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距离兰州城区19公里的皋兰县什川镇,三面环水四面环山,气候湿润,盛产瓜菜,是远近闻名的“瓜果之乡”和兰州近郊重要的蔬菜生产地。更因其坐拥千亩古梨园,堪称“中国一绝”,被吉尼斯认证为“世界第一古梨园”,盛名远播海内外。什川梨园是兰州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春天十里香雪海,夏日浓荫绿葱茏,秋赏红叶冬赏雪,更有香梨惹人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每逢假日我常和家人一起去什川,逛古街游梨园,更喜欢采买新鲜的农产品,大包小包搬回家,菜有菜味儿,果有果香,哪怕外表没那么光鲜,却带着传统蔬果的清甜,什川的物产已然成为我们的“心头好”。往返什川多次后,对这里的景物似乎已很熟悉了,但游玩之余总感觉还缺了点内容,如同结识一位有趣的朋友,随着交往的深入,浮于表面的浅谈已无法满足心灵渴盼。当我一次次来到黄河边的梨园,望着一排排百岁之上的古梨树,初见的惊喜震撼过后,对这片土地有了更多探究的心愿,挥不去抹不散,隐隐期待着机缘成熟时有人能帮我解开心中的谜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不久前的一天偶然翻看公众号链接时,一篇“鹊巢记”映入眼帘,初看就觉得语言清新,文词俊雅,谈起什川梨园如数家珍一般,接连读了几篇更感到作者阅历丰富底蕴厚重,我联系上了作者--生长于什川的资深媒体人,魏著新老师。春日里一个周日的午后,我终于在梨乡深处见到了魏老师。穿过曲折的街巷,远远就望见两棵高大的老槐树,树上几个喜鹊巢格外醒目,颇有点地标的味道,这正是魏老师文中的“鹊巢”呢。造型精巧的门楼,描绘梅兰竹菊的粉白院墙,凸显着主人不俗的品味。步入院内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日美景,造型别致的二层洋楼居于正中,院内左侧花池里各色花木抽芽吐翠,靠墙盛开着一排红色郁金香,葡萄藤架攀于花池之上,右侧摆放石制茶台圆凳,别具一格疏落有致,环视这清雅小院悠闲惬意之感顿生。简短寒暄后魏老师热情招呼着我们进屋喝茶,话题自然而然地从百年梨园谈起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600多年前的明代初期,什川魏氏先祖携妻带子来到这片黄河岸边的沃土安家立业,拓荒垦田建起了最早的梨园,经过一代代先民们辛勤的培育养护,梨树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这片世所罕见的古梨园,现存梨园核心区面积3939亩,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梨树有9423株。几百年星移斗转沧桑巨变,古梨园在什川人心中早已升华为家乡的“精神图腾”、“地理标记”承载着几十万人的乡愁回忆。接力管护好先祖传下来的自然遗产,是大家共同的心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聊了一会儿魏老师提出带我们去参观魏园,仿明清建筑风格的金城“魏园”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毗邻黄河,坐东向西,俯瞰什川梨园全景。“魏园”大殿十思堂内有金城魏氏始祖魏贵及魏贵之子魏坤魏乾塑像。魏园是兰州市魏氏文化研究会着力打造的一个集姓氏文化、生态文化、国学文化研究为一体的文化建筑群。内设有金城魏氏纪念馆、古梨园人文生态博物馆、黄河民俗艺术馆、梨花书院、国学讲堂、图书馆等。全部建成后将是兰州乃至甘肃唯一的一家以姓氏文化和黄河生态文化为研究方向的文化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面对先祖塑像抚今追昔,魏老师动情地向我们讲述着600多年前迁徙而来的先人们,面对黄河古镇人多地少的现实,因地制宜创造 “高田”,通过立体农业种植梨树来发展生产。先民们在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中摸索出一套从种植,掸花,防虫,授粉,浇水,喷药、采摘,施肥,剪枝的精细操作流程,尤其是为老树刮皮的步骤听地我连连称叹,每年冬天果农就要仔细刮去暗藏虫卵的老皮,连同树皮土屑一起作为火炕燃料,烧过炕的草木灰又是最佳的果树肥料,好一个绿色环保循环再利用的巧思啊!三九寒天为梨树刮皮,犹如帮梨树做深层清洁,梳洗打扮后的梨树神采奕奕迎来新年,回报以更细腻香甜的梨果,正如魏老师所言“人敬树一尺,树还人一丈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梨园里活跃着一群“天把式”,他们要登上云梯,站在半空中,一年四季为高大的梨树服务。他们熟悉梨树秉性,技艺高强,身手不凡,在云梯上起舞,有立地顶天,耕云播月的本事。天把式们用血汗甚至是生命浇灌着梨树,几百年来这片土地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劳作再苦生活再难什川人都没有放弃过种树生产。什川人把种树叫做务树,一个“务”字道出的,是人与树千百年来形成的相互依存,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的亲密关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根据史书记载,曾经兰州城里到处都是成片的梨园,“梨苑花光”是明清时期兰州著名的八景之一。跟随着魏老师的讲述,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冲击着大水车木制巨轮,徐徐转动之时带动四周的水桶依次舀水上升。至上方时,桶口向下倾斜,将水倒入掌盘子“集水槽”,再流入木槽,引水入渠,灌溉农田。“一个兰州城,半城果树园”,冬果梨、软儿梨这些黄河水滋育的本土水果最适应西北人的胃口,天干物燥食材匮乏的寒冬腊月吃个梨,齿颊留香,神清气爽,更是润肺止咳,化痰利咽的佳品,干旱少雨的大西北能产出如此诱人的果品,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啊。讲到这里魏老师的神情渐渐凝重起来,兰州城里的梨园早已隐入了时代发展的尘烟,兰州近郊只有什川保留下了这片古梨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经历了短暂阵痛后,什川人还是更看重祖先浸透血汗留下的遗产,难以割舍的家园情怀,让什川人站地高看地远,在魏老师和很多同乡的奔走呼吁下保护古梨园最终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当地政府和果农共同签订保护协议,明确保护职责,为每一棵古树登记造册上户口,既沿袭古法养护技术又借助科学手段完善保护措施,百年梨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活力。梨园现存有树龄400多年的梨树王和梨树后,什川古梨园被国际植物学界称之为“世界植物界的奇迹”、全球罕见的“活植物标本”、难得的“梨园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离开魏园后魏老师带着我们前往紧邻黄河的古梨园实地探访,漫步在隍城渠边的梨园里,这里曾经是沙场演兵的校场,如今一株株形态各异,风姿独特的百年古树列队成行傲然挺立,俨然就是古代屯垦戍边的兵士化身。耳畔风声阵阵,遥远的呐喊声、操练声遥遥传来,什川人崇文尚武的精神血脉早已和这片梨园融为一体,经历几百年的风雨洗礼更显其厚重本色。魏氏宗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先人后己、耕读传家的家风家训,至今已传承二十多代,绵延千里源远流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不知不觉间天色向晚,魏老师的讲述才刚开篇,我有幸拜访到这样一位博学多识、见解独到、谦和质朴、才思敏捷的师长真是三生有幸!家乡的梨园古树、人文历史在魏老师的笔下是那么生动鲜活,什字川堡是他创作的源头活水,素材富矿,家乡厚土涵育了他高远的精神境界,有这样的子孙躬身践行祖先遗风,家园有幸,故土有幸,从魏老师身上我看到了魏氏先祖的风骨,此次探幽访胜之行让我看到了一处独特的精神坐标,对自己也是一次难得的思想洗礼,梨树无言,岁月有声,根深叶茂,本固枝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