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二三年四月二十日,乱世风云,穿军服的会泽人唐继尧与穿西装的董泽站在在建会泽院九十五级青石板台阶上,踌躇满志,面对滇池,说:“我们云南人一定要办好大学”。于是便有了云南第一所现代的东陆大学。后来改作云南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日历翻到一九七九年的八月份的一天上午,晴天,从翠湖方向的南门爬了许多台阶,云大会泽院内走廊和大厅,挤满了一千多名当年考试录取的新学员,手里拿着录取通知书和户口迀移证,挤挤攘攘,等待注册。当手里领到《学员证》、饭卡、一枚长方形白底红字毛体“雲南大学”校微,心情有些小激动,第一届企业管理专业的五十个男女同学被注定要在一起学习生活四个年头。我背着行李与引路的头天先到的小符同学,穿过鍾楼和球场,来到西门(文化巷)附近的“东方红”学生宿舍一楼135号房,八人间,住了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光荏苒,如果从一九七九年算起,我们七九级企专的学友们的大学校园生活,离现在巳经四十四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年, 是的,只是 四年,在人生长河也许不算什么,这四年前,五十个人经历各不相同,有当过工人的,扛过枪的,下过乡的……,还有认真读书金榜题名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改革开放依始,岁月争嵘,风起云涌之际,每个人都尽了最大努力,熬夜苦读,成为自己所在单位的晈晈者,方能齐聚在雲大学府,人生的际遇和机遇,从这天起让这五十个人不得不放下杂念,从ABC开头,认真地一起来念书学习,涵养精神,提炼思维,享受另一种生活,一种清纯无忧的大学生活。后来我查资料,一九七九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468(万人),录取人数28(万人),录取率6.1(%)。夲科及重点大学名额更是凤毛麟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宿舍在东方红楼一楼135号,东方红楼是文革名称,建于一九六0年代,U型,两门相对的筒字楼,原有设计在走廊端头有洗脸间卫生间,可能是管理的原因而取消用于学生宿舍,各层的学生需要抬着脸盆漱杯到楼后的露天洗台,冼衣也在这里,几十个龙头,只有冷水,厕所也在附近,公共大厕所,卫生条件很差,不过学生浴室一星期开放一次,出几分钱可以畅快一冼。学校设施严重不足,有的同学一铺难求,与现在生活不能相比,但那时都是青年人,大学生,充满活力,意气风发,这点困难能适应能克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食为先, 那时云大敎学和生活区域不大,学生和敎师也就二三千人,学生主要在一食堂吃饭,每月到食堂买一次饭菜票,粮食定量,二十七市斤,每月大致需十四五元钱用在伙食上,上大学前工作过的会补助三十多元生活费,困难家庭学生经过调查评定最高可补助二十元生活费每月,那时没有土豪富豪家庭之分,万元户还是后几年的事,即便离校不远住家的同学也好不了多少。刚入校,学生一下多起来,食堂容量有限,吃饭要排好长的队到窗口,我记得有外语系的老同学在排队时边练着口语,十分羡慕,餐具是自带,基本都是唐瓷口缸或大碗或铝饭盒,吃的大米饭加一两个菜,大锅菜,无外乎土豆白菜豆角之类,吃肉?每月定量,大概一人一市斤,发成肉票,一个里拜吃一回,缅强维持基本营养,牛奶和鸡蛋是奢侈品。八0年以后国家经济逐渐宽松,学校办了一个营养食堂,卖一些油水大味道好的小锅炒菜,比如小炒肉,可以偶尔改善一下。记忆最深是早餐的汤面条,放一点豆瓣酱调味,清汤寡水,一吃几年,实在是难为了年青的肠胃,唯一好是几分钱一份。上午第四节下课前,一些同学已无心听课,书包已经收好,准备老师一讲下课,立即以最快脚步冲向食堂,少排队,早一些吃上饭,可以早一些午休准备下午课程。老师最为洞察,比如哲学刘老师,知道学生猴急,大致十一点五十分就会结束讲课,也有老师不为所动,作学问嘛,应该专心,一直讲到电铃响,大家一起下课,蜂湧进食堂。食堂可圈点的,是酥皮面包,一周会有一次,松软可口,很快就卖完,因为有些孝顺的学生会买一些带回家去给家人尝一尝,无可厚非。一段时间,食堂做一个叫花生炒杂酱肉的菜,三毛钱,下饭可口营养,我尤为喜欢。大四搬到东二院,食堂太过拥挤,不能有秩序的用餐,曾经还有一些同学闹事,据说八三年以后改革得狠不错了。从东二院到会泽院之间,要经过约一公里的非校园街道,就有一些个体户卖早点,我和老罗不时吃一碗米线,味道好于食堂,有点杂酱肉帽,我们再加一根五分钱现炸油条货在米线里,味道真好。八零年到八三年,企管班敎室固定在会泽院一楼,层高,窗户大,光线好,除白天上课活动,晩自习大都在敎室,会泽院大门有四根巨大的欧式罗马柱的大露台,十分壮观,下台阶出南门不远丁字坡,一位大妈用小推车放一些瓶子,卖腌制的橄榄,酸萝卜,木瓜等等,嘴馋的女生买一角钱的,酸巴拉叽。左侧拐入青云街,有一家煮品店,小锅米线和滷饵丝最受学生喜爱,冬天晚上自习,肚子饿的快,要是口袋还有几毛钱,九点 ,去到煮品店,热呼呼一碗下肚,心情大好。背英语单词都会麻利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入校第一个月,进行军训,部队派一些老兵指导,在过部队的学员都出来当班长,指挥正步,队列,熟悉口令,左手左脚得到纠正,脸晒黑了。这种方式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连续使用了几十年,不过那会些不统配衣服,看上去有点澪乱。其实是一种统一的团队纪律教育。踶完正步,最后阶段,学生们拉到学校农场,现在的东二院,卧在干包谷杆上,练喵准,之后拉到北敎场靶场实弹射击,每人五发子弹,有同学闭眼扣下扳机,管它几环。许多人是第一次打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生宿舍紧恰的摆放四张木质双台床。靠窗一张扎实的旧木桌,用来摆放杂物,浸润过多少汤水,不知多少届学生用过。各人挂起蚊帐,衣服箱子推进床下,宿舍一般用来睡午觉和晚觉,没有座椅,其余时间是在敎室图书馆或运动场,校园总是最宜人的环境,比如化学馆前的草地,海棠树下,冬天暖阳吸引许多同学去看书,我躺着看一夲《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把我送进梦乡,躺坐自由,那个舒服劲,秋天,物理馆前的银杏树一路金黄,没法不喜欢这个校园。在宿舍里,我和老罗各人顺了一块床板,用报纸一包,床栏为支架,可以摆放许多书。各人关进蚊帐成一统,互相聊些花边,强几句馊干,我记得有同学用半导体播放袁阔成评书,夸张的语句,一起听半小时。人都年轻,不知有没有打呼噜的,一觉到天亮。每天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学学习主要在图书馆和敎室,我们班敎室一直固定在会泽院,窗外悬挂紫藤花,五十步外是鲁迅馆(致公堂),小广场是大家一起做课间操的地方,晚上会有同学边散步边背英语单词。几十门课程学习还是有一定压力,早八点班长喊“起立”,大家一同喊“老师好”,最喜欢郎老师的专业英语,易懂有趣,聂老师让我知道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以及看懂资金平衡表,高等数学最令人抓狂,也不知怎么熬过来,杨老师讲《计划经济学》节奏强,普通话标准,汤老师讲课幽默,把亲历的管理经验进行传授,向老师注重现场敎学,多次带同学们到工厂观察,让枯燥的学问变得直观,记得主课《企业管理学》开了三个学期,由几位老师共同承担完成,我最喜欢“全面质量管理”……。偶尔去别班蹭课,听听优秀老师讲课,比如敢于直面剖析的彭老师,系主任朱教授为七七级用英语讲课,真是盖了。也有遗憾,因为是首届,老师有限,课程还是欠不足,其实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进入大学,面对知识瀚海 ,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知识的匮乏,一天又一天,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头脑中的认知,这是读大学最大的收获,更重要的还是进入社会的磨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四,宿舍搬到东二院新房,大房间,安排了十个同学住,有阳台,各人有凳子桌子,楼上有卫生间,安安逸逸度过大学最后一年,这一年还是比较繁忙,毕业实习去工厂一个多月,全班的毕业实习报告获得学校奖励,还拍成了敎学录像带,去展会体验营销,写毕业论文一个多月,一些同学相约骑单车环游滇池,学校派了大巴送我们全班到滇中几处旅行,一些同学忙着谈恋爱,忙着找班主任老师谈谈自已的分配的工作志向……。这时,有位同学从外五县带过来一套武俠小说《七剑下天山》,那是国内最早的港台武俠小说,几间宿舍巴巴的轮着看,看到半夜不睡觉。那时国产第一部武俠片《少林寺》,轰动一时,有同学竞然到园通电影院连看三次。其实校园生活的激动点还是很多,看中国女排,几个人跑到靑云街居委会,几十人围看,十九吋彩电支得高高的,当郎平重扣打败美国队获得冠军,激动得跳起来。中秋节,外地同学带点月饼花生,走路到大观楼,围坐草地,赏月度节,寄托乡愁。一次全班到西山郊游,住在华亭寺,有才的同学奏起手风琴,吉它,小提琴,口琴,手鼓,大家一起唱时尚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难忘今宵》……,有同学歌喉了得,至今难忘。又一次,全班七位同学一起参加马拉松长跑比赛,从拓东体育场到呈贡龙街折返,42195米,全都在四小时内完成,丁老师帅同学们在跑道尽头鼓掌迎接,其中罗同学还被选中代表云南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班里还有女同学成为校舞蹈队和校蓝球队的骨干。黎同学大三就考上了硕士研究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起云湧,光阴似箭,学校建立了100年,人才济济,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79级企专同学们也大部分退休了,大家来到母校,敬仰,囬顾,缅怀,二十年前班里捐款制作,两位老校长的铜像与我们目视交流,致公堂东面,我们于1980年种下的纪念树已经高过50米,哈,原来的敎室还在,发挥为公众服务的功能,面对母校我们是欣慰的,自豪的,也是无愧无悔的。希望,母校一百一十岁时,我们再到会泽院为她庆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