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极目苏北大地,广袤无垠,一派生机。在这人杰地灵之处,曾诞生过施耐庵、郑板桥、吴承恩等著名历史人物。座落于淮安城内的周总理的故居,更是名声远播,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恰值路过淮安,怀着崇敬的心情,顺便拜访周总理故居,满满期待,机会难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关于周总理的家世,也曾见诸媒体,但百闻不如一见。亲临参观,感觉总理更加伟大,也更加让人思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根据陈列介绍、手机随拍、所见所闻及参考相关资料,编成美篇,分享于众,权且对总理的一份感念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氏家族祖籍浙江绍兴,为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人。曾祖父周樵水,本居浙江绍兴宝玉桥百岁堂,生五子,其四子周攀龙是周恩来的祖父,曾任山阳县令。</p><p class="ql-block"> 周家祖上多以幕僚为业,崇拜张良、诸葛亮这样出将入相的高士,忠诚、清廉、明智,深谙处世之道。不事商业,不置田产,重视名节,保持清高。这些祖传的人文基因,不能不在周恩来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咸丰年间,周攀龙到江苏淮安任职时,举家搬离绍兴,定居于淮安古城驸马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攀龙共有四子,周贻赓、周贻能、周贻奎、周贻淦。次子周贻能(劭纲),即周恩来父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氏故居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是典型的明清时期苏北民居,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分东、西两院和后花园,共有房屋32间。</p><p class="ql-block"> 总理逝世后,根据全国人民的要求,当地政府将故居内部的房屋、道路、内院一律按原状修复,并于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总理对自己的出身定位是“封建家庭”,但在周恩来出生之前,周家家境已现衰象,生活光景大不如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虽说周总理名扬四海,但是却很少有人知晓周氏家族的详情。可见,周氏一族的低调与谦逊,只有来到故居参观,方得知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主堂屋是周恩来祖父周攀龙居住的房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劭纲(贻能1874—1942),出生在绍兴百岁堂,年幼时随家族移居江苏淮安。</p><p class="ql-block"> 周劭纲是个读书人,年轻时考过秀才。父亲去世后,家道衰落。出于生计,多年漂泊在外,做过文书、塾师、收发等职。他秉性耿直,忠厚笃诚,性格随和,话语不多,但有主见。慈祥、宽厚、诚实的人品个性,给周恩来以较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1891年,与清河知县万青选之女万冬儿结为夫妻。</p><p class="ql-block"> 周劭纲常年奔波在外,家中事务均由妻子万氏料理。万氏因操劳过度加之染病,35岁便撒手人寰。</p><p class="ql-block"> 其时,周劭纲正在武汉教书,没能见到妻子最后一面。当他风尘仆仆赶回老家安葬亡妻时,岳母提出厚葬条件,时已败落的周家,无力达到要求,只好将万氏灵柩暂厝于清江浦的一座庙中。后继续外出谋生,并未再娶。</p><p class="ql-block"> 1935年,奔波十几年的周劭纲,终于攒下了一些钱财,回到清江浦,从庙中将发妻万氏的灵柩迎回淮安,安葬于族墓中。此时,距万氏去世已经过去28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两年后,七七事变爆发,身在淮安的周劭纲,境况愈难,于1938年5月抵达武汉,来到了周恩来身边。是年10月,日军进攻武汉,又随众辗转到重庆,住进了红岩村。组织给他找一些事做,工作很是认真。</p><p class="ql-block"> 1942年6月,周恩来因病住院,周劭纲也旧疾复发,他强撑到第二天晚上,便离开了人世,享年68岁 ,安葬于重庆。</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出院后方悉噩耗,当场恸哭不已。每当提起父亲,总理说:“他人很老实,一生的月工资都没有超过30块,但是他一辈子也没有做过坏事,而且他还掩护过我。”后来他将父亲的照片一直随身携带,足见父子深情。</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生母,为清河知县万青选之女。生于1872年冬至,以节气取名万冬儿,又因排行称万十二姑。20岁时嫁到周家。</p><p class="ql-block"> 万冬儿聪明、美丽,性格开朗而又刚烈,悟性很高,善解人意,深得万老太爷喜爱。每当外出会客访友、处理政务时,常把爱女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从小就学会了处理事务的本领,且日益练达。</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长大,才干日增,便从母亲张氏手中接过万公馆总管之职。行事干练且不偏不倚、说一不二,把拥有几十口人的万公馆管理得井井有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嫁到周家后,婆婆年迈体弱,亦由她主持家务。周府中姑嫂矛盾,家务难题,她都能干脆利落地处理明白,深得周府上下认可。</p><p class="ql-block"> 在周恩来的记忆中,母亲万冬儿是位大家闺秀,长相漂亮,为人善良,爽朗直率。耐心细致的口才、处理事务的精干,对料理这个大家庭迎刃有余。她常向后辈介绍祖先的事迹,勉励他们不辱门第,光宗耀祖,在周恩来幼小的心灵里,是深受影响的。周恩来英俊的相貌,卓越的才干,应当是传承了母亲的基因。</p><p class="ql-block"> 后来回忆母亲时,周恩来说:“35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亲恩未报!”</p><p class="ql-block"> 1965年,周总理带头移风易俗,平坟还地,让侄子代表他回到家乡,平掉淮安的周家祖坟七座,其中包括母亲的坟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鸾出世。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这个房间,据《山海经》:鸾乃神鸟,取名大鸾,寓意鸾鸟降世,天下平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03年,五岁的周恩来入家塾馆念书。他学习刻苦认真,成绩出众,初步显露其聪明才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所学内容,“三、百、千、”启蒙书籍,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籍,因而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家训规定,男孩“五岁入家塾,习颜体”。周恩来12岁离家前,曾先后在淮安驸马巷、清河万家、陈家花园以及宝应水巷口陈家、淮安东岳庙龚家五个地方塾馆读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读书的历程是崎岖不平的,周恩来在家塾读了一年后,随父母(及嗣母、乳母)到清河外祖父万家塾馆寄读。空余之时,常到外祖父书房阅览,万家丰富的藏书,成了周恩来获取知识的宝库。</p><p class="ql-block"> 万家虽是名门望族,万氏回娘家也不宜久住,便买下本地南陈家花园14间房屋,作为在清江浦的寓所,并请教书先生开办家塾馆,周恩来得以继续读书。</p><p class="ql-block"> 嗣父周贻淦和生母万氏均因肺结核去世,与其朝夕相处的陈氏也染上了这一绝症。不得已回宝应娘家治病,并携周恩来到娘家塾馆继续读书。表哥陈式周大周恩来16岁,毕业于南通师范,曾为申报编辑。他发觉周恩来虽仅十岁,但能评述诸子百家,且有独到见解。于是,因材施教, 悉心辅导指点,使周恩来进步很快。因与表兄朝夕相处,也接受了不少的新思想,新知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陈氏在宝应娘家呆了三个多月,病情日重,母子俩只好登舟北返,重回清江浦陈家花园。</p><p class="ql-block"> 陈氏回清江浦不久便告别了人世。周恩来处理完丧事后,带着两个弟弟返回了淮安驸马巷。</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周家更加衰败,男丁均已外出谋事。周家院内住着孤苦伶仃的老人,由近乎瘫痪的八叔周贻奎和八婶苦苦支撑。</p><p class="ql-block"> 酷爱读书的周恩来不愿就此荒废学业,请求八婶杨氏去淮安城东的龚家说情,希望能让他到龚家塾馆寄读。</p><p class="ql-block"> 龚家龚荫荪的母亲是周恩来嗣母陈氏的亲姨母,龚荫荪是周恩来的表舅,是一位饱学爱国之士,思想开放,反对封建,接受进步思想。对聪颖过人,勤奋上进的周恩来,倾心相受,使其学业不断精进。在这里周恩来有机会接触到了许多近代科学与新思想刊物,视野豁然。龚荫荪激励周恩来勤奋攻读,矢志成为报国之才。周恩来说:“表舅是我政治上的启蒙老师!”</p><p class="ql-block"> 由于龚荫荪是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人,他的行踪早已被清廷盯上。1909年春节,清政府对龚府实施抄家,周恩来在龚家只寄读了一年,就失去了他在老家读书的最后一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10年春,周恩来离开家乡,大鸾腾飞,开启了“为中华崛起”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先后到到沈阳、铁岭、天津读书,并参与反帝、反封建的社会运动,领导天津“五四”运动,创办“觉悟社”。留学日本,从事爱国活动。赴法国勤工俭学,寻求革命真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在家庭生活方面,也是跌宕起伏。生母、嗣母的相继离世,对周恩来打击很大,父亲在外谋生,为了生计,周恩来十岁当家,承担起家中长子的职责,生活艰难,时常典当借贷度日,因此,也磨练了他对生活的坚强意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一家在周氏大家族中处于弱势地位,十岁的周恩来形同孤儿。周府上下主动接过抚养周恩来的担子,三兄弟是在叔伯亲属的帮助下长大的。他曾感激地说:“他们对我恩重如山”。</p><p class="ql-block"> 1909年,远在东北奉天政府任职的四伯父周贻赓,请在铁岭税捐局当主任的三哥周济渠,把七弟周贻能和侄子周恩来都接到东北,安排周贻能在铁岭县衙做师爷,周恩来在铁岭和奉天上学。</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将东北之行看作一生的转折点。他后来说:“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转变思想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后来周恩来随家人到天津,并考取南开学校,又去日本和欧洲留学,二弟、三弟也都先后进入南开学习,都是依靠叔伯长辈们的资助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对家族中的长辈、同辈、晚辈都十分关心,但绝不以权谋私。任总理后,先后找上门的亲属就有100多位。对于家族亲人,不能不理,确有困难的,他尽量用自己的工资收入予以帮助,绝不动用公权力,为亲友安排工作及谋取利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身为一国总理的周恩来,一向公私分明,坚持原则,严以律己,不谋私利。</p><p class="ql-block"> 在淮安老家唯一的长者八婶母,两次来京,从未公车接送。</p><p class="ql-block"> 他的十三堂弟周恩彦,1948年被胁迫加入国民党,在肃反运动中,向堂哥周恩来求助被拒绝,后判刑七年。</p><p class="ql-block"> 在河南焦作的二弟后人,过着极其普通的平民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除生母万氏外,抚养周恩来成长的还有三个“母亲”。</p><p class="ql-block"> 一是嗣母陈氏,她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善书画,好诗文,具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和较深的文学修养。她是周恩来的小婶母,嫁到周家一年,其夫去世。不满一岁的周恩来被过继到小叔周贻淦家作为嗣子。</p><p class="ql-block"> 陈氏把周恩来当作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将全部感情和心血倾注到对嗣子的教养上。三、四岁起,便对周恩来进行启蒙教育,读书写字。五岁左右,始读唐诗宋词。既当慈母,又做良师。在思想上,文化上给予周恩来良好的滋养。</p><p class="ql-block"> 1908年,嗣母陈氏病逝。丧事的处理 ,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不易。年仅十岁的周恩来以陈氏唯一后人的身份,亲自送嗣母归乡入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是乳母蒋江氏,她是山阳县一平民,为人勤劳善良。周恩来年幼时,常带其在后院空地种瓜浇菜,讲述春种秋收等农事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周恩来从小热爱劳动的品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是八嬸母杨氏,她是周攀龙的三子周贻奎之妻。杨氏一生仰佛教,积德行善,在周恩来生母、嗣母相继去世后,她成了周恩来1908—1910年的实际监护人。曾于1950年、1953年两次被周恩来接到北京居住,其晚年在家乡的生活费、医疗费等均由周恩来承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二弟周恩溥(1899~1945),曾在哈尔滨税务部门工作。日本侵占东北后,来到山东,加入抗日队伍,1945年被国民党抓捕,因伤重牺牲。</p><p class="ql-block"> 其妻王兰将悲愤化行动,投身革命,历尽艰辛。建国后,与儿子周荣庆曾在北京工作生活。1957年,响应国家下乡号召,母子到河南焦作,住房仅有十几平方,一直过着有些寒酸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据周恩溥的孙子周志勇介绍,2011年,周恩溥的骨灰由山东迁葬焦作凤凰公墓,终于与妻、儿“团聚”。</p><p class="ql-block"> 如今,周恩溥的后人仍旧定居在河南焦作,一代代的传承着周家朴素,内敛、低调的家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三弟周恩寿(1904—1985),黄埔军校四期毕业。早年先后在沈阳、天津求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950年任北京钢铁工业局科长,后在国家钢铁局冶金部、内务部工作。1980年起被特邀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嵩尧,周恩来六伯父,25岁中举,后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首批馆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与鲁迅同宗同族,鲁迅是周恩来的叔辈。1939年,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曾到绍兴祭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府有后花园一处,小巧别致,具有江南园林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后花园内,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送的日本樱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轻年的周恩来英俊帅气,相貌堂堂,眉宇间透射出刚毅与智慧,理想与自信。</p><p class="ql-block">大江歌罢调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p><p class="ql-block">面壁十年图破壁 , 难酬蹈海亦英雄。</p><p class="ql-block"> 这詩,在风雨激荡的年代,透露出一个有志青年的满腔热血,表达了探索真理、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也体现了为实现理想而勇于奋斗的顽强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自然规律难以抗拒,1976年1月8日,世界上一盏智慧之灯熄灭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万众敬仰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他一生无子女 、无房产、 无墓地 , 两袖清风,鞠躬尽瘁!离开我们虽近半个世纪,但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少年,他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青年,他为挽救中国而革命;中年,周旋外交战线赢得大国尊严;晚年,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p><p class="ql-block">千古一相诞淮安,</p><p class="ql-block">丰功伟绩谁比肩。</p><p class="ql-block">鞠躬尽瘁兴中华,</p><p class="ql-block">美名万代永流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字:根据陈列介绍</p><p class="ql-block"> 并参考相关资料</p><p class="ql-block"> 图片:手机随拍</p><p class="ql-block"> 一音 2023.4.1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