倴城旧貌

听雨轩

<p class="ql-block">  倴城旧貌</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这个小城,生活、工作也在这里,至今已50多年,我对它很熟悉。本文中展示的,是 40多年前、30年前,20年前的县城旧貌。很多建筑、街道已经不存在,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随着时间延长,有的我也不太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由东方照像天缘照相的大哥们提供,感谢。</p><p class="ql-block"> 背景音乐,用的是《此情可待》,经典,怀旧,我很喜欢的一首歌。</p><p class="ql-block"> 在家时候,常常拿了看书用平板登空间看旧相片,因为它屏大,看图很爽。qq号码我用了20年,空间里收藏着几十年来我拍摄的近10万多张图片,一翻之下,居然发现了很多宝藏级“旧图”,其中一些是我们县城几十年来的一些图。几十年后再看,很感慨,想了想,拿出来,做成一个简单相册,来纪念我们回不去的青少年时光吧。旧照太多,有些还没找到,比如,我拍摄的我家隔壁公安局的文革时期的正门。找到后,以后会补充进来,不定时更新。</p><p class="ql-block"> 2023.04.01草稿</p> <p class="ql-block">  县医院。它的地址在现在的正通花园小区里,从中大街由北向南第三排楼栋位置处。坐南向北,靠近西马路的西南角处是医院太平间。县医院东边是老广播电视台的老院子,里面有一个高高的信号塔,是我们那一片平房区最有效的避雷针。从县医院门口东行一百米,就是我家,我婚后所盖的新房就在那,很近。现在,老县医院这一片,都改建成了正通花园小区。</p><p class="ql-block"> 县医院门前原本有一个雕塑,图中最左侧那个白色影子就是,汉白玉塑成,一个女子带个小女孩的。不过,后来搬走了,据说很多人嘲笑说是“孤儿寡母”,放在医院门前不吉利。不知道真假,但确实搬走了。</p> 拆迁前我的小花园,三四百种花卉的小花园。门口西行100米远就是旧县医院门口。相距非常近。 <p class="ql-block">  我院子中的美人梅,20几年前的图片了。花后结青梅,应该是刘备曹操煮酒的那种。花期短,花量大,四五天即凋落入尘。虽叫梅花,但它和寒梅不同,寒梅单瓣,先花后叶,芬芳扑鼻,不耐深寒,北方不可地栽,寒梅最北端只到北京,再往北就没有露天梅花了。北京的露天梅花,以中山公园的最多最好,比故宫里的还要好。美人梅半重瓣,先叶后花,无香,可耐零下十几度深寒而无恙。我院子中有四棵美人梅,几十年前从江苏沐阳高流镇某中学老师那里购买过来的。那时候,在县城,除了我这里,你不会找到第二棵美人梅。现在,随着城市绿化拓展,县城也有了,北河公园南岸倒是有几棵,我见过。</p> 20年前的我的小院 20年前的我的小院。我家院子花花草草的组图完整帖子在县城贴吧里,《我家的小花园》。图片很多,在此不再多转。 旧县政府办公楼。即便是旧址,在过去几十年里也曾多次改建。比如说,原本大院很大,后来,因拓宽门前东西的马路,即南大街西延,只能将政府大院院子缩小、院墙后退。再比如,原来是院墙,后来改建成透明式、栏杆式,栽花种草,越来越好。再到后来,搬迁到目前的新地址,北河北面。 <p class="ql-block">  旧县政府,当年也很气派,现在变成了小区,阳光首府。房价最贵的小区,据说是因为位置好。其实是,搬迁后这个院子地界只能建成一排楼房,有限面积凭空生不出来很多套房,所以价高。</p> <p class="ql-block">  旧县政府大楼。楼后面是职工宿舍和食堂。职工宿舍都很小,带有一个小小的院子。我高中同学贾志红的大哥贾志勇当年就在这住,他结合我高中同桌广海曾热心帮忙给我介绍过对象,相亲地址就是他这宿舍,我也曾多次去这找过他。熟悉的地方。相亲虽然没结果,可是我俩倒成了好友。</p> <p class="ql-block">  旧汽车站。这个位置应该在现在的和平广场靠北边,临近马路位置。</p><p class="ql-block"> 二十八、九年前,即九十年代初期,汽车站是人流最大的地方,平时,比如周一到周五,人员多不多我不太清楚,但是周日下午那个挤,能挤到怀疑人生。那时候,我每月从市区师专学校回家一次,周五下午来,周日下午去,来来去去,都要乘长途车。此时,不论是唐山市区长途汽车站,还是我们这个小汽车站,都需要拿出赵子龙长坂坡的勇气和力气才能上去,从窗户上下也不罕见。那时候,人们出行,只有两种方式,长途汽车,自行车,前者沟通城际,后者服务城区,各有各的势力范围。时代的故事。新闻说,今年,外省有的地方已经取消了长途客运站,因为几乎没有了客源。</p><p class="ql-block"> 30年后,人满为患的长途车已经到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地步,也是时代的取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百货大楼。现在的中红购物城位置。但是,不管是几十年前的百货大楼,还是现在购物城,都一直不景气。因为,自古以来的县城商业中心是“大寺头”,即现在的二贸、供销大厦这一带。但是这几十年来,这个商业中心一直在被动调整,先是二贸迁到一贸(现在的金茂地带),假山池沼,露天摊位一应俱全,但不行,人气不行。迁出多年后再迁回,一贸被取消,仍回原地叫“二贸”,不过,二贸元气已伤。此后继续改建,在老县一中(现在四中)西侧十字楼口路东路北,现在京东养老大楼的这个位置,又开辟了个空地,集中商贩在此经营,还是不行。然后建城南菜市场,意图取代二贸,接着二贸由敞篷变房屋,由房屋变楼房,折腾了几十年,再到今年二贸重新开业了,但,顾客人数寥若晨星,日均顾客数没有场内保安多,完全没了生气。随着二贸商业地位不断调整,整个经济也在持续下降。去年初,供销大厦也崩盘了,重开业之后景象与二贸相差无几,死气沉沉。而县城的经济也屁股露肉了。自古以来的东西,有的能动,有的,不能动。</p> 20多年前的百货大楼。门前东西为中大街,也是露天的服装集贸市场,图中可见蓝色的商贸摊位。后来,摊位由路边移至路中央,两侧行人,那种状况持续很长时间。再后来,取缔了路中集贸市场,恢复交通畅通。这个时代的大楼,是一个转角楼,我们习惯称其为转角楼,或者大楼。但是,不管它叫什么不景气依旧,直至最终倒闭、改制,拆毁重建。 这张图,应该是十几年前的百货大楼图片。 <p class="ql-block">  汽车站。</p><p class="ql-block"> 在我记忆中的倴城,有些功能区是固定的,比如说上面提到的商业中心、菜市场是大寺头,即现在的二贸。骡马市场在现在东边三角地,具体位置在由东向北的拐角处,那里多少年都一直有一个给牲口骡马钉马蹄的固定木架。我小学时候学养花,不止一次到这里捡过修下来的马蹄,泡水,稀释后浇花,那水,臭的足以熏死人。那个木架曾在很多年,在我记忆里甚至当成了县城记忆的一个标志之一。七岁时,我父亲骑行三百里地把我从秦皇岛燕河营镇城角庄我大姨那里接回来时,我们父子进城后时,在初夏夜幕中见到了这个木架,心就踏实了,到家了。县城的五金市场在现在的中宏购物城西马路那一带,现在,那里依然是卖钉子等五金制品的集中地。而集市在一再外迁,最早在现在金茂附近,然后,迁到京东第一集位置,再外迁到县城西郊,最终迁到了官寨附近,彻底告别了县城,倴城集,也就消亡了,最少,倴城人基本不赶集了。</p> 当年吹得天大的京东第一集,京东第一,这口气,呵呵,简直了。<div>  其实现在人们也这种心态,有一个一米长的地摊卖鞋,他也敢叫“某某鞋城”。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自以为文人)考证这考证那,硬是在县城前面加上了两个字,美其名曰“文化某城”,其实挺可笑。倴城,压根就没产生文化人,更别说文化名人,哪里就成文化城了,一个成兆才,不过是旧社会下九流中靠卖唱维生的要饭人群中的一个,并不是原创的剧本,只是改编了(其实是删掉了写唱词中的荤段子十八摸等内容)《花为媒》剧本而已,所谓的贡献能有多大,距离名人,我感觉差着十万八千里呢,同样是戏剧,他能跟梅兰芳相提并论么。不过,我们也硬把他拉近了文化人之列,硬生生把的坟迁进了县城,在旧县政府东边,建了祠堂,着力推广。</div> 京东第一集。目前,这个水泥做的牌楼似乎还在。 成兆才纪念馆。里面有成兆才的坟。后来变成了居民跳交谊舞的、唱卡拉OK的地方。在1998年前后,这里很热闹。 成兆才纪念馆里面,雕塑,纪念堂。里面没有一件是超过15年以上的物件。 <p class="ql-block">  中大街步行街北口路北的大楼。我也叫不出图中右侧这栋楼是什么楼,它建成远远落后于县城的第一座楼房——小楼。小楼,应该建成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它,则是地震后建筑。这栋楼我只进去过几次。也是在九十年代初期,县城中大街原来是东西一条马路市场,马路中央设有售货凉亭,一般是服装小摊贩,我大哥大嫂当年就在此卖衬衫等衣服。当年为了拉动经济,在中大街举办过物资交流会,那叫一个人多,基本挤不动。所以,为了看汹涌人潮,我曾上过这栋楼,从上往下看,只看到黑压压的攒动人头,既壮观,又恐怖。这栋楼在现在的新华书店位置。而老的新华书店在新的新华书店西边一点,图中这栋楼西边还有一栋楼,那栋楼东就是,和旧中医院对过。图中左侧建筑就是旧的中医院。</p><p class="ql-block"> 新华书店我是最熟悉的,我常常去那里买小人书,我青少年时代积攒下来的三四百本小人书基本是从新华书店买下来的,最贵的一本是彩绘的《大闹天宫》,书价一元钱。第二贵的是《斗杀西门庆》,两毛八分钱。《斗杀西门庆》虽然只有两毛八分钱,但我也买不起,攒了半年多零钱依然不够,只有两毛六,差二分钱,买不到又心痒,所以,每天都会去新华书店隔着柜台远远看上一眼,看到它在,心里也就安定了。那劲头,和马未都老先生买瓷器是一样一样的,所以,听他说以前的故事,我很有共鸣,那份心痒难挠,很真实。好在,不久,六一儿童节到了,书店搞优惠,儿童节当天,儿童买书便宜二分钱,我这才得偿所愿。这件事,我记得以前在文字中提起过。</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珍爱这些小人书,保存几十年,几乎不外借,谁也不行,长辈不行,朋友也不行,多少年过去每本几乎全新。而且,为了防丢失,当时,用橡皮还雕刻了一枚藏书票以及我名字的图章,每本上都加盖了上去。不看时,是锁起来的。这满满两大箱子,400多册的小人书假如都保留到现在,很多都极具收藏价值了,有些甚至是首版、珍版。大约2008年前后,我在北京潘家园见到过卖小人书的,和我家的一样,但品相可没我的好,差远了,即便如此居然标价1000元一本,还不讲价,再回想我这些,唉。我的那些,早在九十年代初期就被我一股脑儿送给我迁西大山里的表弟表妹了,不久,整条山沟都在传看,再不久,零落如尘。现在虽然还有一些,但已经不多,也不成套,《红楼梦》《再生缘》《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血溅津门》《杨家将》《岳飞传》……可惜了。小人书没了,我的少年时代也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旧电影院,改革开放后改成职工俱乐部,在现在银泰影院位置,不过,现在的银泰影院没有这个旧电影院大。当时,这个影院可以容纳近1000人同时观影。由于这离我家很近,加上票价8分钱,不过一毛钱,很便宜,所以小时候我们经常去看电影。《花为媒》《残雪》《戴手铐的旅客》《黑三角》《追捕》《小花》《神秘的大佛》《流浪者》《海外赤子》……那时候都是我大哥带我去看。看《海外赤子》时,刚上小学的大哥对电影名字这个“赤”字不认识,但又架不住我追问,后来被我问急了,直接胡编乱造,告诉我说,电影是“海外饺子”。我一听大喜,海外饺子中的海外我不明白,但我知道饺子啊,这个海外饺子啥味儿呢,是不是比只有过年才吃一次的年三十饺子更好吃呢。带着满嘴哈喇子看完电影后发现,根本没饺子啥事,海外饺子也没吃上,电影情节没印象,倒是记住了里面的一首歌曲,《我爱你,中国》,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就是出自这部电影。除此之外,记住的电影歌曲也不少,《少林少林》《送战友》《杜丘之歌》《拉兹之歌》《绒花》等等,呵呵。有时,也是我们全家一起看。比如,到现在我仍然喜欢的唯一的一部评剧,新凤霞、赵丽蓉版的《花为媒》,还有最著名的就是《少林寺》,都是全家五口一起看的,而且集体看了不止一遍。《少林寺》的票价当时是最贵的,一毛五,翻了一番。少林寺放映过后,旧电影院停运,启动新电影院,位置也搬迁了。每天上学放学,我和海涛、二利都会从电影院大院由北向南穿堂而过,抄近路去学校,省了绕弯。那时,我和同学们也常常看电影院画师用几个脸盆端着各种颜料手绘巨型的电影海报,对,纯手绘,在一个整面墙大的三合板做的背板上,贴上报纸,然后开始勾勒上色,所画海报巨大,需要画一笔后退很远看看效果,再跑回来继续画,造型逼真又夸张。但留给我印象的还是它的大,那时候的电影海报比现在高科技喷绘的还要大,且时代感极强。</p><p class="ql-block"> 40年前,基本没有娱乐项目,看电影就成了最经济实惠的了。所以,容纳千人的老电影院也是人满为患。我和小伙伴常去影厅里面,散场后进去看新鲜。印象最深的是影厅里面的地面,看不出地面水泥的颜色,黑压压的,踩上去,咔吧咔吧作响,那是观众磕完的瓜子壳,满地全是,厚厚一层。清洁工是无法打扫的,费时费力。此时,他们会牵了水管过来,拧上自来水,走到最后一排处,由高向低一路冲下去,效率挺高。那个过程挺爽。</p> <p class="ql-block">  旧中医院。在现在中大街信用联社总部附近。过去,县城只有两个医院,县医院,中医院,一个西医,一个中医,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而且,中医还挺出名,老中医有好几位。对中医院,我没什么很深印象,要说有,也有一个。小时候,我哥肚子疼,父亲给了他一片止疼片,以为吃药就不疼了。但没多久,大哥说他眼睛睁不开了,父母再看,见到的是我大哥已经快封死的双眼和肿起来发着红色亮光的大了一倍多的脸——过敏了。父亲赶紧背着我大哥去了中医院,中医院毕竟距离我家老院子更近。这是第一次去中医院。还有一次,某年夏天,父亲给我们弟兄三个买了点熟食,吃过后,我们小哥仨集体食物中毒,上吐下泻,父亲母亲根本顾不过来我们三个人,其实,父亲也在拉肚子,后来在左邻右舍帮助下,一辆板车把我们一家五口都送进了中医院,一顿如虎操作后,第二天清晨,集体活蹦乱跳出院了。他们的技术还是没挑的。现在不行了,全盘西化。中医院搬迁到西环路北口位置后,我只去过一次,陪着父亲做过一次激光排结石,挺好,但,中医已经不行了。</p><p class="ql-block"> 旧中医院西边是文化馆,有专门免费租书的窗口,借书很方便。上中学后,我曾从这里借过几次书,免费,只是,那里面的书太陈旧。那时候,街头已经有了摆摊出租书籍的,盗版得多,错字连篇,花钱,但是书多且新,更吸引我,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年轮》《神雕侠侣》等,就是在书摊,而不是在文化馆,因为它没有。他有的只是《创业史》《红旗谱》《暴风骤雨》等小说而已。</p> <p class="ql-block">  新电影院。在现在的世纪商厦位置。</p><p class="ql-block"> 新电影院落成时我已经上小学三四年级了。我们育红小学(后改称实验小学)就在这个电影院对面,即现在的一实小。一实小隔壁原来是镇中,镇中成绩太差,且受社会风气影响校风也差,学生更是拉帮结伙,那时候不是有“七兄弟八姐妹”这么个学生流氓团体么,后来只好迁到东边,与成绩好的联中合并(位置在现在县医院东临钢厂院内,我的初中就是在联中开始)。现在的一实小实际上是育红小学与镇中两个学校的场地合并到的一起,原来它可没有那么大。</p><p class="ql-block"> 为了吸引观众,新电影院每天用大喇叭播放电影片段或者电影插曲,就是文革中常用的金属的高音大喇叭,声大及远。在教室里能听的清楚楚电影院的音乐。很多同学由此学会了歌曲。有一次开班会,班主任让我同桌王锦妹唱了两首,小红头李学智我们这帮小子一听就惊呆了,她唱的一首歌是《牧羊曲》,少林寺的插曲。还有一首是《熊猫咪咪》,哎呦,好听死了,那一会儿教室,落根针都能听得见。有一次,新电影院播放香港片子《木棉袈裟》,电影院居然将片中打斗的声音给放了出来,我们听到,这还怎么能听得下讲课,老师的絮絮叨叨怎么能抵得上“嘿嘿哈哈”,我们这些人完全陶醉于想象中的功夫争斗了。另外,片中曲《何必当初相识》也是循环播放,我们都听的都很熟悉,也都能哼哼两句。这首曲子,到现在我也喜欢。我认为,这是徐小明歌曲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好看的电影常常客满,买不到电影票,排队买票不容易,所以,排队是电影院常见现象。这些,都是快40年前的事了。再后来,录像厅如雨后春笋出现,电影院逐渐衰落,直至停运。新电影院改成了录像厅兼职经营商品,老的职工俱乐部,也改成了录像厅。我在职工俱乐部的里面看过几部电视剧《陈真》《霍东阁》,梁小龙、钱小豪版的。还有台湾武侠剧《冷月孤星剑》,对里面的“不死不救赛华佗、夜夜秋雨孤灯下”这些侠客的称号非常新奇。至于言情片,只看过一部录像,也是在职工俱乐部,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与小潘同学相处时看过的唯一一部电影。</p> 已经不演电影的电影院。 <p class="ql-block">  百货大楼以及门前的十字路口。它对过是供销大楼,我有一任女友就在那个供销商场当职员。那时候,她在西部某镇供销社上班,卖饲料农药等,我已经当了乡村教师,只是我总感觉双方没有所谓的共同语言,不太愿意,这当然是借口。后来在我不知情情况下,她托人居然调进县城。她人很好,个头很高,白皙好看,长发及腰。分开后,在街头曾见到过几次,那时候,她自行车后架上,已经有了一个很白净的小女孩,跟她很像。</p> <p class="ql-block">  百货大楼以及县城的吉普车。图中吉普车是从左到右,实际方向是从北向南。这条南北马路大致是我们东北街村与西北街村的分割线。那时候,县城范围很小,西边,到现在的金城小区西边马路那,就算出了城,再往西是耕地。东边,到化肥厂、玻璃厂,再往东,就是东八庄了。南边,从县一中这条路(现在文化路)向南而下,到供销大厦这附近,出了城。向北,从现在三角地菜市场这条斜路直插东北方向,到镇中附近,也就出了城。40年,县城扩大的可不止十倍。</p> <p class="ql-block">  小楼。</p><p class="ql-block"> 当时县城里的最高建筑,二层楼,商店。我们称其为小楼。里面东西一应俱全,针头线脑、油盐酱醋、粮食布帛。从东面门口进去第一个位置是卖洋油的柜台,洋油就是柴油。百姓那时候还不是家家通电,没有电灯,要长洋油灯,洋油灯的洋油就需要定时来这里买。小楼在现在的华佗医院位置。小时候,放学后,常和我同学、表弟们去小楼楼上楼下藏猫猫,因为它很大,不容易找到。而且,只有在这里,我们才理解什么是楼梯,感觉非常新鲜。为了不使售货员反感,轰我们走,一般,我们几个人会一起凑出来一毛钱,买一小包蹦豆,这是我们童年最喜欢的小零食,另一个就是三分钱的冰棍了。买了东西我们就成了顾客,我们这些小孩就以此为借口,可以在小楼里面,楼上楼下玩一会。</p><p class="ql-block"> 小楼北面是我同学兼好友海涛家,和海涛家对着的,路北大院是我姥姥家,陈家大院。我姥家和我家老院在同一条街,我家在东,姥家在西,相距仅百米而已。</p> 旧公安局大门口,南门口。大门位置在现在的翰林二期南门口附近。这张图是我拍的,版权在我,终于找到。公安局在我家西邻,与我家一墙之隔。我对它很熟悉。门前墙上水泥铸就的对联非常吸引我: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其实,在旧电影院影厅主席台两侧,一左一右,原来也有一副和这个类似的对联,同样是水泥铸就,我记得其中一句是:领导我们胜利的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句似乎是“指引我们方向的是中国共产党”,要不就是这两句主语互相调换下:领导我们胜利的是中国共产党,指引我们方向的是毛泽东思想。想不起来了。因为电影院层高很大,所以,那副对联用字也比公安局门前这付多了很多。<div>  公安局前半个院子是办公区,后半个院子是监狱,关押重刑犯。为了防止犯人逃跑,在院墙上修有岗楼,士兵24小时在岗值班,带枪,枪上有刺刀。1976年唐山大地震期间,某天下午余震强烈,大概在6级吧,六七岁的我站在我家院子中清晰看到这个岗楼被地震波折腾的咔咔冒火性子,浇筑水泥里面的钢筋被地震应力疯狂撕扯中,不久,岗楼那手榴弹一般的大脑袋轰然倒下。</div><div> 我小时候和保卫监狱的战士们很熟,他们有的也常在没事的时候来我们院子里玩,我们这些小孩则借机跟他们要子弹壳。那时候,他们经常用手枪、步枪练习射击,子弹壳很多。我小时候攒了不少这种东西,大个的是步枪的,小巧的手指甲盖儿大小的是手枪的。</div><div> 这个大院门口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小时候的志向曾一度是当警察,因为警察的白衣、蓝裤、大盖帽,加上挎斗摩托车很神气。在这个门口,进进出出过很多人,最著名的是八十年代严打,被绳子拴着,一串一串被游街示众的流氓就从这个门口进出,从门前这条马路带走,绕城游街。</div> <p class="ql-block">南大街南面平房。现在是正通花园小区了</p> <p class="ql-block">一中。现在的四中位置。</p> 这个标志,应该在现在古城北那个穹顶建筑位置,它所在的位置其实原本是一条深沟,后来填平所建,当做当时一中的北门口。那条深沟在我小时候就有,极深,两边黄土嶙峋,沟里常年有水,是一中校区生活污水向北河里排放。这条沟里长虫(无毒蛇)极多,多到吓人。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在野地里,人少,另一方面是因为有水。 <p class="ql-block">改造前的北河。野趣横生,也很好看。</p> <p class="ql-block">北河。现在北河大桥东河中靠北侧夷齐(伯夷叔齐)岛古建筑位置,其实,以前那里就是个在河中围起来的鱼坑。</p> <p class="ql-block">  北河。这个位置应该是现在北河大桥桥西南桥洞下。这几棵树还是二十年前的柳树,种在了延伸进河中央的小岛尖上,如果那也能称为小岛的话。当年,我姥家远房二舅在朝鲜战争中牺牲后,曾在这个柳树下设了坟墓,后来,北河公园重建,在这些柳树边,多建了个八角亭,坟墓这才迁走。 </p><p class="ql-block"> 现在从北河大桥上西看,还能见到这几个柳树,还有后面所建的八角亭。这里成了拍照的好地方。原本,在这附近有很多野生荷花,每年夏季荷香阵阵,很美。在一中读书时,我有一个同桌,赵卫华,她是唐海人,在我们这借读,但是她的数学极差,她之所以主动跟我同桌,是我愿意辅导她,所以,我们关系还行。第二年初夏,她曾说在我县一年多了,也没见过北河啥样,于是,我俩挑了周日下午(周日下午没课,半天自习),跳墙出来,曾在这个位置看过荷花。现在,河南边的荷花极少了,大部分清淤清到了河北岸。而且面积已经过了河中线,十里荷花基本成型,每年夏天,满池荷花,成了北河公园的最有特色的景色了。</p> <p class="ql-block">对比下二十年前后的那几个柳树。</p> <p class="ql-block">对比下二十年前后的那几个柳树。</p> <p class="ql-block">对比下二十年前后的那几个柳树。</p> 北河公园旧貌。这张图片最少也是十四五年之前的。 <p class="ql-block">南河。方各庄北的河。水,早就没有以前这么多这么清了。</p> <p class="ql-block">  方各庄大桥。现在已经重修了,比原来的护栏高了,桥面也没有了漏洞,安全很多。小时候,常随母亲步行八里地去方各庄某村看我二姨,乡村土路,土软不平,八里多地,我们母子要走两个多小时才能到。那时候,这条河上的桥比这还破,说是桥都有点高抬它,它,只不过是几条水泥条搭起来的简陋桥而已,东摇西晃,桥下奔腾河水哗哗作响,又没得护栏保护,人行其上,不免胆颤心惊。</p> <p class="ql-block">  方各庄大河两岸堤坝上的树林,春秋季节很好看。这是2009年正月初四,和小潘同学骑车去方各庄给我八十多岁的二姨拜年,路过这条河随拍。十三四年前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  北河。那时候,三十年前吧,北河水面很宽,很深,鱼虾蟹蹩一应俱全,是的,河蟹,野生的,你没看错,河中虽不是随处可见,但也不缺,也能时常抓的着。我父亲说,北河里的河蟹原本很多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河蟹成熟时期,早晨打开我家院子(位置在翰林二期202栋附近)后柴门,经常会发现从北河里跑过来的河蟹。这东西那时候没人吃,没肉不说,还非常开胃,很容易下饭,在粮食不足的六七十年代,想多吃一粒米,谈何容易。那时候,河蟹是不收人待见的。我和靳营村的同学靳国辉(小乐)、靳宝强常去他们村北河段钓虾,那水清澈的,简直直接可以入口。洁白细沙铺就的河底,水中众物,一览无余,钓虾钓蟹,不过取决我们自身。我们图的是这个过程,很快乐。至于小王八,只要春天在河边走,几乎随处可见。一窝一窝的,特别多。而现在,那已经成为了传说,只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北河</p> <p class="ql-block">  古城。古城原在县一中校园内,古城下有地道,四通八达。在一中上学那会儿,我和同学常偷着拿了油毡做的火把去地道中探险,出来后都是熏的满脸黢黑。</p><p class="ql-block"> 地道里面挺复杂,有通道,有暗房,有耳房,全部青砖到顶,人可直立同行,且非常干净。其实,元代,这里是那颜倴盏将军存粮食的库房,冬暖夏凉。古城里面地道存粮食,军粮。三包围的广场,也就是现在的学校操场及整个校园露天地方,存放草料,战马的粮食。古城的夯土,取自城北的北河,粮草运输,也是通过北河水路。古城顶部隔不远处都有一个通风口,所以,古城地道里面空气顺畅,并不污浊。假如,现在把地道好好改建一下,应该是个很好的旅游点,比如,通上电,在里面可以开酒吧,天然的防暑降温圣地,天然的地下小吃美食一条街。多好。</p><p class="ql-block"> 倴城自古就有,但发展壮大是在元朝,是由于那颜倴盏将军在此屯粮驻军。有了屯粮处的古城,自然有看护军粮的官兵,有了官兵就有人,有了人就有吸引力,有了吸引力,四周的百姓便慢慢围聚过来,才逐渐兴盛。</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常和小伙伴去古城玩,最有趣的事是玩军事对抗,一部分在古城上,充当守军;一部分在古城下,伺机攻城,武器么,土疙瘩,古城上下随处可见,双方你来我往,怎一个惨烈了得。受伤,很正常,一场激烈“战斗”结束,谁身上还不带点伤呢,只是,头上手上的包远远没有心里的欢乐多。我们玩耍的位置,在古城北部正中间,现在四中主席台背后位置。那时候的古城,高大巍峨,是我们心中的一座城,一座军事堡垒。</p><p class="ql-block"> 后来,古城从校园范围划出来,目前逐渐缩小中。它原本是三面包围“凹”字形结构,坐北朝南,是上好的黄土夯就。在我小时候,古城东西两侧拱卫的部分,最南段都能延伸到现在四中门前东西马路这个位置,后来,周边居民、工地以及一中里面建筑都偷着从此取土,被挖去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古城变小了,变矮了。在40年前,它确实是一座城。名副其实的古城。</p> <p class="ql-block">  古城之上。树还是四十多年前的灌木丛,野枣树槐树居多,五月,槐花飘香,很好闻。</p> <p class="ql-block">古城地道东南入口</p> <p class="ql-block">孤城顶部。</p> <p class="ql-block">古城上的松树。</p> <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前,还能在过年时随便放烟花放鞭炮,不仅过年放,过节、结婚出嫁都放,然而,那时候却没有大气污染。这是2007年新年吃完年夜饭,随拍县城的烟花。多好。</p> <p class="ql-block">2007年除夕烟花</p> <p class="ql-block">  除夕吃完团圆饭,便出来放鞭炮。那时,我有了第一部相机,卡片机。像素只有2000万。有了后,常拿来练习。没有三脚架,便靠在树上或者电线杆上固定了拍。所以效果并不太好。</p> <p class="ql-block">  从我家老院子、平房院子看除夕的烟花。这个图中的房子,应该是公安局家属院最后一排,老冯叔家的。</p> <p class="ql-block">  2008年,拆迁基本开始。不过规模不大。那年奥运会开幕,所以半年多时间里工厂全部拉闸限电停工停产。于是,县城重新恢复了蓝天白云、夕阳火烧云。那时候,迷百度贴吧,用自己的账号把很多图发在贴吧里,帖子发了上百,还贴了水印。</p> <p class="ql-block">建设中县城日出。2010年,鼎盛花园建设中。</p> <p class="ql-block">火烧云。</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奥运蓝</p> 县一中,现在的四中门口街道。由西往东,就是我家老院子的北门口。 <p class="ql-block">南大街中段</p> <p class="ql-block">旧政府大楼,熟悉的老楼。图中左侧楼,是我们单位旧址。下图,此地已经是高档小区了。</p> <p class="ql-block">前几天执勤,所在地,就是旧县政府西南角这个位置。上图中左侧楼,我们老单位那儿,现在是个居民小区了。</p> <p class="ql-block">王土大桥</p> <p class="ql-block">  我家的院子。现在翰林二期东北角位置。我们院子中这棵树大约在翰林二期202栋附近。这棵老槐树从我记事起就有。被毁之前它最少也有40年了,现在,县城里超过15年的树都找不到了。这条石板路就是现在四中门前东西路的原型。它原本向东北方斜向牛东庄村,后来改建时取直。图中右侧是公安局家属院,最后这栋是老冯叔婶家,拆迁后,我只在领钥匙时见过一次婶,后来不久,老冯叔癌症去世。</p><p class="ql-block"> 图中这片空地,是老冯家大院。左边,则是我生活了几十年的院子。我们这个大院有三家,空地前半部是冯守先的,空地,是他几个弟兄的,弟兄们不在县城工作,所以一直空着,为了影响我爷爷在院子里种菜,也为了占地方,老冯家哥几个不约而同在空地种满了各种树,密密麻麻,一片小树林。图中这个老槐树只是这些树中之一。大人们的纷争多少也影响小孩子的我们,有一次,六七岁的我领着堂弟、三弟,每人一把小镰刀,曾经挨个给树们动了小手术——环割一圈树皮。这当然使矛盾更深了。不过,我们人小力弱,并未造成预期效果。小孩子的淘气,是大人们理解不了的。我小时候,就在这么一个绿荫满地的院子里生活的,而且,他也影响了我骑自行车的时间,院子里树太多,根本找不到超过三米远的地方,根本没地学。后来到初三,腿长了,我则是直接跨上车,登上即走,这才会骑。现在,骑自行车,我依然是这么个姿势。</p><p class="ql-block"> 图中左侧前半部是李广发家,右侧是冯守先家。八十年代初期,他们两家因为建房高低曾经对簿公堂,那时候,李广发已经去世,李家我姑奶(她辈分大)开始了上访之路,最后,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新闻文章帮了她,那篇报道我一直记得,《冯守先为何如此霸道》,李家孤儿寡母终于打赢了那场官司,她们风吹日晒停工多年的新房也可以接着续建了。那张报纸,我曾保存很久,放在存放我心爱的小人书的,父亲给我的,他退伍后带回的一个绿色手榴弹木箱底部。不过,最终也遗失了。可惜。</p> <p class="ql-block">  旧县医院门前是一个小广场,小广场在现在的正通花园小区里了。小广场的草坪很好,我常带着小狗,带着儿子在小广场玩。随拍,2004年。那时候,儿子五岁左右。</p> <p class="ql-block">  北环路。1990年左右。现在的兆才街。这是新修的一条马路,两边的排水沟还没有,栽种的树还很小。我所站拍照的位置大约在现在的倴城镇中门前。发现没,我儿子拍照和我姿势基本没差别。呵呵。</p> 这张图与县城旧貌主题关系不大,是高中毕业照。不过这里面没我,我没参加,因为我在住院中。同学很多,有的已经想不起来名字了。王晓刚、党宝海、张学义、贾会新、赵满、王东川、顾启智、张海燕、赵辉、邸树旺、姜晓辉。那时候,冯俊新还不是校长,他教劳动技术科,我只记得他教我们用竹签当毛衣针织过毛衣,那种课程,可有可无,根本没想到后来人家当了校长,哈哈。当时的校长我忘了,赵子慎?我的班主任曾经是侯永红,二排右二,政治课讲得那叫一个精湛,您能想想政治课程我们平均在八九十分吗。教师中的大神。挨着他的穿蓝色衣服的是我们班的大神,党宝海,学霸,穿衣服个性吧。二排右三是我的数学老师之一,不记得名字了,只记得他的平面几何课,真叫棒,我的数学的底子基本是在他的教育下打下的,使我数学再提一个档次的是王学勇老师。图中二排左三是张志红,她教地理,也是首屈一指的,天体地理,讲得那叫一个通透,极好。她也曾当过我的班主任,对我特别好,很有才华的一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