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寒假期间,我校全体教师共同阅读了池昌斌老师的《另一种可能》这本书。读后体会,各不相同,兼听之效倍于一人独思。4月11日上午,我们组按照学校要求在内部进行了读书交流分享会,并推选出了本级部优秀教师参加学校的读书交流会。</p><p class="ql-block">以下是老师们读书分享的掠影</p> 王雪萍老师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另一种可能》读书心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指山市第一小学王雪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寒假里,最受欢迎的一本书,一定是特级教师池昌斌的《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这本书是池昌斌老师的第一本教育著作。池昌斌是一位从村小、乡镇小学走出来的特级教师,他从浙南大山里走出来,中师毕业,一路跨界野蛮成长,现任教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他好读书,喜爱登山与户外行走,他的身份是教师、摇滚乐迷、背包客、阅读者等等,他的这本书非常适合渴望成长的广大教师阅读和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于2017年5月第2次印刷的版本。封面很朴素,只有三种颜色:棕黄色、灰色、天青色,《另一种可能》的书名位居棕黄色最上面,给人一种辽远开阔的感觉,中间的灰色有一行英文:TheCrossoverWaytoBeProfessional;下方的天青色有一行特别醒目的副标题: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这句话引发了我们对教师成长的思索。本书背面的灰色部分有几段文字非常醒目地概括了本书的主要观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的未来是不确定的。最好的成长方式,是让我们的世界永远充满另一种可能。”天青色部分是各位名人对这本书及对池昌斌老师的评价。本书共有六章,分别是:在路上;以野长的方式;师·生;阳光灿烂;柔软之心;爷爷是个好老师。打开书本,你会发现每一章节的前面都有一段简短的话,是对整章节的观点进行提炼,阅读时非常方便读者理解作者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特级教师,他的另类成长吸引我们许许多多一线教师,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努力成长。这本书让“一切天性热爱孩子、喜欢教书育人的灵魂,淡定超越,洞开智慧。”这一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一条重要线索。作者池昌斌的成长故事以及他的教育经历,有助于帮助我们理清当下纷乱繁杂的教育现状,更对那些渴望专业成长的青年教师有非常重要的启示。这也是我一直关注这本书的一个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章在路上,池昌斌老师这样描述自然对教育的重要性:“最好的教材是儿童的生活,最好的教室在大自然。那里有大山、树林、溪流、峡谷、原野、麦浪、乡村、草垛……源于自然的教育充满泥土气息,能激发儿童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究,传递淳朴和善良的情感!”池昌斌毫不掩饰自己的学历低,出身卑微。他来自大山的经历,让他始终相信“这样无忧无虑、轻松自由的童年经历会影响儿童一生的美好发展”,问题是当下的教育,学生不堪重负,太多的作业、考试让孩子们缺少好奇心与探索自然的冒险意识,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倾向,长久下去就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这本书非常及时地提醒我们每位教师要给学生松绑,让孩子多一些户外活动的时间,我们能做到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池老师认为最美好的教育在路上,他说:“最好的教育要充满自然气息,最美的学校和教室就是大自然。一个儿童只有在广泛接触自然中才能实现立体、有温度的成长,因为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闪烁着智慧的思想,非常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内心,我觉得我也应该这样教育我的学生与孩子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根据季节的不同,我是这样给学生留作业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天我觉得更适合去郊外踏青,去田野里走走,去感受郊外新鲜的空气,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景。我希望孩子们能去田野,找到一片翠绿的叶子,一根鸟雀飘落的羽毛,一朵漂亮的小野花,一株绿油油麦苗……这些来自田野的植物味道,唤醒了我们最美好的向往,那是关于童年的童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开周馨的作业,我被惊呆了:一朵蓝色的小花开在洁白的纸上,花瓣微微张开宛如一只蓝蝴蝶。蝴蝶旁边是水粉晕染的春天的树,还有梦幻一般的浅绿色。中间是记录的文字:“刚到郊外,我就被路两旁的景色迷住了,漫步在这一条郁郁葱葱的大道上,两边全是青翠的树,地上还残留金黄色的树叶,我捡起一片叶子,轻轻抚摸,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也感受到了春天带给我的那种奇妙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诗涵利用花草设计出了小巧别致的画框,装点了自己的文章。最后一张还有一株野花的标本。野花的小花撑开了作业的美丽,我仿佛陷入了一片野花的海洋。她写道:“沿路返回,已经两点多了。路过阿陀岭时我们下了车休息,在亭子里,我们三个很有默契地一同坐在长椅上,闭目养神,感受春日的暖阳,仿佛时间一切都是美好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许若晗的作业是图案与花朵的美妙组合:她先在本子的左下角态度也贯穿了它的所有表达,个体的所有情绪、情感和思想必定与其生活方式相一致。如果我们看到情感引起了困难,而且与个人的福祉背道而驰,那么仅仅改变这些情感是无济于事的。他们不过是个人生活方式的真实体现,只有改变生活方式才能将它们彻底根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五章柔软之心,我非常喜欢。池老师的观点让我心领神会,书中这样描述好老师的模样:“好老师首先要一颗柔软的心。我们要经常问问自己的内心感受,我的学生需要怎样的帮助和支持?我的学生如何才能过得更有尊严感?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未来和生命抱有更多的希望?”池老师的思想是常识,更是身为人师应当遵循的原则,可是我们往往一味追求分数,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阅读本书,让我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会更有智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学生时,绝对不能单一地去解决问题学生的某个方面的错误,而应考虑学生的精神本身,同时还要参照他个人的生活方式,寻找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才能彻底根除学生的不良行为。在班级管理中我面对一些学生的棘手问题,我常常利用书信拉近师生关系,书信架起了一座连接师生情感的桥梁,彼此之间因真诚的沟通而变得情意融融。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书信是生命的安慰。”写给学生的书信,能够以一种柔软的方式,安慰孩子内心的伤痛。教育因此而成为一种柔和的沟通,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时,也不至于束手无策。倘若,教育总是以一种强制和冰冷的方式出现,他们就会本能地逆反乃至逃避。倘若教师不要依靠说教,先倾听孩子怎么说,然后再用故事、童话、书信等方式,含蓄地疏导一下孩子内心的问题,很多难解的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我希望更多的教师来读读此书,这本书会让我们充满幸福感,更加坚实地迈向专业成长的道路,那么我们的成长也会有另一种可能。</p> 陈颖志老师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故事让教育更有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另一种可能》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颖志</p><p class="ql-block"> 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未来是不确定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好的成长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让我们的世界永远充满另一种可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的寒假,我捧着池昌斌老师的《另一种可能》读得津津有味,阅读是一辈子的修行,在特级教师的故事里,我们也想向池老师一样,种下一个梦想,成就基于个人的另一种可能……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做池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他能带孩子们探寻身不能至之领域;做这本书的读者,是幸福的,因为它能帮我们弥补心未曾至之色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常说人的一生是很漫长的,但在关键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于我而言,来到一小,就是我青春年华中的关键一步。2005年9月,我与一小的故事,在桂子芬芳中开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用这三句话,来分享我和一小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遇见即是美好,一小你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其幸运,王校长慧眼垂青,让我有机会参与一小“故事力”项目的新征程;何其幸运,遇见凝心聚力的卓越团队,以其博学智慧引我教学,以其宽容幽默教我处世。何其幸运,一群亲切友善的伙伴,一起共事,予我关怀,引我成长;何其幸运,与之搭档的任教班级的班主任,任劳任怨,给我教学管理服务的支持,成为我在班级中最坚实的后盾。何其幸运,知我懂我的学生,朝夕相伴,体谅我的不易,是我成长路上最可爱的力量!何其幸运,与一小人相遇,每一个节日都有惊喜,每一个平常日都有温暖,这让我更加确定,前程可奔赴,未来尤可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唯有行动方能致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年来,一小助我完成角色蜕变。通过校班子会议,领导班子们的一次次栽培、引导,我在管理工作中,考虑渐渐周全长远,执行力渐渐提升。教学工作、教师培养、教研引领,一点一滴,都是“追求卓越”路上清晰的脚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暑假,“双减”“五项管理”相继出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文化立校内涵发展”是一小的教育理念,“用心善待每一个孩子”是一小人的追求与承诺。在“双减”背景下,学校更加重视教师的培养。王校长强调只有教师素养提升了,老师们的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提升。他指导我们开展“聚焦双减提质增效”新教师课堂教育教学展示。各教研组以此为契机进行集体研讨,如何让课堂更高效。教室、办公室、操场随处可见老师们讨论的身影,电话、微信随时记录着老师们的困惑或顿悟。彼此请教,相互滋养,在这样的氛围里,谁能不开始行动,开始成长,开始奔赴远方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讲好故事,做有情怀的教育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谁站在教室里,谁就决定了教育的品质,甚至决定了孩子的命运。我作为一个站在教育最前沿的普通老师,作为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倍感肩上责任之重大。我始终谨记: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以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我可能无法给孩子们一个诗情画意的语文课,但是,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会多讲5分钟,多讲5分钟的鲁迅,多讲5分钟的冰心,多讲5分钟的陶行知,这5分钟,我不教考试,请允许我做一次教育!我们的课堂,因此而热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孩子,因为走进了不同的班级,遇见了不同的老师,经历了不同的课程,他们的生命就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可能性。四年级(1)班的缔造,就由我这个不完美的语文老师,带领着这50个不完美的孩子,共同进步,努力向完美靠近。愿我不负今日,许孩子们光芒万丈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把与孩子相遇当做人生的一部分,当我们在孩子的喜怒哀乐中找到自己的童年,当我们每天都在用心地帮助孩子实现梦想……一切都会发生美妙的变化,我们可以感觉到教育的神奇,感觉到教育故事的价值,感觉到自身精神的不断丰富。故事力需要这样的情怀做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故事力的创作过程中,从一个个故事里,我会渐渐明晰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写故事,其实也是在写我们自己。在写故事的过程中,促成了我们的教育思维,丰富了我们的教育情感,温暖了我们的教育情怀。一定意义上说,故事力与教育实践共同勾画出了我们的教育主题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昨日种种,皆成今我,这些零散的故事不知不觉间就凑成了我的一小教育时光。我想,“卓尔不凡”的教育时光不仅仅是做好了这些年的工作,也不单单是获得的这些荣誉,更难能可贵的是,多年之后,我们每每忆起在一小,那些事、那些人都能让我们嘴角带笑;孩子们每每忆起在一小,很多事、很多人都仍能让他们眼中有光。</p> 魏秀琦老师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欣赏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魏秀琦</p><p class="ql-block"> 你是一个经常被学生惦念和想起的老师吗?什么样的老师才会经常被学生想起呢?池昌斌老师给出这样一些标准:个性鲜明,有学识,有修养,幽默风趣,充满童心,教育教学有特色,富有同理心,懂得民主,公平给学生自由,读懂儿童尊严的教师。自我剖析,这些方面我都做得不够好。但我敢于做出深刻的反思和检讨,这得感谢池昌斌老师的鼓舞,因为池昌斌老师说“不断自省是教师不断成长的重要原因,我们需要勇于直面那个充满过错的“我”,表达我们内心的问责。”但我有一方面做的还不错,就是关注所有学生。池昌斌老师说:“让学生怀念的教师,还有一个最基本的职业态度——就是关注所有学生,尤其关注班级里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刚开始接触故事力项目的时候,我就想如果让我去写自己的教育故事,那我该怎么写呢?好像题材有些匮乏。记得池老师的一次讲座。他大致的意思是说:故事力没有题材,那你不妨走进班级的弱势群体。此后我就格外的关注班级的后进生和问题学生,果不其然,关注班级的弱势群体每天都会有故事发生,可谓源源不断。感谢故事力项目给了我灵感,让我能与大家做分享,也感谢故事力项目的鞭策,让我去更加关注那些本就需要关注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分享我将从我们班的三个后进生事例展开,一起感受鼓励和欣赏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个是我们班的刘海超同学,他的字迹很是不美观,改他的作业,说的夸张一点就是在一堆错字里找正确的字,每次批改他的作业前都需要深呼吸,批改完长舒一口气,跟家长沟通过很多次,每次家长都说:老师你辛苦了,我会严加管教。我也跟孩子沟通,我说:海超你每天回家就坚持练10到20个字给老师看,老师就给你加一分。每说一次就坚持写两天,就没有后续了,那字始终没有改观。偶尔有一天,我发现他的生字作业“防止”的“防”写的很漂亮。我就把他写的这个字展示给全班同学们看,并说:今天要特意表扬刘海超同学,他的生字作业有一个字写的特别漂亮。就是这个“防”字,我感觉比老师写的还要漂亮。因为刘海超同学他长得又黑又经常戴口罩,性格内向又常常面无表情,记忆中我从来没有看他笑过。可是当表扬他的时候,那个经常面无表情的脸上竟闪过一丝喜悦的光。那一刻我的心理很复杂,有心酸、有愧疚,孩子太需要鼓励了,我在反思之前我对他写字不美观的这个问题表现的是否有点太过于小题大做、简单粗暴了,作业反馈课上我会经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写的字不堪入目,面批作业的时候常常表现出对他字迹的嫌弃,甚至每次都是最后一个改他的作业,我想我的这些行为肯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让那个本来就性格内向的一个孩子,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如果这个孩子因为字迹问题被一任任老师打击下去。那这个孩子很有可能会产生厌学、自暴自弃、甚至抑郁的情绪。回看江西致远中学因抑郁自杀的胡鑫宇同学,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和家长沉痛反思啊,看胡鑫宇同学的字迹,明显还不如一个小学生的字迹工整,那他生前有没有因为字写的丑陋而被老师打击,被同学嘲笑,我猜可能是有的。如果海超这个孩子真的有一天会产生厌学、抑郁的情绪,那我也是刽子手之一啊,当我往这儿想的时候,我就感觉呼吸困难,因为我曾经打击过孩子的自信、伤害过孩子的自尊,池老师说“教育最可怕的状态是对学生麻木不仁,小题大做,上纲上线,并且把批评处罚学生当做教育生活的常态”,我想不行,我不能以这种方式对待孩子写字写不好的问题了,批评不行,那就试试鼓励吧,希望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这个学期只要他写字稍微比上次进步一点点,哪怕他每次作业就一个字写的漂亮,我也会予以鼓励,貌似我的鼓励见效吧,现在的字迹虽然还不是那么美观,但是正确率提高了。</p><p class="ql-block">通过海超这个事例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不能成就一个孩子,那也千万不要毁掉一个孩子。”“教育是“慢”的艺术,要静待花开。”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先生也说:“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班上另一名叫黎海华的同学,她的问题更多一些。上课迟到、不完成作业是常态。跟以前教过她的老师和班上同学家长了解到,她的家庭关系不是很和谐,父母经常喝酒、吵架、打麻将,不管孩子。上个学期因为不完成作业这件事,我没少批评惩罚,可作业还是不完成。跟家长沟通也无效。这个学期,我就改革了作业布置制度,上个学期是孩子们下午放学后才把作业发到班群里,而有些家长是不关注群信息的,或者说是根本就不关注孩子的学习,海华同学的家长就是这个类型,而这个学期我上午就把作业布置在作业公示栏里,并要求孩子们找一个专门抄作业的本子,每天只要抄写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就可以加一分,而且还规定在下午放学前把作业完成就可以加2-5分。此班规一出,孩子们表现的特别积极。其中就包括黎海华同学,当她开学初连着几天都完成作业后,我就当着全班的面表扬她说:“这个学期黎海华同学表现特别棒,每天都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大,请同学们给她一点掌声!”我又接着说:“她不仅每天能完成作业,还能做到提前预习一两课,请同学们再给她一点掌声。”听到我的表扬,那个平时自卑又害羞的女孩儿,脸上终于绽放出了阳光又明媚的笑容,我们班实行小组加分制,每两个周一小评,一个月一大评,小组内分数最高的师徒,会被评为最佳师父和最佳徒弟。而且还会得到小奖品,比如一只笔、一个笔记本啦,一张奖状啦,她这个学期被评了两次最佳徒弟了,还被评为“三月份进步之星”,此后我还专门找机会表扬她,课上我有时会特意走到她旁边,翻开她的书本说:海华这笔记做的真好,预习的很到位,作业完成的也不错。有一次课下她路过我身边,我还特意拉住她说:海华,老师发现你长得很漂亮哎!她害羞的笑着跑开了!在各种鼓励下,这个孩子这个学期跟上个学期比简直就像变了个人,作业每天都能按时完成了,也不经常迟到了,上课也敢举手回答问题了,最重要的是这个上学期见着我就躲甚至不敢抬头看老师的自卑女孩儿,这个学期开始主动靠近我和我搭话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海华同学的事例我意识到,孩子们真的需要鼓励,鼓励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如果教育孩子,批评、惩罚的方法都不能解决,那不妨用鼓励的方法试试吧!再就是我们老师经常说孩子总是不完成作业,老说家长不管孩子学习,那我们老师自己的工作做到位了没?我相信我们大多数老师都是尽职尽责的,可能方法上我们还需要坐下来去慢慢研讨、细细交流,耐心实践!就像张文质先生说的;教育需要深耕细作的关注与规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一个事例是我们班的朱安洋同学,以前带过这个班的朱荣英教导和楚鹏老师。都知道,那是我们班永远的第一,加个“倒数”,那个孩子识字不多。一般课文都读不下来,更别提会写作文了,上学期作业检查我都特别怕抽到他的,因为他一篇作文都没写!这个学期第一单元的习作他竟然破天荒的写了习作一的主题是“我的乐园”。他写的是《我的乐园是马桶》。给大家欣赏一下他的作文:“你们知不知道我的乐园在哪里呢?当然就是我的马桶,我可以一直冲水,可以把语文同步冲走,还可以把数学同步冲走,我想要不要把一条鱼放进马桶里呢?还是放米?还是放语文课本?”结尾是这样写的“怎么样,听了我的乐园,你是不是也想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完他的作文,我给他的评语是“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马桶欢乐多,自嗨又自在。”作文评讲课上,我把他的作文单独拿出来给同学们欣赏,当然那是一节很快乐的作文评讲课,我当着全班的面表扬朱安洋说,朱安洋同学,通过你的这篇作文,我发现你有三个了不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个了不起是你竟然会写作文了,而且格式正确(标题居中,每段开始前空两格,前后呼应主题。)</p><p class="ql-block">第二个了不起是你的题目特别的新颖独特,一下子就吸引了老师的注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个了不起是你的作文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欢乐,老师希望你能够继续创作,继续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那一节作文评讲课后,那个倒数第一的朱安洋同学顿时变成了全班的明星。经过这一次表扬,习作二的作文,又创神作,习作二的作文主题是“我的奇思妙想”他写了《我的奇思妙想是新型马桶》,这是跟马桶杠上了。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神作开头和结尾。开头他写到“你们是不是厌烦了现在的马桶,是不是厌烦了马桶上不能做菜,也不能扫地,更可恶的是不能看电视”结尾他写到“不要998,不要988,只要888直接带回家。”我给他的评语是“这个新型马桶性价比很高哦,祝你早日研究成功,成为下一个马桶小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求编写诗集,他还自创了一首“马桶诗”,这是跟马桶杠到底的节奏,我们来欣赏一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桶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天用马桶,马桶真友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坐在马桶上,神清气又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给他的评价是:可以哟,体裁竟然是五言绝句,这后两句这还押韵呢!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此四(2)的江湖中多了一位“马桶哥”的绰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三次习作过后,“马桶哥”的脸上开始洋溢起自信的微笑。“倒数第一哥”这个称号所带来的创伤和耻辱,在“马桶哥”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治愈和洗刷。这大概就是鼓励和欣赏的力量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我想说的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一地鸡毛,却也一片希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每个孩子都会闪闪发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鼓励可以让不可能的变可能!那就是另一种可能。</p> 邢美老师分享 <p class="ql-block">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四年级组邢美</p><p class="ql-block"> 在暑假阅读了池昌斌老师的书《另一种可能》。这本书就像炎炎夏日里的一缕清风,让人清爽、快意,于昏昏然中逐渐清晰,开始思考一个叫做情怀和境界的东西,开始审视自己一直以来的教育观念,以及关于课堂,关于教育,关于学生,关于自身,那些我们自以为很熟悉却又言说不尽的生活种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教的13年里,我曾经有过一次去长春听课的经历,在本市也听过优秀教师的讲课,同时也在网络里观摩过名师大家的授课。每每为大咖们巧妙的构思,绝佳的设计,精彩的演绎所折服。动情处春风化雨,寓理时深入浅出。看着自己详尽的笔记,就仿佛置身于那栩栩如生,声情并茂的课堂,无论哪一门学科,老师都很好地诠释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融洽,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看到了素质教育欣欣向荣的光辉前景。我想这样的课堂就是实施教育的最好的载体和阵地,这样的课堂一以贯之,那就是所谓的最好的教育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读了池昌斌老师的《另一种可能》却刷新了我的认知。让我得出一个在此之前我都不曾想过、也不敢想的结论:最好的教育在课堂之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许有人会质疑,怎么一位名师的一本书,就改变了一个人20多年的思维认知,和本已根深蒂固的观念,这是不是在名人效应下的自我全盘否定,这样的定论是否经得起推敲。首先,我是出于个人角度,代表个人的观点,或者说是个人感悟更恰当。我也曾怀疑自己是不是盲目崇拜,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关于“教育”的概念,在它的内涵和外延中,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定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基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希望方向变化的活动。简而言之,教育就是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绝不是囿于课堂,试卷,书本的活动,而是更为广泛的社会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我们看一下,池昌斌老师怎样把最好的教育开展在了课堂之外:对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向心力的培养,池老师在和孩子们放学后的足球赛上;对学生的意志力的培养,池老师带领孩子们攀越高山;对学生的自主创新和主人翁精神的培养,他让孩子自己设计布置教室的红化;对民主意识和自我价值判断的培养,池老师让孩子们制定班级公约,公开竞选内阁成员;对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世界观的培养,池老师开展清明寻根,关注“911”等一系列活动………诸如此类,池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在课堂之外,收获和惊喜在意料之内,在情理之中,对学生一生发展的深远意义却不可估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富有哲理的的金句,也说明了教育是双边的活动,是教师之于学生,学校之于教师,广而推之,也可以说是社会大环境之于我们每个人。放在小范围内,我们作教师的是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唤醒学生的灵魂的,(也有的时刻我们被学生唤醒),所以,要教育好学生,完成神圣的教育使命,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教育不单单是学习教育理论书籍、更新教育理念,聆听名家讲座,参加函授进修,更多的是在课堂之外,诸如来一次洗涤灵魂的旅行,登一座山,畅享攀爬后大汗淋漓,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去一次草原,体会草木荣枯,花谢花开的生命隐喻。临一次海,感悟有容那大的人生哲学。或者读书,习字,在案头山水间平静浮躁,审视内心,回望曾经,憧憬未来……所有的这些都是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从而以一个日臻完美,不断向上的灵魂影响和唤醒那另一个灵魂。</p> 陈群老师分享 <p class="ql-block"> 《另一种可能》读书分享</p><p class="ql-block"> 五指山市第一小学陈群</p><p class="ql-block"> 池昌斌老师是一位从浙南大山里走出来的名师,从教二十余年来,他始终坚持理性、独立、开发、尊重、包容和贴近大自然的教育理想,《另一种可能》这本书就是他专门与我们分享的一些教育的思考问题以及处理事情的思维方式。池昌斌老师在这本书中,每谈一个问题,既含有生动的实践事例,又有有感而发的分析,他这一个个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随想和收获给了我很大的触动,特别是书里谈到的“关于弱势群体学生”的问题时,更是让我从中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池老师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人生都是超级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决赛,都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教育要敬畏任何学生的未来。“所谓的问题儿童,很多时候都是成人思维在儿童身上的有罪推定。”老师要读懂弱势群体学生背后的故事和尊严,才能教育好一个孩子,才能带出一个充满尊严感的班级。否则,这类不幸的孩子就会否定自己,自暴自弃。在池老师的班级里,公平、尊严永远比其他东西重要。在书里,池老师和我们分享了一个“背影”的经历。故事里,一位长得特殊的胖孩子,原本为了“集体利益”,老师不让他参加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广播操比赛,但当老师看到他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看到他孤独的背影时,马上改变了原来的决定—让他参加比赛。虽然因此没有获得好成绩。但当看到那孩子参赛时露出的兴奋、努力拼搏的劲儿,池老师内心坦然了。是啊,因为他给了每一个孩子公平的机会,孩子获得了尊严,因而更加努力地去迎接挑战了,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读到这,我不禁想起我们班的罗杰毅同学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罗杰毅是我们班的学困生,自从上个学期我担任四(6)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以来,他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基本的生字或抄写作业他都难以按时完成,使得每天一大早来到学校,我都要习惯性地去找他“催债”。“杰毅,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只要你用心,不论做什么事,你都能做得好的,老师相信你,加油,好吗?”每次利用课余时辅导他写作业或者叫他补写作业时,为了能让他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不放弃”,我总会这样对他说。而他也总会用那大眼睛扑闪着看我,点点头。虽然每次杰毅交上来的作业,字还是写得不够规范,写错很多,但想到他的态度还算诚恳,我的心里还是欣慰的,毕竟他也是愿意努力的,慢慢来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发生的一件“小插曲”,让我对自己和罗杰毅之间的交流有了很大的感触,心里涌进了暖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个学期,学校进行了全年级的飞花令团体大赛,各班随机抽十位同学进行飞花令,我们班的十位同学中,罗杰毅是其中之一。唉,看到排在同学中的他,我不禁叹了叹气,因为就在昨天,在检查全班学生的古诗词大关中,其他同学个个出口成诗,自信心满满,纷纷请站第二天的飞花令,唯有罗杰毅一句诗都背不出来。也许是看到我的脸色不好看,这回他再也不用那双大眼睛扑闪着看我了,而是低下了头,一声不语......来不及多想,我就到别的班级当评委去了。当我结束了四(7)班的评委工作,匆匆往班里走来时,班里的一群小朋友像鸟儿似地向我飞过来:“老师!老师!满分!满分!我们班的飞花令获得满分了!罗杰毅全背出来了!一个都没有错!”“真的吗?”我有些意外。此时的罗杰毅正站在一旁,依然用那张大眼睛扑闪着看我,“杰毅,好样的!”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杰毅,只要你用心地对待每一件事,你就会很棒,这次飞花令就是最好的证明。以后不论什么时候,你都得相信自己,加油!”“老师,昨天我没背出来,是因为太紧张了,后来想到你平时鼓劲的话,晚上回家我又多背了几次,今天终于背出来了”。听了罗杰毅的话,我不禁有些惭愧起来,是啊,如果当时我忍不住给他泼冷水,甚至说出更打击的话,他会不会更加的不自信,甚至放弃去努力呢?看来,有时老师有些唠叨似的鼓励的话语,落在了孩子的心尖里,真的会化为动力,推着孩子向前走一步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池昌斌老师说的,老师要努力给予班级里的弱势群体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关注,如果老师能够尝试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去感觉他们的喜怒哀乐,努力的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教师就会努力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孩子在校园里将会得到应有的尊严感,从而自信起来。我想,作为教师,我愿努力让学生都拥有幸福、快乐、有尊严感的校园生活。</p> 刘美燕老师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让自己变得更美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读《另一种可能》心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刘美燕</p><p class="ql-block"> 暑假看完《另一种可能》这本书,其中:“做一个不抱怨的老师”,让我感触颇深。在生活当中我们时常会抱怨为什么现实会这样,为什么别人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自己却越做越糟糕。可是抱怨有什么用呢?抱怨能解决问题么?天天发表消极言论,天长日久,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会每况愈下。更何况我们身为教师,教师的态度如果消极,受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自己的学生。刚刚接手现在的这个班级,我在看到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以及他们的学习习惯以后,我真的很沮丧。对他们的抱怨占了我当时绝大多数的课余时间。在班级里、办公室、甚至家中,我都不会想要抱怨一下:我这次接手的这一波学生太差劲了,他们的习惯非常差,气死我了。当时这样的一种负面情绪充斥着我的生活。看完这本书后,我真的很后悔,因为一个面对环境挑战总是采取抱怨态度的教师一定不是好教师,他注定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甚至是合格的教师。我现在觉得自己真的是太不合格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完这本书后,一开学我们的课题组就忙着做“板蓝根”的成果汇报,因为时间很紧,外加上组内的美术老师请了产假,因此她的许多艺术创作类的事情就落到了我们组内成员的身上,因为外行,很多事情我们忙的焦头烂额。但是因为忙不过来,总会安排到你身上,一开始心里难免会有一些不舒服,觉得为什么又是我,这么多的事情,做都做不过来。很想抱怨,可是回忆起之前看过的这本书,我马上调整了心态,觉得不应该抱怨,也不能抱怨。那样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差劲,因为我想成为一位别人喜欢的人,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师。让自己变得更美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一分抱怨,多一分努力,自己成长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我们的学生也将会在我们积极乐观的教育影响下变得阳光灿烂。</p> 王汝艳老师分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先退一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另一种可能》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指山市第一小学王汝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喜欢阅读。工作之余,休息的时候,我会懒洋洋窝在沙发里,手捧自己喜欢的书,任阳光笼罩全身,金色阳光缓缓流淌,手中的书页宛如一群纷飞的白鸽,“呼啦啦”地从眼前迅速闪过。偶尔也会带孩子阅读去光临图书馆或者是新华书店,在书的世界里,犹如推开一扇窗,任书页间的淡香从鼻间掠过,微微眯起双眼,沉浸在书中的世界,宁静而美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拿到一本新书,有的人喜欢从第一页开始看,逐字逐句阅读。我喜欢这样读书---先拿8分钟研究目录和序言,再用剩下的时间挑选自己喜欢的章节开始阅读。因为在我看来,第二种方法效果更好。正如我阅读池昌斌老师的《另一种可能》也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拿到这本书时,从目录中,我选择看第三章《师.生》中的第八《惩罚》和第九《教与不教》两篇文章,我颇有感触。池昌斌老师这样写到:教师最可怕的状态,是对学生麻木不仁、小题大做、上纲上线,并且把批评、处罚学生当作教育生活的常态。我一直觉得气急败坏的惩罚学生是教师无能的表现,也是教师修养不够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我个人认为,即使脾气再好,面对一些你根本无法想象的突发事件,你也会暴跳如雷的,你也会当堂惩罚学生。我自认为我脾气很好,很少对学生进行惩罚,却有例外了。班里有个小男生垂瑞,长得白白净净的,笑起来眼睛成一条线,可甜了,这是他现在的形象。但是这之前可不是这样,他以前是一个随时都爆炸的地雷。这是班里的同学对他的评价。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他,他立刻就像刺猬一样,挓挲起全身的刺,张牙舞爪,吃不得一点亏;如果是打不过,他会像泼猴一般,耍赖撒泼,上课不认真、作业不完成,成绩是一塌糊涂。由于刚接触他们,对每个孩子都不了解,我就跟正面发生“战争”。在一次检查作业时,发现他的同步作业是空白一片,干净得很。一看到此情景,我气不打一处来,直接用手搓他的作业,质问他为什么不作业。本以为他见到我生气就会害怕,谁曾料到,他脾气竟然比你还炸。他紧握拳头,眼睛紧紧盯着你,满眼都是挑衅啊!突然,他手一伸,用力一把桌子掀开,由于课桌的材料是材料是塑料,很轻,他前桌的两排桌椅都顶的东倒西歪,课本、笔撒了一地,教室陷入一片混乱。完了,这节课是无法再继续了!我心里默念!此时我心里头的小怪兽也要蹦出来了,真想一手把他拎出去,扔了!正想这么做的时候,一抬头,几十双眼睛正看着我,其他的孩子正看着我是如何解决这件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罚与不罚就在一念之间。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在慢慢的呼出,默念:千万别生气!我弯下身子,把桌椅扶正,再把地上的课本、笔捡起来摆放好,全程没说一句话,此时教室也是鸦雀无声。“战争”波及到其他孩子也毫无怨言都把学习用具收拾好,并端正的坐好。也许所有的学生以为我会大发雷霆,狠狠地教训垂瑞,磨磨垂瑞的臭脾气,毕竟一直以来他都这样脾气大。但是我没有发脾气,因为此时的我想到的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浪静”,我用冷处理的方式化解了这次的突发事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我经常与垂瑞家长沟通,知道他其实是渴望被认可,渴望被关注,但是他不善于和其他同学交流,导致他的性格偏激,任何一件事都能他像河豚一样,一碰就爆。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松弛的、有弹性的,如果你过于在意威信,你会刻意严格,我喜欢与孩子们轻松愉快的相处,这样矛盾会很少。池昌斌老师这一段话:“教师的成长是由一个平凡而动人的教育场景组成的在这些场景里,有些有温暖热情的,也有严厉惩罚的,对学生的惩罚一定是一个教师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体验内容之一”,池昌斌老师还说“所有的教师都曾经惩罚过学生,因为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一定伴随着错误,因此恰当的处罚是必须的,问题的关键是,对待处罚的态度和处罚的具体方式将决定处罚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教师在批评处罚学生时如果能灵巧退让,巧妙运用富有感染性的和迁移性的语言,反其道在而行之,变指令为参谋,变对立为友善,变贬抑为褒扬,取得适合的角度来与“切磋”。在罚与不罚之间,作为教师先退一步,应该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觉得在处罚学生这个问题上,应该如同太极拳理论所说“欲进先退,欲前先后”,教师要贴近孩子,还要保持心灵的轻盈,对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能一味地采取过去的强制性管教,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先退一步,效果也许会不一样。如同池昌斌老师所说,处罚学生的最高境界是不是叶应该是雪落无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教师对于在教育问题上,特别是班主任,大事小事都包揽,遇到的事例也是各种各样,所以,我铭记这句话,扫着满地鸡毛,在谷底也要开花,一直追光而遇,沐光而行,愿所想,愿所愿,任何苦难的时候,心存希冀,目有繁星,努力的向前一步一步前行。</p> 陈宇老师分享 <p class="ql-block">“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成长”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指山市一小陈宇</p><p class="ql-block"> 池昌斌是一位从村小、乡镇小学走出来的特级教师,他从浙南大山里走出来,中师毕业,一路跨界野蛮成长,现任教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他好读书,喜爱登山与户外行走,他的身份是教师、摇滚乐迷、背包客、越读者等等,他的这本书非常适合渴望成长的广大教师阅读和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书共分六章。分别是在路上;以野长的方式;师·生;阳光灿烂;柔软之心;爷爷是个好老师。每一章节的前面都有一段简短的话,对整章节的观点进行提炼,阅读时非常方便读者理解作者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作为一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特级教师,他的另类成长吸引我们许许多多一线教师,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努力成长第一章在路上,池昌斌老师这样描述自然对教育的重要性:“最好的教材是儿童的生活,最好的教室在大自然。那里有大山、树林、溪流、峡谷、原野、麦浪、乡村、草垛……源于自然的教育充满泥土气息,能激发儿童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究,传递淳朴和善良的情感!”他始终相信“这样无忧无虑、轻松自由的童年经历会影响儿童一生的美好发展”,问题是当下的教育,学生不堪重负,太多的作业、考试让孩子们缺少好奇心与探索自然的冒险意识,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倾向,长久下去就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这本书非常及时地提醒我们每位教师要给学生松绑,让孩子多一些户外活动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本书的第二章师·生,池老师讲述了自己的教育故事。池老师在本章提示语上这样表述:“所谓的问题儿童,很多时候都是成人思维在儿童身上的有罪推定。”这一句话可谓震耳发聩,让人猛醒。池老师说:“我们的教育若忽视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功能,忽视了人生的长远发展与人生无常,这就是有违常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池老师提醒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多了一种理解学生的方式,对于那些问题学生,我们不会像往常那样认为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就是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上出了偏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第五章柔软之心,我非常喜欢。池老师的观点让我心领神会,书中这样描述好老师的模样:“好老师首先要一颗柔软的心。我们要经常问问自己的内心感受,我的学生需要怎样的帮助和支持?我的学生如何才能过得更有尊严感?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未来和生命抱有更多的希望?”池老师的思想是常识,更是身为人师应当遵循的原则,可是我们往往一味追求分数,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阅读本书,让我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会更有智慧。教育学生时,绝对不能单一地去解决问题学生的某个方面的错误,而应考虑学生的精神本身,同时还要参照他个人的生活方式,寻找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才能彻底根除学生的不良行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我希望更多的教师来读读此书,这本书会让我们充满幸福感,更加坚实地迈向专业成长的道路,那么我们的成长也会有另一种可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