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萧红中学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以提高新型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不断探索老师“教”与学生“学”高效课堂模式,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相长,互助共赢活动。</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主要展示一、八年九班 赵靖鑫老师的语文写作研讨型公开课。</p><p class="ql-block"> 展示二、在家长进校园活动中,随听的一节数学课。</p> <p class="ql-block">一、学写读后感,课堂重点睛</p><p class="ql-block"> 对于读后感这种文体,初中生并不陌生。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学过,他们对如何创作出优秀的读后感,普遍感到有些迷惑。其突出的表现在,写作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读”与“感”的关系,有的通篇累读的摘抄;有的大段大段的叙述故事情节。</p><p class="ql-block"> 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学习教材基础上,按着教材要求:</p><p class="ql-block"> 1、适当引述,</p><p class="ql-block"> 2、感受力求深入,</p><p class="ql-block"> 3、联系阅读积累及生活经验。</p><p class="ql-block"> 纵观赵老师的课堂,运用“五步”写作法,教给学生一种易于体会,按照既定的写作方法和规律,逐步推进,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方法引导“五步”成文,充分体现了给方法的示范教学思想。得到了校领导的认可和同行们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 那么,赵老师教给学生的五步成文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方法?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呢?</p><p class="ql-block"> 下面,就把五步成文法的具体内容梳理、概括、总结如下:</p><p class="ql-block"> 1、确定题目</p><p class="ql-block"> 确定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颜值就高三分。而直接用某某某读后感为题,就会让读者失去阅读兴趣,相反,如果有了一个精彩的标题,就会让人有一种读下去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引述原文</p><p class="ql-block"> 引述原文。准确地选择感受点,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引导学生从引用的目的,展开思考,特别明确所引用的内容都是为中心感点服务的,同时要对其引用进行分析,明确简要概括,避免过多过细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赵老师着重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三点:首先不要在你的读后感中长篇累读地复述引用原文的内容或章节。其次要学会提炼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还要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来选择准备引述的内容,要找出自己最深刻,最新颖,最有针对性的“感”点。</p> <p class="ql-block"> 3、写出感受</p><p class="ql-block"> 写出感受。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 “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读是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有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写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感少述多。缺少感想,感慨,感悟。具体表现在:</p><p class="ql-block"> (1)感得不新。人云亦云,老调重弹,没有自己的真切的独特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2)感的不深。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p><p class="ql-block"> (3)感得走调。虽然感想很多,但不知感从何来,感得走了偏。</p> <p class="ql-block"> 4、联想拓展</p><p class="ql-block"> 联想拓展。绝不是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的联想。联想的内容必须与所读,有内在的关联。所谓“联”,就是从何处入手?以及联的感点、内容及思考。</p><p class="ql-block">写作中怎么去“联”:</p><p class="ql-block"> 一“联”我,谈自身;</p><p class="ql-block"> 二“联”我们,谈生活;</p><p class="ql-block"> 三“联”他们,谈社会感悟。</p><p class="ql-block"> 要求:语言简练生动,所联的材料一定为了更好的突出感点。</p><p class="ql-block"> 那么,有的同学问了,什么是“感点”呢?</p><p class="ql-block"> 所谓“感点”,就是最容易触动你情思或感受的地方,容易让你哭或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5、得出结论</p><p class="ql-block"> 得出结论。这是文章的结尾,收束全文的部分,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p><p class="ql-block"> 赵老师在此强调三点:</p><p class="ql-block"> 1、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p><p class="ql-block"> 2、表决心式的结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头蛇尾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3、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或发人深思,或气势磅礴,或首尾呼应,暗合标题,都不失精彩。</p> <p class="ql-block"> 二、数里乾坤大 形中日月长</p><p class="ql-block"> 萧红中学开放式办学,使家长有机会走进校园,近距离的接触学校领导,接触老师,走进课堂,亲眼目睹自己孩子在校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p><p class="ql-block"> 按着学校部署,我们走进八年九班的教室,一幅温馨的立体画图映入眼帘,老师在台上讲,孩子们在静静地听…… 这里是赵老师的数学课堂。</p> <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赵老师正在带领学生们复习,准备引入新的知识——正方形。</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本节课同学们已积累了几何中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知识,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再认知正方形。</p><p class="ql-block"> 赵老师采取表格形式,运用现代技术的教学手段,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让学生进行了对比,在对比中,学生更能清楚的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了印象。</p> <p class="ql-block"> 那么,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赵老师启发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归纳、证明,探索“正方形的性质”发生过程。由此导出本课的教学内容:</p><p class="ql-block"> 本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并证明正方形的性质定理。</p><p class="ql-block"> 本课的教学难点:理解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通过老师的启发,循循善诱,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师生关系很融洽,赵老师始终以和蔼的态度、商量的语气、优美的手势与学生交流,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p> <p class="ql-block"> 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正方形的概念,正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性质,知道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区别与联系。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能运用性质进行基本的计算和证明。</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项收获,通过使用文字概括运算性质,提高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p> <p class="ql-block"> 最后,把刘国权校长在家长进校园活动会议上的讲话,作为本篇的结束,送给大家:“家校师生同心,助力每一位可爱的萧红学子成就最好的自己!也祝福每一位优秀的萧红学子,成为明德有志,笃行有为的时代新人,更好的成就学校,成就家庭”!</p><p class="ql-block"> 祝萧红中学越办越好!为者常成行者常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