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到姑苏

hj6899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4月7号下午由北京到苏州</p> <p class="ql-block">入住金科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二,平江路见证苏州旅游热度</p><p class="ql-block">8号拟游几个景点,一个平江路就包圆儿啦!</p> <p class="ql-block">宋时苏州称“平江”,取名缘于此。平江路古名十泉里,因该路有古井十口的缘故。但清乾隆《长洲县志》学宫图中,已标作“平江大路”,自清同治《苏州府志》起,本路一直称作平江路,《姑苏图》等也均标平江路。他</p><p class="ql-block">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较早出现了1834年的《吴门表隐》中,说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很详尽。</p><p class="ql-block">苏州历史老街|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p><p class="ql-block">平江路一带保持着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虽然经历了 800多个春秋,但仍保留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是苏州保存最完好的古街。</p><p class="ql-block"> 与散落在四处的拙政园、狮子林等苏州古典园林相比,平江路只有短短不到两公里,显得平平无奇。但整个平江路历史街区,却是曾经的姑苏古城保存比较完整的部分,因此也便有着“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的称号。</p><p class="ql-block">平江路长1606.8米,宽3.2米,1985年改弹石路面为长方石人字形路面。2004年5月,平江路完成保护与整治工程,路面改建传统长条石横铺砌成。两侧支巷多为历史悠久的小巷,路以“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特色著称,西侧平江河即为古城内“三横四直”千流中第四直河,宽5~6米,从南端苑桥到北端华阳桥,中间共有11座桥东西向跨越其上。</p> <p class="ql-block">游人如织</p> <p class="ql-block">听了几段评弹</p> <p class="ql-block">三,西山景区石公山</p> <p class="ql-block">石公山是深入太湖的半岛,三面环水,一面背倚丛林。因山前湖边的两块奇石,因为形似一对老翁和老妪,称为石公和石婆,从而得名“石公山”。这里是太湖石的原产地,赏湖、观石、参禅是这里最大的看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月坡,它是石公山东北部方向,一整块灰黑颜色大理石石板,它走向南北高低最后倾斜入湖。古代的时候经常有人文雅士来这里赏月,所以,顾名思义明月坡。经过测量该石板面积大约有5600多平方米,根据考证该石板偏北方倾斜坡度有5度,表面光滑、平缓。</p><p class="ql-block">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三傍晚,可观“日月双照”奇观。</p> <p class="ql-block">花石纲遗迹</p><p class="ql-block">花石纲是中国历史上专门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名称。北宋徽宗时,“纲”意指一个运输团队,往往是十艘船称一“纲”。当时指挥花石纲的有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等,奉皇上之命对东南地区的珍奇文物进行搜刮。由于花石船队所过之处,当地的百姓,要供应钱谷和民役;有的地方甚至为了让船队通过,拆毁桥梁,凿坏城郭。因此往往让江南百姓苦不堪言,《宋史》有记载花石纲之役:“流毒州县者达二十年”。</p> <p class="ql-block">四,寒山寺</p><p class="ql-block">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p> <p class="ql-block">五,虎丘</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虎丘是吴王阖闾的离宫所在。东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这里。据说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虎丘由帝王陵寝成为佛教名山和游览胜地始于六朝。虎丘又称海涌山,东晋时,司徒王珣及其弟司空王珉各自在山中营建别墅,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双双舍宅为虎丘山寺,仍分两处,称东寺、西寺,刘宋高僧竺道生从北方来此讲经弘法,留下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和生公讲台、千人坐、点头石、白莲池等古迹。</p> <p class="ql-block">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中最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便是被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 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据方志上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剑池广约45米,深约6米,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唐代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三泉”。</p> <p class="ql-block">云岩寺,又称“虎丘塔”,是古城苏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云岩寺的所在地原来是晋司徒王珣和其弟王珉的别墅,先在山下,后来塌毁后移至山上并合而为一。宋至道年间(995~997年)寺院又遭毁弃,大中祥苻年间(1008~1016年)重建,并改称“云岩禅寺”。</p><p class="ql-block">云岩寺,塔随其名,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建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根据文献的记载,云岩寺塔曾多次被焚,焚后也是屡加修葺,始有今日的规模,云岩寺是仿木结构的楼阁式砖塔,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共七级,通高47.5米,由下而上逐层收缩,轮廓微呈弧形。塔身有平座、腰檐、柱额、斗栱及门窗等结构,八面的正中都开辟有壶门。塔的内部由外壁、回廊和塔心(塔室)组成,回廊内设有木梯,使塔心与外壁分开,这种设计在宋塔中是很少见的。进入各层的回廊和塔心,构筑精美的各式斗拱和藻井处处可见,还有各种用石灰堆塑的图案,这些图案中的数十幅写生牡丹尤其突出,各种牡丹雍容华贵,带有典型的宋画特征,对研究古代的装饰艺术有较高的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六,在王总会所会友</p> <p class="ql-block">4.7晚,左起:冷丰年、纪夫人、邢淑英、王国斌、纪克、韩军、老樊...</p> <p class="ql-block">4月8号下午,左起:刘强、王国斌、朱建强、胡金华、韩军、贺宏伟、樊孝先</p> <p class="ql-block">朱建强、刘强、胡金华</p> <p class="ql-block">4月9号下午,左起:老樊、王总、胡金华夫妇、张二宁、黄德元、韩军、朱建强、李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