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期南武小学“颂先锋 学先锋”秋瑾

南武小学党支部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南武小学“颂先锋,学先锋”活动第77期的主讲人黄奕薇老师。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革命烈女秋瑾女士的故事。<br><br>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br><br>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语) 1907年2月,西子湖畔,岳王墓前,两位女子念及山河破碎,一起吟咏岳飞《满江红》,吟得声泪俱下。这两位女子,一位是自号为“鉴湖女侠”的秋瑾,另一位则是她的好友徐寄尘。<br><br> 两人相约“埋骨湖山”,愿身后一起葬于西泠桥畔岳飞墓地旁。一语成谶。仅仅5个月后,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古轩亭口就义。 清末年间,各种封建桎梏开始松动,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思潮暗流涌动,在这个背景下,一群勇敢的女子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当时的女性风云人物很多,她们各有追求,也各有羁绊。陈璧君之与权力、张幼仪之与旧道德、宋美龄之与政治、杨步伟之与家庭、张爱玲之与文学、邓季惺之与职业、丁玲之与革命……但唯有秋瑾,最富传奇色彩。<br><br> 在那个动荡时代里,她集革命情怀、古典侠义、浪漫诗情于一身,她拥有女性丰富的情感,也蕴藏着超越很多男性的英雄气概。<br><br> 秋瑾出生官宦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天资聪颖,饱读诗书。少女时代的秋瑾,不仅拥有细腻的情感,隽秀的文字,同样有一颗关注生活和社会的心。其作品中虽有婉约柔美之句,但无做作。<br><br> 无论是“敲冰屑儿童嬉捡,脱雨线天公愁绾”的欢快明丽,还是“不逢同调嗟何益,得遇知音死亦甘”的怀才不遇,都在同类女性诗词之中出类拔萃。在接触了社会后,秋瑾开始思考女性的道路。 思想进步开放的秋瑾,亦难以摆脱旧时包办婚姻的命运,受父母之命与湘潭富人之子王廷钧成亲。而纨绔子弟的王廷钧定然不是秋瑾中意的伴侣。<br><br> 婚后,王廷钧用钱捐官,走上了仕途。而在随夫赴任期间,目睹了一系列残酷社会现实后更激发了她内心的反抗精神。<br><br> 与丈夫居住北京时,秋瑾作《满江红》一词:<br><br>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br><br>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br><br>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br><br>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br><br>身不得,男儿列。<br><br>心却比,男儿烈!<br><br>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br><br>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br><br>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br><br> 萎靡不振,庸碌无为的丈夫根本无法跟她产生任何思想上的共鸣。要知道,秋瑾在17岁时便写下了“红颜谁说不封侯”这样的诗句。 1904年7月,不顾丈夫的反对,秋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秋瑾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的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女权发展主张,广交留学生中的志士仁人,如周树人(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br><br> 在诗词中,秋瑾劝诫自己的好友徐寄尘“祖国沦亡已若斯,家庭苦恋太情痴”。希望她不要为家庭所困,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秋瑾的所作所为完全背离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相夫教子的要求,她勇敢地冲破了重重阻碍,为自己,也为当时的女性群体挣得了独立自主的希望。<br><br> 此时的秋瑾,是激进坚定的革命斗士,是浪漫细腻的创作诗人,是追求平等的男装丽人。<br><br> 时代风雷激荡,个人性格往往是左右命运河流的推桨。<br><br> 秋瑾性格英勇干练,豪放洒脱;平日喜爱舞刀弄剑,身着男装;其思想上,主张武装起义,暴力推翻封建统治;其诗词上,更是体现了她不甘困守庭院渴望有所作为的豪情。<br><br> 1905年,日本文部省应驻日公使杨枢的请求,公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意欲镇压留学生的革命行动。在日的浙江同学会集会讨论应对方案,轮到秋瑾发言,她力主回国革命,词意激昂。言谈间还随手从靴筒里抽出倭刀,插在讲台上说:“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一时震动会场。(徐双韵:《记秋瑾》《辛亥革命回忆录》)<br><br> 秋瑾非常重视武装革命,甚至显得比其他男性革命者还要激进。其诗词中反复强调铁血革命的重要性,并且表达了随时准备献身革命的志向。无论是在《对酒》中“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豪迈,还是在《宝剑歌》中“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的洒脱,都让读者肃然起敬。<br><br> 在被捕前两日,秋瑾自知不保,作《致徐小淑绝命词》,悲叹:“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br><br> 秋瑾性格中慷慨高迈与悲怆凄凉总是交织在一起,最终体现在成为千古绝唱的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中。秋瑾的生命乐章,也因此戛然而止。 1907年7月15日破晓,绍兴城翳云蔽天,阴风刺骨,就在通衢大道上的古轩亭口,秋瑾以谋反罪被斩首。<br><br> 红颜喋血,以身殉国,在晚清女性解放和社会革命的大背景下,犹如一股疾风,在社会上卷起了一股巨大的风潮。<br><br> 秋瑾就义后,她的生前好友吴芝瑛义心侠骨,筹办追悼会纪念秋瑾。此举在当时无疑冒了巨大风险。<br><br> 而当初与秋瑾相约“埋骨西泠”的徐寄尘也数次到西湖为秋瑾踏查墓地,在西湖的中心点,得了一块地,旁有苏小小墓、郑节妇墓。徐寄尘大为欣慰,“美人,节妇,侠女,三坟鼎足,真令千古西湖生色”。<br><br> 1908年1月25日,秋瑾正式落葬杭州西泠,但不久其墓又被清政府所毁,灵柩迁回绍兴,之后入湖南夫家祖坟。按中国传统习俗,非正常死亡于外者不能入祖坟。何况,秋瑾是反清的革命党,当时清朝还没有灭亡,王家此举不怕牵连,也可谓重情重义。 直到1912年,清帝退位,民国初建,秋瑾终偿“埋骨西泠”的心愿。时任中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也亲临杭州,主持秋瑾葬礼。孙中山书写了“巾帼英雄”挽幛和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始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br><br> 岳王墓,秋女坟,并立西湖之畔,共伴湖山风雨,千秋英气长存。<br><br> https://ks.wjx.top/vm/epAXP6v.aspx<br><br>欢迎同学们积极参与有奖问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