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也就是今年的2月24日,我们被“神奇的水下宫殿”所吸引,来到了位于上海松江区的广富林遗址文化公园。<div>游览了广富林遗址文化公园,才深深体会到《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先有广富林,后有松江史。》确实是建立在历史事实根据上,是有历史原因的。松江广富林遗址先后发掘出数千件古代遗物,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此后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富林遗址面积多达15万平方米,四面有佘山、辰山、凤凰山等小山峰,而其周围地势平坦。广富林遗址的发现获得了“广富林文化”的考古学命名,填补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谱系的空白。</div><div>广富林文化公园以广富林文化遗址、陈子龙纪念馆、广富林旧村为核心,规划了上海之根文化展示馆、演艺中心、古陶艺术馆、三元宫、朵云书院、知也禅寺、考古遗址展示馆、骨针广场、集贤园等其它配套商业休闲区域。在这里,人们通过考古的开发和展示,每一栋建筑、每一寸空间直至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几千年前的文化历史的变迁脉络,为海纳百川的上海移民及海派文化的根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div> 广富林文化遗址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路3260弄,遗址公园的朱雀门两侧,用黑灰砖堆砌的两座高大门墩,显得分外威严肃穆,右边门墩上,写着《广富林文化遗址》七个大字。 一进大门,看到了一片小桥流水的极美景象。架在小河之上的石拱桥对面,高高挺立着写着《集贤园》的雕花木牌楼,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那蓝天白云、拱桥楼阁、绿树秀枝、白石水栏与水中倒影交相辉映,真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绢绣画作。 站在拱桥上看河两头,小河两岸都是白墙黛瓦,河水盈盈,隔不远处,就有一座玲珑石拱桥横跨小河,为两岸提供往来联系。 进入集贤园,周围都是古色古香的砖墙黑瓦建筑,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进阙门过小桥,就看到了著名的骨针广场。 骨针广场是广富林室外展区的地标,既象征了广富林先人的智慧和勤劳,更代表了广富林遗址时代的久远。广富林遗址是一处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也就是几千年前的文化。从发掘出的遗物中,印证了在那个时代,广富林的先人已经会用骨针编织渔网、衣被。这些雕塑人物,都是用以展示当时先人在此用骨针作为工具,或进行其他活动的生动形象。 这两个妇女雕像,就是在用骨针编织衣物或渔网。 骨针广场上的石质日晷。 在阙门中轴线的尽头,高高耸立着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核心地标骨针广场的标志性建筑—骨针。其造型、色泽、顶头的小孔,真是一根实实在在的骨针啊!太形象了! 发掘出的体现当时先人在此生活的砖、石雕图案,可以看出,已经非常精致细腻了。’ 与骨针广场紧邻,就是广富林遗址核心保护区了。经考古勘探研究确认,这里大约占地面积十万平方米,都是广富林遗址的主要埋藏区,这么大规模的地下,都有十分丰富的古代遗存,蕴含着更多未解之谜。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造型别致,真像三个深埋地下刚被挖掘出的盖着圆玻璃盖的巨大古陶罐,另外还有5片巨大的犹如打破了的碎陶片,它们的外形与它们内在的展示内容“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相辅相成。建筑设计者构思之独特和巧妙可见一斑。 在这核心保护区,为了更好更安全地保护遗址,已被国务院文物保护委员会确定为不经批准不得开挖的核心保护区,也是广富林遗址研究最具价值、最珍贵的神秘之地,也是所有前来观光游客最感兴趣,最乐于思索沉思的地方。 <!----><div class="cps-upload-file param-img"><!----><div data-v-c0b2b5c8="" contenteditable="false" class="cps-img-container media-container editor-img-container"><img data-v-c0b2b5c8="" src="https://static2.ivwen.com/users/1310089/73ed8550-dac2-11ed-8113-e1404e653b7a.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data-src="https://static2.ivwen.com/users/1310089/73ed8550-dac2-11ed-8113-e1404e653b7a.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alt="" class="img lazyloaded" style="height: 348px;"></div><div contenteditable="true"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div></div><!----> 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周围环境十分秀丽,清澈明亮的富林湖缓缓流淌,湖岸边停泊着小巧轻盈的游船,为游客增添了无穷的旅游乐趣和美好的遐想。隔湖远远看到,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前往一探究竟。 该展示馆总建筑面积约有12300平方米,内部展示空间近3000平方米,设有一个正厅和三个独立展厅。正厅内展示的广富林第12号房遗迹是上海至江南地区史前建筑遗迹的典型代表;三个独立展厅分别以“文明之源”、“城市之光”、“历史之脉”为主题,通过文物展示、视频等形式,全面演绎了广富林考古的发现历程,讲述了上海城市之源、上海文明之根的条条脉络,同时阐释了出土文物本身和其背后的价值所在。从而使广富林文化遗址中蕴含的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得到传播。 展馆内的正厅题为“广富林大考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地面上写着“距今约5500年 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距今约5200年 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以及“距今约5300—4300年 长江下游.良渚文明”大字的通道,显得既神秘深邃,又感到气势宏大,时间的大幅跨度就令人震撼! 正厅以考古发现的大型史前房址为核心,通过两边设置的展柜、展品、图画、模型以及LED屏、投影等多媒体手段,全面介绍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广富林遗址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从而传播了广富林文化在中国早期文明和上海城市兴起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决定因素。同时,也介绍了中外史前文明的伟大发现和辉煌成就。 史前房址两边展柜中陈列着出土房屋的模型,有半地穴式房屋建筑、地面式房屋建筑到千拉式房屋建筑。其中地面式建筑与同期淮河流域常见的建筑类型相似;而从遗存中的若干千拉式建筑,发现先民在构造此类建筑时,是先坚固好木桩,再在木桩上架梁,梁上铺板以便防水防潮,这是多雨多水的南方所常见的建筑模式。所以,地面式建筑与千拉式建筑两类建筑并存的现象,可以作为广富林文化南、北融合的旁证之一。 标注着建造房屋的柱洞痕迹 我们进入以“历史之脉”为主题的三号独立展厅。展厅中展示了从遗址出土的周代至明清的各类器皿、用具和建筑构件。同时,展厅屏幕上,不断翻转着广富林遗址出土文物以及历史演绎过程。 这件龙首形建筑构件,是遗址出土的宋代物件,泥质灰陶,龙张凶口,龙角粗长至顶端弯曲,据考古研究,根据形状判断,可能为滴水建筑构件。在整个展品中,尤为引入注目。 因时间关系,我们还有两个独立展厅就没有去了。留点遗憾给今后的旅游项目吧。 从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出来去沉浸在湖底的广富林文化展示馆,必经富林塔。富林塔既不属于佛寺,也不属于道观,是一座仿唐风格的四方三层重檐塔。据说其寓意着“广富林文化”、“良渚文化”和“崧泽文化”三重含义。在它附近,东有代表道教的三元宫,西有代表佛教的知也禅寺,而富林塔为园内最高建筑,耸立在这两教代表中间,在这里体现了佛儒道三教和谐共处的风格。 富林塔前红梅盛开,长方形水池中充满生机的大金鱼嬉戏游玩,丝绸大红灯笼挂满树枝,显得分外热闹充满魅力。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果然沉浸在湖底,只有屋顶露出湖面。刚才在陶罐中穿越千年,现在又将踏入湖底走向远古,这种神奇又神秘的感觉,充满极强的诱惑力!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入口是一个巨大的圆穹形屋顶式圆形建筑,看起来既有新石器时代的木质制屋顶结构,又有现代建筑的气息,既古朴大气,又恢弘新颖。富林塔与它隔湖遥相观望。 进入圆穹形屋顶圆形建筑的广富林文化展示馆入口大门,电梯下去,上海之根文化展示馆那用盘绕错节、粗壮高大的古树形材料做成的极其别致的展厅进口呈现在面前,仿佛一下子来到了远古原始地带。 展馆进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上海之根,海派之源”的碑文。似乎进入了远古时期的空间隧道,令人振奋,引人入胜!从碑文的叙述得知,广富林遗址发掘文物的年代,覆盖了4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延伸到两汉时期,证明了上海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而且,远在4000多年前上海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到近现代,上海海纳百川的吸引各个地方的文化荟萃,从而形成海派文化。所以,松江文明的脉搏和上海移民文化融合的城市基因,早在上古时期的广富林已经形成。上海有六千年人类活动历史,而松江广富林遗址是上海人连续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之一,并且被基本完整地保留传续至今。 沿着石级刚往下走几步,就被下面的境况惊呆了。在一个个井形考古方格中,好多考古工作者还在认真研究、工作。难道这里的考古工作还没完成 ?这种念头一闪而过。待我们走到下面,仔细一看,原来都是考古人员的蜡像在现场的还原,简直与真的一样,可以乱真的地步。 这就是广富林文化展示馆六个展厅中的第一个展厅,也就是当年最初地下文物的发掘现场。这个发掘现场就在水下2米,所以,为什么广富林文化展示馆整个展览空间都设置在水下就可以解释了。既然发掘现场在水下,当时发掘时,就必须考虑保护文物,必须用玻璃保护罩,而这玻璃保护罩还必须考虑与周围建筑、环境相和谐,美观而不走“古遗址”的主题,因而,建筑设计师做成了如今半露出水面的屋顶造型,真是别出心裁,美妙极了! 从水下2米的第一展厅,再沿石级往下走,就到了水下6米处,这种逐步向地下更深处走去的参观路线,仿佛地宫探秘,又好像是沿着时光的隧道,向远古时代穿越而去! 这地下6米的发掘现场展厅,还原和介绍了在广富林地区考古现场发现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广富林文化三者的渊源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延续的佐证。崧泽文化是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的,它是广富林地区发现最早的人类定居文化,距今约有6000—5000年,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重要的文化阶段之一。而广富林文化是自1959年,被松江当地农民在开掘河道时偶然发现,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掘和研究,直到2006年,才被专家定义为“一种距今4000多年的新的考古学文化”。它不仅包含了来自南方的良渚文化的痕迹,也有来自北方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的印记。因此,广富林文化带有上海最早的“移民文化”色彩,佐证了在该时期由山东、河南、安徽和浙闽赣一带移民在此定居的历史。 沿着地上参观足迹路线的方向走,进入隧道山洞。真是一环扣一环,离远古人类越来越近了! 出隧道洞口,这一展厅,以蜡像和实物还原了一个个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先人生活的原始村落和他们生活劳作活动的场景。这些村落的先人,来自于中原地区,大约为现今的安徽北部、河南东南部及山东的先民。他们从黄河流域一路向长江流域迁徙,其中一部分人来到了广富林一带,从此在这里定居、繁衍生息,并与本土的南方文明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他们就成了广富林一带至目前为止有据可考的最早的移民。 根据广富林文化遗存中发现的若干房屋建筑的遗迹,根据建筑柱洞位置推测,这时期先民的居住房屋都是独立式的,都分散在一定区域里,可见,当时还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村庄,只是名副其实的原始村落。 在广富林文化遗存中,还发现了一条近10米的由红烧土块和细碎陶片铺垫而成的由西北向东南走向的路面,可见,那时先民们已经懂得修筑道路了。在这里,还原和展示了先民们在这一村落组建家庭的场景。 广富林文化遗存中发现的临湖而建的村落,岸边有人工铺垫陶片筑路的痕迹。而这两个先民在船中用长长的骨针或石制工具在捕鱼。这也印证了那时定居在广富林一带的先民已经有造船能力了,已存在频繁的捕鱼或养殖活动。 村民们相互协作,建房搭屋的还原场景。 这圈养家畜的喂猪场面,真是做得惟妙惟肖! 综上所见,由于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广富林文化时期,先民们有各种实物的丰富来源。他们从丛林中采摘野果,使用石制和骨针工具,捕获野猪、野鹿等野生动物,甚至能制造简易的船舶去湖中捕鱼。另外,同时,他们以动植物纤维为原料,捻成线,再用纺轮等工具进行纺织,最后用骨针进行缝缀。做成了遮体御寒的衣物。 先民们在树林和湖泊周边建房铺路,组建家庭。他们相互协作,采摘果实、渔猎耕种、制作陶器、饲养家畜,随着岁月的流逝,生命的轮回,渐渐成了这片土地的主人。这种南北交融定居繁衍,创造了广富林文化,也使广富林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征。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展厅以“时空之旅”为设计理念,走完先民生活的展厅,来到了云间记事展厅。展厅展示了春秋时期吴王狩猎时行宫的场景,墙上碑文介绍了松江又一别称“华亭”的由来。据说,春秋时期,松江属吴国领地,生长着五片肥沃草地,即“五茸”,吸引了大批鹿群来此繁衍生息,故松江又称“茸城”。传说吴王梦寿来此狩猎,“筑华亭”,松江别称“华亭”由此得名。到了唐代,以“华亭”正式在此设县。 从“海滨沪渎”的碑文中,对于上海称“沪”,有了来自于历史缘由的理解。“沪”是渔民捕鱼的一种工具,“渎”指独流入海的河口。在通海河口列竹捕鱼谓“沪渎”。后来,上海兴起于此,故有“沪”的简称。 松江另外一个历史名人就是西晋时期的“二陆”—陆机、陆云两兄弟。三国时期,孙权幕府中的大都督陆逊因功绩卓著,被封华亭候,这一事件被载于《三国志.陆逊传》中,是正史上第一次出现“华亭”两字。云间二陆陆机、陆云为陆逊之孙。泰康元年,由于东吴覆灭,兄弟二人隐居故里,十年闭门勤学,分别成为名扬天下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传说,文学家陆云在京城洛阳遇见名士 苟鸣鹤,互通姓名后,有“日下苟鸣鹤”“云间陆士龙”的对答,松江又一别称“云间”由此得名。 转眼,步入了明清时期展厅。一幕幕市井生活场景,让人感到熟悉而亲切。从松江城门内外酒楼茶馆、小摊小贩、松江戏曲私塾等等,都还原得栩栩如生。可以看到,各店铺充满了各式食品杂货,门前摆满各式竹制手工制品,还有各式手工艺人,坐在挑郎担架前做手工生意,显得热闹非常。 还原过去豆腐坊的原景。 还原街上摆设的小吃摊位。 还原亭子里的二人评弹蜡像。 还原坐着小船来到街上的顾客。那湖、那房屋街景,那悬挂着的各类商铺招牌,将一个松江广富林市井生活场景表现得入木三分,一个繁华富裕的人们生活景象呈现在每一个游客面前。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以蜡像等实物,还原展示了明清时期松江城的街道原景,真是栩栩如生,仿佛身如其境。有米铺、中药铺、布坊、织绣坊,还有私塾等等。时光荏苒,古老的广富林,历经沧桑,从4000多年前的一个原始村落,逐步走向了一座富甲天下的繁华古城。 从明代开始,由于松江棉纺织业的兴起,松江300余年间经济盛极一时,形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美誉,也成为全国33个工商业重要城市之一。因而,明清时期,松江形成了一条贯穿府城内外的“十里长街”,是松江极为热闹的市集所在。在这里,展厅还原了当年这条长街的商贸手工、饮食物产、民风民俗等繁华府城熠熠生辉的往事。 在还原的松江广富林古街上,栩栩如生地还原了元代棉纺织家、松江府华亭县乌泥泾镇人黄道婆的棉纺织店。黄道婆在流落海南30余年间,向黎家妇女学习纺织技术,后重返故里,在家乡松江传授纺织技术,改革纺织工具,并发明制作了檀木槌敲拔弦弓的弹棉大椎弓,后又远传日本,被称为“唐弓 ”。他还制成了一手纺三根纱的三锭纺织棉车。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纺织技术,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也得以空前发展。为感恩黄道婆,松江人民祀奉她为“棉布业之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授予黄道婆“中国古代棉纺织技术革新家”的称号。 还原的古街上的剃头师傅,一只手臂上搭着白毛巾,另一只手在黄铜脸盆里大概在试水冷热吧。太逼真了! 街边上的打铁铺。 沿着时光隧道,来到了松江广富林文化展馆的近代展厅。19世纪伊始,上海县隶属于松江府,由于1843年11月,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上海县所属区域被迫开埠,从此,上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东移,昔日繁华鼎盛的松江府逐渐走向没落。从此,“上海”之名声名远播,与“松江”分分合合,历经数次建制变迁后,近代上海,以其重要的战略和交通位置,在工商业热潮中迅速崛起。<div>这是展厅还原的1856年的松江造船厂。<div><br></div></div> 看了展厅还原的当时松江火车站、绿皮火车内车厢、造船厂、公交汽车、申报馆、上美照相馆等场景,真令人感慨万千!想起今天高架地下、四通八达的高铁、高速公路,一只手机就可走天下,看新闻、拍照摄影统统不在话下的高科技时代,真让人唏嘘不已。 当时的绿皮火车车厢内场景 当时的公交车 展厅还原展示的老上海的石库门房子 走出了广富林遗址神秘的地下“宫殿”,望着这深沉的水上屋顶,回想它们深藏着的千年之谜,随着南北人类的迁徙,成就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一个原始移民的村落,历经各种演变,发展成华亭古镇,使城邑产生,从而松江县府开始走向兴盛繁荣,而历史又注定上海通商口岸适时开埠,这时滚滚时代潮流将所有人的目光转移到了黄浦江下游,最终宣告了松江作为江南旧时经济结构中心时代的落幕。上海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国际大都市,吸引了来自江、浙、赣、皖、粤、闽等五湖四海人们来此汇集,同时,也吸引了英、法、美、俄等各国移民在此汇集,以极快的速度推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div>海派文化又一次以宽广伟大的气度,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融会贯通,缔造了又一篇海上传奇。</div> 出广富林遗址文化公园,站在松江马路上,隔湖远眺那半露出水的遗址公园屋顶,还有那美丽的闪耀着金光的富林塔,湖底的神秘之感久久不能消散,虽然已经见识,但其厚重的历史沉积,历史变迁之快,还是让人深受心灵的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