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太行:红旗渠

山居亭主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一直是我期待游览的地方。红旗渠距邯郸不远,约一百三四十公里,驾车一两个小时即可到达,但几次前往都未能如愿,一次是中途有急事,一次景区不开放,一次与一个大型考察团“撞车”,以后又数次游南太行,总有着这样那样的原因,与这条人工天河失之交臂。这次到林州太行大峡谷踏青赏春,老水特意规划了红旗渠游览线路,为我们补上了错失游览红旗渠的缺憾。</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位于南太行东麓河南林州(原林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林县上世纪六十年代实施的引漳入林大型水利工程,渠长约一千五百公里,有总干渠、干渠、分干渠、灌区支渠、斗渠、农渠、水库塘堰、分水闸、河坝、隧洞、渡槽渡桥、水电站、提水站等设施,是一个"引、蓄、提、灌、排、电"成龙配套的大型农业灌溉体系。周恩来总理称赞红旗渠,是“新中国的奇迹”。</p> 进入林州,随处可见醒目的“红旗渠”招牌。红旗渠风景区在林州境内,是红旗渠总干渠的一段。红旗渠所在的南太行山势雄浑,巍峨挺拔,红旗渠就建在这些高大山岭的半山腰上。景区游览线路沿渠堤而行,长约七八公里。漫步渠堤,有如行进于山水画卷之中。渠堤沿线有青年洞、虎口崖、分水闸、廊桥、两半山、老炮眼、一线天等景点景观,这些人工景观与太行山水融为一体,自然天成。<br> <p class="ql-block">  以今天“基建狂魔”的能力来衡量,实施红旗渠这等规模的基建工程,那都不叫事。而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生产力水平,要在太行山崇山峻岭的悬崖峭壁上开凿一条大型水渠,却“难于上青天”。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叠加偿还外债,国家经济极度困难,人民生活极其艰苦。在那个特殊年代,林县倾尽全县财力、物力、人力,凭着原始的方法,肩挑人扛,竟然创造了这一人间奇迹。</p> <p class="ql-block">  游览红旗渠,风景中满是故事,故事已深深融进了风景。</p><p class="ql-block">  林县为何要开凿红旗渠呢?太行山处在干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带,林县又处在南太行东麓的丘陵台地上,境内没有成形的河流,十年九旱,水比命贵。县志载,从明朝正统年间到新中国成立,林县先后发生旱灾百余次,大旱绝收三十余次,五次因大旱上演"人相食"的人间惨剧。林县人祖祖辈辈求水盼水,“苦”水久矣。</p> 历史上林县为官者,第一要务便是引水,其中,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主持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主持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规模很小,只是缓解了几个或十几个小村庄的人畜饮水困难,却难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我曾到林县洪谷山游览,见过杂草中的谢公渠残段,那是一条宽约二尺,高约三尺的人工小水沟,据说小渠总长约十八里,部分渠段至今还在使用。<br>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洪谷山</b></p> 解放后,人民政府强力实施水利工程,林县短短数年先后建成了英雄渠、淇河渠、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五十年代末又遇大旱,林县河干井涸,水渠无水引,水库无水蓄,许多山村的老百姓要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外的地方取水。某山村一年轻媳妇不小心打翻了两桶水,愧疚得难以言状,找根绳子上了吊。县委第一书记到山村调研,随手倒掉了一瓢洗手水,农家老汉痛骂:“败家子”…… 挨骂的县委第一书记名叫杨贵,查资料了解到,他可是一位大“帅哥”,十四岁带领农民闹革命,被国民政府通缉;十七岁当区长,军政一肩挑;二十六岁任林县县委书记,三十岁任县委第一书记。杨贵的家乡就在与林县相邻的河南卫辉县农村,深知缺水给百姓带来的莫大疾苦。老农的责骂让他茶饭不思,解决林县缺水难题成了他的心头之重,也让他痛下决心:“誓把林县河山重安排”。 要引水首先必须找到水源,林县没有水源吗?其实红旗渠引水的浊漳河就流经三省交界处的林县。那么,林县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到数十公里外的山西平顺的大山里引水呢?老天真有点“独薄”林县。浊漳河是南太行水量较大,且常年有水的河流,流经平顺时,河床为不易渗水的石英岩,流到林县,河床变成了四处渗漏的石灰岩,水量骤减,且河床海拔低,在当时的条件下,提水极其困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浊漳河络丝潭(小壶口)</b></p> 看杨贵的事迹介绍,感觉这位年轻的“老革命”不仅敢想敢干,而且意志坚定。且不说这个跨省跨地跨县的重大工程项目,杨贵是如何“跑断腿,磨破嘴”协调下来的,工程启动的时候,什么也没有,缺少开山工具,自盖铁匠铺,没有水泥,请来一位曾在外地水泥厂干过的退休师傅上水泥厂,缺少炸药,自己试制,石灰跟不上,改进烧窑工艺……一切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学中干干中学,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困难。 参加红旗渠工程的十万建设者,不是靠宣传动员来的,也没有任何眼前利益的诱惑,而是自发地踊跃地聚到了杨贵“麾下”。领头人要干的事,是林县人祖祖辈辈日思夜想,苦苦渴求的事,哪一个林县人能不冲锋陷阵。开局的红旗招展、炮声隆隆、万马奔腾的壮观场景过去以后,这群人啃着糠窝窝,喝着野菜汤,坚守着初始的信念,整整十个春秋十个寒暑,凭着一镐一钎,默默地改变着山河的模样。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此组照片为网络截图</b></p> <p class="ql-block">  游览红旗渠,就像阅读一部厚重、豪迈、潇洒的英雄史诗:吴祖太,红旗渠工程总设计师,王家庄隧洞抢险时献出了二十七岁的生命,成为红旗渠一百八十九位英烈中的第一人;张买江,父亲牺牲在红旗渠开山现场,这位十三岁的“渠二代”随即投身修渠工地,成为红旗渠最小的建设者;常银虎,神炮手,腰系绳索,凌空作业;女英雄李改云,为救战友被山石砸中,永远失去了一条腿;王师存,曙光洞七次塌方七次身陷洞中,九死一生;任羊成,排险队队长,腰系绳索,手持抓钩,飞崖排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此组图片为网络截图</b></p> <p class="ql-block">  游览红旗渠,与游览别处的山水风光,心情大不一样。看着林州今天的繁荣昌盛,林州人民永远忘不了红旗渠这条"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是毛泽东时代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创造的奇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刻在太行山上的一座丰碑,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在工程实施中锻造的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无时不在激励着后来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