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叙知青生活

淡雅如菊

<p class="ql-block">  记得少年骑木马 转眼已是白头翁。这一句应了奔古稀之年的我了。回忆几十年走过的路,真是感概万分。往事历历在目,我们这批五十年代出世的人在大气候经历都差不多。文革 下乡 读书 工作。运气好的可以上班到退休。运气不好的遇到企业破产人到中年下岗还要再就业。</p><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的1972年2月5日漫天大雪中江集凤山上银装素裹 。城关镇一批十七 八岁的青年响应他老人家的号召在军代表的带领下来到了集凤区古店公社插队。我们一条街的三个妮子被分配到六大队四队。这个队姓邓的多我们就住在他们大院中间的祠堂屋里,不偏僻所以也就不害怕,下乡三年多过得不太辛苦。</p><p class="ql-block">下乡三年多,当个生产队的记工员 民兵排长 蚕桑员(春秋两季养蚕)粮食保管员的协管(每年收粮食季节,协管就每天帮到粮食保管员把筛席打开 他把该晒的粮食挑出来倒在嗮席上 分开嗮好后。我就回家做饭吃,等到中午收工,他回家吃饭我就在那里守着,蚊子多好心的村民会把晒干的野菊花花和几种草草点燃帮我驱蚊子,我坐在那里赶鸟鸟,没事就看书。等到下午出工保管员来了,太阳也快下山了。他开始收粮食入库,我就到村民干活的地方去记工分)</p><p class="ql-block">记忆犹新的是协助广汉公安局在生产队抓住了一个潜逃杀人犯。(因我是民兵排长首当其冲 。是我亲自堵住他的,当时几条路都安排了民兵把守,他可能认为我这条路最容易,因为他画了妆 以为我认不出来。他从广汉逃跑出来一路上都有人守着 但他都躲过了)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想起抓逃犯时候的情境都还历历在目。荣誉接着就来了……要不是想回城党票也就拿着了。</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最喜逢场,出了早工上街去改善伙食(在家最小零花钱还可以)茶馆是知青集结的地方,大家在茶馆里可以听到各地知青发生的一些事(新丰公社有一批成都知青,新丰公社小,他们要买生活日用品只能到古店)到了中午就下馆子吃饭,一顿饭三角五分钱(一份回锅肉三角钱 五分钱饭)就能吃饱。如果吃肉面只要一角二分钱 素面八分钱,但也不是每个知青都能吃上的。部分知青家庭困难一个月零花钱只有几角钱。饭后回去赶下午工或者串队耍,但多数时间还是回队上干活因为我是记工员,况且要表现好才能早回城。</p><p class="ql-block">在家是我一直就喜欢姐姐哥哥留在家中的书。生产队有几家家中有旧书我就借了来读。也就是这几年积累了大量文化知识。为以后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每天收工回家吃了晚饭,夏天大家坐在院坝里听一些老村民摆龙门阵时间也就过了,冬天的夜晚山里冷,过家早早就关门了,坐在屋里听着呼呼的山风,面对着暗淡的煤油灯,思念已逝的父亲,想念母亲那双每次我回生产队时她含泪的双眼。下乡两年后读着词人“李清照”的词有感而发,曾经试着填了一首词,反映出那时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幽林怨</p><p class="ql-block">春风剪绿川白沟,</p><p class="ql-block">荒原野草鹤林秋。</p><p class="ql-block">花落十回少浪迹,</p><p class="ql-block">觅书万卷功难就。</p><p class="ql-block">清清冷冷过日月,</p><p class="ql-block">平平淡淡度春秋。</p><p class="ql-block">孤孤单单幽林怨,</p><p class="ql-block">凄凄惨惨无尽头。</p><p class="ql-block">青春今日随水逝,</p><p class="ql-block">不知明天谁风流?</p><p class="ql-block">人有时不信命还真不行,记得下乡没多久,队上有一家来了一个亲戚是个瞎子会摸手相,那时觉得好奇我们三个知青也去了。结果是她们两个当工人,我是吃笔墨饭的。在那个年代当工人是最好的。我不信他说到时候自有分晓。大家一笑没有当回事。两年后印证了他说的话,我是无奈来到师范学校读书,后来她们俩一个去了三台棉纺厂 一个去了氮肥厂。从那时起我相信上天让你来到人世间该干啥就该干啥不能强求。</p><p class="ql-block">三年多的知青生活结束了,从此没在回去过,但是几十年环绕在梦里的还是那个小山村。我想那是青春的足迹,她已深深铭刻在脑海深处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