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徐悲鸿非常喜欢画动物,由于注重写生,有深厚素描功底的原因,徐悲鸿笔下的动物,造型准确,富有生机,他笔下的马、猫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而徐悲鸿对画鹅的执着与喜爱,在画坛可谓是非常小众的了。</h3></br><h3> <h3>鹅闹 徐悲鸿<br></br></h3></br><h3> 鹅是家禽的观念过于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时常忽略它是由大雁驯化而来,家养的大雁是鹅,野生的鹅就是大雁,它们之间的差别与家猫和野猫同。鹅行走昂首阔步,性格高傲自信(“峩首似傲,故曰鹅。” ——《说文解字》),忠诚勇敢,能看家护院,因此,深为平民阶层所喜爱,在民间壁画、年画中和装饰画中出现频繁。但鹅却很少出现在士大夫的文人画题材中。</h3></br><h3> <h3>游鹅图 林良 明代<br></br></h3></br><h3>绢本设色<br></br></h3></br><h3>林良是明代初年的宫廷画家,属于流落在民间的南宋画院画家的传人,因此他的绘画有浓郁的民间写实画风,并不为后世的文人画家所推崇,但是这种民间的审美标准,一直和文人画传统平行存在于民间而长期沿袭下来的。<br></br></h3></br><h3> 徐悲鸿的绘画深入生活,在他乡间写生时,他对与农民生活休戚相关的牛、鸭、鹅都有着深入的揣摩与细致的领悟。而鹅这种天性高傲,勇敢无畏的家禽,搭配着一身洁白的羽翼,更能唤起傲骨天成的画家与之共鸣。巧合的是,在徐悲鸿故乡宜兴的方言中,“鹅”更是与“我”谐音,在因此徐悲鸿很多作品中,都有以鹅来借物喻人,构思非常巧妙。</h3></br><h3> <h3>四鹅图 徐悲鸿 <br></br></h3></br><h3>纸本设色 60x59cm<br></br></h3></br><h3>徐悲鸿笔下的鹅,虽有部分西洋画技法,但他似乎更多地从民间的花鸟画、风俗画中借鉴与吸收养分,比如在塑造鹅洁白的身躯时,时而大面积“没骨”设色,有时用写意的粗墨线勾勒,这种豪爽的用笔落墨,更接近于民间画师不拘小节的粗放作风。这也确实符合徐悲鸿美学主张,他并不是一个否定传统的画家,相反他对五代、北宋时期的绘画极为推崇,徐悲鸿在画鹅时风格直追唐末、五代和北宋,很可能和他幼年家贫,卖画为生时自学习得民间画师技法的影响有关。</h3></br><h3> <h3>牡丹芦雁图(局部) 晚唐 北京八里庄王公淑墓 <br></br></h3></br><h3>这幅晚唐的壁画描绘大雁的一些勾线,设色的写实技巧,在民间画师那里得到很好地传承与延续,徐悲鸿画鹅的一些传统技巧,在这里都能找到最初的身影。<br></br></h3></br><h3>作于1931年的《双鹅图》,是徐悲鸿赠与一同留法的同学张道藩的。张道藩为人轻薄浮躁,游手好闲。而徐悲鸿的夫人蒋碧微出身世家,多少有点阔太太爱慕虚荣,安于享乐的习气,因此留法期间,二人多有暧昧。归国后,张道藩更是多次骚扰,徐悲鸿不胜其烦。面对窘境,大师毕竟不同常人,他做画一幅,委婉地向昔日的同学表达了自己的情绪。作品正中的鹅昂首挺立,身躯伟岸,脚掌刚劲有力犹如苍松钉立在地上;雌鹅偎依在侧,温婉亲昵,表达了家庭依旧和睦之意。而旁边的杂草如疾风骤雨,运笔如刀。在这里,徐悲鸿非常克制,言语得体,无声的谴责皆蕴于画面之中。</h3></br><h3> <h3>双鹅图 徐悲鸿 1931年<br></br></h3></br><h3>纸本设色<br></br></h3></br><h3>题跋:卫之老弟哂存,辛未长夏,悲鸿。<br></br></h3></br><h3>题跋与落款中,徐悲鸿虽然语气得体、亲密,但是字体逐渐放大,笔力逐渐递增,至落款力透纸背,内心的压抑与愤怒跃然纸上。<br></br></h3></br><h3>此幅《暖春》,是徐悲鸿创作于1940年在印度访问并居住在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期间。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著名的《愚公移山》,就是在此期间构思创作的。画中赭石色的河岸、深绿色的青草衬托着鹅尤其洁白。三只鹅中两只已经熟睡,一只睡眼惺忪却依然保持警惕,这大概也是徐悲鸿暂时远离了国内的战火,在短暂的宁静安逸的环境下,对自己另一种方式的警醒。徐悲鸿的鹅,多画白鹅,本幅作品中出现在黑色羽毛的鹅,则较为罕见。<br></br></h3></br><h3> <h3>暖春 徐悲鸿 1931年</h3></br><h3>纸本设色 109.5x35<br></br></h3></br><h3> 悲鸿的鹅,传神生动,这与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扎实的造型基础是分不开的,而日常的素描写生,则是徐悲鸿收集材料与体验生活重要的途径。徐悲鸿的素描稿,同样造型严谨,一丝不苟,不见半分潦草敷衍之意。<br></br></h3></br><h3> <h3>鹅 徐悲鸿 1940年<br></br></h3></br><h3>纸本素描 18x25cm<br></br></h3></br><h3> <h3>鹅(正面、背面) 徐悲鸿 1940年<br></br></h3></br><h3>纸本素描 18x25cm</h3></br><h3> 1942年作的《芦鹅图》是画家在昆明期间,为答谢朋友杨超然所绘。画家以轻松写意的线条,结合白粉的晕染出白鹅圆润的身躯,三只鹅由远及近的透视关系拉伸了画面纵深,鹅嘴与眼球的反光运用了西画的光影效果。鹅的严谨造型与上方逸笔草草的芦苇形成一种“疏”与“密”的对比,是一幅抒情佳作。<br></br></h3></br><h3> <h3>芦鹅图 徐悲鸿 1942年 </h3></br><h3>纸本设色 85x36cm<br></br></h3></br><h3> 徐悲鸿的画鹅的画面氛围大多较为轻松愉悦,挥洒自如。下方这一系列鹅的作品,有的是徐悲鸿作为谢礼答谢帮助过他的友人,有的是送给亲人,也有一些为了抒发对和平、安宁的生活向往之情而作。<br></br></h3></br><h3> <h3>鹅立轴 68x34cm </h3></br><h3> <h3> 1936年,徐悲鸿曾定居于桂林阳朔,李宗仁便买下广西阳朔的一所住宅,送与徐悲鸿。徐悲鸿非常喜欢阳朔的风光,在此居住期间写生、创作了许多关于桂林风土人情的作品,自称“阳朔天民”并刻印一方以留念。这幅双鹅图的题跋“天民闲情雅赏”,就是徐悲鸿画给自己自娱自乐的墨戏。</h3></br><h3> <p class="ql-block"> 相比于奔马承载的家国情怀,自信高傲、洁白无瑕的鹅,可能更符合每以孤雁自居的徐悲鸿对自己认知。这些画鹅的作品中的安逸祥和,也许更能承载徐悲鸿古典主义的艺术理想,那种宁静的祥和与静穆的伟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