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五中

惠米

<p class="ql-block"> 母校五中</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回乡清明见闻有感</p><p class="ql-block"> 趁回老家过清明的闲暇时间,我回多年未访的母校-玉龙县第五中学(原丽江县第五中学)去看看。穿过田坝里的羊肠小道到达北院或机机树(当地对桉树的俗称)入村是当年多少学子们无数遍往返学校和巨甸街村的两条主道。如今南院、北院合并成了镇中心完小,北院变成了幼儿园,机机树的位置被一座高高的信号塔替代,不变的是它们都很高,地名也还叫机机树。上学时得费好大劲才能穿透的田坝现在随性散步还没过瘾就到了校门口。</p><p class="ql-block"> 整个校园坐西朝东依势而建。原先油漆斑驳吱吱作响常年敞着的大铁门变成了一座古色古香的纳西族建筑特色木质木门,紧挨着一座停车场电子门禁,是唯一进入校园的人和车辆入口。原来进大门就是一个长方形南北向的土坷垃操场,顺着东边围墙种着一溜桉树,操场西南角划出一角铺了水泥砂灰建成一个篮球场。春夏秋冬除非下大雨和休息天,周一到周六的早晨全体师生6:20准时集合跑操。冬季天还没亮整个操场只有大门边和球场主路口各挂着一盏路灯,灯泡随着学生整齐的步伐和口令一摇一摆,微弱的灯光照在尘土飞扬的操场上好像弥漫着一层昏黄蒙胧的雾霭。周末或课余时间,随时有学校组织或同学自约的篮球赛,我们班就有老马、老白等多名健将。现在还记得他们灵动矫健的身影,好像耳边还能听到那几句不断回荡在球场上空的纳西话“老马、赶鲁,尼玛啜”。如今篮球场和操场的一半改建成了停车场,操场北角连着原先北面菜园的一部分改建成一个东西向的标准足球场和800m的塑胶跑道,跑道边还保留着三棵老桉树。红绿相间的球场虽然还和当年挂着各班责任区标牌四季果蔬不断一样的色彩斑斓,但却没了记忆中那份鲜活的生命力,希望下次来看到学子们在球场上的活力四射能弥补一些遗憾。</p> <p class="ql-block">学校后山俯拍的新校园远景</p> <p class="ql-block">新学校大门</p> <p class="ql-block">  旧操场中部西边出口是一段主路,路的北边是“北边菜园”,路和菜园中间有一排侧柏行道树,路的南边隔着一堵宣传墙是“中部菜园”,宣传栏上曾有过我们班大文才老洪的手笔。路在宣传墙西边尽头被一座木质结构的两层砖瓦房挡住分叉成南北两道,北边的一条道可以到达校园北部生活区的厕所、猪圈和女生及部分教师宿舍区。南边的那条道通往校园南区的初中部和高中部四层教学楼以及南区菜地。这栋两层的砖瓦房一楼做男生寝室用二楼用作教室。现在楼、路及连着的部分菜园一并建成了新的功能齐全、敞亮高大的综合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新教学大楼</p> <p class="ql-block">  穿楼往西上几级石阶是一大平院子,正中有一颗高大茂盛的柿子树,树根用水泥沙灰围了一个好像是两台的基座,学生们打了饭习惯坐在那里边吃边聊。夏天枝繁叶茂的柿树带来凉意,秋天硕果累累的柿子挂满了枝头,树顶高枝上总有喜鹊和不知名的鸟儿叽叽喳喳、明目张胆地挑最大最红最甜的那些柿子啄食,给校园增加了许多的热闹和意趣。当然也不全都是美好的记忆,对于经常调皮捣蛋,睡懒觉不按时早操的男生,如果运气不好被严肃治学不苟言笑的李振渊校长抓到,抱着铺盖卷儿在柿树下罚站示众是免不了的。现在回想起来,就如外公家祖坟上那棵主干粗壮笔直、树冠枝繁叶茂的山神树,我说它预示着王家子孙后代繁盛、正直、成才。母校五中的那棵柿树也展现出当年五中的辉煌盛况:初中部连续五年蝉联原丽江县(今玉龙县和古城区)中考第一名,全区十里八乡和城里的学子们慕名前来,我们班人数最多时达到70多个,第一排的课桌紧靠讲桌,中间两排相连没有过道。补习班从一班增加到了四班……可想而知五中在当初老校长的带领下,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为周围农村培育了多少人才,改变了多少家庭和个人的人生道路。如今种着柿树的整个院子连着原来我们班女生宿舍的上下三间两层民房一并改建为一栋几层高的女生宿舍楼,柿树没啦!不知可找到合适的位置给学生罚站?能不能罚站学生也成了教育界没有结论的争论议题。我们班的微信群里我发现那几个被罚站的男生现在已忘记了当初的尴尬,最怀念的反而好像是那棵柿树。</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女生宿舍楼</p> <p class="ql-block">  柿院西边上几个台阶左边是个篮球场,右边因补习班增加清理了原先的杂灌简易搭建了一个大通铺的女生宿舍。向西再上一个高台是一排用作教师宿舍的平房,最南边一间是小卖部,售卖一些学习用品和简单的零食,简易女生宿舍西南角的一棵树上挂着一个东风汽车轮胎钢圈,前后两任的女教工按时挥动“手榴弹”,敲下不同节点的钟声指挥着全校师生的作息。这个部分现在改建成一个食堂大院和一个男生宿舍楼小院。</p><p class="ql-block"> 小卖部西边高台上是两间平房,作教师食堂使用。那个做饭的漂亮姐姐凭借当年练就的厨艺,在玉龙县城开着一家名为“润红家厨”的家常菜馆,每天食客爆满。一股源自后山与“红旗渠”同时代产物沿用至今的“阿古”大沟分流出一股山泉,依势经教师食堂前的洼地像个调皮的野孩子冲入校园,经过老师的管束和培养,满足了全校师生的用水后其余的汇聚到三面光的水渠里形成一股不小的流水,在沟南边一长排水曲柳的绿荫下欢歌奔向学校大门外的主渠。将若大的校园分为南北两半。不知道现在是封闭了“阿古”大沟的水源还是其他改流设计,校园里已寻不到一丝活水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逆水向西出了校园的后门是广阔的山地,学校东大门前是平坦的水田,南边李老校长家宅院后南边的小侧门出去也是大片的旱地。每天晚饭后到天黑前、夏天早读时间这两个时间段里田野里的阡陌田埂上都是专心背读的学生,可能得益于这广阔的绿色视野,学校几乎不见“四眼狗”。可惜我去南京不到一年既没有挑灯夜读,也没有手机电脑可迷恋,校园里四季花草不断,怎么眼睛就近视了?我一度怀疑总结是高楼大厦太多和青春期营养不良所致。遗憾的是女儿遗传于我的一双美目葬送在AP平板上,变成一只四眼小奶狗。</p><p class="ql-block"> 水渠南边随着地势由高到低,方向从西向东最先是学生食堂大院。由于学子都来自周围的农村,住校生每月30斤粮食由家长统一交到镇上的粮管所再划拨给学校食堂,蔬菜从菜园里就地取材,中晚餐都是一菜一汤5分钱一顿。普通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九元人民币,走读生吃住自由选择。每到节假日或连续农忙时,学校就杀两头肥猪组织会餐,大红肉、炖排骨、腌菜炒肉片、江边辣等八个菜,同学们八人一组围成一小圈蹲在食堂院子或旁边篮球场上,即便是女生们个个菜碗也是一扫而空,让我至今回味无穷的是食堂师傅们自制的油炸土豆片。这一桌不定期丰盛的菜肴让学生们一扫年月的辛苦和饥渴,当时的我们只顾着祭五脏庙。今天回想分析学校在那艰苦年代每年不定期免费给学生们改善生活要花费多大的精力呀!</p><p class="ql-block"> 食堂院子南边是所大礼堂,学校曾在那里组织演讲比赛和文艺晚会。后来好像改为补习班男生的宿舍。隔着一条通往南边侧门的弯曲小径向东就是高中部四层的教学楼,这也是遗留至今唯一还在使用的一栋建筑物。它和原食堂片区一起划为今天的教工宿舍区。高中部教学楼和初中部教学楼隔菜园相望,这片菜地和初中部教学楼以及教学区厕所的位置现改建成一片南北向的三个篮球场和一栋东西向的综合实验楼。</p> <p class="ql-block">原高中部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篮球场</p> <p class="ql-block">中专文凭的我让人汗颜的制图水平</p> <p class="ql-block">非专业在校大学生随手帮我制作的校园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刘姥姥进大观园般带着大家绕了这么一大圈,除了满足我重温当初激情澎湃的岁月外还因为这次回老家听哥哥说:今年我们的小学母校“阿乐完小”因惨不忍睹的教学质量生源严重不足而撤归巨甸镇中心完小啦!乡村教育的现状引起了我的一些担忧和思考。纵观近20年来国家在教育和卫生两大领域的投入不可谓小。现在每到一个地方,学校的硬件设施都是很好的,村里最好的公共建筑一猜就是学校。然而边远地区乡镇中小学和卫生院的现状却与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农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都得到提高和改善的同时,精神面貌也与时代发展不匹配了。究其原因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反应,但根本还在于货真价实的人才缺失。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对边远地区的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倾斜政策,在人数队伍上给这两个行业极大的充实和支持,在高考招生中出台了两个行业的定向免费生,然前些年别说985、211就是普通一本毕业生也没几个回到乡村。因为有实力的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发展前景不好的偏远地区,就我在县人事档案馆了解的实际:靠政策倾斜充实到基层的有很大一部分是连普通高中都考不上,上了3+2连读的大专或三本文凭竞争实力较差的的毕业生,乡村的教育质量让乡村教师都不敢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就读培养,农村的家长除非万不得已否则都把孩子们送进了城里的学校。九年制义务教学没有升学竞争压力,再加上本就质量不高的教师队伍,给乡村学校招收生源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农村中小学接连归并关闭,城区的学校入学报名需要排队。同样的乡村私人门诊因为就诊简便,为追求快速疗效加大药量和轻易使用抗生素等系列宽松竞争手段下生意兴隆。而规模和岗位齐全的乡镇卫生院除了在保证防疫、救灾等行政工作外,技术和收入都没有多少起色!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城里的医院门庭若市,鲜明的对比和反差让人想起那句“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吗”的笑梗。但社会成本转嫁定律又让人笑不出来:社会成本最初都转嫁在底层人群,时间长了得不到解决是要以其他形式充斥到社会各个角落的,例如三年疫情的新冠病毒、社会不稳定因素会分人袭击吗?</p><p class="ql-block"> 当初高校扩招的目的是给每个人提供自我提升的机会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作为初始文凭只是中专的我不歧视低学历人群,但始终认为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的院校毕业生,并不适合在关系家国后代和个人生死两大领域的普遍试水。我小学三年级时校长元镇和调来阿乐完小任教的时候,一起带来了他的两个儿女在我们学校就读,我的小学班主任王丽芬老师两个女儿也是在她的身边培养出去的,当时的元校长和王老师都有条件让孩子留在巨甸镇中心校读书。五中当时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的子女都是在自己的学校培养成才的,主要原因是他们都有自信教得好包括自己孩子在内的所有学生,而现在几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的孩子都至少放在县城的学校里,工作调动申请的理由“照顾孩子上学”也是主要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高校扩招以前毕业生国家统一分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特色,不适合今天的发展形势,但它的好处是保证人才的下沉。今天我们不能剥夺人才自己的职业规划自由,但可以通过增加福利待遇等方法出台吸引人才的办法,让真正有学识、有能力、热爱自己的工作并把它认定为事业而不是职业的人群扎根下来。不是有句话叫做“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几年国家在出台政策中提到精准二字,要求不搞一刀切、要实事求是。我认为应该在限定准入门槛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在岗期间的福利待遇以及城乡之间人员灵活轮岗等办法,确保基层人才在入口和留任两个方面的精准政策支撑。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途径。 家风的传承校风的延续成败之关键是家长和老师,他们不说是顶尖人才,至少综合素质要得到保证。</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总体实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但边远地区的农村,上学和就医两大板块长期固定型消费都已经外移,人才和经济都只有外流,虽然国家在经济上给予了巨大的支撑和保障,但还是无法解决时间和精力以及车旅费等方面增加的负担,子女成长陪伴和老病陪护方面的缺失损失无法估量。</p><p class="ql-block"> 五中辉煌历史的形成经历特殊。文革结束后创建的五中为解决学生的吃饭问题,在校园里开辟了菜园,在校外租种了不少的校田种粮食以弥补普通家庭供孩子上学的不易。所以每个班每周都有劳动课,遇上春种秋收的农忙季节,全校师生全体劳作直到全部的种收结束。菜园的所有事物一直由做事认真负责,所有表达都调理严谨著称的班主任语文老师鲍延负责,我们班除非农忙时期,平时的劳动课都扎根在菜园里。还要在课间操结束后根据需要安排人员完成浇定根水的任务。体力劳动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生存技能,也磨炼了每个人的意志力。学习、劳动、玩乐、个人卫生等丰富的日常内容逼迫孩子们不断优化、统筹安排时间,时间管理能力得以提高,这是培养学习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人走出校园后在各行各业包括回到农村个个都成绩斐然。现在的学校没有劳作的地方自然也没有劳动课,就是教室卫生都有保洁员完成,外出学习返乡的部分农村孩子竟然不会做家务、不会干农活,女孩子早早嫁人,男孩子如果当10年愤青还不能自省,就得混十几年的光棍后早早纳入社保范围。当然成功并不止单一因素,就如初十一班班主任脸上常年都挂着和煦笑容的石刘栋老师所说:五中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那是最好教风、最好学风、最好生源……多个最好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缺任何一项都不行,作为老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有如此璀璨的经历而自豪,为有你们这样的学生而自豪。我和女儿说:妈妈最大的幸运就是没有撞上“文革”时期对“黑五类”后代的教育歧视,又赶上了在家门口上学的美好时代。感谢国家和平发展的大环境!感谢每一阶段陪伴我成长的老师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