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人画狂人:清代黄慎人物画选

老K心

<h3>黄慎笔下的形象多是比较犷悍、奇倔、近乎狂怪的,蕴含着一种不甘屈服而又深沉感伤的人生感慨,表露出异常强烈的美学性格,这是画家独特个性的物化。</h3></br><h3>据传,当乾隆年间“瘿瓢之名满天下”时,乾隆皇帝游江南来到扬州,御旨黄慎当场作画。黄慎生性疏放,就操翰挥洒,画了一幅《李铁拐》,乾隆皇帝看了黄慎的画,又仔细打量了这位落拓的画家,讥笑黄慎:“你这个人就跟乞丐差不多样子,难怪画出这样讨吃相的画来。”</h3></br><h3> <h3>的确,黄慎一生过着动荡不安的漂泊生活。在黄慎的少年时代,本来就很清贫的家庭,历遭饥荒,瘟疫、父丧母病、两妹相继夭折等天灾人祸的摧残,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青年时代,黄慎在外十年的习画、卖画生活也几乎与乞丐一样,以后亦多闯荡江湖,仆仆在外,过着卖画的贫寒生活。</h3></br><h3>黄慎的个性极为突出。清人沈儋说:“我友黄大痴,最爱是疏狂。”黄慎一生一直是郁郁不得志的。习画,并不是他的初衷。由于生活所迫,他未能进入仕途实现自已的抱负,而走上卖画道路。</h3></br><h3>“扬州八怪”从总体上讲,是属于文人画范畴的。文人画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强调画家主观心绪的表达。但是黄慎及“扬州八怪”其他画家和一般文人画家有所不同。一般文人土大夫画家大多脱离生活,迥避社会矛盾,局囿于个人狭小的圈子里,在笔情墨趣里寄托自己“胸中之逸气”,特别是元代以后大量末流文人写意画陈陈相因,无病呻吟。而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革新派与当时称霸画坛的“四王”复古势力相抗衡,重视绘画应以造化和万物为师,同时主张抒发画家胸中情感,在表现方法上突破传统的窠臼。</h3></br><h3>在正统的封建士大夫眼里,黄慎的画不是正宗,而是特别“俗”。这种所谓“俗”是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包容了浓厚的人生意识。</h3></br><h3>黄慎的人物画在直面人生社会的同时,重视画家主观自我的作用,他的人物画有着开拓意义,虽然曾经被称为“搅扰”画坛的祸水,被贬为“怪”,“俗”,但是其独特的美学价值是不可磨灭的。</h3></br><h3> <p class="ql-block">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