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伴随的和煦的春风,我们迎来了“和美课堂”数学专题的学习。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探索新的实践样式,研究新课标的新要求,不断为教育教学注入新活力!慕“和美课堂”之名,赴“和美课堂”之约。2023年4月15日,我校组织数学老师参加了“和美课堂”第十九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高质量教学观摩研讨会,领略名师的教学风采,感受数学教学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和美课堂日程安排</p> 4月15日上午 <p class="ql-block"> 上午第一节,强震球老师带来了五年级最新课例《体积单位》,以“从还原到迁移”这条主线,一直引导学生思考,真正实现了教师的深度教学、学生的深度学习。</p> <p class="ql-block"> 课始,一张图片,还原本质。两个长方体的出现,直接提问“谁的体积大?”请你们算一算。学生先是一脸茫然,无从下手。几秒的安静后,学生开始碰撞出火花,他们在不断猜想中尝试,最终提出了将它们分成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小正方体,再用这个小正方体作为标准去测量两个大长方体的大小。顺势,强老师提问“怎么想到的呢?”学生很自豪回答“长度和面积大小的比较就是这样的,长方体肯定也可以。”强老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后,引入课题《体积单位》。无形中, 由长度、面积单位自然迁移到体积单位。</p> <p class="ql-block"> 课中,关于体积单位的学习,强老师从创造体积单位到说一说创造的每一个体积单位有多大?再找或做一个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模型。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学生们很快完成了,但1立方米的模型,学生们很无助,现场也充满期待,突然一个眼尖的同学指向黑板旁一块大布遮住的物体,强老师像魔术师一样迅速掀开大布,原来强老师带来了自制的1立方米的正方体模型。这个1立方米大正方体的出现,再次冲击了孩子们的大脑,实实在在感知了1立方米有多大,实现了由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构建,此刻,课堂达到了高潮!</p> <p class="ql-block"> “孩子,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这是强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的话。</p> <p class="ql-block"> 强震球老师课后的讲座《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的“几何测量单位”教学》</p> <p class="ql-block"> 介绍了长度单位是起始课、是种子课,我们的教学要侧重体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正确、清晰形成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以及对测量值的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思想方法和学习经验。面积单位是发展,因此首先要重视面积单位的引入,在比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突破从一维到二维的思维难点,认识“自制”面积单位的局限性,讨论体验“公制”单位的标准普适性。其次再适时沟通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积累“测量单位”学习的知识和经验。体积单位是总结,把长度、面积单位的学习经验迁移过来,帮助学生自主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同时再通过师生一起系统梳理、比较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逐步形成完整的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基本测量单位体系。对在座的每位老师都有很好的启发,非常适合孩子们的思维。</p> <p class="ql-block"> 我们需要深度学习来还原课堂的根本面貌,要让孩子在课堂上一定要有体验--深度参与;要让孩子经历知识的创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要带领孩子感知教学内容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 </p> 第二节 <p class="ql-block"> 上午第二节课,顾志能老师为大家演绎了经典课《容积单位》。整节课中,学生频频提问,顾老师循循善诱,带领学生对问题开展探究学习,教师与学生真诚互动,思想交融碰撞,向老师们展示出了生问课堂的迷人魅力。</p> <p class="ql-block"> 顾志能老师课后还为大家作了《生问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讲座。顾老师从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力度增强引入,结合具体案例,阐述生问课堂的含义、价值、教学关键过程等,带领老师转变理念,深入理解学生提问对于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p> 4月15日下午 <p class="ql-block"> 下午第一节课是俞正强老师的《认识速度》,本堂课从学生生活认知入手。</p> <p class="ql-block"> “小狗5秒钟跑15米,小猫5秒钟跑12米,谁跑的快?”“小狗50米用了10秒钟,小猫50米用了8秒钟,谁跑的快?”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轻松的判断出来,是活明白的!“小猫2秒钟跑了6米,小狗3秒钟跑了12米,谁跑的比较快?”学生把它们转化成“时间相同比距离——小猫1秒钟跑3米,小狗1秒钟跑4米” 或者“距离相同比时间——小猫4秒跑了12米,小狗3秒跑了12米”,这是学生通过思考得来的,是想明白的!通过深入学习发现速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个时间单位的距离,一个距离单位的时间”,而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一个时间单位的距离,这是学生学明白的。俞老师把学生片段的想连接起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内化吸收了新知识!</p> <p class="ql-block"> 俞老师循循善诱,通过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你难道不知道飞机吗?”“那你为什么不举手?”,语言幽默风趣。课堂内容层层递进,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关于速度的秘密,发现速度的两种模样——一个时间单位的距离和一个距离单位的时间,最后又回归生活中常见的关于速度的模样——km/h,加深了学生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俞老师课后的讲座《认识:从活明白、想明白、学明白》让老师们受益匪浅。他呼吁,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思考知识,并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世界。</p> 第二节 <p class="ql-block"> 下午第二节课是苏明强老师执教的《除法复习》一课,苏老师注重学生分类思想、推理能力及超前意识的培养,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感悟了思想,积累了经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感受到千变万化的除法。连孩子们都不禁感叹,“通过苏老师的这节课,我们爱上了数学”。这就是苏老师的魅力数学,也是课堂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 苏老师的课后讲座《数的本质一致性教学研究与思考》指出从数的认识到数的运算的一致性,发展学生数感、培养学生数学眼光,并强调数的认识服务于数的运算,数的运算又依赖于数的认识。</p> 4月16日上午 <p class="ql-block"> 上午第一节课是黄爱华老师执教的《认识三角形》一课,黄老师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贯彻落实,并区分生活与数学问题的区别,通过三角形的画法入手,引发学生思考,不同的三角形可能得出形状、大小、高不同的几种结果,再通过大小不同是因为顶点到底边的距离不同,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层层递进得出三角形的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p> <p class="ql-block"> 借助几何画板上的三角形,调节C点的位置,让同学观察面积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借助几何画板的三角形,将C点往左右拖拉(按课前设置好的路径,与底边平行),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三角形面积跟周长无关,只与底和高有关,既然底和高不变,面积自然也不会变。</p> <p class="ql-block"> 借助几何画板拓展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p> <p class="ql-block"> 黄老师课后的讲座提到了单元整体教学和大观念教学,以本课为例大观念:研究图形的一般路径为“定义、特征、分类、大小、性质”,单元教学要有大的观念:图形的性质就是图形元素的数量关系或者位置关系,要具有渗透思维,不断丰富自己对数学的理解。</p> 第二节 <p class="ql-block"> 上午第二节是徐斌老师执教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徐老师有教学思路,根据课堂生成的实际问题出发,运用三无教育,无电脑课件,无生活情景,无固定教案的“无痕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思考、交流讨论,推想出四舍五入法试商调商的结论,然后通过习题验证结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p> <p class="ql-block"> 学生学习任务单</p> <p class="ql-block"> 徐斌老师课后的讲座使我们对无痕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徐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令我佩服,我领略着徐老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感受着徐老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领悟着徐老师对无痕教育的追寻,更被徐老师对教育研究的用心与执着的情怀而感动。</p> 第三节 <p class="ql-block"> 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分数解决问题》一课轻松有趣。吴老师采用对话和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重新打开一扇窗,学生通过举例子验证的方式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学生在吴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注重把数学教育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为学生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她的课堂上,呈现出学生乐学、爱学、善学、会学的生动活泼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的课后讲座《在解决问题中培育学生的模型意识》中,注重培养学生从提取数学问题、总结规律到解决问题一系列活动中,培养学生会思考、会表达、会欣赏、会反思的能力。</p> 4月16日下午 <p class="ql-block"> 下午第一节课是张齐华老师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张始终“站在学生的身后”,大胆放手,将学生放置“学习的前台”。20分钟里,孩子们在明确学习目标后,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尝试解决问题;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织交流,进行问题思辩。整节课中学生完全是对话的主角,教师真正做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学习共同体中的孩子们各司其职,有序、有效地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更多的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的课堂向我们展示了教师如何把思考还给学生,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走向深度教学,完美呈现了社会化学习的成效。</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让我们明白了数学教学要走向深度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他的这节观摩课,就为我们怎样“走向深度教学”给予了很好的启示。从课题的引入,到问题的呈现,从问题的探究,到结论的获得,以及知识间本质联系的发现过程中,老师始终只扮演了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 课后张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社会化学习是学生基于学习小组而开展的致力于数学素养与社会化素养协同发展的交往式数学学习。发展孩子的社会化素养,让学生在共同体当中学会充分的表达、交流、对话、协作、反思、批判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而不只是只关注自己的教。根据学习基本规律,学生讨论和实践及教授他人的学习效果,远远比听讲阅读的学习效果好。</p> <p class="ql-block"> 社会化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成绩,更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相互答疑,真正落实“独立思考”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p> <p class="ql-block"> 当新课标遇见社会化学习,既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又要让学生在社会化学习中真正学有所得。</p> <p class="ql-block"> 在基于共同体的学习中,学生既能“学会思考”,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升;又能“学会学习”,在“教师缺席”的情况下实现“学习自治”,让他们真正成为一个个自主、自在、自觉、自由的学习者;还能让学生“学会交往”,在发展自身学科素养、学习素养的同时,让各自的社会化技能和素养得到提升,包括如何与他人沟通、对话,如何在团队中承担责任等,每个人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人际交往、机会分配、协同合作等能力都获得长足的发展,以共同体学习破解学生的学习困境,促进学力与素养的共同发展!</p> 第二节 <p class="ql-block"> 下午第二节课是贲友林老师执教的《比的认识》,贲老师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关于比的例子,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认识比。整节课问题循序渐进,知识由浅及深,不知不觉间,孩子们在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理解了比的本质,感受比就像一把尺子,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p> 学有所获 不虚此行 <p class="ql-block">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一堂堂别开生面的示范课,让我们领略了数学思维之美。精研课程标准,创新课堂样态。大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娴熟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点燃了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激情。十分感谢这次机会,感谢这个先进教学理念与优秀教学经验的平台,让我们老师们能够开拓视野,找到灵感,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共同努力通过数学课堂真正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