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道德经

邓振峰

<p class="ql-block">(续上)</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章</p><p class="ql-block">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哉?以此。</p><p class="ql-block">孔,指看、了解、观察。孔德之容,是要想看看德的真正面貌,只能按照道的内容去观察分析和解释,以道观德,以道理解德,唯道是从。道之为物,而要说道是什么样子,只能用物体的概念去表述,即道这个物是模模糊糊,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似见似不见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说是看着模模糊糊的吧,好像还能看到里面有点什么影子,其中有像,影子。说是影子,也像是什么物样的东西,总是看着恍恍惚惚,似有似无,不能看的是十分清楚。</p><p class="ql-block">窈兮冥兮一句,看不清楚但却显得深邃幽冥,虽空虚缥缈,但里面有非常精致的东西。其精甚真,这些非常精致的东西也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也是非常令人可信的,其真也信。</p><p class="ql-block">自古及今,从现在以及远古时代,这其中的精致东西都是非常管用,其名不去,名声信誉很好,功能强大而不变。</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天地宇宙间无处不在,无处不能,强大而又细微的宇宙规律。</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句,吾何以知众甫哉?以此。众甫,众多生物,天体行星,草木土石,动物粒子等。我为什么能知道大自然万事万物起始运行的真实情况呢,仅仅是依靠这些真精的道理而已。</p><p class="ql-block">这一章还是进一步从德的问题说起讲道。道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玄奥难以让人琢磨,但道并不是一个空洞的说教,而是有它具体的内容和指向,其中一个指向就是德。而理解德和理解道一样,从道的外貌形态意义描述予以解释。道和德都有一个相似的特性,那就是若即若离,恍恍惚惚,似有似无,容貌不能让你一下子看清楚,但他是实实在在的,从远古至今都一直存在。人们用它来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并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运用。道是天地万物运行发展的一个规律,而德就是天地万物运行发展运行中相互保持和谐和平共处的一种默契,是约定俗成的一个规则。</p><p class="ql-block"> (注:德性,品德,品质是实实在在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但你能看见吗摸得着吗,一个意思)</p><p class="ql-block">古人在认识大自然中,已经意识到在天地万物之间,似乎有一种共性的,需要共同遵守的一种东西。由于历史局限,古人并不能把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存在的范畴完全划分开了,就把这种东西强行以物化的概念取名为“道”。这样就把本来属于客观存在的人的意识也纳入到天地万物中去,所以就形成了老子这个道德经中那对道的一系列描述。</p><p class="ql-block"> 按现在的人们的认知程度来讲,大自然万事万物间存在的这种共性的共同的都必须遵守的这个规则,就是大自然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自然是自然,是以物为主要范畴的,而规律是规律,是人们对自然发展变化规则的认识。是以意识为主要范畴的。比如说,一件东西放在那里,我们的眼睛看见了,但你看见归看见。你看见他在,你不看他也在,东西的存在和你的看见是两码事,看见不等于物。即使你的看见或许对他的存在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个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且这个影响也必须有相应沟通的因素存在才能发生。人的看见或人的意识并不创造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包括目前最前沿的科学实验。当然人的观察可以引起一些变化,但也属于还没搞清楚的某一领域的科学探讨。但人的意识仍然属于对客观反映的范畴,意识可以影响但不创造物质。</p><p class="ql-block"> (注:加深物和见物的区别,进尔理解道德经的立足点)</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二章</p><p class="ql-block">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祸。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成全而归之。</p><p class="ql-block"> 站在道的角度讲,任何事情都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曲则全,枉则直,以及后面几句都是说,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处于对立统一的状态,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既矛盾又统一,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p><p class="ql-block"> 曲是弯,是规避、忍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直线前进的,都要受到一定的挫折,一定的弯曲之路才能修正发展方向,达到全面发展,走到终点。如水遇到障碍,绕道而行,不但不会受到损失,还可尽快的到达目的地。各种情况都是这样:要想把事情办得全面美好,则首先要克服一些困难,受些委屈,从中汲取经教训,完善事情的措施,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p><p class="ql-block">枉则直,枉是弯,是过程。直是目的。要想达到直的目的或结果,首先要有一个弯的过程,这个弯的过程就是压力。要曲,弯弯曲曲、挫折等。比如一棵树长弯了,靠他自己的力量不能长的直起来,就要把它再弯到另一面固定住再长一段时间他才可以长直。一个弯木根如何才能弄直,也是用劲让他朝相反的方向弯一段时间,它的内部结构才能恢复到中立的构造,整个木棍才可以变直。再比如一个人有一种怪毛病,要去掉这种怪毛病,必须用同样的劲儿纠正,使之受到一定的压力或委屈,才能消除怪毛病的惯力,保持正常发展。还有一种现象,即草木种子发芽的过程,总是歪歪曲曲一点一点往上长,长长了,杆是直的。</p><p class="ql-block">洼则盈,敝则新。也是同样道理,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意思是说器物空着或地势有坑洼的情况下才可以让他装满东西,去掉了旧的才能变成新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存在一个规律性的东西,既在追求或实现一个好的目标时,必须放弃另一个相对立的起阻碍作用的目标。在想得到一个好的结果的同时,也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转化的条件。洼才能满,要想满必先洼,去旧可以换新,要换新先去旧。</p><p class="ql-block"> 所有这些例子都是从道的角度去理解的,不能从单纯狭义的具体事物去理解。</p><p class="ql-block">少则得,多则祸,同样是这个道理,欲望小追求的东西少些才可以真正的拥有,过多的追求反而要招致灾祸。</p><p class="ql-block">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抱一就是坚守道,坚持把握住大自然运行根本规则,把道作为天下万物运行唯一的模式。按照道的本源,即无、下、虚、空、弱,等作为万物的守则。坚守道而万物兴,坚守道,不固执己见,以道之规,守己之心,所以是非分明,不自见,故明。</p><p class="ql-block">后面是不自是,故障,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一段话大意是:不自以为然就可以做到兼听则明,处理问题公平公正;不自伐,伐,在这里是夸耀,自夸,自己夸耀自己,礼贤下人便可广纳群贤,把事情做成功,做大做强。不自矜,矜即固执,不固执己见,便可集众人之长,团结一切可利用因素,把事情做好做大,拥有更多的优势。</p><p class="ql-block">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与争,古代圣人和聪明智慧者,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争不抢,把自己永远放在一个谦和虚心低下的地位,即可获得应有的更多的回报,以至天下人无法和他竞争。浅显的道理也很明白,一个人能够集众人之所长,那么众人之中谁还能和他竞争呢?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物极必反是大自然中必然的一种规律,遵从了这个规律,便可顺势而行。</p><p class="ql-block"> 古人谓之,是说懂得这个道理,曲而得全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并非虚言。只要你认可并这样去做成功一定会回报给你,这就是成全而归之。</p><p class="ql-block">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要坚持守中守弱,永远不要立于强硬极端的一面。红楼梦中“好了歌”就说,好即是了,了即是好。好与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好到一定程度就快了了,到了的时候好的一面又快来了。所以事情不必要求十分的好,要留有发展余地,保持一定的空间,给后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p><p class="ql-block">再比如人的福报,人们常说德不配位,即是一个人的修为品性不够厚道的情况下,过多的名利财富会给他带来灾祸。古人非常讲究这些,有的修养高的人会经常做些善事,为的就是积些福德。而积德的真正含义是多去创造一些能够产生好的回报的条件,少做一些引起众人不高兴的事,多为人,少得罪人,这样就为自己打下了厚福回报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古戏剧有一场叫“舍饭”的戏,说是一位做了大官的人,衣锦还乡,他觉得要多做些善事才心安理得,回到乡下后,每天在门口支起几口大锅,煮饭免费供穷人们享用。这其实就是老子说的,洼则盈。把自己的财富舍去一些,让自己的钱袋子腾出些空间,以便后面的财源能再装进来。你帮了人,不会有人忘记,等你有了困难,别人也会帮你,这就是积德的回报和福报。仔细想想人在社会中哪有一辈子不遇到困难的呢,有了困难时有人帮你就是福报,而当时帮你的人也是在谨守道和德的具体行为。这就是得到福报时也不可忘了舍施别人所产生的一种良性循环。</p><p class="ql-block"> (注:以上几种辩证关系的理解基点是道,而不能单从字眼上扣)</p><p class="ql-block">(待续)</p> <p class="ql-block">我的微信公众号,点按二维码关注查看全部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