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厦门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厦门的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榕树•海蛎煎</b></p><p class="ql-block">高速列车在阳光下飞驰,穿行在原野与隧道之间。列车高速进出隧道,耳膜的感受是明显的,有点儿飞机上天落地的感觉。进入闽南地界,从车窗往外看,一片片,一簇簇,红屋顶们聚在一起,有些,干脆连身子都是红的,很是好看。红砖红瓦,大概与烧砖瓦的土壤有关吧。</p> <p class="ql-block">榕树</p> <p class="ql-block">棕榈树</p> <p class="ql-block">三月初的南方,最是温润。厦门是海洋性气候,行走在大街上,迎面吹来缕缕温柔的海风,虽没有气温上明显的感觉,可视觉的感受却是强烈的。随处可见大小粗细的榕树,从榕树树枝上挂下的气生根或深深扎进土里,或成为绺绺长须垂挂在树身周围。高大的棕榈,巨大的扇子样的叶片,伸展在树干的四周,真实地让你感受到这是在南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榕树的根</p> <p class="ql-block">榕树网状的根</p> <p class="ql-block">榕树,不定根从树枝上垂下,扎进土壤,支撑着榕树庞大的树寇</p> <p class="ql-block">榕树的不定根裹着树干</p> <p class="ql-block">榕树分大叶榕和小叶榕,我们见到的以小叶榕为主,大街上某一处,建筑某一角,株株榕树挺立着,不定根从旁枝上伸下,有的拥抱着主干生长,紧密得竟让人见不着主干,有些远离主干垂下,扎进土里,成了支撑庞大树冠的根根支柱,一棵大树,给人一片荫凉,谁说独木不成林?我伸手握住连接树枝和土壤的不定根,使劲摇晃,觉得很有韧性和弹性,这样粗细的不定根能当藤条用吗?榕树的根系顽强,扎进土壤,钻进石缝 ,再从某一处冒出来,甚至还贴着石头台阶匍匐开来,在土表或台阶形成一张很有韵味的树根网络,向路人显示着它们的不甘寂寞。</p><p class="ql-block">榕树,是在非亚热带地区见不到的,它的木材不堪大用,被当做观赏植物。当然,给路人观赏,这就是一种价值。</p> <p class="ql-block">海蛎煎小店</p> <p class="ql-block">厦门的街市上 ,有一种小吃叫“海蛎煎”。但凡小吃店,都能见到海蛎煎的广告,街边饭店也有,张贴着海蛎煎的大幅照片,很诱人。在一家小饭店,我们吃了这道闽南菜,一盘端上来,海蛎与蛋混煎,像个圆饼,金黄的蛋中间杂着绿色的蒜叶,海蛎从蛋饼中冒出来,挑海蛎吃了,很嫩,就是一种海鲜,蛋和海蛎之间,有一团团未匀开的芡粉。总体上觉得味道还不错。晚上中山路附近的步行街上,有好多专做海蛎煎的小店,店铺前有好多游人排队,年轻人看着手机排着队,20元左右一份。很大的平底锅,倒油,放入海蛎,煎到大半熟(这玩意儿生的也能吃),摊个鸡蛋煎成圆饼形,把煎过的海蛎放进蛋饼中,抓一大把半寸长的蒜叶撒下,再煎,翻个身,碎蒜叶把煎得金黄的蛋包撑得很丰满,香味弥漫开来,让人口舌生津,再舀一勺稀粉芡倒在四周,“这是什么粉芡?”我们问,答曰“地瓜粉。”稀粉芡与蛋液混在一起煎,好收口。再煎一会,便装入纸袋递给顾客。一口咬下,真不错。我们在多家饭店见到海蛎煎,饭店里的海蛎煎与小吃店的做法不太一样。</p> <p class="ql-block">撬开小海蛎外壳,挖出里面的肉</p> <p class="ql-block">在集美学村,我们行走在一条离海边不远的小巷,一家门口,俩老太坐在一堆贝壳旁,用小刀撬开外壳,把肉剔出来。“这是海蛎子吗?”我们问人家。“是的,就是生蚝,小生蚝。”噢,这就是海蛎,大了就叫生蚝,又叫牡蛎。于是,我脑海里浮现出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漂亮女人文雅地吃牡蛎的画面。我们可是一下子吃了好多的海蛎——小生蚝——小牡蛎。</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街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多彩的建筑•笛声•钢琴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从厦门海渡到鼓浪屿,也就二十分钟左右,鼓浪屿是个漂亮的小岛,风景迷人。多姿的树木,悠闲的白鹭,多彩的建筑,显示着南国的风情。全岛无机动车,静谧安逸的氛围,更显出鼓浪屿的悠然自得。人说:厦门的树是凤凰木,厦门的花是三角梅,厦门的鸟是白鹭。虽是阳春三月,未见着红得灿烂粉得妖娆的凤凰木和三角梅盛开,悠雅的白鹭却随处可见。这生灵悠悠飞着,独腿雅雅立着,雪白的身体,黑色的长腿,黑色的长喙,告诉游人,它们才是这儿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建筑外墙上的凌霄花</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建筑</p> <p class="ql-block">在日光岩上看到的鼓浪屿建筑</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的大小建筑,栋栋显露着它独特的个性,色彩多样,主体建筑各异,每一座建筑都见证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房屋的外围墙头披挂着深深浅浅红色、粉色、橙黄的凌霄花,姿意的花朵互不相让,让游人感受着生命的蓬勃。当地人把凌霄花说成炮仗花,三五个一簇,像一串串炮仗。我想还是凌霄花好听,洋气。好些当年的外国领事馆,以当事国的建筑风格向游人诉说着当年的故事,给当下的鼓浪屿留下了一点儿神秘的面纱。多彩的房屋,明亮的花朵,让鼓浪屿的街巷热闹非凡。众多的名家私人花园,各有个性,各呈风采,给如今的鼓浪屿,留下了浓墨重彩。</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转角</p> <p class="ql-block">最美转角,两条街口汇于一处,凸显着一座十八世纪红色的三层欧式小楼,因了明星与电影在这里取景拍摄而走红,一群群年青人,笑着,闹着,站在转角处,摆着各种姿势抢拍。我们也不甘寂寞,抢空儿,我给太太也拍了两张,成了到过这里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吹笛人</p> <p class="ql-block">一条长巷,忽见一阵悠扬的笛声,《扬鞭催马送粮忙》。久违的这支歌,是我们那个年代最熟悉的曲调之一,很好听。巷边一张小桌,放着吹笛人的谍片和简介,竖一支长话筒,吹笛人的双手手指翻舞,笛声从这里响起。我停了脚步,端祥着吹笛人,他当过竹笛演奏员,现在已退了休,重新用爱好,在街头演绎着当年的风采。一位旁听的女孩扫码,在微信上付款给他,才知道,他的笛声是可以有回报的。我们是在寻找去钢琴博物馆的路,在这里听到欢快的笛声,甚是有趣。</p> <p class="ql-block">钢琴博物馆内的展品,古老的琴</p> <p class="ql-block">菽庄花园内“听涛轩”上的钢琴博物馆,是钢琴家、收藏家、爱国华侨胡友义所赠,博物馆向游人展示了一百多台古老且多样的钢琴。我不懂音乐不懂钢琴,可我见到了这么多古老典雅富有气质的钢琴,深感到欧洲文明的魅力,这需要一种怎样的钻研创新与孜孜不倦,才能使某种物件如此广博而精深地发展下去。小小的鼓浪屿,是个音乐之岛,岛上有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是誉满中外的钢琴家殷承宗出生地。也是“万婴之母”林巧稚的出生地。</p><p class="ql-block">走在鼓浪屿的小道上,张暴默的《鼓浪屿之波》不由自主地响在我的心头,似乎要把我带到更远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