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遇蝼蛄,满心欢喜——生成课《昆虫观察记》

💖

<p class="ql-block">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不断激发幼儿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更好的让幼儿变被动认知为主动认知。</p> 发现蝼蛄 观察蝼蛄 <p class="ql-block">  教师请孩子们观察这种动物的特征,孩子们立刻就把它归类为昆虫。</p> <p class="ql-block">  通过小朋友们的仔细观察以及老师的讲解,小朋友们知道了原来这只小小的昆虫是蝼蛄。蝼蛄,又名拉拉蛄、土狗,乍看有点像蟋蟀,有一对惹人注目的钉耙状前足用于挖土,是昆虫界的“挖掘机”,能从地表掘到三四十厘米至一米多的深处。</p><p class="ql-block"> 每年春天,蝼蛄从地下深处的越冬地爬出开始“建设家园”。它专挑松软的土地挖掘,遇到坚硬的地方就避开,从巢穴向四面八方挖出通道,形成一个复杂的地下迷宫。</p> 绘画蝼蛄 分析反思 <p class="ql-block">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它们具体、直观、生动,时刻吸引着幼儿,激发起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有趣的科学现象,为幼儿创造条件,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探究,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体验发现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一只蝼蛄,引发了孩子们许多疑问和讨论,而这正是他们求得知识的原初动力。这种动力让教师深深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契机。如何引导孩子发现并抓住这些契机,就需要我们时时做个有心人,乐意深人孩子们的生活,注意倾听他们的谈话,及时地发现,恰当地启发和引导,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现代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幼儿学习的基础是理解,而理解要靠幼儿自身的探索,在探索中发掘知识。从本质上说,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是认知的、运动的、情感的、社会的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p> <p class="ql-block">  本次“昆虫记”活动不断引发了孩子的探索热情,在观察和探索中感受昆虫世界的乐趣 ,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活跃性。</p><p class="ql-block"> 活动也让我们老师有了深刻启发:作为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发现幼儿生活中的需要与兴奋点,在追随幼儿的兴奋点,生成教育活动内容时,我们老师要对幼儿的问题、需要、给以及时的应答与支持,这样,才能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成长的环境,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p>

幼儿

蝼蛄

探索

昆虫

孩子

观察

学习

探究

发现

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