着红赭石,这是已知最早的通常用于仪式葬礼的这种埋葬方式。 有证据表明,人类在蒙哥湖周围居住的时间长达5万年。在沙丘中发现了比蒙哥人遗骸更古老的石器,是用于制作面粉的磨粉器械。它们是由来自100公里外的墨累河流域的砂岩制成的。在沙丘中还发现了一把石斧头,它是用300多公里外谢普顿附近骆驼山的石头制成的。<br> <div>塔妮娅还指着从沙土里裸露出来的动物的化石遗骨,以及一些淡水贻贝壳、金鲈鱼和墨利鳕鱼的鱼骨,等等,给我们描述蒙哥湖当年美丽的动物世界和他们的祖先与动物相依为命的生动故事。<br></div> <div>蒙哥湖的沉积物已经累积了超过12万年。在蒙哥湖床东侧的“中国城墙”,由一系列新月形沙丘组成,高达40米,绵延超过33公里,大多数考古新发现都是在这片沙丘地带出土。城墙结构由三层不同的沙子和土壤组成。最古老的是红色的戈尔戈(Gol Gol)层,形成于10万到12万年前,中间的灰色层是蒙哥(Mungo)层,沉积于5万到2.5万年前。最上面的是赞次(Zanci)层,呈浅棕色,主要形成于2.5万至1.5万年前。<br></div> 当湖水干涸时,盐碱沉积,使得土壤呈碱性,这有助于保存城墙上留下的遗迹。尽管蒙哥湖在几千年前就完全干涸了,但地面上的植被仍然保留在城墙上,这有助于稳定城墙地貌,保护它们免受侵蚀。 中国城墙的地貌是澳大利亚东南部新月形沙丘或干湖床的代表。平坦的沙土以前是湖底,风吹形成的沙丘是河床的边缘。这种新月形沙丘脊常见于澳大利亚东部浅湖盆地的东侧边缘,主要是在持续的西风影响下形成。稳定的新月形沙丘在湖泊的边缘,又有风化侵蚀的发生,形成了美丽深邃的沟壑,就像中国城墙那一带地貌,蒙哥湖新月形边缘的多彩地层清晰地显露无遗。 伴随着新月形地貌,还有不少粗糙的粘土塔,在它们周围的土地被风雨无情地侵蚀的情况下,已经蒙哥湖屹立了千万年。 感觉很有意思的,是被遗传证据所支持的原始人通过多次迁徙来到澳大利亚的理论。这意味着在公元前60世纪或更早,原始人已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制造出坚固而复杂的海船,以便一路航行到澳大利亚。但是,蒙哥人的发现,让人们对澳大利亚实际有人居住的时间产生了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在6万年或更久以前澳洲大陆就已经有人居住,那么所有文明都起源于非洲的理论就受到了质疑。然而,另一种观点则坚持,如果“蒙哥人”确认澳大利亚只有大约5万年的人类居住历史,那么非洲理论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有力了。 还有一项科学发现也很有意思,是关于地磁偏移的研究。1972年,考古地磁学者对史前土著壁炉进行了研究,通过测试炉石和烤炉中存留的磁化特性发现,轴向偶极子场在大约3万年前从正常位置偏转了120度。这一事件被称为地磁偏移,发生在距今30,780年至28,140年间。还有证据表明,在蒙哥湖沉积物质中也发现类似事件,且大多数的地磁偏移都发生在距今26,000 年左右。同时,在挪威的沉积物中也有两次相同的记录,还有来自法国相似年龄的湖泊沉积物的数据也支持这一结果。它们都具有几乎相同的磁力线,表明蒙哥湖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全球性的。 真不知这蒙哥湖的沙丘里还隐藏着多少让人震惊的远古秘密。 总之,此番中国城墙之旅确实收获颇丰。塔妮娅带领我们离开景区,结束了这次蒙哥湖和中国城墙的参观游览。 <br><b>蒙哥自驾游览环线(Mango Self-guided Drive Tour)</b><br><br>临别时,塔妮娅还告诉我说,有一条长60-70公里围绕整个公园景区的环形车道,我们可以自己开车继续在干湖的周边游览。这条蒙哥自驾线路,被称为蒙哥环线(Mungo Loop)。途中有多处野餐地,包括玫瑰木野餐区、圆形坦克野餐区和维加斯井野餐区等。维加斯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定居者,位于国家公园的边缘,是社区活动的中心。除了度假村的豪华小屋和多处露营地,在剪羊毛工棚旧址还提供简易的客栈住宿和公共厨房。 由于感觉劳累,我们放弃了这条自驾游览环线。如果行程上多安排一天,能在景区过夜也是挺不错的。可以沿着蒙哥环线慢慢游览,细细观赏,说不定会有更多意外收获。特别是傍晚蓝调时分拍摄中国城墙壮丽的金色美景,或在星空之夜拍摄蒙哥旷野和浩瀚银河的交相辉映,那更是锦上添花的绝佳的选择。不过,在环线起点的岔路口,我们只是拍了一张告别的照片,期待着有下一次与蒙哥的邂逅重逢。 从景区到巴尔拉纳德的公路是150公里,有三分之一路的红土路,路况也还不错,只是扬尘更大了一些。回去以后肯定要好好洗洗车了。 <div><br></div><b>巴尔拉纳德(Balranald)</b><div><br></div><div>巴尔拉纳德是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个城镇,处在一个偏远的半沙漠地区,那是土著穆蒂人的传统领地。在欧洲移民来此定居之前,该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土著文化一直延续至今。</div><div><br></div><div>带着行程的疲惫,我们来到了这个偏远小镇,迎接我们的是一道美丽的彩虹,表达了我们圆满结束“中国城墙之旅”的愉悦心情。<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结束语,特填词《念奴娇》,以抒发此行之无限感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念奴娇·中国城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蒙哥泣涕,</p><p class="ql-block">叹湖干水尽,</p><p class="ql-block">漠沙成僻。</p><p class="ql-block">四五万年前史料,</p><p class="ql-block">考古探明遗迹。</p><p class="ql-block">捕猎鱼禽,</p><p class="ql-block">轻舟来去,</p><p class="ql-block">人伴清凉碧。</p><p class="ql-block">冰河时代,</p><p class="ql-block">改天更地卷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想借势升腾,</p><p class="ql-block">向谁询问,</p><p class="ql-block">我类何来历。</p><p class="ql-block">溯本非洲猿演变,</p><p class="ql-block">相竞起身直立。</p><p class="ql-block">仰望星空,</p><p class="ql-block">精灵飞渡,</p><p class="ql-block">成就鲲鹏翼。</p><p class="ql-block">女娲捏土,</p><p class="ql-block">大千排演周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