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广西崇左市的龙州和宁明两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98.8%,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随处可见,而发现弄岗景区就藏在这片隐世的“绿肺”之中。弄岗村陇亨屯,毗邻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面环山,茂林修竹。“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怡然景象在这里随处可见。这里也是弄岗穗鹛、印支绿鹊、蓝背八色鸫、长嘴钩嘴鹛、蓝须夜蜂虎等“明星鸟种”的欢鸣汇聚之地。</p> <p class="ql-block"> 据了解,目前弄岗保护区共记录有鸟类260多种,龙州全县境内有35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冠斑犀鸟等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弄岗穗鹛等47种。龙州已建有4个观鸟示范基地。作为中国知名观鸟拍鸟基地之一,中国·龙州“秘境弄岗”国际观鸟节已连续举办多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观鸟拍鸟爱好者、鸟类学者专家前来“打卡”。</p> <p class="ql-block"> 白尾蓝地鸲,别名白尾燕鸲。是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鹟科、地鸲属的小型鸟类,体长15-18厘米。雄鸟前额、眉纹和翅上小覆羽呈辉亮的钴蓝色,头顶、枕、后颈、背、肩至尾上覆羽等上体黑色而缀深蓝色,眼先、眼周、头侧、颈侧深黑色,颈两侧各有一半隐藏的白色块斑依稀可见。两翅黑色,外翈具灰蓝色羽缘。尾黑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全为黑色外,其余尾羽基部白色,而且越往外白色基部面积越小。</p> <p class="ql-block"> 白尾蓝地鸲,颏、喉、胸黑色,腹黑色微缀深蓝色,两胁各有一簇被隐藏的白色羽毛,尾下覆羽具白色羽缘。 雌鸟上体橄榄黄褐色,眼周皮黄色或棕白色,两翅黑褐色具红棕色或棕褐色羽缘。尾羽黑褐色、羽缘微沾棕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基部无白斑外,其余尾羽基部具白斑。下体淡黄褐色或棕褐色,颏、喉、头侧和颈侧具淡色羽轴纹,腹中部灰白色,尾下覆羽淡棕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脚雄鸟黑色,雌鸟黑褐色。</p> <p class="ql-block"> 白尾蓝地鸲,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山溪河谷森林地带栖息。地栖性,主要栖息于林下灌丛中和地上。主要分布于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秦岭,湖北西部,四川东部万源、城口、东南部南川、南部宜宾、屏山、中部峨嵋、成都、汶川、西南部凉山、贵州西部威宁、西南部兴义、北部绥阳、云南西部腾冲、盈江、潞西、镇康、保山等地。</p> <p class="ql-block"> 白尾蓝地鸲,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隐蔽,常在林下灌木低枝上跳来跳去,有时亦站在开阔地区的小树或电柱上,并不停地摆动着尾,当发现地上或空中有昆虫活动时,则立刻飞去捕食。飞行时尾常常张开。繁殖期间鸣声清脆、洪亮悦耳。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秋冬季节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p> <p class="ql-block"> 白尾蓝地鸲,在4月中旬即开始繁殖期间的鸣叫,雄鸟常在早晨和傍晚长时间地鸣叫,鸣声甜润悦耳。通常在5月初开始营巢,整个繁殖期一直持续到7月,最晚到8月还有少量个体在繁殖。通常营巢于林下灌木低枝上或岩石和倒木下,也在岩边岩石缝隙或洞中营巢。该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摄 影:海阔天空摄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阔天空(刘佳)</p><p class="ql-block">音 乐:南北组合《我是一只小小鸟》</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