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五 月”

山雨

<p class="ql-block">  说起送“五月”,估计有人不清楚咋回事?这让我忆起孩童时(70年代)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那时村里送“五月”的习俗,是每年新小麦收获后,出嫁女第一时间将小麦磨成面粉,第一时间蒸成馒头,去给娘家父母馈送,让娘家人优先品尝新的一年新小麦,一起分享夏季收获的喜悦……现在回想起来,感觉这应该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孝”吧!</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小麦丰收了,生产队除留足集体外,按人口分到家里的小麦相对多一些,母亲别提多高兴了,欣喜之情难以言表,有时像是有什么心事儿一样团团转,还说:“磨面蒸馒头,给你们姥姥姥爷送去……”“什么时候蒸啊”我们十分迫切地问,“等一等,这几天磨面人多,要排队呢”母亲这样回答。说实话,那时一年最多吃两回馒头,一次是送“五月”,借机揩点“油”,一次就是过年。所以一听要送“五月”,那几天一有空就问母亲,:与其说是“问”,倒不如说是“催”,更不妨说是“馋”吧……</p> <p class="ql-block">  过了几天,终于把小麦磨了。母亲沒有停留,按照几个熟练流程开始蒸馒头:首先是“泡”,拿出适量的自制“酵子”揉碎,放碗里用温水泡开;再就是“和”,将盘算好的面粉倒入盆里,并分次倒入“酵子”水,边倒边用手搅拌,倒完后,再分次少量加温水,边加边搅,直至搅成面絮状的时候,再把它们全部揉在一起,揉成大面团;其三是“发”,面团揉好后,放入温度稍高的厨房锅沿处,待2---3小时;其四是“揪”,将揉好的面团放案板上搓成胳膊粗细的长条,根据经验用手揪成每个馒头大小的小圆团;其五是“型”,将每个小圆团定型“打扮”,用左手掌扶住小圆团,再用右手掌来回搓,像捧着一样,搓至光滑的圆形,即底部大些上面小些的馒头状,最后用刀在馒头顶部面上顺时针一环刀、逆时针一环刀;其六是“蒸”,将成型的馒头逐一放蒸笼上,每个馒头周边要留出“宽阔”的距离,用传统的风箱烧煤火蒸。</p><p class="ql-block"> 大约半小时左右,馒头蒸好了。我们在旁边也迫不急待了,两眼直勾勾的瞪着,生怕“飞跑”了一样。这时,母亲边说“马上好了、好了”,边去揭笼,我也踩在板凳上看着,在揭开的一瞬间,蒸气升腾,淡香扑鼻,突然怔住了:“嗬!怎么膨胀了那么大……”像倒着的麦穗碗一般,而且馒头也张开嘴、乐开花,像在迎接我们似的!</p><p class="ql-block"> 过了少许,母亲看着我们期待的表情,便拿出一个,边掰边说:“咱蒸的不多,还要送五月,每人只能吃一块啊……”我们十分懂得母亲、理解母亲,边吃边嚼边点头……而且不知怎么,馒头越嚼越甜……</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们便跟着母亲去姥姥姥爷家送“五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送“五月”,体现的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孝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