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游拾记

大洲

<p class="ql-block">  一、昆明老街</p><p class="ql-block"> 坐高铁前往昆明,历11小时到达昆明南站,已是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所不能比。转地铁到昆明老街,办理酒店入住,便马不停蹄穿小巷往老街一逛。</p><p class="ql-block"> 老街的商铺俱已闭门,昏黄的街灯映照着看似古旧的石板路,幽暗而冷寂。行人稀疏,仅三三两两悠闲踱步而过。</p><p class="ql-block"> 本以为老街会有些成规模的旧时的老屋,可以领略民国建筑的雍容华贵,或者明清建筑的古朴典雅,但仅见街首一道青灰色的石雕门墙,上面刻着“昆明老街”,两边建筑似乎大多为老屋新修,不免有些悻悻然。</p><p class="ql-block"> 走过“石门”便面对隔街的法式“纸片楼”:两幢弯曲弧形建筑相对而立,墙体鹅黄配以红色的窗格,色调雍容华贵;灯光勾勒出清晰的线条,形体妖娆艳冶,散发出浓郁的法式浪漫。这两幢楼是1946年为庆祝抗战胜利而建造的,因道路和建筑形似酒杯,故取名“酒杯楼”,后来修缮时又借“莫使金樽空对月”改名“对月楼”。对楼感怀,以为“酒杯楼”似是有些俗,“对月楼”则有些虚,这样的命名,总觉有种辜负了建筑师的情怀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根据酒店美女服务员的指点,又去了南强街。街口一座高大牌坊,上书“金碧灵囿”,“囿”在古代是畜养禽兽,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园林,以美食街为“囿”,总感觉有些怪异。虽然已近子时,但长街依然华灯高照,人来人往,并散发着浓烈的烟火味。街道中间密密排列着样式统一的方正的小木屋,除了美食还是美食。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在眼花缭乱的霓虹灯下;就着空气中弥漫的烟火味,吃着精致的美食,慢慢转回酒店。人活在俗世,总要随时随地做些俗事的。</p><p class="ql-block"> 次日上午再走老街,见到一间挂着“聂耳故居”牌匾的老屋,简朴的斜格窗棂,不加修饰的低矮板门,内里也有些原色的雕梁,大约是一座真正的老屋了。其余灰砖朱门的,也猜不透是真老还是假老。</p><p class="ql-block"> 踱进转角处的“建新园”,柜台的大妈似是带着百年老店的骄傲,不大乐意介绍各种米线的不同配料,便点了一份最为“昂贵”的。不多时,一位精神小伙端上一个大大的做工精致的木盒,上面摆放着三碟配料和一碗米线,每个碟子分别有四色配料,上层向两边拉开,里面一个巨碗盛着浓汤。在小伙的指点下逐一放入鲍鱼、大虾、火腿、鱼片等配料,等待三十秒后再放入米线,一碗米线下出了强烈的仪式感,原本以为土里土气的云南米线也似乎高雅起来。细细品尝完这百年的大品牌,也多少带点骄傲地推座而起,转身踱出这百年老店。</p><p class="ql-block"> 一路行去一路回味,却回味出所谓的高雅,分明只是这俗世里的世俗。人间何处非俗世!人间何处不世俗!</p> <p class="ql-block">  二、东川红土地</p><p class="ql-block"> 东川有个镇叫“红土地镇”,这取名挺直接,也挺霸道。镇上有个叫“花石头”的地方,方圆百里区域是云南红土高原上最集中、最典型、最具特色的红土地。因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铁的成分,所以就有了“血染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先经“乐谱凹”,近旁的土地艳红如血,十分鲜丽浓烈。对面山坡的梯田层层而上,刚翻垦过的红土因为视线角度的关系或浓或淡;已经种植了庄稼的也是绿得深浅不一,嫩得可爱,老得深沉;还有的盖着白色的薄膜,上面均匀地点压着红土,远远望去是横着、竖着或是弧形的线条,规则而又富于变化。可惜天色灰暗朦胧,观感大打折扣。当地人称这些梯田像是五线谱,土地上的各种作物与耕作的那人、那牛则是乐谱上的音符,倒也有些形象,有些寓意,希望他们能够谱写出丰收的乐章。</p><p class="ql-block"> 又至“锦绣园”俯瞰,要比“乐谱凹”大很多,色彩要稍亮一些,只是依然光色不足,又被遮蔽了蓝天白云,呈现的“七彩”不够绚丽。凝视良久,暗想倘若谷中有云雾升腾,不知是否会有“彩鳞飞出云涛面”的奇幻景象。</p><p class="ql-block"> 继而下行,在红土之间的羊肠小道上曲折迂回,忽上忽下。周遭是大片的已经翻垦的红土,也有盖着薄膜的,也有已长出青稞的。有一农户正在驱牛耕作,男扶犁,女播种,地头有黄发垂髫为伴,其乐融融,犹似一幅“七彩”背景下的春日农耕图。</p><p class="ql-block"> 再要前行,小路却已断没在耕地前,遍寻出路不得,只能踏耕地而过。红土经翻耕后异常松散,每一脚都是足迹沉陷,红土掩盖鞋面。待觅得出路,已是人人一双红鞋子了。有人戏谑,回家洗洗就可以制作咸鸭蛋了。旅行者常是这样苦中作乐,旅途也便多了一分情趣。</p><p class="ql-block"> 回上公路,路边一片青裸,一片红土,红绿相间,对比鲜明。一群农人正在播种,个个面色黝黑,似是饱经风霜。闻说红土地贫瘠,难有好的收成,但东川百姓代代耕耘不辍,固守着这片土地,令人感慨。</p> <p class="ql-block">  三、雨碌大地缝</p><p class="ql-block"> 雨碌大地缝在会泽县,故又称会泽大地缝。一早到景区,不见游客,空旷寂寥,直至走完整个地缝,不曾遇见一个游人,虽行在夹缝之间,亦感十分舒畅。</p><p class="ql-block"> 踏石阶行至谷底,赫然可见两山相接处有一巨大洞口,状如拱门,被称为“生命之门”。遥对洞口的山崖上有岩石柱立,形同人像石雕,似颔首托腮,被冠名为“大思想者”。大约生命奥妙无穷,思想不透便化石于此,可是又焉知不是“绵绵思远道”呢?</p><p class="ql-block"> 从远处望去,洞门内似是一片幽暗,及近洞口,方见距另一边出口不足百米,强光透入,尚属敞亮。</p><p class="ql-block"> 出洞门,两边崖壁夹溪流陡立,如刀削斧劈,高耸入云。举首仰望,仅见天光一线,所谓“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也不过如此。行在栈道,两壁间距时宽时窄,最窄处对面崖壁仿佛探手可及,会有逼仄挤压的感觉。眼望前方,有时两壁间仅亮着一丝缝隙,险峻无比。有时钟乳石挂在壁间,形态各异,色彩斑斓;又或者怪石嶙峋,犬牙差互;又或者青苔披覆,鲜嫩葱翠,各有可观。</p><p class="ql-block"> 时值旱季,崖壁间少有水瀑,谷底平坦,溪流轻缓,水色清绿,碎石历历。中间有一段落差稍大,水流湍急,水声隆然,说有“鱼跃龙门”,却未得见“鱼”。</p><p class="ql-block"> 雨碌大地缝全长十余公里,无一处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行在其中,将生命释放于那山、那水,这便是我的旅行。</p> <p class="ql-block">  四、罗平金鸡峰丛·九龙瀑布群·螺丝田</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家乡的油菜花也是成片成片地开,也是极浓密、极黄的,但从未见有人兴致勃勃地去观赏的,只听说油菜花开了会犯“花痴”的。古时也有文人写写油菜花,比如唐代的杨万里有“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颇有情趣;宋代黄庚有“田园空阔无桃李,一段春光属菜花”,因为“无桃李”方才钟意菜花,可见这菜花也只是聊胜于无的。而农民们看油菜花,怕只是劳作的艰辛,期望有个好收成吧。</p><p class="ql-block"> 如今曾经肥沃的良田只“长”高楼了,拆迁了的农民也少有种油菜的了,于是千里迢迢地跑去云南看油菜花。花还是那样的花,金黄金黄的,眼中便是“金色海洋”、“金色地毯”之类,然后在花间跳个舞,摆个姿势拍个照,自我陶醉着,这便是大多数人的旅游。</p><p class="ql-block"> 而我看罗平的油菜花田,却是惊叹于万亩油菜花田之间,堆立着的无数个高低、大小、形体近似的山包,徐霞客《滇游日记》中“其山参差森列”,“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大约说的就是这种山。近看时,这些山各自独立,互不牵连,或远或近,相伴守望;登高远望,则层层叠叠,簇聚拥挤,如千军万马列嶂排空,浩浩荡荡而来,气势不凡。清晨,太阳破云而出,浑圆的旭日、锥立的青山、平展的花海,其构图与色彩令人联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深远。</p><p class="ql-block"> 在罗平的牛街,还有一片形态奇特的梯田,站高处俯瞰,一圈一圈,形同螺丝上的旋纹,因此被称为“螺丝田”。</p><p class="ql-block"> 梯田是圈状的,中间一块圆形的小盆地,然后一级一级整整齐齐地放射性展开,金黄的油菜花和碧绿的小麦形成各种不同的色块造型。注目良久,感觉像是无数个漏斗,又像是无数个旋涡,密集而又似有动感,极是眩目。</p><p class="ql-block"> 九龙瀑布距金鸡峰丛仅二十多公里,在入口处遥望,在大片的油菜花田围合中的一方绿树掩映之间,有瀑布注入碧水潭中,如白龙探首一般,画面感极强。</p><p class="ql-block"> 瀑布水流源出白腊山,徐霞客亦曾提及此山,但未有对九龙瀑布的介绍。九龙瀑布的可观之处在于它是由层层叠叠阶梯状的水台构成,共十级,每层大小、高低不一,或浅滩,或深潭,水色也是一台清冽一台凝翠,形成的瀑布也因此形态、落差各不相同,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便会有不同的美感,雄奇与秀美并存。</p><p class="ql-block"> 最高处的情人瀑一大一小,从峭壁之上急湍翻滚而下,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潭中银浪翻卷,水雾飘扬弥漫;最壮观的则是中间一层的以堵勒瀑布,也称神龙瀑布,高愈百米,瀑面呈弧形,挂练飞帛,颇有“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的气势,瀑后有深洞,左侧有巨石如车驶入,合了“一流瀑泻九重天,长挂如虹引洞仙”的意境;也有瀑小的,似潺潺娟流,细柔若丝;也有瀑短的,似素裙挂边,紧密如织。可谓千变万化,形态各异。</p><p class="ql-block"> 徐霞客有“罗平著名迤东”,说罗平著称于云南省东部,自然是有其可圈可点之处的。</p> <p class="ql-block">  五、昆明石林</p><p class="ql-block"> 少时便听说有奇石巉立如林,倘或深入其中,极易迷失,很是好奇,然此番入石林,虽亦觉壮观,却远非预期。</p><p class="ql-block"> 至景区,需坐景交车而入(如今但凡有景便被开发为区,区很大,景很远,很是恼人),下车步行路段也有点长。近石林,先见一湖,湖边巨石排列,细细观察其造型、设置,似是人为。</p><p class="ql-block"> 入石林,三块巨石当前壁立,如屏风一般,上面一块看似岌岌可危,但风雨不倒,令人啧啧称奇。右折前行,有乱石倒伏堆叠,为因溶蚀或外力作用而垮塌的石柱。石柱巨大,下面的空间也很大,穿行而过,有些误入乱石阵的感觉。觅路前行,已然入“林”,为奇石所包围。</p><p class="ql-block"> 石林多为青灰色,形态则千变万化,如屏如嶂,如锥如柱,低者数米,高者数十米,体形庞大,直立突兀,线条流畅,有“乱石穿空”之势。深入其中,幽冥深邃,忽而上,忽而下,往往穿洞挤缝,有时感觉眼前之景似曾相识,如入迷宫。兜兜转转之后,眼前豁然开朗,已是行出石林。</p><p class="ql-block"> 但见道路宽畅,路边有湖、草坪、树木,开阔无比,又有景交车驶过,显然景区圈入了观景以处的大片土地,营造出一种城市公园的氛围;石林中则路面大片硬化,又在石林之上构筑道路,虽然石林雄奇壮观,但已大失自然之气。</p><p class="ql-block"> 前往小石林,又称“阿诗玛景区”,多屏风式石壁。观“阿诗玛”,亦为巨型石壁。左右上下细看,全然对不上阿诗玛的形象,后见图解,方知是阿诗玛背了个巨大的背篓。撒尼人造就了“阿诗玛”,“阿诗玛”成名了这片石林,石林又造福了撒尼人,只是这片自然已不那么自然。</p><p class="ql-block"> 后来坐车途中,看到路两边有大片的矮小石林,应是徐霞客所说的“卓锥拔笋之岫”,即如同锥尖卓立、竹笋拔地而起的石芽。查阅资料,原来石林的发育是从地下开始的,岩石在地下被水溶蚀,形成石芽的雏形,然后经构造抬升,露出地表,就成了石芽,石芽不断“长高”,就成了石林。石无生命,却能“茁壮成长”,大自然充满了神奇。</p> <p class="ql-block">  六、滇越铁路</p><p class="ql-block"> 滇越铁路是由法国人设计规划的米轨铁路(轨距为1米的窄轨铁路),于1901年开始动工,1910年全线通车,起于昆明北站,终点为越南海防站。因路基破损、铁路老化,大部分路段已停止运营,目前在开远站至大塔站,以及纳入滇越铁路网的个碧石铁路的建水古城至团山站开通了观光列车,据说蒙自市也在规划开通至碧色寨的旅游观光列车。</p><p class="ql-block"> 至宜良,进入宜良车站,老建筑保存完好,墙上还有“铁路礼堂”的字样,年代感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长长的站台空寂无人,地面虽然粗糙但很洁净,黄色的墙面显然是近年粉刷的,墙上还排列着滇越铁路的彩画,站台上的遮雨棚也不算老旧。铁轨的表面已生锈迹,多少带些岁月的沧桑,静静地卧在地面慵慵然延伸向远方,仿佛陷入深眠之中;站牌、道扳、信号灯等设施看起来依然完好,远处的信号灯还亮着红光;铁轨下的枕木有水泥、木料、钢铁三种材质,多少可以看出一点滇越铁路的历史变化,后来在途中见到一根钢铁枕木上刻着“1931”的字样,大约是留存年代最久远的了。宜良车站,更像是六、七十年代的面貌,滇越铁路百年历史的痕迹在这里似乎已不是很强烈了。</p><p class="ql-block"> 沿铁轨向北徒步而行,城区一段笔直向前,两边的建筑都比较老旧。进入乡村或山岭,铁轨便常常有小角度的弯弧,钢直的铁轨透出了柔和的秀美,这应该是徒步其间才会有的感觉。有一段低于地面,一座桥梁横跨,铁轨从石拱下穿越而过,甚感灵动。偶尔可见铁路边因火车停运而空置的房屋,有墙体尚白但枯藤满院的,也有土墙颓圮、板门腐朽的。途中又见一外部尖顶,内部弧形的建筑,全部用岩石砌成,十分厚实坚固,最厚处达一米多,中间还架着两根相叠的铁轨,同行的教授说是抗战时用以躲避飞机轰炸的,虽经几十年来风风雨雨,岩石表面有所风化,但依旧十分牢固。</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穿越一座隧道。入隧道数十米,便被一团墨黑所包围,需打灯方能前行,回望隧道口,白光极是炫目,如时光之门一般魔幻。不久,前方有微光隐隐,再往前,隧道内渐渐明朗起来,原来隧道的一侧山壁开了一连串的拱形门洞,日光透入,一道明亮,一道幽暗,行进中仿佛穿越在时光隧道,如梦如幻。</p><p class="ql-block"> 出隧道,沿山麓前行,在水晶坡站遇着几位昆明的老人,一阵寒暄,方知他们在这老旧的铁路上拍摄一个上海知青的爱情故事,听介绍,故事有些凄美。人生的过往,大抵远不如当下,但人们总是执着地去翻寻曾经的艰难甚至是不幸,不知是试图从回忆中寻找些慰藉,还是想证明些什么。我却只知一路前行,去寻找和欣赏前途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离开水晶坡站,行至下一座隧道口前结束了十几公里的徒步,下山而去。 </p><p class="ql-block"> 后来又坐车往乡会桥站、团山站、碧色寨站一观。</p><p class="ql-block"> 乡会桥站的建筑为橙黄色,有些斑驳,年代感较强。</p><p class="ql-block"> 团山站却充溢着浓郁的小资情调。团山站仅一幢平房,灰瓦飞檐,黄墙格窗,小巧玲珑,内部结构呈“T”字型,被整修成一家咖啡馆。内部一个巴台,三两张小桌,墙上张贴着民国时的民俗风情画,还有一张民国时的地图,营造出一种时代氛围,很有感染力。点一杯咖啡,静坐在站台,望着铁轨上停着的老式列车,便有一种在那个年代候车的感觉了,又似乎有些法式的浪漫了。</p><p class="ql-block"> 碧色寨站则更能感受滇越铁路百年历史的沉淀。当年,法国人的筑路指挥部就设于此,滇越铁路第一段通车就是从河内到碧色寨,并迅速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繁忙的贸易中心,地名也由法国驻蒙自特史改“坡心”村为“碧色寨”。车站的法式建筑群保存完好,包括站台、法国员工的宿舍、车站酒巴、美孚石油公司遗址等。橙黄色的墙面、红瓦的屋顶、墙上墨绿色的三面钟,映射出法国式的典雅与浪漫。此处,车站主楼门框下,有一块刻着BM149标记及法国工程师尼弗礼士刻的图案的台阶,这是地球上最早的北回归线测量标记点。碧色站无疑可以称为滇越铁路百年历史的博物馆,但因为电影《芳华》而使碧色寨声名赫奕,站台上、铁道上游客纷纷扰扰,男女老少又都热衷于角色扮演,语笑喧阗,搔首弄姿,仿佛瞬间已是“绝代芳华”。百年历史的沉淀也似是在一潭浑水中晦浊不清,故走马观花,匆匆而去。</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滇越铁路,仿佛与百年历史同步,与百年精魂私语,与百年沉淀融汇。滇越铁路的兴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滇越铁路历经百年,也必是栉风沐雨,但无论我们在车站、桥梁、隧道,甚至每一米轨道上、每一根枕木间找到多少是是非非,也都是往事已矣。滇越铁路还会继续演绎向未来,正如我们放眼望去,两条平行的铁轨只是静静地延伸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  七、滇池·抚仙湖</p><p class="ql-block"> 滇池水域辽阔,烟波浩渺,远山朦胧。近岸的水面,一群红嘴鸥悠游嬉戏,不时飞起抢食游客投喂的食物,有时此起彼落,有时振动翅膀停留空中许久,如此上下翻飞,轻巧而灵动。</p><p class="ql-block"> 沿湖岸而行,草木丰茂,郁郁青青,生机盎然。湖岸渐渐曲折蜿蜒,有密密匝匝枯黄的芦苇,又见一群红嘴鸥散立于浅露水面的岩石上,或以喙梳毛,或呼朋引伴,悠闲自得。</p><p class="ql-block"> 行入水上栈道,进入一片水上红杉林,虽然时不当季,不染艳红,但日光刺透密林下澈,光影浮动,也颇有奇趣,只不过这是引河水入林的水上森林,纵横有序却失自然之态。</p><p class="ql-block"> 抚仙湖,闻其名便有仙气飘飘之感,自然有些仙人的故事,也因而感觉有些玄幻。</p><p class="ql-block"> 抚仙湖水要比滇池清澈许多,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说:“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登上笔架山,在观音寺旁距湖面七十多米的山崖上探视,水色微蓝,云层后的弱光铺洒在湖面,近处波光粼粼,远处则一片亮白。</p><p class="ql-block"> 抚仙湖最有特色,最值得一观的当数“明星鱼洞”(“明星”是个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抚仙湖边有两座山,青龙山和白虎山,山崖下排列着无数个洞口,在洞口筑十多米长的深沟至湖边。鱼汛季节,潮水上涨,渔民便用手拉龙骨水车将崖石下渗出的清泉提起,顺沟流入湖中,形成一条条湍急的沟水,引得游到湖边的抗浪鱼抢水而上,钻入安放在湖边长约2米的圆周柱形篾笼内。鱼儿本以为可以“鱼跃龙门”,谁知却是“自投罗网”。可以想像,捕鱼的场面一定非常壮观,可惜这场面已不可见,近年来,水位降低,崖下也就无水可提了,洞口还可以看到被废弃的残破的龙骨水车和巨型篾笼。</p><p class="ql-block"> 带着一丝惋惜,行到湖边的沙滩,点一杯咖啡,静静地坐下,沉浸在抚仙湖的“美色”之中。湖水湛蓝,远处湖面一线,天水一色;湖中泊着些白色的帆船,虽然无人“直挂云帆济沧海”,但已是作了蓝色背景里极佳的点缀;又隐隐可见远处一座绿色小岛,在湖水的微漾中仿佛“浮”在蓝色海洋一般;沙滩上高耸着几丛椰树,椰树之间搭着茅草顶的简易凉棚。如此听风听浪听“抚仙”,实是无比的惬意。</p><p class="ql-block"> 滇池和抚仙湖都是水域辽阔,故而都有数个景区,都需买门票进入,一湖数区,有利可图。可是两湖如此之大,随意找个湖边野地观赏,可以宁静而致远,也许更具美感,更觉舒心。</p> <p class="ql-block">  八、建水古城·双龙桥·乡会桥</p><p class="ql-block"> 建水古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墙体宽厚,门洞高大,尚可一观,而城门上的城楼则仅东城门为明代建筑。其它尚有庙宇、花园、府署等古建筑群,其中“学政考棚”的保存与建水在清代有“临半榜”之称有关,说当时临安府在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占据半数左右,确是件很值得骄傲的事。牌坊也是富丽堂皇,红柱金檐,雕镂描画,色彩鲜丽。</p><p class="ql-block"> 双龙桥之得名是因为泸江河与塌冲河如双龙蜿蜒在此交汇,取一桥锁双龙之意。桥有十七拱,桥墩下有大小不一的分水坝基,中间一座楼阁,飞檐层叠,造型美观。双龙桥初建时仅三孔,后河水泛滥,桥梁孤立河中,不能贯通两岸,又续建十三孔,合为一体,使首尾相连,镇锁“双龙”。初春时节,烟柳之下,河面水平如镜,长桥清晰倒映,倒也有种双龙锁扣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乡会桥为三拱石桥,以科举的“乡试”和“会试”为名。桥上建有两层楼阁,中间主楼阁为纵向屋檐,名“文星阁”,两边次楼阁为对称的横向屋檐,风格独特。桥面被完全覆盖,是建水惟一的风雨廊桥。见一老人桥头靠墙而坐,身旁竖一铁棒,视其神情、衣着,瞬间脑补出丐帮帮主洪七公的形象,这也是旅行的一种快乐。</p><p class="ql-block"> 踱步建水古城,从双龙桥的楼阁下穿过,途中偶遇乡会桥,看到些滇地的历史与古人的智慧。其实我不太爱去古城、古迹之类的地方,一则古城去得多了,总觉无非“修几间古屋,开几家新店”;二则但凡古建筑,往往有“游客止步”、“禁止上楼”之类的标示,不能窥以全貌;三则要真正读懂古迹,需了解其历史背景或懂些专业知识,比较费脑费时。所以一般游人看古迹,往往观时惊呼赞叹,观后不知所以,不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如“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p> <p class="ql-block">  九、元阳梯田</p><p class="ql-block"> 梯田无疑是云南“七彩”不可或缺的调色板,红土地、油菜花田都有其独特的美色,尤以元阳的梯田褎然而为冠首,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登高俯视,每一面山坡层层叠叠的梯田如萤聚鳞集,密密麻麻,一照面便已被震撼。梯田大小不一,坡缓则大,坡陡则小;其形状各异,曲直宽窄,变化万千。这些梯田因地制宜,随山势变化开垦,不放弃一分一寸的土地,故而望去零乱,却又似有规矩可循,着实神奇。梯田注满了水,在天光下透着银亮,犹如万鉴齐开,流光溢彩,摄魂夺魄。有人将它形容为破碎的“天空之境”,远远望去,一片水光莹莹之中,无数条田埂仿佛如丝如线的裂隙,纹理异常清晰。</p><p class="ql-block"> 下行至田间,田埂大多很窄,勉强可以踏足,田埂上草色青葱,有的田中浮着赤红的水藻,红色块圈着绿线条,色彩鲜明艳丽,旁近的田中又“徘徊”着“天光云影”,有零星未注水的田则是一抹土黄,五彩斑斓,美到了极致。听说日出日落时,或者随着太阳的逐渐爬升,都会变幻出不同的色彩,烂漫无比。可惜天不作美,云雾迷茫,仅隐隐可见梯田,但也如淡雅的水墨画一般。</p><p class="ql-block"> 元阳梯田,堪称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绝美之作。又或者是,人类倘能顺应天地,苍天也便会成人之美。</p> <p class="ql-block">  十、西双版纳</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是未能到得“真正的”西双版纳,还是西双版纳本就那样,此游西双版纳实是不值一记,只是既游之,则记之,勉强而为。</p><p class="ql-block"> 去普洱国家森林公园,一路行去,步道似是沿山麓而筑,树林茂密,但所观始终生不出热带雨林的感受,不如在西藏的墨脱所见,也不如那年在香港徒步麦理浩径经过的树林。我猜想是未能深入林中的缘故,又傻傻的想,这里本就不是热带雨林,而是亚热带雨林。“亚”是次一等的意思,既是次一等,自然就没有很明显的特征了。再则,既是称作公园,那就真是个公园了,而森林公园,全国各地也是数不胜数的,能冠以“国家”二字,大约就是大大的森林公园吧。途中野生动物倒是见到不少,几只臃肿的犀牛或趴或立,泥塑石雕一般;一只懒猴(蜂猴)抱着树杆蜷缩成一团,一副心慵意懒的样子;一只熊狸躲在树桩的一侧,贼头贼脑地不知想要偷袭谁;三只小黑熊打闹着,乌漆墨黑地叠成一堆;两只长臂猿在极高的树枝间晃来荡去,像极了多动症的小屁孩;一只灰鹤站在路边,对熙熙攘攘的游人毫无反应,呆若木鸡;一只小熊猫在凉亭的长椅上不停地踱来踱去,旁若无人,像是遇着了熊生的重大难题,彷徨无措;还有鹦鹉、孔雀……,如此等等,动物们也是众生百态,不一而足。于是乎,便感觉是走了个动物园。</p><p class="ql-block"> 被带入所谓的“万亩茶园”,岂知不过是小小的茶庄,夸张得不着边际。两面山坡,几行茶树,其规模远不如莫干山的茶园,茶树也不密集紧致,三转两转便转完了“万亩”。既是茶庄,卖茶叶也就理所当然了,我则从不喝茶,更不喝普洱茶,百无聊赖中便去看一边的小摊,女摊主在拼命地推销香烟,一条烟二百八,一位游客还以二百,居然卖了,烟草为国家专卖,如此卖烟真是前所未闻。</p><p class="ql-block"> 随后往野象谷,谷中丛林森翳,溪流潺潺,唯独不见野象,入野象谷而不见野象,也就没什么意义了。</p><p class="ql-block"> 次日又去傣族村寨,谁知一去,竟不见一幢傣族特色的建筑,原来此地售卖傣族特色的银器。</p><p class="ql-block"> 西双版纳之行未能见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很是遗憾,大型的卖场倒是见识了几个,什么翡翠、乳胶、沉香等等,展卖厅面积奇大,大巴车一辆接着一辆地来,生生将全国各地的游客变成了顾客。</p><p class="ql-block"> 也有遇“不良”之人,当年徐霞客滇游时也有“其人皆不良,如儸儸之要渡,汉妇之索客,俱南中诸彝境所无者”的经历,时代在进步,但“不良”总是难绝。西双版纳本意为“十二千块稻田”,既是稻田,有几只吸人血的蚂蝗,也无需大惊小怪,彩云之南也未必都是“彩云”。</p> <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常常与一些陌生人结伴旅行,所谓“相逢何必曾相识”,倒也其乐融融。待到混得熟了,便又挥手作别,也“不带走一片云彩”。又因为旅行时的心境、视角、观感等等的差异,得以在旅途中始终保有一分内心的孤独,如影随形。世人大多惧怕孤独,我却异常享受,孤独,可以保持内心的独立;孤独,可以静心看世界;孤独,可以尽情于山水之间。古人自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哀怨“断肠人在天涯”,多少有些矫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未尝不是一种丰富心灵的人生体验,人生苦短,无妨“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p><p class="ql-block">         2023/4/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