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闽南——南普陀寺

喜洋洋

<p class="ql-block">  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毗邻厦门大学(离得那么近,我都没有去厦门大学溜一圈,有点遗憾,不知什么时候还能去转转)。始建于唐朝末年,称为泗洲寺,北宋时期改名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芜,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得到重建。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内有明万历年间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和明德化窑何朝宗款白釉观音等最为著名。</p><p class="ql-block"> 刚一踏入南普陀寺,迎面而来的池水和南普陀寺正门给人以震撼。觉得这个寺院好漂亮,可以用“美”来形容。</p><p class="ql-block"> 南普陀寺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等。两旁有钟鼓楼、禅堂、客堂、库房,另有闽南佛学院,佛教养正院,寺前有放生池,寺后近年新建“太虚大师纪念塔”。整座寺院气势宏伟,错落有序。</p><p class="ql-block">南普陀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厦门八大风景区之一。</p><p class="ql-block"> 此寺院在几百年间几经毁废,几经重建。简单看看历史吧: 元世祖忽必烈(1264~1294)南普陀寺被废寺;明洪武间(1368~1398),僧觉光复建;明末清初,普照寺毁于兵乱;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侯施琅收复台湾后驻厦门,就普照寺旧址复建殿宇,并增建大悲阁,辟为观音菩萨道场,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改称为“南普陀寺”。聘请临济宗三十五世传人慧日法师为开山第一代祖师。光绪二十一年(1895),已建成“三殿七堂”,具备中等禅寺规模,居厦门岛上诸佛寺的首位。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战爆发,南普陀寺一度被驻军占住,战火直迫厦门,南普陀寺佛学院遭日机轰炸,寺中住僧和学院师生纷纷躲避内地或出国。1958年,厦门市对佛教寺院进行合并,各寺僧众集居南普陀寺。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寺中宗教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寺院住僧遭受猛烈冲击,纷纷离散,另谋生路。1980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拨乱反正”,全面落实宗教政策,南普陀寺再次发展兴盛起来。1982年,南普陀寺成立管理委员会。1983年,南普陀寺被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8年,妙湛和尚升座,妥善安置十年流散来归的僧众,重整禅林法规,主持翻修扩建寺宇,复办闽南佛学院。1993年以来,建造了大禅堂、班首察、慈善大楼等建筑,以白石筑成东西两山门,1000多米石构围墙将全寺环抱,形成气势宏伟、布局严谨的寺院整体。1994年12月,成立南普陀寺慈善基金会,是为中国大陆佛教寺院创办的慈善机构之首。历经磨难南普陀寺,呈现在我们眼前。</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整个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闽南佛殿的特点,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后供奉西方三圣。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飞檐,中间藻井由斗拱层层迭架而成,无一根铁钉,构造极其精巧;殿内正中奉祀观音菩萨,其余各面为48臂观音,造型优美、姿态多样;又因闽南信众均崇奉观音菩萨,所以此殿香火异常鼎盛。</p> <p class="ql-block">  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飞檐,中间藻井由斗拱层层迭架而成,无一根铁钉,构造极其精巧。来此殿的人之多,不可想象,人挨人,根本无法拍照,照一张要费半天劲,殿外中雨绵绵,不打伞,相机承受不住雨水敲打,多多不便,随后放弃了拍照。</p> <p class="ql-block">  为了不让来访者碰到,精美的像艺术品的殿门,不但加装了玻璃,还用上了护栏,使之不能靠近。</p> <p class="ql-block">  寺内所有建筑,一律采用古代宫殿式的重檐飞脊大屋盖,饰以杏黄琉瓦,使之统一协调。再以石构围墙将全寺建筑群环抱起来,如散珠承盘,形成一个整体。</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前有广场,广场前为长宽均约30米的正方形放生池,和约百米长七八十米宽的莲花池。莲花池外围盖有琉璃瓦顶的矮墙,东西设对称重檐牌坊式山门,题额为“鹭岛名山”,系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所题。由于下雨、人又多,没有找到此山门。</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