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宋金红绿彩

中国国宝文化

<p class="ql-block">红绿彩是文博界及考古研究时,对宋及金辽时期北方窑口烧造的彩瓷的一种称呼。彩瓷颜色一般分为红彩、绿彩、黄彩、褐彩和黑彩,红彩又有深红、淡红、浅红之分,绿彩也有深绿、浅绿,黄彩也有深浅之分。</p><p class="ql-block">一、釉上红绿彩与釉下红绿彩</p><p class="ql-block">宋金时期的北方红绿彩瓷其工艺制作上又分为釉上彩与釉下彩。人们往往讲的红绿彩主要讲的是釉上彩,而忽略了釉下彩。釉上彩在宋金时期已经比较成熟,由于北方磁州系窑口的胎体颜色以青灰、黄土为主,在画红绿彩料很难形成较为艳丽的彩色。于是北方的窑工们尝试在青黄色胎体上再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然后用彩料绘制图案,这样以来,红、绿、黄彩在白色的胎体上就会呈现十分艳丽的色彩。</p><p class="ql-block">这种烧制方式,需要两次入窑烧制,先将素坯器物入窑,经过1200度的高温烧造完成后,再用彩料按图案绘制于胎体。以700--800度的低温入窑烧造,这种完整的红绿彩瓷就烧造成功了。由于釉上红绿彩瓷在胎体的烧造上温度不太高,二次入窑的红绿彩料入窑烧造温度也偏低,以致材料极易脱落。因此,在传世藏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彩料脱落比较严重,图案不清,保存完整的都是收藏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红绿彩的另一种釉下彩瓷,釉下红绿彩,它的烧制形式与釉上红绿彩瓷截然不同。从现有的一些资料来看,其胎体的烧造有高温与低温之分,这种烧造工艺延续了唐代三彩的烧造形式。唐三彩的胎体也分高温与低温,从理论上来看,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从实际的实物和资料来看,也确有着分不开的传承关系。</p><p class="ql-block">宋金釉下彩瓷高温胎体温度一般在1200度左右,低温胎体也就在900度左右。高温胎的釉质一般都较明亮,胎釉结合致密。彩色一般以单色釉,也就是一道釉为主,单色釉中以绿釉最为常见。其中,红、黄、绿、褐彩的高温釉下彩瓷极为少见。低温釉也是以绿釉彩最常见,其釉料中的绿色以铅元素作为着色剂,再配以较高比例的铁元素,就形成了绿色铅质色彩。</p><p class="ql-block">这种低温釉下绿彩的源头应该可以追溯到西汉晚期,我们在收藏中常见的汉代绿釉罐、壶、瓶等,即是宋金绿色釉下彩瓷的鼻祖。</p><p class="ql-block">二、红绿彩瓷烧制的主要成分</p><p class="ql-block">红绿彩瓷的红彩又称之为矾红彩,其中的红色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主要由青矾组成。据史料记载,明代矾红彩是以用青矾炼红,每一两用铅粉五两,用广缪合成。清代的矾红彩是以一两铅料中添加二钱红料。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红料与铅粉的配制比例为1:5。这是我们所有史料可以查到的关于红彩的配制情况。</p><p class="ql-block">那么,宋金时期的矾红彩料是如何配比的?目前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历史资料。但作为宋金时期的绿彩瓷中的绿彩,其着色元素主要成分为铜元素。有资料显示其是在铅料中配以一定比例的卵石粉和铜花片而成,低温烘焙后,其釉呈玻璃质状,绿彩加入卵石粉烧成后,颜色中有一层透明的玻璃状釉质,这样大面积的绿釉彩料在白釉的衬托下,不会显得暗沉呆滞,而会有一种清澈明亮之感。所以,早期红绿彩中多以这种色作为底色,或者填绘花叶一类。</p><p class="ql-block">黄彩同红彩有相同之处,用氧化铁中的铁黄作为着色剂,以铅粉、矾红料、还有卵石粉,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而成。其原理同矾红的配制基本相同,但不同的是其料中加入了一定量的的卵石粉,其彩料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关键是加入了卵石粉才使红变成黄色,特性又近似于绿彩,因此红绿彩多以此料填绘花瓣和花叶或做底色。</p><p class="ql-block">红绿彩瓷的色彩调制,釉上彩不见有渲染的手法,而釉下彩更无此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调制彩料所用的调色溶剂应当是清水,这种调制水彩的方法不同于后来的(明清时期)用芸香油、胶水、清水来调制,见水度的深浅和粘稠度。</p><p class="ql-block">三、红绿彩烧制的年代问题</p><p class="ql-block">在红绿彩烧造的年代问题上,有一部分人认为,唐代甚至于汉代,有的学者认为是金代,这些说法都各有各的理由。</p><p class="ql-block">持汉代说的人认为红绿彩的绿彩、黄彩最早见于汉代低温釉陶。在我买的馆藏品中确实发现了釉下低温绿釉与釉下低温黄釉,但从未发现有红釉的。红彩料在汉代中仅发现于在陶制品的装饰上,一般都在灰陶上,这种画彩的彩料较常见的有红色、黄色、白色料。有两种釉色的汉代器物比较少见,红彩釉器物从未发现过。可见,红绿彩釉的源头为汉代的说法站不住脚。</p><p class="ql-block">唐代巩义窑的唐三彩、长沙窑的釉下彩和邛崃窑的釉下彩等彩瓷的色料较为丰富,但着色元素各不相同。唐三彩的着色元素较多铜元素,绿色、赭褐色的着色剂为铁元素,蓝色着色剂为钴元素,还有一些锰元素,其着色剂中的助溶剂为铅元素,从着色剂的助溶剂来看,与宋金时期的红绿彩的助溶剂有着相似之处。</p><p class="ql-block">唐代长沙窑的彩色以红色、褐色、绿色为主,褐彩的着色剂主要为铁元素,绿彩的着色剂主要为铜元素,由于铜元素在高温下容易流散,因此多使用来填彩。通常情况是先用绿色勾轮廓,再用褐彩来描绘局部,长沙窑中最为少见的红彩也是铜元素作为着色剂的。从着色剂情况来看,唐代长沙窑的烧造技术与着色料的工艺特色,也对后来的釉下彩瓷的烧造有一定影响。但与宋金时期的红绿彩的着色工艺与着色元素却未有太多关联,对于明清时期的釉下彩却有着一定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结合以上唐代两大窑口的烧瓷历史及工艺特征,可以看出唐代的巩义窑对后来的宋金红绿彩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的。</p><p class="ql-block">目前也有着相当一部分的文博界人士持金代说。其理由是:</p><p class="ql-block">1978年,河南鹤壁等城区工地发现一处遗址,发掘出了一只书写大宝九年的铭文碗,同时还出土了一些红绿彩碗。另外,《金史.食货志》里有关于红绿彩中最重要的着色颜料矾的记载:“金制,榷货之目有十,曰、酒、曲、荣、醋、香、矾、丹、锡、铁,而盐为首……章宗承安四年……五月,以山东人户造卖私茶、侵侔、榷货,遂定比煎私矾例,罪徒二年。”</p><p class="ql-block">由此可知,当时的矾为官方所控制,并列举了章宗时期倒卖私矾还被判处两年的徒刑的事情。说明矾在金代是很珍贵的,那么,作为当时的紧俏物资的矾,其用处是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药用,二是作为染料使用。那么,作为染料之用,就有作为瓷器烧制的着色颜料的可能性。可见,红绿彩的烧造在金代被广泛使用也在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既然金代有红绿彩,而且还不是一件偶然性的,前面有唐代的三彩器,那么作为金与唐之间的北宋时期就不会因此而断代。据推测,红绿彩瓷的烧造成功,应当为北宋时期。我曾在一些遗址地的北宋时期地层发现有大量的红绿彩标本,包括残浅碗、枕、人物图案等,有釉上彩,有釉下彩。其数量相当大,其中发现了北宋时期的元丰通宝,元祐通宝钱币,并在此遗址处还发现了北宋时期的定窑、越窑、磁州窑、临汝窑、耀州窑等瓷片标本。这些相伴出土的实物资料可以准确说明红绿彩的烧成年代,应在北宋时期较为准确。</p><p class="ql-block">四、红绿彩瓷对明清彩瓷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收藏研究中常常关注斗彩、粉彩、五彩、珐琅彩以及素三彩、墨彩、明三彩等彩瓷,这些彩瓷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宋金时期三彩的影响。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是釉上彩瓷,但五彩中也有釉下彩,是清晚期在湖南醴陵窑烧造成功的。五彩、斗彩、素三彩在明代得到了空前的继承和发展,其彩料的助溶剂都采用了以铅元素为助溶剂的工艺配方。五彩中的红色在明代的五彩中常以矾红作为最重要的着色原料,据《大明会典》记载的嘉靖二年令江西烧造瓷器将红改为深矾红,这说明了明代的五彩中的矾红与宋金时期的红绿彩应属于同一类物质。同时,我们也从清代的五彩器发现较为典型的矾红彩的彩料发色。绿彩中,明代的绿彩、清代的绿彩为同一元素,绿铜(花片)。这样与宋代的红绿彩料中的绿彩如出一辙,说明明、清两代五彩中的绿彩是由宋代绿彩传承下来的。</p><p class="ql-block">了解了宋代红绿彩与明代、清代五彩的关系,那明代的斗彩、三彩,清代的粉彩、斗彩、三彩,与宋代的红绿彩的釉上彩及釉下彩的关系是怎样的呢?</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的斗彩与清代的粉彩都采用了以铅为助溶剂的方法,这样与宋代的红绿彩中的铅的使用方法是一致的。第二,明清斗彩与清代粉彩都是采用了釉上施彩的方法,并且都是先烧好素坯胎,然后二次上彩,采用低温烧制的方法。这同宋代红绿彩的烧制方法完全一致,说明了这种技术是有传承关系的。</p><p class="ql-block">可见宋代釉下彩中的三彩直接将这一工艺影响到明清时期。素三彩、黄釉、绿釉、红釉等彩瓷的烧制工艺也都继承了宋代釉下彩瓷的烧造工艺。</p><p class="ql-block">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