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王老师

羊羊妈妈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7日看到导师王建方教授转发了一条数学中国关于现代数学五大应用的朋友圈,心里很高兴:老师还在关注数学史,身体应该还好。疫情隔离再加上疫后的甲流高烧,以往每年聚几次的师生很久很久没有见面了:“小迟,要注意安全,别四处跑。”每次给老师打电话,他都这样叮嘱。微信里经常收到老师转来的如何防护、如何查管控小区、如何增强抵抗力的知识。“等甲流过了,去老师家玩去”,我想。然而3月31日收到师姐和老师女儿的信息:老师逝世了!晚上翻出老师的书、诗集、照片,再读老师这首《临江仙》:茫茫大海纳百川,潮来汐去恒守。昼夜寒暑自恒久。地球总自转,围着太阳走。炎帝黄帝创华夏,百家争鸣春秋。人生百岁世少有,丢掉烦心事,潇洒一会走。”回想起老师给我和家人讲解这首诗时双手挥舞,满腔豪迈,不禁泪流满面。晚上跟女儿打电话,跟她说我的导师去世了,“老妈你一定很难过吧?”“你记得我的导师吗?”“当然记得,他是第一个把我的照片放到书里的爷爷,虽然我那时候很小很小一点点。”那是15年前老师70岁生日拍得照片,师生聚在一起庆祝,女儿刚刚五岁,后来老师把照片收到了个人诗文集里。这一年,老师出版了他的个人专著《Information Hypergraph Theory 》,虽是古稀之年依然孜孜不倦。</p> <p class="ql-block">1999年4月16日的上午,北京城里阳光明媚、春花烂漫,位于五所大楼北向的教室仍有些阴冷。王老师正在教室里带领弟子们一起研讨文献。我很喜欢听王老师讲话:略带山东口音,幽默风趣,从图论研究成果到诗词歌赋创作,见解独特,引人入胜。但是那一天是连续几天沙尘后的难得晴朗天气,我按捺不住想到户外跑跑的心情,顺口说道:“老师,北京总是沙尘暴,难得今天这么好的天气,我们还窝在教室里,感觉在浪费生命。”“你是不是想出去玩?那我们就去玩,去颐和园看玉兰花,玩够了再讨论!”王老师笑眯眯的说。于是研讨会换成颐和园春游,导师和弟子们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老师还帮同学们照了合影。</p> <p class="ql-block">1999年我写了一篇文章,打算投到计算机学报,先送给王老师看:“小迟,你这文章写得又乱又啰嗦。数学是像诗一样的语言,你要像写诗一样写文章。”诚惶诚恐地拿回去改也不敢问老师是要像诗一样简洁还是像诗一样抽象。改了几周,又拿给老师看:“小迟,你文章里的参考文献很多,为什么文章里的引用那么少?凡是用了别人的结论的地方都要把参考文献写出来,那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方便看文章的人学习。每个地方都要标,不能偷懒。”回去再改,不知改了多少次,文章终于被接收了。有了发表的文章就可以申请毕业了,跑去跟老师说我要提前答辩,来年四月份就去朗讯公司贝尔实验室工作。“小迟,你真要去公司吗?范老师以前在公司工作过。他说在工业界工作很无聊,没有搞研究有趣,就又回到高校做科研当老师了。咱们研究所的学生毕业了,去大学和研究机构有很多机会,出国做博士后也有很多地方要的,女孩子去那里更好的。”老师说。 “我看的文章有一半是这个贝尔实验室的人写的,我想去看看他们是怎么工作的。我很想去那里。” “好!那我们就毕业!”老师说,然后开始帮我张罗毕业答辩的审核流程。</p> <p class="ql-block">2000.1.26日五所大楼博士论文答辩</p> <p class="ql-block">2000年4月参加工作后,每年中秋春节左右会去老师家里玩,起初自己去,后来带着爱人,再后来拖家带口连孩子也带去了。每次老师都高兴地拿出一盘盘水果、干果,我就从苹果开始吃,一样样吃过去,边吃边听他谈天说地。起初几年老师会详细问我工作内容、收获。当他得知可以把工作中碰到、解决的问题写成文章、申请成专利,很高兴:“我们图论里有很多很多算法,每年也会发表很多新算法。要是在你们公司就是会被申请成专利?” “是的,有应用场景的就会被申请。但是公司把它们申请成专利是为了为己所用,或者被别人用了的时候收费;老师们公开发表的算法可以被所有人免费学习使用,影响是不一样。”“所以科学家的工作是为人类做贡献的。”“嗯,我有时候想如果当初选择跟您做图论、然后去研究所高校工作是不是更有价值?”“不是的,小迟,在科研院所高校工作大多数也是为了生活、为了职称、评级写文章,90%以上的文章是没有价值的。如果你不喜欢,只是为了写文章而写,自己也选不了别的,那是浪费生命的。你在干自己想干的,能出东西还能挣钱养家,这不挺好的吗?自己选的就好好干,不要给自己打框框。” 老师的豁达不仅仅在于支持晚辈,还在于能支持晚辈做自己想做的,而不是他希望晚辈做的。在老师儿子在国外生活,在国内的女儿曾萌生过出国工作的念头,我当时认为老师已届<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稀之年,</span>一定会强烈反对,但是老师很坦然地说: “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家长不能为了自己老有所依就去限制孩子们的生活。” 我听了之后越发佩服: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不论是子女还是学生,竭力帮助他们自由地去飞,是真正的大爱无疆。</p> <p class="ql-block">每次去老师家,师母大都陪着一起聊天。老师跟师母的相濡以沫从我第一次看到他们在一起就体会到了。老师兴高采烈地回忆他们刚参加工作时住在单位分配的宿舍:“我和秀英以前都是吃食堂,第一次自己做饭,打算下面条。我们打开炉子,放上水,就往里下面条。煮了一会儿,面条成汤了!”老师哈哈大笑:“后来才知道,面条要开水煮啊!”师母在一旁也很开心。“秀英,我们带小迟去吃饺子吧。”中关村的鸿毛饺子忘记去吃了多少回了,每次老师和师母都会多叫几两青椒肉和西红柿鸡蛋馅的,让我拿回去给父母尝尝,只是因为我说过家里从来没做过这种馅的饺子。后来老师住到了回龙观,离我家骑车半小时的路程。有一天家里摘了南瓜、冬瓜,还做了大馒头,我骑上车带上儿子拿着冬瓜和馒头送去老师家。师母看着因骑车抱孩子一头汗的我,笑眯眯地说:“小迟,你这大包小包跟闺女回娘家似的,来玩就好,不要带东西哦。” 老师张罗着说:“秀英,我们带小迟和宝宝去吃那家自助餐吧。”于是把自行车放到老师家楼下,一起坐公交车到回龙观东大街吃自助餐。“小迟,我和你阿姨是老年人,自助餐半价哦,我们也吃不了啥,你们年轻多吃点。小迟,现在很多政策对老人优惠。我和你阿姨坐车也优惠呢!”老师很开心,师母也是。有一次老师去内蒙古做学术访问,回来后很累:“小迟,我真是年纪大了,出一次门就很累。”“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讲那么长时间课,讲完课还答疑,答疑好几个小时。以后这种邀请就不要去了,都七八十岁了,能不累吗?” 师母很心疼地埋怨,老师在一旁宽厚地笑着。我想若没有师母的相爱相随,老师也写不出自己诗歌《谜语》里那轮可爱的月亮。</p> <p class="ql-block"> 谜语 (谜底:棲霞路15号)</p><p class="ql-block">夫人避雨在林中,身靠树干脚踩根。</p><p class="ql-block">倾盆大雨从天降,虽是假日傍无人。</p><p class="ql-block">急急忙忙往家跑,一脚踢掉阁楼门。</p><p class="ql-block">夜晚天晴东方亮,一轮满月笑盈盈</p> <p class="ql-block">最后见老师是2019年十一前后了,老师问:“你怎么自己来了?小周呢?孩子呢?”。“小周常驻尼泊尔,来不了了。孩子周末上课外班。”我说。“不好,常驻尼泊尔不好,那里太远,你让他回来,帮你看孩子。你们什么都不缺,在北京随便干什么都挺好,你自己带孩子太累了。”二十多年从关心你的学业、关心你的工作到关心你累不累,即便父母不过如此。</p> <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6日在八宝山兰厅送别王老师。在中广家书里看到老师的生平和各个时期的照片,深感老师一生仁厚、睿智,正如家书中所言:“您是一位仁爱之人,带给世界健康、喜乐、安宁、轻松;您慈爱的眼神,让每一个有缘来到您身边的人心灵得到安抚,精气神得到滋养。您是一位睿智之人,观一叶而知秋,您始终与生生不息之大道相合,明真相,识本末。做人做事既不过于刚猛,也不流于卑懦。追求人生成就中享受过程和体验,而非执着结果,智者是对您最适洽的称谓。”&nbsp;</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拜别恩师,我们必将如您所愿,放下羁绊,各自安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