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23日,参观云南陆军讲武堂。</p><p class="ql-block">云南陆军讲武堂是对中国近代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早期著名军事院校。在清朝末年,云南陆军讲武堂与天津北洋讲武堂、东北奉天讲武堂并称为三大讲武堂;民国时期又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齐名,并称三大军校。</p> <p class="ql-block">陆军讲武堂旧址,位于昆明市中心承华圃,东临翠湖,西接钱局街、北邻仓园巷,南与云南省科技馆毗邻。</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末,自1909年至1928年共办19期,设有工、步、骑、炮四种科目,是清末民初我国最早设置的军事院校之一。</p> <p class="ql-block">讲武堂旧址是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纪念性建筑。</p><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有:主体建筑四合院、内外练兵操场、兵器库、大礼堂、盟洗房、照壁、小花园、马厩等。</p><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为土、木、石结构中西合璧的走马转角楼,楼内通廊将东、西、南、北四楼连为一体,全场480米,堪称中国最长的楼中通廊。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居当时全国各地讲武堂之首。</p> <p class="ql-block">百年军校.将帅摇篮</p><p class="ql-block">朱德、叶剑英、周保中等革命前辈均在此学习过。</p> <p class="ql-block">当今天下混乱,乃英雄吐气之时。有胆识,有军事技能者为前驱,有文才,有谋略者为后盾。</p><p class="ql-block">一一叶剑英</p> <p class="ql-block">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历时28年。</p> <p class="ql-block">讲武堂师生中不少是同盟会员,在辛亥革命、护国起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军事统帅和军事将领,可谓“帅星闪耀,名将辈出”。因此,朱德在其《辛亥回忆》一书中把云南陆军讲武堂称为“革命熔炉”。</p> <p class="ql-block">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后期,外侮加剧,内政式微,帝国主义列强加快了侵略和瓜分中国的步伐。1894年,由于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清政府片面地认为,日本在战争中“专用西法取胜”,因而得出了“仿用西法创练新兵为今日当务之急”的结论。于是,为了挽救风雨飘摇、日趋衰颓的封建王朝,清政府以西方军事制度为榜样,开始编练新式陆军。</p> <p class="ql-block">一、云南旧式军队</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年(1904)一律改称巡防队,总兵力大约3万人,但装备陈旧,训练方法落后,纪律涣散,素质较差。</p> <p class="ql-block">军事教官</p><p class="ql-block">先后在讲武堂任专职和兼职军事教官的有30多名。他们都是通过精心选拔,公费留学,经过严格训练,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又受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熏陶的一代英才。</p> <p class="ql-block">招生概况</p><p class="ql-block">云南讲武堂的学员分为在职培训和正规教育两个部分。至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云南陆军讲武堂在短短两年间,培训在职军官甲乙班两期计215名,招收社会和军队中的知识青年367名,总计582名。此后,列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一、二、三期。</p> <p class="ql-block">游客们都在认真听讲,仔细观看。</p> <p class="ql-block">校训: 坚忍刻苦</p><p class="ql-block">校歌:</p><p class="ql-block">风潮滚滚,感觉他黄狮一梦醒。</p><p class="ql-block">同胞四万万,互相奋起作长城。</p><p class="ql-block">神州大陆奇男子,携手去从军。</p><p class="ql-block">但凭那团结力,旋转新乾坤。</p><p class="ql-block">哪怕它欧风美雨,来势颇凶狠。</p><p class="ql-block">练成铁臂担重任,壮哉中国民;壮哉中国民!</p><p class="ql-block">堪叹那世人,不上高山安知陆地平。</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风潮紧,欧美人要瓜分。</p><p class="ql-block">枕戈待旦,奔赴疆场,保家卫国,壮烈牺牲。要知从军事,是男儿本份。</p><p class="ql-block">鼓起勇气向前进,壮哉中国民!壮哉中国民!</p> <p class="ql-block">云南陆军讲武堂内的同盟会员虽然没有统一的组织,但大体分为教官和学员两个部分秘密开展活动。学员每七、八个人为一组,组与组之间没有联系。每个小组只能有一个人与上级联系。</p><p class="ql-block">当时同盟会小组会员的活动,不仅传阅《云南》《民报》《天讨》《警世钟》《猛回头》《革命军》等革命书刊,学习和传播革命思想,而且经常谈论怎样发动革命起义。他们分别在圆通寺、黑龙潭、归化寺、昙华寺、铁峰庵、虚凝庵等地秘密集会,“密谋革命之策略”。</p> <p class="ql-block">1908年,朱德回到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任体育教习兼庶务。由于他与同事们一道积极宣传新观念,倡议革除旧科目,设立新课程,受到旧势力的压迫和排挤,使他觉得“教书不是一条生路!”</p><p class="ql-block">1909年初春,朱德决心投笔从戎,寻找新的救国之路,前往云南从军。</p><p class="ql-block">1909年初,春寒料峭。23岁的朱德与同乡挚友敬镕穿着草鞋,挑着货郎担,摇着“崩龙鼓”,一起徒步从成都出发,经乐山、宜宾进入滇境,再经昭通、东川,长途跋涉共70多天,于4月间到达云南省会昆明。1909年6月,朱德报名参军进入军营。经新兵训练,分配至七十三标(团)当队部司书(连部文书),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p> <p class="ql-block">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朱德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模范二朱”</p><p class="ql-block">朱德刻苦好学,学科、术科和普通学科都取得优秀的成绩。教官经常派他指挥队列。</p><p class="ql-block">他指挥队伍时,动作干净利索,喊口令时声音宏亮,为全校之冠。与学员朱培德一起,被同学们称为“模范二朱”。</p><p class="ql-block">一年后,因为新军急需补充军官,便从丙班学生中挑选了学习成绩较优者一百人编为特别班。朱德被选拔入特别班。</p> <p class="ql-block">1922年9月,朱德从上海乘法国邮船赴欧洲。1922年11月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而走上了全新的革命旅程。1926年朱德回国。1927年8月1日参加了南昌起义,任第九军副军长、军长。在起义军的困难时期,他巧妙地利用与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职的讲武堂毕业将领的同学之谊,隐蔽回旋,领导南昌起义余部进行“赣南三整”,在部队建立党支部,实现党对军队的全面领导。1928年1月,率部发动湘南起义。</p> <p class="ql-block">1928年4月,朱德同陈毅率部队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从此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者,成为举世闻名的总司令,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p><p class="ql-block">领导下,取得了反围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完成了建国大业。</p> <p class="ql-block">提前毕业</p><p class="ql-block">1911年8月,云南陆军讲武堂特别班学员提前毕业,朱德被分配到蔡锷部下,第三十七协第七十四标第二营左队当司务长、排长。从而结束了两年的讲武堂学员生活。</p> <p class="ql-block">云南陆军讲武堂先后荣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云南陆军讲武堂1935年停办,在28年办学历程中,共培养学员近万名。1935年至1945年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五分校”。1950年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西南军区军政大学云南分校,1953年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步兵学校,1958年迁出。</p> <p class="ql-block">后院一排住房</p><p class="ql-block">如今成了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主题展</p> <p class="ql-block">域外抗日一一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为支援在缅甸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英军,保卫我国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和战略后方安全而组建的作战部队。</p> <p class="ql-block">出征</p><p class="ql-block">“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日军相继占领我国沿海地区,致使我国抗战所需各种国际援助物资运输受阻。</p><p class="ql-block">1938 年,国民政府采纳了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的建议,动员民众,在原滇西省道的基础上修建了由昆明经下关、保山、瑞丽到缅甸腊戌的滇缅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首都仰光港,成为一条新的国际通道。</p> <p class="ql-block">1940年7月,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有“中国抗战生命线”、“输血管”之称。</p> <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日军由泰国大举进攻缅甸,企图截断滇缅公路。</p><p class="ql-block">缅甸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p> <p class="ql-block">1942年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政府调集3个军9个师,共10万兵力,组成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与英军协同作战,保卫滇缅公路。</p> <p class="ql-block">这次远征作战,虽然以失利结束,而且在撤退途中损失惨重,但远征军官兵英勇战斗、流血牺牲,打击了日军嚣张的气焰,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抗战精神。</p> <p class="ql-block">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约瑟夫·W·史迪威将军。</p> <p class="ql-block">1940年7月,英国在日本的压力下,暂时中断滇缅公路三个月。</p> <p class="ql-block">同古保卫战</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入缅之时,日军攻占了缅甸首都仰光。为阻止日军北上、掩护英军撤退,1942年3月7日,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 200 师9000余人在戴安澜将军率领下,进抵仰光以北的战略要地同古,迅速严密布防。</p><p class="ql-block">3月20日,日军第55师团在飞机及火炮掩护下向同古发起攻击。29日,日军第56师团也加入同古围攻。我守军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重炮轰击,与4倍于己的日军展开激战并重创敌军,坚守同古12天之后,在面临敌军合围危险之时井然有序地撤离。日军仅得到一座空城。</p><p class="ql-block">同古保卫战是入缅甸后的第一战。我军以伤亡千人的代价,歼敌5000多人,成功阻滞了敌军,为远征军的开进和布防争取了宝贵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我军在同古保卫战中的英勇顽强精神震惊了日军,也赢得了盟军的高度赞扬。在这次战斗中被击毙的日军大佐横田曾惊呼: “南进以来,从未遭遇若是之劲敌。”英国《泰晤士报》称赞说: “被围守军以寡敌众和英勇作战之经过,实在为中国军队之光荣簿中,又增添新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悲壮野人山</p><p class="ql-block">1942年4月29日,日军击破远征军第6军东部防线,迅速直插远征军后方,占领缅北重镇腊戍,切断了远征军主要补给线。5月1日,日军进占曼德勒,对远征军形成包围之势。中英军队被迫分多路向印度和中国境内撤退。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在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其中,杜聿明将军率领第5军3万余人试图经过缅北重镇密支那退入云南。不料在撤退途中,密支那被日军占领,第5军不得不进入人迹罕至、山峦重叠、林莽如海、豺狼猛兽横行的野人山原始森林前往印度。部队断粮,缺医少药,疟疾、回归热及其他传染病大为流行,上万名官兵病饿而死,留下了悲壮的一页。</p><p class="ql-block">远征军出征前10万大军因作战牺牲1万多人。撤退途中,5万多将士因自然环境险恶、断粮缺医、疫病流行等牺牲。</p> <p class="ql-block">腾冲国殇墓园</p> <p class="ql-block">一寸国土一寸血,除了仆尸沙场的将士,还有共赴国难的百姓。</p> <p class="ql-block">惠通桥狙击战</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日军相继侵占滇西怒江西侧的豌町、芒市、龙陵、腾冲等地。1942年5月5日,日军推进到怒江西岸,妄图越过惠通桥沿滇缅公路直驱昆明。危急时刻,守桥部队果断炸毁惠通桥;飞虎队出动战机对在怒江架设浮桥的日军工兵队和西岸的日军车队进行了轰炸;第11集团军36师106团也赶到惠通桥东岸,与武装泅渡怒江的日军激战,歼灭过江的大部分日军,成功阻击了敌军。</p><p class="ql-block">惠通桥阻击战阻遏了日军抢渡怒江直驱昆明的行动,稳定了滇西及中国西南的战局,形成两军隔江对峙长达两年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对峙</p><p class="ql-block">由于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为保障国际运输线畅通,美军和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由昆明至印度阿萨姆邦汀江之间的空运通道——“驼峰航线”。同时,中国军政部采纳了中国战区司令部参谋长史迪威的建议,用美国军备物资装备中国军队并进行整训,重组中国远征军,积极筹划反攻。</p><p class="ql-block">整训分别在印度兰姆伽和云南昆明地区进行。</p><p class="ql-block">经过一年左右整训和接受美式装备,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官兵体质、装备火力、战斗技能都得到了明显提高,成为作战劲旅。</p> <p class="ql-block">印度兰姆伽整训</p><p class="ql-block">第一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后,退入印度的新编第38师和新编第22师组成中国驻印军,代号为X部队,由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任总指挥。</p><p class="ql-block">印度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经史迪威与英国殖民当局接洽,决定将印度加尔各答西北的兰姆伽原英军营区作为中国驻印军的训练基地。</p><p class="ql-block">1942年8月,印度兰姆伽建立了训练营。教官由美国军官担任,按照美国军校的军事教程进行训练,包括战车学、通讯学、工兵学、指挥学等。同时,中国方面陆续向印度空运士兵,到兰姆伽接受训练,并补编入中国驻印军。</p><p class="ql-block">12月,中国驻印军编为新编第1军,兵员达到3.2万余人。经过整训并换装美械装备,中国驻印军的官兵体质、装备火力、战斗技能都得到了明显提高,成为了一支军事化水准较高的作战部队。</p> <p class="ql-block">昆明整训</p><p class="ql-block">1943年2月,国民政府在云南重组远征军,在云南楚雄设立远征军司令长官部,陈诚、卫立煌先后担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辖20余万人,代号为Y部队。远征军以昆明为基地,接收美械装备并进行整训。</p><p class="ql-block">1943年4月1日,以训练远征军军官为主的“军事委员会驻干部训练团”在昆明成立。其中,步兵训练中心在昆明近郊的黑林铺,炮兵训练中心在昆明附近的干海子,其余的工兵、通讯、战术训练班设在北校场。训练团仍由美军军官担任军事教官。参加训练的军官结业后,再回部队训练士兵,部分高级军官还飞赴印度进行了培训。</p><p class="ql-block">整训过程中,除了掌握使用美式枪械,还加强了通讯和战车防御炮的操练,注重陆空协同和营以下部队的独立作战、山地及丛林复杂地形的作战训练,使得部队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p> <p class="ql-block">反攻</p><p class="ql-block">1943年10月,为打通和修筑中印公路,中国驻印军新编第 1 军从印度东北边境的利多出发,向驻守胡康、孟拱河谷的日军发起进攻,拉开了大反攻的序幕。此后奇袭密支那、攻占八莫、腊戌等,解放缅甸国土18万平方公里,协助盟军迫使日军退出缅甸。</p><p class="ql-block">滇西方面,中国远征军两个集团军 20余万人于1944年5月11日起先后强渡怒江,发起滇西作战,历经高黎贡山、松山、腾冲、龙陵等一系列战役,收复滇西沦陷区8万多平方公里,把日军赶出了国门。</p> <p class="ql-block">二战盟军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胡康、孟拱河谷之战</p><p class="ql-block">打开胜利之门的森林河谷鏖战</p><p class="ql-block">胡康、孟拱河谷位于缅甸北部中印缅交界处,此地虽然原始森林密布,河流纵横,但却是当时修筑中印公路的必经之地,日军在此驻有重兵。</p><p class="ql-block">1943年10月10日,中国驻印军新编第1军向驻守胡康河谷地区的日军第18师团发起攻击。参加反攻作战的,还有美军加拉哈德团(5307 支队),并得到美国空军的支援。</p><p class="ql-block">1944年3月底,中美联军占领整个胡康河谷后,又继续向孟拱河谷挺进,经过4个多月激战,先后攻占瓦康、英开塘、卡盟、孟拱等,控制了整个孟拱河谷地区,从而打通了缅北交通。</p><p class="ql-block">夺取胡康、孟拱河谷的战斗历时9个多月,中美联军重创日军精锐第18 师团、第2 师团,先后毙敌达16000多人,解放缅甸国士达5700多平方公里,奠定了缅北反攻胜利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密支那战斗</p><p class="ql-block">从战术奇袭到攻坚夺城</p><p class="ql-block">密支那是日军在缅甸最北部的重要基地和空军机场。攻占密支那,是打通中印公路和消除日军空军对驼峰航线威胁的关键。</p><p class="ql-block">1944年4月28日,由中国驻印军两个团和美国的加拉哈德团组成的先遣突击队,从山路秘密翻越库芒山区,奇袭密支那。5月17日,先遣突击队突然出现在密支那外围并迅速占领了密支那机场,增援部队和火炮等装备随后空运而至,战斗进入攻坚阶段。</p><p class="ql-block">7 月12 日,美军驻印航空队派出重型轰炸机对敌军阵地实施了“地毯式轰炸”。新1军在军长郑洞国指挥下,发起总攻。8月2日,我军组成104人的敢死队潜入密支那街市,切断日军的通信联络,里应外合,迅速攻占日军据点,肃清了各处日军残兵,日守军全军覆没。日军守备队长水上源藏少将自杀。</p><p class="ql-block">密支那之战持续80天。此役,驻印军与美军部队共伤亡6000余人;毙敌2000余人,俘敌69人。</p> <p class="ql-block">光复腾冲浴火之城</p><p class="ql-block">松山攻坚战进行期间,成功翻越高黎贡山的远征军第20集团军第53军、第54军分左右两翼向滇西重镇腾冲外围日军展开全线攻击。</p><p class="ql-block">1944年7月2日,我军占领城外的来凤山,开始攻打腾冲城。腾冲城是一座石头城,异常坚固,久攻不下。自8月2日开始,美军第14航空队战机频频出动,反复轰炸腾冲城垣。轰炸中,几枚重型炸弹命中东门日军守备队本部,日守军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等几十名日军被炸身亡。炸开城墙缺口后,我攻击部队攻入城内,展开激烈巷战。日军利用无数明碉暗堡,构成交叉火力网,阻止我军前进。攻城部队伤亡惨重,每天战斗推进仅以米计。但在我军猛烈攻击下,日军据点逐一被攻克。</p> <p class="ql-block">9月13日夜,日军指挥官下令焚毁第148联队军旗,开始分散突围,被我军派出的追击部队零星歼灭于各处。战斗过后,腾冲城几成废墟。</p><p class="ql-block">围攻腾冲城之役,我军全歼日军1800余人,俘虏53名。整个反攻作战过程中,我军伤亡官兵18000余名,其中阵亡约</p><p class="ql-block">9000名。</p> <p class="ql-block">腾冲战役、松山战役和密支那战役,由于日本守军被全部歼灭,在日军的军史中并称为所谓“玉碎战”。</p> <p class="ql-block">一张将星云集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芒友会师</p><p class="ql-block">1945年1月28日,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在芒友举行会师典礼,同日,中印公路的通车典礼在豌町举行,首批从印度利多开往中国的105辆汽车满载着作战物资驰入中国西南国门豌町。至此,我国陆路国际运输通道打通,每天都有大批的车辆自印度出发经町前往昆明。同时,也为自印度加尔各答沿中印公路至昆明的中印输油管道的接通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八莫战斗——缅北反攻的收官之战</p><p class="ql-block">八莫为丘陵沼泽地带。密支那被盟军攻占后,八莫南坎一带成为日军在缅北的最后据点。为了固守八莫及附近地区,日军共部署总兵力5000多人。在八莫市区,日军利用湖沼交错的地形,构筑了东、北、南、中心四大据点,各据点之间设若干小据点和火力点,彼此支援。阵地外围遍设地雷、壕沟及铁丝网。阵地内,日军积聚了大量弹药粮草,准备作长期困兽之斗。</p><p class="ql-block">10月中旬,中国驻印军及英美联军发起进攻八莫地区的作战,由新编第1军担任主攻。1944年10月21日,该军以主力沿公路向八莫攻击前进。于11月14日攻占距离八莫仅3公里的奈纳,17日攻占曼西,切断了敌军的退路。</p><p class="ql-block">11月30日,新1军新38师与新 6军新 22师共同攻击八莫之敌。日军凭借坚固阵地和严密的火力网负隅顽抗,激战至12月14日,我军攻占城北日军最坚固的据点老炮台、监狱、宪兵营房等地,并且以精兵直接冲击日军心脏,击毙了日军守城司令官原好三大佐。12月15日中午,肃清了全城的日军,占领八莫。</p><p class="ql-block">攻克八莫之后,中国驻印军顺势南下,相继攻占南坎、芒友、腊戍等地,并于1945年1月27日与取得滇西反攻胜利的中国远征军会师,缅北滇西反攻胜利结束。</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中的讲武堂师生</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云南陆军讲武堂奉命改办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此时,原云南陆军讲武堂大部分师生已经成为我国抗日军队中的高级将领和中下级军官。中国远征军的队伍中,也留下了他们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何应钦(1890-1987)</p><p class="ql-block">字敬之,贵州兴义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一期步科毕业。1921年3月,任滇军总司令部高等军事顾问,云南陆军讲武堂教育长。</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应钦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军政部长等。1943年2月7日,何应钦以参谋总长的身份,借同史迪威等安排部署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的整训和装备。1944年12月,何应钦在昆明就任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指挥中国远征军同日军作战。</p><p class="ql-block">1945年日本投降后,何应钦出任中国战区受降最高指挥官。9月3日,代表中国政府在南京接受日本投降。</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以及在缅北、滇西反攻作战,是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与盟国军队联合作战并取得重大胜利的大规模战役,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远征军将士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舍生取义,浴血奋战。远征军第5 军第200 师师长戴安澜殉难后,毛泽东题赠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不违。周恩来题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朱德、彭德怀题赠挽联:“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领导人对戴安澜将军的高度赞扬,也是对所有远征军数万阵亡将士的追怀与抗战精神的赞扬。</p><p class="ql-block">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云南是中国远征军的主要基地和战场之一,举办《中国远征军》主题展,再现那段悲壮的历史岁月,目的是以史为鉴,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抗战精神。</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穿小巷过大街,走了很长的一段路。</p> <p class="ql-block">昆明的街景现在也很好看了,比起我前两次到昆明,确实变化很大。说明改革开放,全国各城市的经济建设,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来到了西南联大旧址</p> <p class="ql-block">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平津陷落。8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陆续南迁。1938年,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8年,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3300余人。</p> <p class="ql-block">1946年抗战胜利后,联大“胜利关闭”,三校各自北归复校。</p><p class="ql-block">如今改为云南师范大学。</p> <p class="ql-block">学校环境优雅、静谧,是读书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首先看到的就是一组群雕</p> <p class="ql-block">“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p><p class="ql-block">这里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坚韧成长,在颠沛流离和敌寇轰炸中艰辛磨炼。西南联合大学师生顺应国家需要,教书救国、读书报国,锻造了时代脊梁,铸就了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p> <p class="ql-block">著名教授有陈寅恪、朱自清、沈从文、钱穆、金岳霖、周培源、吴大猷、华罗庚等。</p> <p class="ql-block">这座仅存在8年的“最穷大学”,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培养出了171位两院院士;其中杨振宁、李政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于敏6位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宋平、王汉斌、彭佩云则成为国家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反内战,争民主”的呐喊言犹在耳,“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场景清晰如昨。今天,让我们走进西南联大旧址,聆听历史的回声。</p> <p class="ql-block">在一次校庆中,有人曾用对联描绘西南联大说:“如云如海如山,自然自由自在。”意指三校各不相同的风气:清华智慧如云,北大宽容如海,南开坚定如山。</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后,有人问沈从文:为什么当时条件环境那么苦,西南联大培养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出的人才的总和?沈从文回答了两字:自由。</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纪念亭</p> <p class="ql-block">民主草坪記</p><p class="ql-block">民主者,人类进步之所归,而华夏仁人志士之所求也。史入近代,民主潮流,方兴未艾;消呼“五四”,则浩浩荡荡,势不可当。于是乃有民主革命,乃有新中国,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与有功焉。</p><p class="ql-block">皖南事变,万马齐喑。一九四四年,当局更废"五四"青年节。联大师生起而抗争,予此举行"五四"运动纪念周。</p><p class="ql-block">民主精神于是复兴,大草坪因名"民主草坪"。抗战胜利,内战复起。一九四五年联大与昆明大中学并社会各界人士,乃聚会于此,反内战,争民主,师生牺牲四人。"一二.一运动"由此发起。翌年,民主战士闻一多教授亦壮烈捐躯。师生两代,前赴后继献身民主,惊天地而泣鬼神!“民主堡垒”之誉,西南联大当之无愧!以绍述联大之民主精神。</p> <p class="ql-block">一九八六年,学校立闻一多先生雕像于民主草坪,以纪念先烈</p> <p class="ql-block">不管是思想碰撞还是学术研究,西南联大都体现出民主和自由的风气。</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建于抗日之初,茅屋低小,环墙萧然。师生每于校本部大草坪讲课聚会,纵论国事,辨章学术,民主风气,云蒸霞蔚。</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p><p class="ql-block">“刚毅”是要求师生做一个无私无畏的人,即所谓的“无欲则刚”,激励人坚忍不拔,追求真理;“坚卓”则要求人心之坚定,刻苦自励,不慕名利地位,铁骨铮铮。</p> <p class="ql-block">这既是联大的校训,又是联大师生八年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联大师生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贫困苦难的生活环境。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一家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5个子女都在上学,全家仅靠梅贻琦微薄的薪金艰难度日。梅贻琦夫人韩咏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与赵瑞云及袁复礼夫人、潘光旦夫人合作,制作米糕进行售卖。她们将米糕取名为“定胜糕”,寓意抗战一定胜利。</p> <p class="ql-block">起初,由于没有销路,她们只得把米糕批发给昆明“冠生园”糕点铺寄卖,但利润不大。为了多赚些钱,夫人们分头行动,背着背篓、手提篮子直接沿街叫卖。一次,一名身穿旗袍、手提精致小包的贵妇来买米糕,得知卖糕人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夫人时,十分敬佩地说:“清华大学校长夫人卖‘定胜糕’,真是了不起啊!我要邀约更多姐妹来买糕,让抗战早日胜利。”此后,夫人们的生意红火起来。</p> <p class="ql-block">联大的校舍非常简陋,屋顶是铁皮做的,窗户没有玻璃。昆明多雨,每逢下雨,雨点打在铁皮屋顶上,叮当作响,教授讲课便要提高嗓门儿。一次,陈岱孙教授上课时,因雨声太大,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陈教授无奈地在黑板上写下了[下课赏雨]几个字。</p> <p class="ql-block">此段趣事在联大广传。并笑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逆境中仍表现出非凡的乐观和豁达。是联大教授们不惧环境恶劣,以浩然正气护中国文脉的又一写照。</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原教室</p> <p class="ql-block">联大教授华罗庚自述:"40年代前半叶,在昆明城外20公里外的一个小村庄里,全家人住在两间小楼房里,食于斯、寝于斯、读书于斯、做研究于斯。晚上一灯如豆,所谓灯,乃是一个破香烟罐子,放上一亇油盏,摘些破棉花做灯芯。为了节省点油,芯子捻得小小的。晚上牛擦痒痒,擦得地动山摇,危房欲倒。猪马同圈,马误踩猪身发出尖叫,而我则与之同作息。那时,我的身份是清高教授,呜呼,清则有之。清者清湯之清,而高则未也。</p> <p class="ql-block">华罗庚的苦心钻研</p><p class="ql-block">1940年,华罗庚租住的黄土坡农舍被敌机炸弹击中,无法居住。居住于昆明北效的闻一多便邀请华罗庚到陈家营杨家宅院同住。白天腿脚不便的华罗庚走路进城去给大学生们上课,晚上在小油灯下埋头读书、钻研数学。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华罗庚以坚强的毅力,先后写了二十多篇论文,完成了他第一部专著《堆垒素教论》的手稿。多年以后,华罗庚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p> <p class="ql-block">原校舍</p><p class="ql-block">虽然联大的校舍是这样的寒伧和简陋,但一当你踏进它的校门之后,你便可以闻到一种朴素的、浓郁的学府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师生们一律都穿布长衫,无论在什么场合中,腋下总是离不开笔记本和书籍。</p><p class="ql-block">联大给予人整个的印象,是一个朴素无华,充满着生气蓬勃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联大风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纪念馆(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现在新的教育大楼</p> <p class="ql-block">英勇不屈 铮铮铁骨</p><p class="ql-block">闻一多(1899年—1946年),原名家骅字友三,湖北浠水人,国立西南联大教授,杰出诗人,卓越文学家,英勇不屈的民主斗士。</p><p class="ql-block">1938年,闻一多先生迁往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时教授工资不敷家用,闻一多先生授课之余,到中学兼课,挂牌治印,以补生计。虽生活拮据,然操守极严,当时镇压昆明学生运动的祸首李宗黄好附庸风雅,请他刻印,许以丰厚润例,他断然拒绝,并将玉石原样退回。当和平民主运动组织需要印章时,他分文不取。抗战后期,闻一多先生积极投身于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斗争中。李公朴先生被刺杀后,他义愤填膺,拍案而起,在云南大学至公堂发表了震古烁今的《最后一次讲演》,痛斥敌人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行为。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翠湖旁西仓坡,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伟大壮美的不朽诗篇。</p> <p class="ql-block">闻一多先生衣冠塚</p><p class="ql-block">现昆明市五华区西仓坡有“闻一多先生殉难处”纪念石碑。</p> <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p><p class="ql-block">1946年,为纪念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抗日战争期间南迁、合组西南联大的历史,勒石成文。由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国文学系教授闻一多篆刻,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书写。</p> <p class="ql-block">碑文系楷书,阴刻。记载了西南联合大学组建的原由,南迁经过,八年办学历程,以及北回概要,是研究西南联大校史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8年间,西南联大先后有1100多名爱国学子舍身报国,志愿应征入伍,奔赴抗日前线,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谱写光辉的篇章。如今,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上,还镌刻着800多位从军抗战学生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文化抗战 书生报国</p><p class="ql-block">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p> <p class="ql-block">在日寇入侵、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西南联大师生忧国忘家,怀着英勇报国的雄心壮志,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p> <p class="ql-block">“一二·一”惨案,国民党特务闯入西南联大等学校,殴打、追杀学生。</p><p class="ql-block">闻一多惨遭杀害。</p><p class="ql-block">学生们投笔从戎,曾掀起了从军热。</p> <p class="ql-block">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小学生正在搞活动</p> <p class="ql-block">民族强大源忠魂,</p><p class="ql-block">社稷安泰谢英雄。</p> <p class="ql-block">热血染就国旗红,</p><p class="ql-block">铁骨铸造民族魂。</p><p class="ql-block">千秋不忘先烈祭,</p><p class="ql-block">万代永远敬英雄。</p> <p class="ql-block">张伯苓(1876-1951)</p><p class="ql-block">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p><p class="ql-block">一-张伯苓校长</p> <p class="ql-block">蒋梦麟(1886-1964)</p><p class="ql-block">新教育就是要培养“ 活泼泼的人”,要养成独立不移之精神、养成健全之人格、养成精确明晰之思考力。</p><p class="ql-block">一一蒋梦麟校长</p> <p class="ql-block">梅贻琦(1889-1962)</p><p class="ql-block">诸君在国外的时候,不要忘记祖国;在新奇的社会里,不要忘掉自己;在求学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务要保持科学态度,研求真理。</p><p class="ql-block">一一梅贻琦校长</p> <p class="ql-block">从三位校长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的士大夫精神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头脑中;另一方面,他们在青壮年时期去西方学习了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他们身兼中西文化之所长,是一代教育家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联大光辉的爱国精神、不凡的办学历史、卓著的大学精神,彪炳史册,激励当今,启迪未来。</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病乱腐败的政治、衰败萧条的经济和繁荣蓬勃的文化教育,形成鲜明的反差,这在乱世的中国,不可谓不是奇迹。</p> <p class="ql-block">当年林语堂路过昆明,在参观联大简陋的校舍,看到联大师生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取得了那么多令人钦佩的成绩时,惊叹“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高度概括了西南联大的状态和精神。这不仅在当时成为美谈,也成为后世对西南联大的经典评论之一。</p> <p class="ql-block">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西南联大,已过去近70年。这一切都已成历史,然而历史并未远去。</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榜样的力量,必将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联大校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精神力量永世长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