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巷的宿命

听 雨

<h3>冷巷在闹市区的某角落。常住人口不滿二百。<br>大家都不陌生,本是同一单位的人。<br>有的熟络些;也有认的,但很少交流。<br>既是同一单位的人,小巷又为何称作冷巷?<br>也不是绝对冷那种冷。也有热闹的时候,只是很少有这种时候。有也时间不长。热一下,便又冷下来,而且冷的时候多而长。<br>所以有热心某街坊,前些日子呼吁大家别只顾搬砖,还应该有更多更积极的表现。<br>他说幸好还有几位积极公益的街坊在,不然冷巷更加冷清……云云。<br>在他的感召下,本人搬了几块砖,以支持他的热情和希望,亦试探一下冷巷的水温。<br>当然,冷巷一如以往,表现出百毒不侵,无动于衷的气度,着实令人如冷雨浇头,又遇冷风,鸡皮疙瘩骤起,自感无聊而偃旗息鼓。<br>一条巷子,是冷是热,与住户的各种境况有关。<br>住户中有原单位的各头头。但绝少見他们冒头。原因嘛,估计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吧?曾经为官,那也是曾经沧海。所以少露面,更不交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有的还要潜心书画,要花费精力和时间。不与凡人一般见识,这个可以理解。<br><br>其余大部分住户都是单位平民,这也分几种情况:<br>有部分年事已高,岁数在八十以上。记得有位黄姓住户曾表示,准备发表长篇小说,也曾发表过一两篇。但后来再没下文。估计是岁数大了,精力不济吧。希望他安好,小说是否续写,他自会安排。各位看官备好板凳就好。<br><br>还有一部分住户年纪六七十,身体精力尚没成为障碍,但当年学习时间短,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多做观众,在台下看看节目,高兴了鼓一下掌,觉得无趣便飘过。要他们上台表演节目,也实在为难人家。<br>有的人虽然没有节目可演,但搬砖的积极性还是有的。这种热情不可拨冷水。这也是他们的一种表达,喜好,观点等都在其中。但希望他们悠着点,别一下搬太多,当心扭了腰。<br><br>冷巷不要冷成冰,少不了有几位热心的住户,不时打开宅门,让屋内的热气吹吹巷子,给巷子加点温。<br>本巷子多亏有这么几位热心人,他们有热情,有想法,更有一棵上善如水的心。<br>没了他们,恐怕连叮咚几声响都听不到了,只剩一地砖头。<br>当然不少住户都希望巷子热闹些。毕竟大家都是老住户,住在冷巷里,死气沈沈一片也确实不好。<br>但中国人早有名言,各人自扫门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人性普遍这样,要求更高也无补于事。<br>所以巷子冷的时候多且长,热闹的时间少而短,这是常态。<br>要在巷子里露个头,要看心情和时机的。总呆在家不出门,老蹩着会生病。但总露头在外也容易招人厌。<br>所以冒头的人多了,巷子人气多点,显得热闹。爰看热闹的人不少,<br>但喜欢宅在家的人,总是大多数。于是巷子显得冷清就很自然。<br>君不见农村热闹时候,也只有春节期间。其余时间不是留守儿童就是农村老人。冷清的更加让人可怕。<br>而我们这个巷子,相比起来已经不错了。<br>说它是冷巷,似有点冤枉了它。<br><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