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军神》一文是五下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讲述的是开国元帅刘伯承,24岁不用麻醉剂实施眼球摘除手术,被德国人沃克医生称赞为“军神”。</p><p class="ql-block"> 故事简单,人物就是沃克医生和刘伯承两人,也算是简单。但是不简单的是,如何让孩子感悟写法、运用写法、特别是上升到责任担当、爱国情怀的思想高度。</p> <p class="ql-block"> 一篇好课文一定有个好题目,从这篇课文的“神”字入手。首先问孩子们,看到神想到什么?</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众说纷纭,有说:“想到《西游记》中的各路神仙。”有说想到了庙宇里面的菩萨。再查字典了解神字,孩子们发现意思很多:1.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2.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3.心思、心力,注意力。4.表情。</p><p class="ql-block"> 再回归课题中的神,孩子们全部赞同是——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意思。那“军神”的意思就是?孩子们一点就透:军队里特别高超的军人。</p><p class="ql-block"> 把课题理解到这儿,再让孩子通过课题去想问题。就出现了第一个任务,提升孩子的质疑思考能力。</p> <p class="ql-block"> 再快速浏览课文,寻找沃克医生和刘伯承各自的表现,实际上就是找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这次采用鱼骨图的方式,让孩子们又有点新鲜感。鱼骨图也是为孩子们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打基础。</p> <p class="ql-block"> 从孩子们寻找到的表现词语中,孩子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四字成语,其中一针见血难度较大。让孩子们自己说意思,还真有孩子以为是打针💉下去出血了。带入课文中去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式就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训练,了解到——沃克医生通过伤情,点明刘伯承是军人。</p> <p class="ql-block"> 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建国时期的人物对他们是那么遥远,于是视频就能让孩子贴近当时的年代,给予孩子最直观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再出示沃克医生的赞叹——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p><p class="ql-block"> 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时再让孩子回归文本,画出你认为刘伯承不平凡的、特别高超之处,结合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体会。我给孩子们一个支架——我从()段的(),这是()描写,体会到()。</p> <p class="ql-block"> 当孩子们自己用时间去找出来后,再给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避免了一些孩子不动脑筋,光听他人答案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许多孩子都找到手术中刘伯承的动作描写。于是我们聚焦这一片段,不同方式去读,然后设置情境——此时此刻,你就是手术室里的一名医生: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猜测刘伯承在想()。</p> <p class="ql-block"> 在第二课时,我们细读全文,发现写沃克医生的描写比写刘伯承的文字更多。于是聚焦医生,走进人物内心,创设学习支架——问诊时,医生起初是(),后来是()。如果我是沃克医生,我会想()。</p><p class="ql-block">手术前,医生反应是(),如果我是沃克医生,我会想()。</p><p class="ql-block">手术中,医生开始是(),最后是(),如果我是沃克医生,我会想()。</p><p class="ql-block">手术后,医生的反应从()到(),如果我是沃克医生,我会想()。</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们找出这些文本,并且发挥想象以后,水到渠成地揭露这种写作方法,叫做侧面描写。孩子们就很容易理解,也方便他们在习作中去使用。</p> <p class="ql-block"> 基于许多孩子的提问,为什么刘伯承非得拒绝打麻醉药?我在音乐和图片中,告知孩子们,24岁以后的刘伯承又做了哪些丰功伟绩:泸州、顺义起义,南昌起义,第四次反围剿,智取遵义城,巧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建立晋冀鲁豫抗日革命根据地,奇袭阳明堡,伏击神头岭,千里跃进大别山,攻下南京城,解放华东和西南,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听痴了,也挺呆了,忍一时痛楚,建百世功勋,这就是责任担当。</p> <p class="ql-block"> 从文本走向现实,时值清明节,我又布置孩子们完成小队祭扫活动,以长沙周围的革命纪念地供孩子选择。</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还将自己变身为沃克医生,向其他人讲述一代“军神”刘伯承的故事。优秀作业太多,在此精选三个孩子的视频,他们是维翰、梓涵、锦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