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 教研】 探索新理念 推进新课堂

荷塘听雨

<h3>探索新理念 推进新课堂<br>——记经开区“三新背景下地理学科同课异构课例展示”活动<br>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方法,推进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探索“三新”背景下地理教学方法。2023年4月14日,经开区高中地理教师以及“邢莹莹能手工作站”、“傅家鹏能手工作站”的成员齐聚陕西省西安中学,进行了经开区高中地理三新背景下的课例研讨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采取“同课异构”的组织形式,由来自西安中学的陈曦老师和西中高级中学的石玉老师分别进行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展示。<br></h3> <h3>第一节展示课由高级中学的石玉老师从大尺度的国际物流贸易中海运交通运输方式入手,引出苏伊士运河这一重要海上交通“咽喉要道”,结合2021年3月“苏伊士堵船”的国际热点事件,通过“欧亚之间还有其他运输线路?”、“堵船事件将会引起哪些连锁反应?”以及“埃及政府为何要不断拓宽、加深苏伊士运河”、“中埃泰达产业园的选址原因”等多个问题链贯通本节课的教学,逻辑清晰,环环相扣,在案例的情境探究中学生回顾了不同交通方式特点,并真切感知到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聚落形态、发展等方面的具体影响,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在课程最后结合中埃合作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引导学生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刻理解以及交通先行的重要性,渗透学科思政教育,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h3> <h3>第二节课,陈曦老师以交通运输布局对西安市发展的影响为教学素材,将本节课内容以时间为线索整合为三个篇章:穿越古今,感知城市发展脉络;回望百年,俯瞰城市形态演变;再看今朝,展望城市未来发展。用真实的历史数据及图文材料,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带领学生沉浸式体验,对比在陇海线开通前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后通过陇海线开通后宝鸡与三原的发展趋势为对比,使学生感受交通对聚落兴衰的影响。最后结合今日西安高铁线路的开通、“一带一路”的建设,带领学生思考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及布局对西安市未来有怎样的影响。本节课在课标要求基础之上对乡土地理进行充分挖掘,促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h3> <h3>课例展示结束后,前来参加课例展示活动的外国语学校、经开一中、经开二中、经开三中、西安中学等学校老师进行研讨发言,分别从课堂设计、思维引导、教材难度把握、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学生主体地位等多方面进行评课,表示肯定的同时就新教材的体系和知识进行探讨,提出教学建议,收获颇丰。</h3> <h3>陕西省教学能手付家鹏老师代表“付家鹏工作站”首先进行评课。付老师总结到两节课虽然引用的情境不同,但都体现了空间尺度的变化,从宏观到微观,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的尺度观念。针对两节课节课的设计理念以及案例选择进行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一些需要改进之处,要重视课堂不同评价方式以及对课程容量的思考和内容的取舍,特别是课堂节奏的把握以及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h3> <h3>陕西省教学能手邢莹莹老师代表“邢莹莹优秀能手工作站”首先进行评课。认为两节课都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挖掘,结合课标对内容进行重组,架构适合学生认知的课堂。石玉老师的课例设计放眼世界,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的引导,实现了对深度思维的培养,语言干练、简洁。陈曦老师用一个城市的发展为线索,结合时间线索、空间尺度的变化实现对学生综合思维进行深度培养。<br>陕西省西安中学地理教研组组长刘添老师对两节课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对比,认为两节课都结合课标创设了新的情景,对材料进行了重新整合。同时为课堂的严谨性和课堂深度的延伸提出建议,为两位老师后续对材料的充分挖掘及课堂互动提出了中肯的建议。<br></h3> <h3>会后经开区教研员刘丽晶老师进行了总结,本次地理教研活动内容丰富,每一节课都体现了展示课老师的精心组织,不论是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设计、价值观的引领等都耗费了大量的心血,让每一位听课的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向两位年轻的老师敬业的操守表示赞扬和感谢。通过观摩公开课、可以看到课堂的多样性,同课——课标课本相同,异构——对材料的取舍、课堂的架构等不同,甚至相同的材料也会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挖掘的深度不同,教学研究的意义也在于此。相信通过今天的课例展示,对于如何进一步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方法,推进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落实“三新”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有更深刻的思考,并且坚定各校分享合作,组团发展,共同提升地理的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探索中,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勇于尝试,潜心打磨,更上一层楼。</h3>

老师

课堂

地理

学生

课例

两节课

进行

课堂教学

本节

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