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名师之“和” 汇课堂之“美”——记“和美课堂”第十九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高质量观摩研讨会

许昌市兴业路小学 语文 付静静

<p class="ql-block">  最美人间四月,醉心和美课堂。伴着徐徐春风,2023年4月15日,我们许昌市兴业路小学一行人来到郑州西斯达城市森林学校,走进“和美”,走近名师。戴建荣、何捷等几位名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课例展示,分享了他们对教材的思考,给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p> <p class="ql-block"> 巧构思—戴建荣《司马光》</p> <p class="ql-block">  语文课也是实践课,要让学生动起来。如果学生的耳朵只用来听,手只用来记,眼睛只用来膜拜,那是失败的教育。学生是灵活的、创新的,新奇的,不是规整的、方正的、严肃的。戴建荣老师的《司马光》这节课构思巧妙,在反复的诵读中,让学生听出长短音的区别,在韵读中,读出画面感,在品读中,体味到情,在研读中,感受到德。整节课中,学生从端坐到起身,从原座位到课堂中央,从课堂到司马光的庭院,从身到心动了起来。从戴老师的课中,我们收获了古诗文教学要重诵读、重韵律、重传承、重积累。</p> <p class="ql-block">  重思辨—何捷《田忌赛马》</p> <p class="ql-block">  何捷老师带领同学们回到千年前的赛马场,与古人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会面,同学们在幽默活跃的氛围中了解了人物思维过程,在阵阵诵读声中感悟了灵活思维之妙。“孙膑的妙计是如何产生的?”“完美的结果是怎么来的?”“要实现哪些前提?”在何捷老师抛出这些问题之后,同学们纷纷踊跃发言,在互动中进一步分析文本,开拓思维,文中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何老师的幽默和智慧深深吸引着在座的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  逐层悟—孙双金《芙蓉楼送辛渐》</p> <p class="ql-block">  学生要有会质疑的能力,孙老师从质疑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所见的雨是怎样的,山是怎样的,雨为何是寒的?山为何是孤的?在逐层的提问中,让学生跟随王昌龄一起,走进诗人,感悟情感。孙老师的话韵味十足,过渡自然,一步步将课堂引入高潮,让学生体会到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是王昌龄借送别表明自己的心迹。最后配乐吟唱,课虽结束,老师的吟诵余音还缭绕在耳畔。</p> <p class="ql-block">  抓感受—李祖文《芦花鞋》</p> <p class="ql-block">  文学是有温度的文字,李老师先从图片入手,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不同人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感受。接着回归课文,紧扣"芦花鞋”,从不同人物对待芦花鞋的态度入手,在对比中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苦与乐,理解“芦花鞋”对不同人的不同意义。李老师告诉我们,面对比较长的文章,要抓住文中重复出现的事物,体会这个事物上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受,就能深度读懂课文。</p> <p class="ql-block">  找变化—魏星《火烧云》</p> <p class="ql-block">  魏星老师从“烧”字入手,结合课文语言,师生初步理解火烧云的特点。接着,以“变”为主线,从颜色和形状上反复朗读,读出火烧云的千变万化和瑰丽色彩,倡导语文学习新样态,以“公式”渲染火烧云的变幻莫测,将文化与审美蕴含其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p> <p class="ql-block">  在本次观摩研讨活动中,名师们让我们领略了什么是“大单元教学”“任务群教学”“思辨能力教学”,让我们见识到了灵活轻松的课堂,平等活泼的师生对话,智慧幽默的课堂语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课虽结束,余韵悠长。</p>

课堂

学生

老师

名师

何捷

火烧云

感受

教学

入手

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