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2023年4月11日,正是人间四月天,我俩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看陕西的兵马俑、西安城墙、壶口瀑布……。</h1> <h1>考虑到疫情过后,各地景点井喷式暴满,参观博物馆预约有难度,选择旅行社12人的小团出行,吃住行游玩都较方便。</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人4月11日—15日西安双卧五日游旅游款,共4600元整。</span></p> <h1>在火车卧铺上睡了一觉,凌晨到达西安站,品尝西安小吃“肉夹馍”后,导游就领着我们岀发游玩。</h1> <h1>4月12日<br></h1><h1><b>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b>﹕是建立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先后发现一、二、三号三个坑。1979年10月1日开馆,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1> <h1>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这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东西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坑内有10道宽2.5米的夯筑隔墙,形成南北面阔9间,周围绕以回廊的格局。现发掘已出土陶俑1000余尊,战车8辆,陶马32匹,各种青铜器近万件。根据出土兵俑的排列密度估计一号坑共埋葬兵马俑6000余件。</h1> <h1>在一号坑凭栏俯视,东端 3列步兵俑面向东方,每列68尊,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接着战车和步兵相间的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俑坑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1列分别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横队,是军阵的翼卫和后卫。好一个2000年前的古代大军阵。<br></h1> <h1>二号坑是秦俑坑中的精华,平面略呈曲尺形,1976年二号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谜。东西最长处96米,南北最宽处84米,深约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h1> <h1>二号坑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驽的跪式和立式驽兵俑组成;第二单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 元即俑坑中部车徒结合,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的长方阵。四个方阵有机组合,由战车、骑兵、弩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br></h1> <h1>三号坑,成凹字形,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阵的指挥系统。1976年发现,1987年开放,规模最小。它东西宽17.6米,南北长21.4米,深5.2--5.4米,面积524平方米。<br></h1> <h1><br></h1> <h1>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h1> <h1>跪射俑﹕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h1> <h1>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h1> <h1>车士俑﹕车士,即战车上除御手(驾车者)这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车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御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职责。</h1> <h1><span style="color:inherit;">我们乘缆车上</span><b style="color:inherit;">骊山</b><span style="color:inherit;">看唐华清宫全貌,远眺秦始皇陵,</span><b style="color:inherit;">秦始皇陵</b><span style="color:inherit;">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是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还没有开挖,我们没有前往参观。</span></h1> <h1><b>唐华清宫﹕</b>又称“华清池”,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背山面渭,倚骊峰山势而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h1> <h1>背靠骊山又有渭水流过,有山有水。因其亘古不变的温泉资源、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西安事变发生地以及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而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h1>四月的气候宜人,盛开的桃花、樱花、石楠花、槐花…,石榴树上、柳树上绿色的嫩叶,环境那么优美,眼睛看到的比拍出的图片更美。</h1> <h1>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h1> <h1>温泉古源</h1> <h1>1983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温泉总源北部发掘出一个东西长10.6米,南北宽6米,深1.5米。轮廓呈莲花瓣形的浴池遗址,池底及四周均用青石铺砌,池内有两层台,池底南有两个圆形水口。专家根据史籍记载华清宫的御池方位、形制、规模和发现的浴池四周的大殿基址和柱础等,认为是唐玄宗使用的九龙殿莲花汤。</h1> <h1>1984年10月在紧挨莲花汤西北处,发掘出一个保存完好的海棠花形状的浴池,东西长3.6米,南北宽2.9米,深1.26米,用青石砌成,池内有二层台阶,池底正中有一圆形水口,做工考究,雕刻精细,专家认为是“海棠汤”,即唐玄宗御赐杨玉环的“贵妃池”。</h1> <h1>4月13日<b><br></b></h1><h1><b>华山﹕</b>古称“西岳”,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中华之“华”源于华山。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泰山、嵩山、衡山、恒山),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h1> <h1>我们选择西上西下的路线上华山,从游客中心乘坐进山车四十分钟后到达索道囗(往返80元),乘坐缆车25分钟到达西峰(往返280元,六十周岁以上老人可八折优惠)。</h1> <h1>坐在缆车上看山坡上盛开着的小白花、小黄花、小粉花,目不暇接了。</h1><h1>华山地区植物,近80科、100多属、200多种。其中种子植物30多科,40多属,60多种呢。</h1> <h1>华山山脉是深成侵入岩体的花岗岩浑然巨石,据地质科学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华山花岗岩形成期距今约12100万年左右。</h1> <h1>《水经·渭水注》载:“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br></h1> <h1>乘缆车后,爬山约二十分钟,到达西峰,西峰为一块完整巨石,浑然天成。西北绝崖千丈,似刀削锯截,其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是华山山形之代表。</h1> <h1>图片中是我俩爬的道,脊长300余米,石色苍黛,形态好象一条屈缩的巨龙,人称小苍龙岭,是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h1> <h1>爬上西峰(莲花峰)山顶,海拔2086.6米。必须留个影。脖子上的红绸带印着“登览华山一生平安”(导游赠送的)。</h1> <h1>西峰上景观~斧劈石﹕踞峰巅,高一丈余,长数丈,栏腰裂为三段,如同斧劈。石下与峰头形成空洞,仅可容一人伏身爬入。进洞仰卧上观,可见顶端凹凸不平,似一妇人躺卧后留下的痕迹,腹乳压痕清晰可辨。</h1><h1>传说玉皇大帝的外甥女三圣母因爱慕书生刘彦昌的容貌才华,私结连理。二郎神杨戬以违返天条罪将三圣母压在西峰巨石下。三圣母石下产子,取名沉香。长大成人受仙师指点,执神斧劈开巨石,母子团圆。</h1> <h1>我从西峰下来爬南峰,爬上半山腰已是气喘吁吁,不敢再上爬了。南峰海拔2154.9米,是华山最高主峰,峰南侧是千丈绝壁,直立如削。</h1> <h1>华山石刻﹕以摩崖石刻为主,是一个书法艺术宝库,被誉为镌刻在崖石上的书法博物馆。石上书法,行、草、隶、篆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崖上字迹经多年风剥雨蚀,山洪冲刷,多有被埋没或字迹不可辨认者。经县文物局1980年、1986年、1988年3次普查,仅登主峰道路侧傍及主要景点计有摩崖石刻330多条。</h1> <h1>在华山西峰顶上,发现这二块牌子"华山国家基准气候站"、"中国百年气象站"。</h1> <h1>乘缆车下华山后,沿着“中国1号公路~沿黄观光公路”前往黄河壶口瀑布,沿途欣赏黄土高原、洽川湿地、蔬菜种植大棚、果树种植园、鱼塘养殖区域…。</h1><h1>图中是途中停车拍摄的黄河九曲弯。</h1> <h1>沿黄观光公路上,坐上车里拍“国家黄土峰林公园”</h1> <h1>坐上车里拍“宽阔平静的黄河”</h1> <h1>坐上车里拍“在建的跨黄河大桥”</h1> <h1>晚上住宿黄河边上的窑洞,喝着小米粥吃着黄河大鲤鱼观看篝火晚会,当熟悉的革命歌曲音乐响起,全场都会情不自禁的随唱,成大合唱了。</h1> <h1>4月14日</h1><h1><b>黄河壶口瀑布﹕</b>号称“黄河奇观”,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滔滔河水从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地涌来,骤然归于二三十米的“龙槽”,倾注如壶口,形成极为壮观的壶口瀑布。</h1> <h1>我们正是“三月桃花汛”,岸边冻结的冰崖消融,水流量最大的季节来到壶口,只见奔腾的黄河水呼啸而下,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烟云之势!烟波浩淼,威武雄壮。大浪卷着水泡,奔腾咆哮,以翻江倒海之势,飞流而下。</h1> <h1>水波急溅,激起几米高的水柱,形成腾腾雾气,看着气势磅礴的黄河在汹涌,听着涛声震天的黄河在咆哮,令我震撼,兴奋的忘乎所以。</h1><h1>可惜没有太阳,没见到“水底有龙掀巨浪,岸旁无雨挂彩虹。”的景色。</h1> <h1>陕北老汉在耐心等他的婆姨。</h1> <h1><b>韩城古城﹕</b>是《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故乡,也是陕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是全中国保存最完整的6座明清古城之一,始建于隋唐,距今1300余年。民间有说法“不到陕西不知道中国的古老,不到韩城不知道陕西的过往”。</h1> <h1>古城内,一条明清古街道,一群古建筑,一批四合院古民居,风貌古色古香,格局保护完好,是全国六个保护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h1> <h1>古城区中有文物建筑和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店铺及民居770多栋。多为两层楼房,上库下店,前门面后住宅,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坡屋顶,是典型的北方古城风貌。</h1> <h1><b>韩城城隍庙﹕</b>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是陕西省最大的一座城隍古庙,占地面积15500平方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韩城城隍庙规模宏大,中轴四进院落,是一组具有元、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建筑群。其中主要建筑有琉璃九龙照壁、东西牌坊、山门、政教坊、威明门、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和含光殿等。</h1><div><h1>歇山顶屋脊上有各种脊兽装饰,正脊上有吻兽或望兽,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有戗兽和仙人走兽,其数量和用法都是有严格等级限制的。庙里这个歇山顶屋脊等级比较高。</h1><br></div> <h1>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h1><h1>韩城城隍庙内供奉的城隍爷是韩城本地人——薛国观。薛国观是明朝宰相,他在任时期,为韩城修城墙、建城楼,韩城人民感恩他的功德,便将其供奉于城隍庙内,使其成为韩城的守护神。</h1> <h1><b>韩城东营庙﹕</b>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座东朝西,主体建筑山门、献殿、正殿、寝宫及附属建筑三公祠、斗母神君殿和古井、石碑、牌匾、石狮、楹联、砖雕、木雕、彩绘等附属文物基本保存完好。庙宇文化中蕴含的“宽厚待人”、“诚信做事”、“道义处世”的精神。</h1> <h1><b>韩城庆善寺﹕</b>是韩城市唐代驰名的大寺院之一,庆善寺大佛殿是韩城现存最早、单体最大的一座古代殿宇。庆善寺大殿建国前被称为“中山堂”,曾为县参议所在地,解放后改称为“群众堂”。其寺大殿迄今已有1380年的历史了。寺内现存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海潮堂长灯记》、乾隆五年(1740年)《海潮堂砌基碑记》、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庆善寺大佛殿碑记》等碑石。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b>韩城状元府博物馆<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b>是清乾隆年间、状元王杰时任军机大臣的时候在韩城拥有一宅院,八院相连,古色古香,保留着状元府的基本格局和状元楼等古建遗迹,馆藏明清至民国名人字画三百余幅,石雕、木刻千余件,是一座“园林式”博物馆。</h1> <h1><b>韩城美食街﹕</b>韩城的特色小吃、特色美食多达百余种,有羊肉饸饹、韩城悠面、羊肉胡饽、红甜面、韩城馄饨、油酥角、石子馍、武家手工面等等。</h1><h1>我们开启了逛吃逛吃模式。</h1> <h1>沒吃过的、有特色的,尝一尝。<br></h1><h1>韩城的馄饨与众不同,非常之小,只有成人指甲盖那么大,与烩菜(荤素菜)一起端上来一大碗。</h1> <h1><b>大唐不夜城﹕</b>在西安大雁塔脚下,以盛唐文化为背景,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商务为一体的一条街,南北长161米、东西宽78米,面积约12200平米。西安音乐厅、西安大剧院、曲江电影城、陕西艺术家展廊四大文化建筑都在这条街上。</h1> <h1>主题群雕营造出一种大唐盛世的欢乐气氛,各类表演也为不夜城增色许多。</h1> <h1>每天晚上华灯初上,小姐姐们身着唐装穿越在不夜城,胖胖的小姐姐与仕女俑相似度还挺强的。</h1><h1>游客人从众,我紧跟同伴怕被挤散。一派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景色。</h1> <h1>4月15日</h1><h1><b>西安大雁塔﹕</b>1961年,大雁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楼阁式砖塔,塔身呈方形锥体,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风格。塔高64米,共七层,塔身枋、斗拱、栏额均为青砖仿木结构。</h1><h1>大雁塔是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纪念建筑物,唐永徽三年(652),为供奉玄奘法师由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而建造的,巳守望长安1300余年,经五次改建为现在的塔。</h1> <h1>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贝叶梵文真经及八尊金银佛像。为了供奉和珍藏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朝廷批准,玄奘亲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但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到底珍藏在哪里,却无人知晓。西安大雁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宫。由此推测玄奘自印度取经归来后,所带回的珍宝有可能藏于大雁塔下的地宫内。</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登大雁塔门票25元(65周岁以上老人免费),</span>我俩登塔只为看看塔內部结构,俯视西安城。<br></h1> <h1>大雁塔南广场中心,<b>玄奘法师铜像</b>,蓝天下玄奘法师正飘飘西去。</h1> <h1><b>西安小雁塔﹕</b>1961年,小雁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唐代长安城中荐福寺的佛塔,小雁塔原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十五级(层)。建于公元707年——710年(唐代景龙年间),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一个静静矗立1400年的唐代古塔。</h1> <h1><b>西安博物院﹕</b>建筑面积16000余平方米,陈列面积有5000余平方米,收藏了西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13万件,其中拥有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4400多件,并有相当一部分文物出土于周、秦、汉、唐等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朝代。<br></h1><h1>分别为﹕千年古都、长安佛教、古代书画、玉器专题、印章专题展览。</h1> <h1>西安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b>唐代三彩腾空马</b>﹕1966年西安市莲湖区西安制药厂唐墓出土,高38厘米、长52厘米,由骑手和飞奔的悍马两部分组成。骑手为胡人少年,端坐在马背上,头发中分,两耳旁各梳有一个发髻,面部丰腴,笑容满面,双拳紧握于腰间牢牢控制马的“缰绳”,胡人身穿蓝色长袍,腰间系有革带,革带上挎了一个袋囊,脚上蹬尖头靴子。“胡人”是古代汉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涵盖中亚、西亚等少数民族与国家。马的体型彪悍,作腾空跃起式,颈上鬃毛直立,马鞍上有白、绿、黄三色相同的袋囊。这件胡人腾空马,以生动、逼真的造型,鲜美的釉色,成为唐三彩中题材仅见的精品。虽是一个静止的动作,却表现出了骏马疾驰,骑马者不慌不忙的姿态,足以展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唐帝国卓越的国际地位和优异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以至部分欧、非国家对之产生了钦羡之情。“三彩胡人腾空马”就像是一位丝绸来客,一路疾驰,来大唐长安追梦的旅人。</h1> <h1>西安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b>隋代开皇四年董钦造鎏金弥陀佛像</b>﹕隋代铜佛像1974年出士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此像通体鎏金,通高41厘米,镌刻隋开皇四年(584年)董钦造弥陀之铭文。弥勒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面型方整,作螺髦,袒右肩,著袈沙,大衣贴肌透体,褶纹简练流畅,雕刻比例适度,堪称艺术佳作。</h1> <h1>西安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b>永盂</b>:1969年出土于蓝田县洩湖镇,盂本来是盛水的容器,也可以用来盛食物。在永盂的器身上,有各种精美的纹饰。在它前后的飞棱上方各有一个兽头作为装饰,从外观可以看出这种动物是象。<span style="color: inherit;">民国以后大象才退至北回归线以南</span>。在这件文物的内底面上还铸刻123字的铭文:铭文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益公受周天子之托,向师永封授土地,参加的人有邢伯、尹氏、师俗父、遣仲等大臣,以及司土、司工等官员证明其“授田合法性”。正是这段难得一见的文字,为专家们研究当时的土地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由于我国早期留存下来的史料非常少,所以周朝青铜器上所铸的这些“金文”,它们详尽记载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给今天的历史学家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很重要的史料。</h1> <h1>西安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b>唐·鎏金走龙</b>﹕长18,高10.8厘米,重260克。走龙通体鎏金,行走状,左侧双腿向后,右侧双腿向前,尖嘴龇牙,长舌卷曲,独角竖耳,头须向后,锯齿状背脊,长尾拖后,末梢上卷。全身刻划鱼鳞纹,三爪长腿。筋肉强劲,劲健有力,神态气势轩昂、显得昂扬自信,展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的力度。这件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鎏金走龙,表现的主要是一种盛唐时代的艺术之美。</h1> <h1>西安博物院的唐代仕女俑</h1> <h1><b>西安钟楼、鼓楼﹕</b>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天下第一名钟”景云钟而得名。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距仅半里,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h1><h1>鼓楼上悬挂的匾额“声闻于天”为李允宽所书写,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h1> <h1>中午到<b>回民街</b>用午餐,这条街回民较集中,是6万多回族穆斯林群众的聚居区,作为饮食集中的街区而出名,街上有肉夹馍、羊肉泡馍、凉皮、岐山面、饺子宴……很多耳熟能详的陕西名吃。</h1> <h1>排队长性价比一定高,果然馍內夹了好多多的烧得烂烂的牛肉,强力推荐!</h1><h1>西安产石榴,配上石榴汁,再来一碗酸辣凉皮。</h1><h1>同伴不吃羊肉,遗憾没尝到羊肉泡馍。</h1> <h1>在回民街买的伴手礼</h1> <h1><b>西安城墙</b>﹕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374年到1378年修建,由明太祖洪武命西安府长兴侯耿炳文等修建,后由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对城墙宽窄进行了统一,拥有东长乐门、南永宁门、西安定门、北安远门。经明清两代的修葺使西安城墙周长13.72384公里。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现存城墙为明代建筑,全长13.7千米。是在明太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h1><h1>城墙城门有四: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我们从永宁门进去爬城墙。</h1> <h1>城门楼三重:闸楼、箭楼、正楼。</h1><h1>城外的护城河为第一道防线。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城门外有间楼(也叫谯楼),用以打更和报警,为第二道防线。</h1> <h1>闸楼后边是箭楼,高30余米,外面墙体笔直,箭孔密布,便于瞭望和射击,这是第三道防线。</h1> <h1>箭楼和正楼之间是瓮城,面积9348平方米,它的作用是:若敌人攻进此处,即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是第四道防线。第五道防线自然是正城门了。</h1> <h1>傍晚,坐上了西安~南京的列车</h1> <h1>三秦夕照挥手去(火车上拍摄)</h1> <h1>4月16日<br></h1><h1>金陵晨光迎面来(火车上拍摄),回到了熟悉又热闹的城市。</h1><h1>感谢fu sheng cui 同志提供的摄影图片。</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