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诗书藏于心 岁月从不败美人

安达小学·敬文书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最风雅的先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王冰雪</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p><p class="ql-block">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年代,很少有人再用“先生”一词来形容一位女士,因为那必定是来自克己的礼仪和崇高的敬意。然而,就有这样一位先生,她值得我们所有的赞美。她是中国文化的一潺清溪。她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摆渡人”。她站在哪里,哪里就是诗的国度。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遍布芬芳的声律。她可以代表古典中国。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教师,最风雅的先生。她一生致力于古诗词研究,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她辗转多国,但始终情牵华夏。她是“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她是“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她,就是叶嘉莹。她出生于1924年,今年99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她是一个教师,她是一个学者,她更是一个诗人。诗人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呢?是敏感,多情,特别容易被感动!一朵花,一阵风,一片云, 一声鸟鸣,都能牵引他们的视觉,引发他们灵感的山洪。叶嘉莹仿佛天生就有这样的特质,有着诗人独有的细腻、敏感与多情。所以,她生命中的种种经历,种种景象,都能牵动她的思绪,成为她最朴素的诗材。</p> <p class="ql-block">  1939年,在叶嘉莹15岁的时候,她写下了人生的第一首诗——《秋蝶》:</p><p class="ql-block"> 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p><p class="ql-block"> 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p><p class="ql-block"> 一只被冻得飞不起来蝴蝶,让他想起了李商隐的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这只飞不起来的蝴蝶,是不是梦醒的庄生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从叶嘉莹先生的少年时代开始,她对这些草木昆虫就充满了关怀。</p> <p class="ql-block">  北方本不常见竹子,但是因为苏东坡的两句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她就特意跑到同学家里挖来一段竹根,移种在母亲开辟的花池里。秋天来了,其他花草都已经凋零,只有她的竹子青翠依然。她想问问竹子:你所有的同伴都枯黄了,你怎么忍心“独自青青”呢?所以,她又写了一首诗——《对窗前秋竹有感》:</p><p class="ql-block"> 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p><p class="ql-block"> 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生在世间,对宇宙万物有多少仁爱之心?又有多少自私和贪婪之心?我不知道,为什么15岁的叶嘉莹就能想到这么高深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叶嘉莹不是一个好命的女子。在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遭受了致命性的打击——少年丧母,中年丈夫入狱,老年又痛失爱女。 1941年,17岁的叶嘉莹考上了辅仁大学,也是在那一年,她的母亲突然去世,那样沉重的悲痛,让她一连写了8首《哭母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p><p class="ql-block"> 噩耗传来心乍惊,泪枯无语暗吞声。</p><p class="ql-block"> 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p><p class="ql-block"> 当初,母亲不让她陪着去天津做手术,可是,如果她知道,那一别就是生死相隔,她怎么会不去陪伴母亲的最后一程?</p> <p class="ql-block">  1948年,叶嘉莹和丈夫来到台湾。1949年冬天,因为白色恐怖,丈夫被拘捕。1950年,叶嘉莹也被拘捕,因为女儿还不满一周岁,所以又被释放出来。但她失去了在“彰化女中教书”的工作和住所,她只好投奔到丈夫的姐姐家。在哪里,她不但没有一个房间睡觉,甚至连一个床铺也没有。她只能在走廊铺个毯子,带着女儿睡在走廊。她就像一株被风吹起的蓬草,离开了故土,遭遇了离乱,跟故乡完全隔绝……因此,她又写了一首诗《转蓬》:</p><p class="ql-block">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p><p class="ql-block">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p><p class="ql-block">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p><p class="ql-block">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p> <p class="ql-block">  对叶嘉莹来说,最大的打击是1976年所遭遇的“丧女之痛”。20世纪60年代,她先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经过十年辛劳,生活渐渐安定,两个女儿也长大成家。1976年,叶嘉莹去费城探望小女儿,却接到大女儿夫妇在多伦多遭遇车祸,双双亡故的噩耗。在安排完女儿、女婿的后事之后,她含泪回到温哥华。她像每一个寻常的母亲一样,把自己关在屋里,闭门疗伤。在接连数十天闭门不出的哀痛中,她写下了十首《哭女诗》,最后一首是这样写的:</p><p class="ql-block"> 从来天壤有深悲,满腹心酸说向谁。</p><p class="ql-block"> 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p><p class="ql-block">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多么勤劳善良,都难免会有意外发生。有些伤痛拒绝就好,没必要分享;有些挫折接受就好,没必要追问!人生的必修课就是接受无常,顺应变故。当叶嘉莹想到这里的时候,她又成长了,她学会了接受生命之无常。</p> <p class="ql-block">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利用假期自费飞回国内讲学。她一分钱都没有拿国家的,反而将毕生的积累3568万元都捐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在她跨洋奔波30多年之后,2014年,她正式回到祖国定居。她在南开大学创立了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所,并亲自担任所长。</p><p class="ql-block"> 出生在农历六月,也被称为“荷月”的叶嘉莹,一生钟爱荷花,一生以荷花的君子之德自相惕励。她曾为南开大学马蹄湖的荷花写下这样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p><p class="ql-block"> 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p> <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一个女子,以柔弱之躯、兼济天下的豪迈,平定了自己的天下,将中国诗词的魅力散播天下!有人问她:“中国古典诗词究竟有什么用?”她动容地说:“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p><p class="ql-block"> 浮和沉,名与利,都不是她所追求的东西。她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在她离开世界以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那些真正的诗歌爱好者。</p><p class="ql-block"> 诗,能让我们的心灵不死!无论你信与不信,事实就摆在那里,即使99岁高龄,她依然如磐石般坚韧,如松柏般顽强,如春风般明媚,怀着满腹诗情画意,明丽了近一百年的春秋。</p><p class="ql-block">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