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学而知深 尽思而成长———“和美课堂”第十九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高质量教学观摩研讨会

🌸

<p class="ql-block">  四月,细柳在和煦的微风中婀娜多姿,探头的花儿在倾诉着春天的美好。四月,是迷人的绚丽,是勃发的生机,更是奋进的力量,2023年4月15–16日,我们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语文组一行九人,有幸参加了“和美课堂”第十九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高质量教学观摩研讨会。大会邀请了众多名师参与授课,每位老师讲课各具特色,风格不一,都值得学深刻学习,带来的是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亦带来了头脑风暴,可谓受益颇多。 学习虽短暂,但深刻。</p> <p class="ql-block">  戴建荣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可为独居匠心。在授课的伊始,导入就显得别出心裁,戴老师引用元宰相脱脱梳理记载的《宋史》,提出元朝写的《宋史》,为什么会记载宋朝的司马光?这一问题,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出发,可见老师这一悬念的巧妙设计。在新授环节,戴老师没有一味得去逐句去解析文言意思,而是用手势,读韵成画,读出画面感,在画面中感受情境,在吟诵中体会感受,“群儿戏于庭”,戴老师用拖音的方法读出长音,且多次师范让学生知悉“群儿”“庭”该读长音,后适时引导学生(庭院中有什么?这个院中?)学生就渐入佳境,读出了园中的热闹、有趣。有了长音的指导,老师放手学生去找短音,在情景的创设下,“足得没水中”“光持石击瓮”“儿得活”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知,这是短音,再通过诵读更能感受到当时情景的危机。同时老师还注重从字义方面去助读理解,众皆“弃”去,弃的甲骨文为手提篮子扔掉孩子,孩子流出三点血,在这样字义的加持下,更能感知当时得入瓮中孩子的恐惧。“儿得活”,得出示了三种字义,①获救指向?②做对了的是?③通德,品德高尚,流传下来。三种字义都回扣文言文,是文言故事深深的刻入孩子们的心里,更能感知《司马光》为什么被记录下来。司马光身上的品德让人称叹,学习亦是做人,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诵读中,这节课悄然结束,但留下了风趣幽默,留下了深厚的国蕴范,令人深感回味悠长!</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戴老师在《新课标下小学古诗文教学探索与建议》的讲座中说,所有的创新都有传承,强调古诗文教学的时时处处围绕“读”,“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基与灵魂。</p> <p class="ql-block"> 何捷老师说:“语文,是生动的,让学生动起来,才能上出好的语文课。”于是,在《田忌赛马》这节课上,我们见证了何老师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孩子,让孩子们独立思考。通过孩子们的思考,思辨性阅读,提高孩子们的表达与综合实践能力。本堂课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教学目标。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是思辨性任务群的很好的课例。分析田忌获胜的前提。何捷老师扮演田忌,让学生们都来扮演孙膑献计献策。何老师幽默风趣的言语,笑点不断的同时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为大家带来的是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孙老师课堂之初,让学生质疑课题,然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分析古代为什么重视离别。在此基础上以“雨”“山”为意象,把握诗的意境,让学生开拓想象,感悟诗人孤寂的内心,由诗至人到情,在具体情境中,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深入感受王昌龄“玉壶冰心”的高洁品格。最后配乐吟唱,让听课老师和学生享受了一场听觉上的最美盛宴,将课堂气氛推上了高潮!古诗新唱的教学方法,焕发了古诗的文化魅力和文化意蕴的光彩,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诗词经典的美丽种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打上了美丽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 孙庆博老师执教的是《宇审的另一边》,采用了四个学习任务的方式,让课程层层推进。课程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上课伊始,孙老师以任务一展开想象,通过三个词语“超市”,“春天”,“宇宙”,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通过学习任务一,学生们理解本课词语并内化干心,并且进行拓展。任务三,默读课文三的第五小节,边读边想“宇审的另一边”有哪些秘密?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这些句子的特点:反着想、对比、问句,然后进行创造性仿写。课堂上,学生感受到课文的“奇妙”、“有趣”。学生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随后,孙老师在讲座中,强调了新课程标准的五大变化,进一步明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孙老师结合《宇宙的另一边》一课,从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学习力等各个方面给我们解说这节课。真正做到了,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积累,学生素养得到提升,并在真正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这节课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p> <p class="ql-block"> 李祖文老师的执教的《芦花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李祖文老师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引导者。李祖文老师放手把课堂给学生们,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真诚而有见地表达。因为充分阅读与理解之后,孩子们有话可说,有话可表达。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和学生交流时而商量,时而询问,时而激励,形成了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充满了人文关怀。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李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活动的主体位置。通过独学,对学,群学各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合作探究。李祖文老师恰如其分的表扬鼓励了学生,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带给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全班学生在李老师的引导及鼓励下积极发言,展示自我。</p> <p class="ql-block"> 魏星老师执教三下的《火烧云》一课,这是一篇传统课文,魏老师在讲课时融入了新课标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使旧课文出现新的亮点。亮点之一:以读为准,“读"占鳌头。这样的课文应以读为准,以读为本。书读好了,语言内化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魏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教学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多而快的自然段时采用了多种语气朗读,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受、品味用词的精美,感受火烧云绚丽的美,领悟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美。 亮点之二:聚焦一个"变”字,深悟情感美。课文一直在“变”中描写火烧云,由霞光之美写到色彩美,再到姿态美,而这三种美都是美在变中,有静态美,有动态美,从而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个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魏星老师的讲座《小学语文任务情境创新设计》,指出了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机融入了诸多教育元素,都是一个育人的综合体。接着提出了任务群的设置应是综合考虑学习主题、学习场景、学习内容、学习行为等因素而设置,是学科内容逻辑、生活逻辑、学习逻辑有机结合的产物。并结合统编版具体课例详细讲解了如何进行任务群教学,单元整体教学框架等优化教学设计,深入浅出地将长课文的教学策略一一道来。</p> <p class="ql-block">  罗才军老师执教的文言文《学弈》他在学生熟读成诵之后,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梳理学习文言文方法,续写故事结尾;结合生活经验辨析故事真伪。他引导学生概括出文言文学习的八种方法,学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全面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以任务学习作为驱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情境中快速成长。 </p> <p class="ql-block">  讲课后,罗才军老师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与实施》的讲座特别指出:新课标提出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用好教材是关键;培养的素养是要可以被运用到思想、观点、方法。语文学习已经逐渐聚集到学为中心、高阶思维、全人素养、时代新人的探讨,使课堂朝向学生学习的发生、持续和延展,着力提升学生面对真实生活、复杂问题时的综合素养,成为语文教学新的坐标,推动深度学习。罗老师通过大量跨学科学习任务实践,向大家展示了新课标下语文学习的新途径。</p> <p class="ql-block">  赵志祥老师带领六年级的孩子走进《春夜喜雨》:首先,让孩子们利用不同字体,不同形式反复吟诵,读出古诗的形,读出古读的神,读出古诗的味。其次,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古诗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春雨的细,春雨的柔,春雨的贵如油。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是学习最大的资源库,教学中启发孩子巧妙联系自己的生活记忆,孩子们从教师、学生的描述中唤醒对春雨的记忆。在这堂课的最后,赵老师又把《春夜喜雨》的喜悦与《夏日叹》的悲伤进行强烈对比。让孩子们深深懂得了杜甫见到春雨的欣喜若狂。在学习古诗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感悟到诗中的乐趣,情趣。最后,拓展延伸,领悟意趣美。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p> <p class="ql-block">  随后,赵老师在讲座中给大家讲解了押韵的知识,用吟唱诗歌,来感受到春雨的美好,通过赵老师的多种方式的吟唱,在座的我们被赵老师深厚的功力所折服,也深刻理解了赵老师说的—用正确的知识认同祖国的文化,认同后才会爱上祖国文化。</p> <p class="ql-block">  张学伟老师执教的五下《红楼春趣》。张学伟老师的课堂分为四个部分:出示三组难读难理解的词语,在猜读中理解词语意思,梳理文章内容;抓住“笑”字紧扣语言品读宝玉等人物形象,感受大观园里日常的生活境况;了解“断”“散”等隐喻手法,拓展红楼片段;推荐阅读《黛玉葬花》《香菱学诗》等红楼故事。他在《整本书阅读之名著导读的最佳路径》中提醒我们老师在做古典名著导学时,要注意拉近经典与学生实际的距离,引导学生去品味,去思考。</p> <p class="ql-block">  朱煜老师讲《我变成了一棵树》一文,课堂环节设计精妙,看似随意的言行和举止,却是有意地引领学生,无痕又无声地把单元学习目标落实到底。朱老师处理文中字词,正如他所说的,中年段字词教学不能少。字词教学恰恰是我感到最困惑的。朱老师没有把生词单单列出来,而是出示三类词组。先是“椭圆形”和“菱形”,重点指导“椭”和“菱”的字形,让学生观察发现,得出书写规律。大屏依次出示“鳄鱼”“狐狸”“香肠”“糖醋排骨”“小馋猫”这些词语,字放到词中去认识,词放到文中去理解,这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即便是处理字词环节,也要求学生表达清楚,说完整,表达要准确。最后又让学生在课本上书写了“狐狸”“继续”这两个词。让学生猜为什么要写这两个词呢?其实还是让学生去发现。朱老师在生字的处理上,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不着痕迹地在字词教学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p><p class="ql-block"> 朱老师在分析课文环节,采用连续追问,比如:你觉得哪句话最有趣?你为什么觉得有趣?你有没有过想玩不想去吃饭的时候?这是朱老师一贯的“必杀技”——引领学生“向青草更深处慢溯”。老师的追问能使学生的思考更深入。在课堂上连续追问这一高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学习的。课堂上的朗读指导也非常妙:并列的词句读出抑扬,感叹句读出变化,让学生在书声琅琅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非学无以知深,非思无以成长,本次研讨更加坚定老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任务群是内容也是方法,用好任务群去教好任务群。此次研讨会对我们是一种指导,一种交流,一种学习,亦是一种引领。博采众长,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探索课堂而砥砺前行。</p>

学生

老师

学习

教学

语文

课堂

孩子

任务

读出

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