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先验感性论里把时间和空间作为先天感性直观形式,解决了数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如何将感性直观的内容变成知识,在康德的理论中提出了知性概念——作为通过概念进行的思维能力,并通过先验逻辑形成的范畴,来解决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康德对人的认识分为三个层次,感性,知性和理性,分别对应为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知性的纯粹概念即范畴和侠义理性的纯粹理念。</p><p class="ql-block">康德认为人获得知识首先离不开感性认识中的经验直观,但必须要与知性相综合才能形成判断。这里的知性概念容易造成混乱,因为我们普遍认为感性和理性结合是人们认识的过程。而这里的知性和理性严格讲是不同的概念,当然知性也有理性的含义。而侠义的理性在康德看来不能构成经验知识,由于人的对象的认识的局限性,不能深入认识对象自身的本体——物自体,所以不能构成知识,只能停留于思维。按照康德的理论,既然我们不能认识,但也不能贸然取消它,所以我们要给理性留下位置,“悬置知识给信仰腾出位置”。这就是康德所推崇的实践活动道德法则——“人为自己立法”原则。</p><p class="ql-block">先验逻辑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而作为核心中的知性概念在此起到重要作用 ,搞清它就能够基本能够弄懂先验逻辑的寓意。知性的含义是指形式逻辑和自然科学中运用的通过概念进行的思维能力,按照康德的说法是“指那种提出概念,建立原理的力。”它的作用是提出概念和形成判断,而推理则需要理性。</p><p class="ql-block">按康德的划分范畴是最高的概念,而范畴有一个限定,就是纯粹知性概念,范畴虽然无所不包,但又是具体的,总是包含有经验性的内容,因此康德的范畴就是纯粹知性概念。</p><p class="ql-block">在康德的理论中始终强调先天的重要性,正如他讲“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但“一切知识并非都来源于经验”,这看似矛盾的表述,实际是在强调经验知识里包含着先天成份,也就是在经验判断里包含经验性判断,即包含后天成分也包含一些先天成分。那么这些先天成分就存在于经验之中,根据康德的理论先天的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作为认识中框架随时和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我们先天的对数学得以认识。</p><p class="ql-block">而人们对知识尤其对自然科学的进一步认知,就需要用纯粹先天知性和感性直观的结合来获得,我们知道对知识的获得离不了概念和判断,而形式逻辑已被人们所孰知,于是康德在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和范畴的基础上,对这两方面进行了融合,并对形式逻辑和范畴进行了改造和充实,形成了自己的先验逻辑。</p><p class="ql-block">当然单靠知性或感性都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感性是接受性被动的,知性是主动性能动的;感性的经验是杂多偶然性的,而知性具有普遍性必然性;感性提供材料,知性则提供形式;感性是直观,知性是通过概念进行思维是间接的。所以按照康德的理论二者不可分,真正的知识应该是知性的思维与感性的直观相结合的产物。</p><p class="ql-block">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知识,而经验知识里包含着感性直观经验内容和先天直观形式先天知性范畴,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值得注意的是,从时间顺序上看,并不是先有感性再加上知性才构成知识的,当然从逻辑的角度可以这样去分析,事实上感性内容和知性范畴是同时进行的,我们在表达时根本离不开范畴,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在不知不觉中已把这感性和知性同时运用到了,所以这两者是不可分的。康德曾说过“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也就是说,只有把思维和内容即概念和直观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知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