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托克托【17】

方远

<p class="ql-block"><b>主编:</b>内咸</p><p class="ql-block"><b>副主编:</b>方远、白丰</p><p class="ql-block"><b>责任编辑:</b>贾晓燕、李丽菊、姜俊兰、刘艳芬、张瑞霞、杨林霞、孟慧生、张宇春、李福林、李永安、任晓东</p><p class="ql-block"><b>摄影:</b>王顺义、皇甫耀惠(部分图片来源于托县摄协)</p><p class="ql-block"><b>美编:</b>杨生力、丁海军、白吉厚</p> <p class="ql-block">(接上期)</p><p class="ql-block"><b>全景托克托</b></p><p class="ql-block"> 文/托县文旅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六、生物资源</b></p><p class="ql-block"> 野生植物资源:野生植物约400种。其中有甘草、黄芪、远志、益母草、黄芩、知母、党参、枸杞、酸枣、蒲公英、荆芥等100多种。还有食用菌蘑菇、木耳等。</p><p class="ql-block"> 野生动物资源:野生动物有狍子、青羊、鹿、土豹子、盘羊、狐狸、狼、獾子、黄羊、艾猴、免、狸、旱獭、红狗子、松鼠、跳腿子、黄鼠狼、刺猬、鼠、云豹、鬣狗等30余种。野禽有天鹅、雉、半翅、雕、鹰等30多种。</p><p class="ql-block"><b>七、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有被考古界命名为“海生不浪文化”的新石器人类遗址。</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90年,赵武侯在此筑云中城(今托克托县境)。</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置云中郡(都治在今托克托县古城村)。</p><p class="ql-block">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设三十六郡,三十六郡之一的云中郡就位于今托克托县境内。</p><p class="ql-block"> 西汉,云中郡辖11县。其中,云中、武泉、阳寿、沙陵、桢陵5县均在今托克托县境内。</p><p class="ql-block"> 唐王朝建立后,为了抗击后突厥的南侵,于708年(景龙二年)在黄河北岸、阴山以南地带兴筑了三座受降城,其中东受降城城址就是今托克托城内的“大皇城”,825年(宝历元年)根据振武节度使张帷清的建议,将东受降城迁至北魏时期的盛乐城,今和林县上土城子北面。</p><p class="ql-block"> 辽之初,将胜州城人民迁移到黄河东岸进行安置,重新修缮了城垣,并命名为东胜州,意即在旧胜州城东面的意思。金代,元代沿袭辽制,仍在此设置了东胜州。在蒙古汗国时期这里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又凸显起来了。蒙古汗国多次南下中原,都是从东胜州渡过黄河,穿过鄂尔多斯高原深入内地,直至云南大理及四川一带。</p><p class="ql-block"> 元王朝统一全国后,在东胜州至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之间的黄河上,设立了水路驿站,经过这里的中外使臣将其记载于他们的著作中,可见东胜州在元代有一定的知名度。</p><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洪武年间,在东胜州旧址置东胜卫,筑东胜卫城(今县城圐圙),又置镇虏卫(今托克托县黑城村)。</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年间,土默特首领阿拉坦汗的义子“脱脱”驻牧东胜卫城,城名亦称“脱脱城”,托克托之名由此得来。</p><p class="ql-block"> 清代中期起,大量的汉族人走西口来到土默川一带,特别是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后,托克托一带地方已全部放垦。1741年(乾隆六年)在呼和浩特设置归绥道,同时在托克托城设置协理通判,由归绥道管领,负责处理汉人事务。</p><p class="ql-block">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改为托克托理事同知厅,简称为托克托厅。</p><p class="ql-block"> 1884年(光绪十年)又改称托克托县。</p><p class="ql-block"> 1912年(民国元年),托克托厅改为托克托县,隶山西省绥远观察使公署。1914年(民国三年),托克托县归绥远特别行政区管辖。</p><p class="ql-block"> 1928年(民国17年),南京国民政府改绥远特别行政区为省,托克托县隶绥远省第三区管辖。</p><p class="ql-block"> 1938年(民国2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托克托县,成立了伪县公署,归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巴彦塔拉盟管辖。</p><p class="ql-block"> 1949年(民国38年)9月19日,托克托县和平解放。</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初,托克托县人民政府成立。</p><p class="ql-block"> 1971年7月1日后,为呼和浩特市辖区。</p><p class="ql-block"><b>八、旅游景点基本情况</b></p><p class="ql-block"> 我县共有4A级景区2家,分别是神泉生态旅游景区、黄河麦野谷生态休闲旅游区,1家3A级旅游景区是神泉山庄黄河印象旅游区,未定级景区3家:瑞沃葡萄酒庄、东胜卫文化旅游区、天外景丰海洋馆。</p><p class="ql-block"> 1、呼和浩特神泉生态旅游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内蒙古精品旅游景区。2007年动工建设,2011年正式开园迎客。近年来,神泉景区获得了“全国旅游景区扶贫带村示范项目”“全国旅游市场秩序最佳景区”“中国园林绿化优秀企业”、全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全区文明单位”、自治区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等20余项国家、自治区、市级荣誉。神泉生态旅游景区一直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指向,积极配合整改存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2、黄河麦野谷生态休闲旅游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景区位于托克托县河口管理委员会东营子村,目前,该景区已完成投资约2.3亿元,景区以特色蔬菜、园林花卉、优质水果、旅游观光为依托,以“农游一体、综合开发、科技支撑、优质高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导向,坚持“绿野生态、科普教育”的规划理念,打造成“国内先进、内蒙一流、托克托特色”的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3、黄河印象神泉山庄位于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郝家窑村,景区包含黄河观景平台、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文化研学中心、神泉山庄民俗接待区、生态互动采摘体验区、户外拓展训练基地等特色项目。全方位立体化将郝家窑村世代传承的黄河移民文化展现在游客面前,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向游客展示多元立体的黄河文化。</p><p class="ql-block"> 4、内蒙古瑞沃酒庄项目总投资约4亿元,酒庄坐落于呼和浩特市以南65公里处,托克托县境内的黄河一溜湾风景区,在黄河北岸向阳坡依势而建。酒庄总规划面积3000余亩,涵盖葡萄酒文化主题公园、葡萄酒文化主题展示中心、户外休闲度假中心、亲子互动娱乐中心、商务会议培训中心、葡萄种植园、葡萄酒生产研发中心等多个板块,是集葡萄种植、葡萄酒和葡萄蒸馏酒酿造,旅游观光、餐饮住宿、休闲度假、会议培训、文化推广等多功能实体于一身的葡萄酒文化主题综合园区。 </p><p class="ql-block"> 5、东胜卫文化旅游区是2008年云中酒业本着“适度开发、合理利用和加强保护”的原则,以古城遗址为主体景观资源依托、以黄河地方文化与托克托民俗主题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主题酒文化观光与互动活动体验为主线,围绕资源优势,以差异化、特色化、现代化为标准进行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的综合型旅游景区。东胜卫文化旅游区占地面积约 40 亩,建成云中文苑展厅、百业春秋展厅、面塑技艺馆、缸坊一条街、 以及游客中心、餐厅、宾馆等主要内容,累计投入资金约 3000 万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托克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基地,托克托县青少年教育基地、呼和浩特市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6、景丰海洋世界由内蒙古天外景丰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常州希贵演出有限公司托克托县分公司于2017年10月开始共同筹建,于2018年8月正式投入运营,该海洋世界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伍什家镇北达瓦营村,即呼托103省道49公里处,总投资约8700万元,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总水体5000立方米,内设可一次性容纳3000人的海洋剧场。(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接上期)</p><p class="ql-block"><b>老字号“天顺成”创立始末</b></p><p class="ql-block"> 文/乔红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天顺成”的用人机制</b></p><p class="ql-block"> 乔殿亮是乔祥的次子,自幼聪明好学。正当“天顺成”的生意起步用人之时,他考取了清华附中。乔殿显整日奔波在外,联系业务和销路,家里急需一个得力助手。乔祥让乔殿亮弃学从商。乔殿亮不愿经商,连夜偷跑,被父亲发现后派人从半道追回。万不得已,乔殿亮只得放弃学业,与大哥一起担负起重整家业的重任,接手所有内务管理。老三负责拉运货物,每到秋收季节,他就和几个长工赶着几辆三套马车去乡下收粮、土豆、麦枳等作坊所需原料。老四在包头“同兴货栈”住地方,学习经商之道,当时已顶七股生意。除了老七年幼上学外,老五老六均在作坊里帮忙,乔祥则带领几个长工一起务农,除了城圐圙和沙梁上的土地外,后又在中滩乡什四份子村买下几顷上等地。</p><p class="ql-block"> “天顺成”雇佣的伙计们多,分工也十分明确,就连喂猪的活儿都有好几名专人管理。每逢半夜,饲养员都要起来几次,到猪舍吆喝哄猪,防止大猪挤压死小猪。到了冬季,为御严寒,所有的小猪都要穿上红布裹肚,满院乱窜,令四邻称羡。</p><p class="ql-block"> 每到农忙时节,家里的固定长工忙不过来,就临时雇佣几个短工。那些家里地少的或有多余劳力的都愿意来“天顺成”打工,因为饭菜吃得好,东家对工人也很尊重,该干就干,该歇就歇,从不一个人当两个人使唤。想在“天顺成”做长工也是有讲究的,除了人品道德没得说外,还要看对方是不是干活儿的料。像徐润武等几个老实厚道人一直在“天顺成”干了很多年,深得乔家信赖,就把车马行交给他管理。油坊、粉坊、碾磨坊也都各有专人料理。东家有事跟长工们一起商量,像一家人一样,一起吃,一起歇,即使东家也从不开小灶。</p><p class="ql-block"> 逢年过节,乔家给有家的长工放假,当然也不会让空着手回去,肉、米面、粉条等,凡“天顺成”有的都会给长工们分,也算是对长工们一年辛苦的福利报酬吧。有的长工贪赌,常常会把每月的工钱输掉,乔家人对这些有不良嗜好的长工,总是严加管教,平时不给发工钱,只等过了腊月二十三的小年放假时才给发一年的薪水。如家里有事急用钱,也会确定事实后再给,多用多给,就算没挣,也能借支或无偿支助。有几个好赌的长工会把年底结算的工钱一夜间输个精光,不好意思回家就又返回“天顺成”,乔家人看到长工垂头丧气的样子,就知道原委,往往再给补发一年的薪水,并谆谆教诲他们。经历过几次这样的事件后,就算铁石心肠的人也终会被感化,后来都痛改前非,再没靠近赌场。如果长工家中用车马时,乔家从不吝啬,农忙时还会抽出空闲让他们拉运自己的庄稼。乔家经常收留一些无家可归的乞丐,只要愿意留在乔家,不管生老病死,都会得到安置。乔家的为人与处事的厚道,在周围乡亲中有口皆碑,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批斗会上也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象征性地受几句数落而已。</p><p class="ql-block"><b>四.“天顺成”的经营理念</b></p><p class="ql-block"> 诚信是商号的生命,资金是商号的血液。没有生命,血液也会停滞流动,凝固干枯。在利与信之间,“天顺成”宁可失利,不失信誉。对于做生意,“天顺成”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不许大斗进小斗出,不许以次充好,不许弄虚作假。曾有族人利用送酒之便往酒缸里掺水,被客户发现后,乔家加倍补偿,公开赔礼道歉。对于同行,乔家从不挤兑小商号,有钱大家赚嘛。对于内务管理也是井井有条,弟兄几个各尽其责,偌大的家业虽分工不同,却都做到了谦恭礼让、尊大爱小。这样一个和睦的家庭,大家团结一致,家业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b>五.“天顺成”的家族观念</b></p><p class="ql-block"> “天顺成”是方圆百里有名的家大业大人丁兴旺的家族企业。对于家族礼仪,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就请县里有名的裁缝到家里为家人做衣服;红白喜事,族人都要来参加,不用行礼,来吃个便饭凑个热闹而已。普通人家的闺女想做乔家的媳妇可不是件容易事,除了门当户对,还要看对方的人品怎样。为女儿选婆家也极其严格,家资人格都要做到知根打底。“天顺成”的族规十分严厉,要求儿孙:男贫不可偷窃、女穷不得轻浮;不可欺男霸女、挥霍浪费;不贪无义之财,更不可为富不仁。</p><p class="ql-block"> 每逢饥荒年景,“天顺成”便在门口设一口大锅为饥民施粥发馍,不论亲疏远近,一视同仁。也常常为过往的行人提供食宿方便,反正家里人多,加双筷子也无所谓。凡有难处上门开口的,从不拒之门外,尽力而为。对于周围乡亲,做到了怜贫惜弱。哪家春播无种下田,哪家无牛耕种拉运,哪家口粮接不上秋,哪家过年吃不上饺子,都要尽心尽力帮助,并不计较有没有偿还能力。因为生意人赚的就是熟人的钱,只有与周围的乡亲们处好关系,乡亲们才会光顾自家的生意。和气生财是最好的经营之道。</p><p class="ql-block"><b>六.对公益事业的热爱与支持</b></p><p class="ql-block"> 公元1912年,托克托商界成立了商会,乔殿显凭借在商界的威望,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被众商家推荐为商会会长,其责任就是处理商界的日常事务,如调解各商号间的矛盾或带动商号主动纳税等。当时的税务比较繁杂,其中包括田赋及附加税,田房学捐、商捐、船筏捐、膏捐、屠兽检验、禁烟特捐等多项税捐。“天顺成”产业多,经营的项目也多,自然是纳税大户。</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经常有地方驻军进驻托克托县。晋军、日伪军、国民军、抗日自卫队,走了一拨又来一拨,商会就得协助政府在各商号里安排驻军的吃住及战马的粮草等问题。丰收年月,商会帮政府储备粮食,以备灾年救济灾民及军用。这些粮食都是各商号自愿捐献的。为存放这些粮食,县衙门在西南城墙里交接处设立了粮仓,后称(仓房),不是紧急年月私人是不能擅自开仓的。“天顺成”也曾为政府部门存放每年征收的粮食,如需要加工,也顺便赚个加工下料。</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旧城土质碱化,每逢雨季,路面就会泥泞不堪,寸步难行。商会就动员众商号出车出力拉土垫路,修阴沟排水,为乡亲们寻方便,也方便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托克托城乡都要办社火,除了灯展、焰火外,还有许多节目演出。有各村各乡社组织的,也有商界组织的。“天顺成”也有自己的社火节目——两头狮子。元宵节期间,与城镇其他社火班子一起走街串巷,转商号表演,凑个红火热闹,讨个吉祥如意。其实,在那个信息封闭的年代,也算是自己商号最好的广告宣传。“天顺成”除了拥有自己的车马跑运输外,已经安装了电话联系业务,相比较也算是迈进了时代的前沿。</p><p class="ql-block"><b>七.“天顺成”的衰败</b></p><p class="ql-block"> 有年夏天,天气突变,雷声闪电,有人亲眼目睹天上飞来一火球落到天顺成商号院子内,因满院都存放着易燃的榨油原料,瞬间大火冲天。当时又无消防设备,火愈烧愈烈。赶来救火的人无法靠近,所以任其蔓延,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至此,天顺成商号事业日渐衰落。其实,在那个时局混乱,土匪横行的年代,托克托县的商号有几家的经营状态能处于正常的运营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人为的种种原因,历经70年之久的老字号“天顺成”解散了,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由逐渐衰落而解体。但它的发展历程与经营体制对后人还是有所启示和教益的。 (完)</p> <p class="ql-block"><b>托县晋剧团往事</b></p><p class="ql-block"> 文/张晓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素以教育文化先进著称的托克托县民间,曾流传过一句由来已久的俗话,即“出一斗芝麻的戏子”。此种说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托县戏曲事业之兴盛、演艺人员之众多。事实也曾确是这样,早在六十年代,托县这一普通小县,就有两个国营的大型地方剧团:乌盟晋剧三团(托县时属乌盟管辖)岭南剧团(托克托县歌剧团的前身)。这两个剧团,因其艺术水平高,演出剧目多,受到各族人民群众广泛赞誉,成为土默川上戏曲界的两朵奇葩。一县两团,这在内蒙古西部地区鲜见,也无愧于文化先进县之称谓。</p><p class="ql-block"> 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兴起,这两个剧团和各地类似的文艺团体一样,被冠以歌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解散。</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随着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的文艺事业迎来了百废俱兴万象更新的春天,呈现一派勃勃生机。托克托这个塞外小城的戏曲事业,也在沉寂了10年之后,终于出现了令人欣喜的转机,中共托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重新恢复晋剧团,发展戏曲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 为尽快恢复晋剧团,排演出好剧目,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达到县委政府的预期目的,时任县委书记的贾根宝同志,听取各方面意见并经相关会议认真研究后,亲自点将,指定我的父亲张炳和刘威计老师挂帅,主持恢复晋剧团及后续的排演等全面工作。</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父亲张炳和刘威计老师,可以说是托县文化界资深的两位老将。他俩不仅有着与生俱来的戏曲表演天赋与兴趣,且有着几十年的专业经验,熟悉戏曲舞台表演各个环节与县境内外演艺人员基本情况,便于开展工作,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有着强烈的发展地方戏曲事业的责任心与事业心。</p><p class="ql-block"> 从接受任务的第一天开始,父亲和刘威计老师就全身心投入到筹备恢复剧团的各项工作中。首先是慎重拟定了演职人员,通过打电话、托人稍话、骑自行车走村到户面谈等各种方式,将原三团的老优秀演职人员田连、侯海元、党云、高爱桃、兰兰女、高美桃、何清石、范存礼、祁来来、高润兵等通知到位,召开了第一次演职人员会议。会议详细介绍了恢复剧团的目的意义、工作思路、努力方向、人员分工、纪律要求等。县委书记贾根宝委托副县长云存善和县委副书记云峰同志,看望了参会人员,专门为大家鼓劲加油。会议还确定:由云峰副书记牵头,我父亲和范存礼参加的三人小组,负责购买古装戏服装和道具。刘威计同志负责组织人员清理修复原来的剧场。</p><p class="ql-block"> 三人小组由云峰书记带领,到呼市找到市文化局的有关领导,由市文化局的领导出面协调呼市晋剧团,购买回一部分旧的古装戏服装和道具。后云峰书记又安排我父亲和范存礼去北京河北一带,购买头盔和头饰用品。往回拉运时,为节省资金,我父亲和范存礼舍不得雇佣搬运工,都是自己装卸,累了抽支烟解解乏,困了靠着车打个盹儿继续搬,以最快的速度把购买的道具运回了托县,保证了排演所需。</p><p class="ql-block"> 在家里修复剧场的老同志们,有的当木工有的当画工有的当泥工,每天加班加点,尘土满面,身困体乏,但激情似火,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尽快完成这些基础工作,开始排练剧目,争取早一天把恢复剧团以后的第一场戏,献给托县人民,回报县委政府的殷切希望。</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阶段,我父亲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去了单位,很晚了才回家,明显消瘦了,但他的精神状态很不错。我知道,恢复剧团,焕发了他的青春;因为,这是他钟爱的事业;因为,县领导的重托,是他不畏苦累的动力源泉。</p><p class="ql-block"> 经过两个多月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于一九七九年年初,恢复后的托县晋剧团,第一场大型古装戏“打金枝”上演了。这是托县文革结束后,由本县剧团首次上演传统古装戏剧。这标志着文革十年文艺禁锢的历史,在托县一去不复返,曾经辉煌过的托县的戏曲事业,走向了新的历史起点。那天的演出,使整个县城万人空巷。县城周边的农民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开着四轮车,拉着满车人早早来到县城,等候大戏的开演。县委、政府及文化局的各位领导也来到剧场观看。那天,停演了多年的演员们,以其饱满的热情、精湛的演技和优美的唱腔,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好评如潮,迅疾传遍托县城乡大地。</p><p class="ql-block"> 首场演出结束后,县委政府的各位领导,在上舞台接见全体演职人员时,县委书记贾根宝同志给予了托县晋剧团很高的评价。同时对于剧团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要求晋剧团要根植于百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灵活多样的方式,多排练好的剧目,同时准备参加呼和浩特市庆祝国庆三十周年文艺汇演。(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车马炮那些事儿</b></p><p class="ql-block"> 文/岳春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在托县大街上漫步,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暖暖的微风迎面吹来,干净的街道两边,翠绿的槐树迎风摇摆。抬头仰望,兰莹莹的天上飘着白云。深深地呼吸上一口新鲜空气,顿时心旷神怡。托县真是个好地方!不由地想起曹补中老师的几句歌词“一只天鹅写传奇,一座古城拔地起,厚重的南梁铭记忆,宽阔的南湖敞心扉,君子津旁矗铁旗,古城墙上看腾飞。大青山高来黄河水低,我们的家乡很美丽”。</p><p class="ql-block"> 确实,托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美景很多,真是看不够写不完。可是有很多人却不知道,托县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没有被人们发现,那就是大街小巷、街头巷尾下象棋的土摊子。每年到了春暖花开、天气暖和以后,爱好下象棋的人们就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摆开棋盘横刀跃马大战一番。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指手划脚,大声支招,有的凝神静思,品味内里玄妙,又红火又热闹。真是乐在棋中,棋乐无穷。</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不理解,托县下象棋的土摊子随处可见,土眉混眼的再平常不过了,怎么也能叫风景线?而且还亮丽?要明白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得对象棋这门艺术的特点和价值有所了解,对托县象棋的过去和现在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对托县的棋人棋事有所了解。</p><p class="ql-block"> 根据历史考证,象棋是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年前发明的有兵种的棋戏。在南宋时期定型为我们现在的中国象棋,至今千年再未改变。从古到今琴、棋、书、画成为我国的四大艺术。特别是象棋,以它的千变万化,神奇奥妙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而常胜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象棋其实就是一场智力竞赛,能够帮助我们活跃大脑、训练思维、获取灵感。下象棋的同时也给我们创建了交友娱乐、丰富文化生活的高级趣味平台。同时,象棋还是我们国家在一九五六年就确定的正式体育比赛项目。</p><p class="ql-block"> 我们托县下象棋的历史也很悠久。在城圐圙小皇城出土的象棋铜棋子,展出在托县博物馆,这说明我们托县很早以前就有人下象棋了。过去下象棋不像现在有电脑、网络,街头巷尾的象棋摊子就是棋手们交流、对弈的主要地方。因此象棋土摊子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孕育棋手的摇篮,成为锤炼象棋高手的熔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初入象棋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自己懂得象棋也是在马路棋摊上。那时还在上小学,每天路过旧城回民食堂前,总看见台阶上有一群人挤在一起不知干什么。钻进去一看,才知道是下棋的。特别是看见赢了棋的摇头晃脑神气十足,输了棋的眉头紧锁,唉声叹气。感觉又新奇,又有意思。于是经常挤进去看,时间长了也就知道了东、马、炮、兵等各子的走法。也产生了想下象棋的欲望。于是攒下几个零花钱买了一付小木头象棋。可是一个小孩子,刚懂象棋,和谁下象棋成了很难实现的愿望。一个星期天,前院的潘建理到我家玩,看见我有一付小象棋,就主动要和我下,我一听太高兴了,于是摆开棋盘下起来。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下象棋,所以到现在五十多年过去了,仍然记忆深刻。几盘下来,我居然一盘也没赢。潘建理为什么这么会下象棋?我当时实在搞不明白。后来我到他家院,看见有几本发黄了的象棋书,才知道原来下象棋还有书。这使我的认知又提高了一层,知道了下象棋还有棋谱。后来上了托中学习紧张,再后来赶上文化大革命就一直没有接触过象棋。直到文革结束上山下乡到农村当了知青,才又重新接触到了象棋。记得有一天我们刚吃完晚饭,有几个社员搬着棋盘到了我们宿舍,要在我们家里下棋。我们也年青爱红火,再加上我们的家、知青宿舍光棍堂,不怕乱耐邋遢。于是就摆开棋盘大战起来,后半夜也舍不得收场。长此以往我们家便代替了村里的马路棋摊。由于天天看下棋,使我对象棋的认识和理解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隐隐感觉到象棋那种不分城市、农村,不分干部、工人、农民,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遍地扎根的顽强生命力,那种穿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历史与地域的神奇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结识李二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正接触和认识托县那些象棋高手们,是一九七一年下乡知青安排工作回城以后。记得是一个星期天,我没事在街上闲逛。过去的托县旧城只有南北一条街和东阁。走到东阁上看见综合商店北边台阶上有一群人在下象棋,赶快挤进去看看谁厉害。突然有人大声喊:“ 李二旦赢了!李二旦赢了!”这时我才看见坐在棋盘南边的中年棋手舒展起了腰,抬起头来,圆圆的脸上显露出胜利的微笑。稀疏的头发上,后背上落满了厚厚的尘土。我仰慕地看着眼前这个人,原来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李二旦,真是久闻大名,今天才见到真人啊!</p><p class="ql-block"> 李二旦是当时托县象棋界继韩国良之后的顶尖高手,无论是县城还是农村,凡是爱下棋的人都知道李二旦这个名字。其实李二旦是他的小名,他的学名叫李学增。在托县象棋圈子里人们都习惯叫他李二旦,对他的学名李学增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那时候的人们在评价一个人的象棋水平高低时经常会问:“你能下过李二旦?”因此李二旦就成了当时托县评价象棋水平高低的标杆。不知什么时候,我心里也产生了特别想和李二旦下棋的愿望。记得是一九八O年春节刚过,天上还飘着雪花,我感觉这是个下棋的好机会,就叫上董元胜到了李二旦家里。一进门看见李二旦在炕上正摆着一盘残棋研究,见我们来了便笑脸相迎。我说想和他下棋,他欣然同意了。董元胜也想下一盘,李二旦说:“你小孩子家懂什么?”那天和李二旦下了整整一上午,他那种挥洒自如、反应敏捷、鬼斧神功的着法,使我感到非常吃力,几乎全输了,侥幸赢了一盘,也是李二旦有让棋的意思。一直到一九七八年秋天,我才又有了和李二旦下棋的机会。当时他给闺女看新房正住在我房后,一个人孤单,每天晚上叫我和他下棋作伴。那时的我已经有了好几年学习棋谱的基础,也有了和常家风等象棋高手们对弈的经历,因此再和李二旦下棋时,已经是棋逢对手,连续激战了二个多月,方才息鼓罢战。感觉李二旦残棋功底非常过硬。</p><p class="ql-block"> 李二旦作为托县解放以后第一代象棋名手,为托县棋艺的提高作出过很大贡献。但他高超的棋艺,也不是空穴来风。托县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很深,象棋的基础水平一直就很高。听一些老者们介绍,在解放初期,托县街上就有一批高手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对弈,李二旦也经常和这些人在一起下棋。因此,他高超的棋艺,除了自己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以外,也得益于这样的环境和氛围。在一九六O年以后,李二旦就代表托县参加了在集宁举行的乌盟地区中国象棋比赛,并取得了好名次。从此开始了托县棋手走出托县、走出外界大赛场的风雨历程。在一九八O年到一九八六年期间,李一旦还和队友们一起多次代表托县参加过呼市地区、周边旗县区象棋比赛,均取得好成绩。可惜的是李二旦同志于一九八九年因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早早离开了人世,终年63岁。托县的老一代棋星殒落了。去世后张学飞代表托县体育局送去了花圈,个人送了慰问礼金,祭奠李学增同志为托县象棋作出的贡献。(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b>篮球记忆</b></p><p class="ql-block"> 文/张学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五六十年代,打篮球是一项极其普遍的文体活动。</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托县男女篮球队的水平在周边旗县区处于领先位置。我县的领导对体育事业,尤其是对篮球这项活动十分重视,每年举办多次比赛。参加的单位也十分踊跃。记得在八十年代的一次比赛中,男女参赛队数达48支、参赛人数达500多人,裁判员人数达30多人。</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临近各市县间各种名目的篮球比赛很频繁。呼市、包头、准格尔等地区的邀请赛不断。每当外面有赛事,县里就派出政府的大轿子车跟队接送队员。</p><p class="ql-block"> 托县篮球队的水平一直保持长盛不衰,何庆荣老师功不可没。他多年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篮球球员:张一华、齐瑞霞、贾青梅、韩秀英、王芳、李小虎、霍四桃等等。当时的托县,俨然成为了孕育篮球队员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1973年,呼市地区六旗县区每年一届的职工篮球比赛在托县举办。托县领导对本次赛事十分重视,在县财政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挤出了经费新建了两块灯光篮球场,前所未有地拨出了男女篮集训的一个月经费。县里指任何庆荣老师为托县男、女篮球队教练员,并负责组织抽建男女篮球队。当时抽调的男队员有林勇坚、何庆荣(兼)、张学文、贾秉君、张学飞、张建义、李小虎、曹铁强等十名队员;女队员有张一华、李茹、侯文叶、李桂婷、孙燕萍、王广荣等十名队员。经过一个月的紧张集训后,所有队员的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全体队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期盼已久比赛中。</p><p class="ql-block"> 经过前四轮的比赛,托县和土左旗两队保持不败,最后一轮两队相遇,也是本次比赛的冠亚军决赛。赛前据外届人士分析评论,土左旗队的整体实力要比托县队技高一筹,夺冠呼声很高;而托县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也不可小视。</p><p class="ql-block"> 托县队教练员庆荣老师对这场关键比赛十分重视,赛前多次组织有经验的队员观看了土左队的比赛,掌握了对手每个队员的特点。针对这场比赛何教练破格开了两次准备会,在会上根据双方队员的特点制定了明确的作战方案,使每个队员胸有成竹,鼓足了劲 。</p><p class="ql-block"> 托县不愧是篮球之乡,每当县里有大大小小的篮球赛,观众总是场场爆满。特别那天是市级比赛的决赛,观众提前一小时就把篮球场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个水泄不通。在篮球场占不到有利位置的观众们,都爬到球场周边的民房顶上。</p><p class="ql-block"> 时针指向晚上九点,开赛的哨声响起。双方队员奋力拼搏,全力奋战,教练员不停地走马换将。托县队一开始比分就落后,一直在紧紧追赶,到上半场结束时,托县队以36比39落后3分。</p><p class="ql-block"> 经过十分钟休息调整,何教练重新布置战术,要求上场队员互相提醒,互相鼓励,保持清醒的头脑,团结一致,保持整体战斗力。</p><p class="ql-block"> 下半场哨声响起,计时钟启动,场上双方队员你来我往气氛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土左队比分一直领先,最高时达到8分。托县队毫不气馁,奋力迎战。比赛时间仅剩15秒时比分追到69比70,托县队落后1分。这时土左队控制球组织进攻,他们在外围不停的导球想拖延时间。何教练通知队员换成紧逼防守。全体场上队员心领神会,密切配合,积极封堵,使得土左队一时紧张,传球出现了错误。张建义抢断球成功,迅速推进,传至前场中锋张学文手里。他面对两个紧逼防守队员,用假动作晃开,果断出手,篮球打板后命准篮筐,比分改写为71比70。此时时钟仅剩3秒,土左旗组织快速进攻未果,最终比分定格在71比70。托县队在15秒时绝杀了土左队,赢得了冠军杯。</p><p class="ql-block"> 托县队赢了,托县队赢了!队员和观众一齐涌到场内拥抱在一起,欢声雷动,响彻云霄,一起欢庆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赛后很长一段时间,依然是人们街谈巷议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b>托城旧事一一东阁</b></p><p class="ql-block"> 文/老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托城,俗称。旧指托县城关镇。有个标志性的地方叫东阁。是托城最繁华的地方。我的童年就是在那儿度过的。东阁在什么时候拆的,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才知道。反正在我的印象中那就是东阁。</p><p class="ql-block"> 正北,是电影院,什么《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好多好多电影都是在这个电影院看的。印象最深刻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那人真多,在我的心中认为是人山人海。除了开国大典以外,就数这儿人多了。要进电影院首先得走十来级台阶。上了台阶后往下一看,顿时觉得自己高大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往南一看,是托城当年唯一的一个大食堂。小时候我可从来没有进去过。紧挨大食堂东面是托县旅馆。电影院东面是城关镇政府。那时叫城关公社。政府的东墙外是一条小路,通向托城城墙里的。这儿地势比较高一点,人们叫这儿叫冯家圪旦。冯姓是这儿的老住户。五六十年代,这儿还有发电厂。正东是东阁坡,是托城通向外面世界的一条大路。电影院西是王忠坡,南低北高的一个巷子,传说是以一个英雄烈士王忠名字命名的。再西点是一个烟酒门市。再往西就是"一完小",全称是″托克托县立第一完全小学"。完全小学就是一至六年级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都有才能称完全小学。解放初期这种学校是不多的。一完小后改叫前街小学。</p><p class="ql-block"> 东阁正西是托县最大的商店,综合商店。在那个计划经济商l品奇缺的年代,买东西只有钱是不是行的,还需要布票,粮票,好多商品是凭票供应的。一些特殊商品还要批条子的,没有"面子"根本是买不到的。有本事的有“面子”通过“走后门”可以买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大件商品。</p><p class="ql-block"> 大食堂西紧挨着托县唯一的一家照相馆,唯一的一家浴池。繁华的东阁吃喝玩乐购物休闲一应俱全,还有干货匠杨猛的干货,托城有名的锅奎,肖三的茶汤,二圪旦的生胡子碗托儿等,也在这繁华的东阁喧闹着,演奏着托城的交响乐。偶尔还有几声汽车的喇叭声,马家的“牛肚儿——”、张家的“豆腐——”、"活鱼鱼——"的叫卖声此起彼落,卖菜的、栽笤帚的、提候的(牙行)、讨价还价的,鸡鸣狗叫,也为这交响乐填了几个音符。马六和肖毛头的两军对垒,杀得尸山血海。看棋的围得水泄不通。不经意间,有”磨剪子来炝菜刀——"的吆喝声传来。</p><p class="ql-block"> 俱往矣,繁华的东阁已被封存在历史的沟壑中。今天的东阁已不复存在,仅剩东阁这个地名了。</p> <p class="ql-block"><b>旱魃</b></p><p class="ql-block"> 文/方远 孟慧生</p><p class="ql-block">——(节选自长篇小说《大河口》下部第63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春天,河口镇乃至整个土默川平原是在狂风里度过的。这里的春风不是温暖的象征,俨然成了催枯禾苗,催毁房屋的恶魔。即使无风的日子,天空也是灰蒙蒙的,天上的太阳没有往日刺眼的光芒,仿佛是一轮暮秋的月亮。烟鬼、醉鬼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弄出了啼笑皆非的笑话。这异样的春风,使原本干旱的土地更加荒芜。节令已过小满,本该是山花烂漫,禾苗绿野的季节,现在却是人间炼狱——寸草不生。只有根系发达的树头上孤零零的摇晃着几片枯萎的树叶,树枝已是光秃秃的,叶子早被饥民吃掉。</p><p class="ql-block"> 从正月开始河口镇的街道上出现了逃荒的饥民,到黄河开河时,饥民挤满了街头。他们蓬头垢面,面容憔悴,为了一口吃食,他们已经没有了任何尊严:拍马屁、下跪、乞讨、卖身、偷盗、甚至与野狗争尸。河口镇出现数以万计的饥民还是在五十年前的“丁戍奇荒”时,见过那个惨景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但是抢劫和偷盗还是时有发生,以至于发生了饥民杀死大户商家的事件,饥饿让人不得不挺而走险。河口托城的富商大户纷纷招募孔武有力者充入护卫队。</p><p class="ql-block"> 座落在河口镇十字街清宁当的心一坛,成了饥民的救世主,各地的饥民像蜂群似的涌入河口镇。去年开春,渭南子在清宁当成立了心一坛,广收门徒。心一坛主要信奉吕洞宾,尊为“吕祖”,也叫吕祖坛。道有道规,坛有坛规、戒条,以恰守“妄、屠、奸、窃、谤”五戒,入坛者叫坛生。清宁当东家刘治和同心和的东家张永和是心一坛忠实的信徒,坛生们捐的钱粮是施粥的主要来源。饥民的大量拥入,心一坛每天的粮食消耗由两石增至十几石,粥清的能照见人影,即使这样远远解决不了全部灾民的生济,最后轮到老弱病残连一碗清汤都抢不上。每天都有饿死的人运到东梁乱坟岗成为野狗的食物。心一坛每天施粥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一到放饭时,饥民如马蜂般涌来,十几口煮碱的大锅前围满了饥民,紧靠锅台的往往是身体强壮的年轻人。县保安团第一营营长杨银宝负责维持秩序,几十个团兵像掉进蜂巢的异类,很快被吞没。杨银宝不得不开朝天开枪示警,人群顿时安静下来,当他转身离开,人群像溃坝的洪水,又涌了过来。政府的救灾粮迟迟没有下来,心一坛施粥也支撑不了几天了,一旦停止放饭,饥民难免会暴乱。陈隋保经历过“丁戊奇荒”,他最先觉察到了危机,在各种灾祸面前,饥饿是最难忍受的,美色、大烟、金银,远不如一顿饱饭有诱惑力。</p><p class="ql-block"> 三天后,心一坛无粮施粥。河口镇商会在财神庙的大殿召集会员议赈灾之事。陈隋保、耿成、徐万金、侯少成、张永和、陈玠、张连成、康俊涛、金雨生、刘治等会董坐在大殿高台上的椅子上。陈隋保望着稀疏的人群,问耿成:“耿会长,会员们都来了?”</p><p class="ql-block"> 耿成道:“都来了。”</p><p class="ql-block"> “九行十六社的负责人都来了?”</p><p class="ql-block"> “也都来了,我看了登记薄。”</p><p class="ql-block"> “就这么几家?”</p><p class="ql-block"> 一旁的副会长张永和说:“九叔,去年到今年河口镇有一半商号迁走了。”</p><p class="ql-block"> 这两年陈隋保往返于天津、上海,不常参加商会会议,今天他才知道商家流失如此之多。耿成宣布救济决议:“诸位,今天,心一坛已经无粮放饭了,在坐的有的捐赠了不少钱粮,只是灾民太多,还望大家慷慨解囊,弘扬咱们河口镇君子津的美德。”</p><p class="ql-block"> “一万多饥民,每天吃多少粮食,政府不管,靠我们几十家商号,怎能救的起?”康大少第一个反对捐粮。</p><p class="ql-block"> “从正月到现在,我们河口镇的商号管了三个多月的饭,已经仁至义尽了,再救济下去,非吃塌河口镇不可。”</p><p class="ql-block"> “这灾荒年月,我的小字号那有能力救济灾民。”</p><p class="ql-block"> 殿内商家议论纷纷。</p><p class="ql-block"> 陈隋保站起来挥挥手说:“大家先静一静,听我说几句。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几十年前,山西发生了饥荒,三年没下雨。饿死的人多了去了,十室九空。我们村有个张财主,全村只有他有粮食,他把粮食藏在地窖里,对上门求救的百姓说没粮。村民们不信,因为吃粮的面色和吃糠咽菜挨饿的人是不一样的。两个饥民半夜进入张财主家,发现财主全家正在偷吃,饿急的饥民杀了他们全家,粮食也被全部抢走,那个惨景我就不说了,大家想一想,是粮食重要还是性命重要?”</p><p class="ql-block"> 站在人群里的杨得草暗暗佩服陈隋保,他们村根本没有张财主这个人,这是陈隋保瞎编的。这个时候,故事的威力比强迫捐粮更有效。道理很简单,饿疯的人什么事都会做出来的。这时,一个伙计跑进人群,冲着杨得草大声叫道:“东家,出事了,饥民包围了杨家酒楼,要吃一顿饱饭,不然烧了酒楼。”</p><p class="ql-block"> 杨得草脸都白了,“黑子哥,这可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还能怎么办,开铺施粥。蛮小财主,先借我1000石粮。”</p><p class="ql-block"> 侯少成面有难色,把陈隋保拉到一旁小声说:“九叔,不满你说,双和店现在只有600石存粮。”</p><p class="ql-block"> 陈隋保吃了一惊,往年双和店的存粮在上万石,每到秋粮下来,几百个百石大的粮仓都会放满粮食。</p><p class="ql-block"> “先借我一半。走,咱们去杨家酒楼。”</p><p class="ql-block"> 心一坛又冒起了浓浓的炊烟,饥民围困杨家酒楼闹事暂时平息了。粮价已经涨到恐怖的高度,谁舍得往外捐粮。几天来,捐粮者寥寥无几。陈隋保向双和店借的300石粮食,只够维持半个月的。一日,河口镇暴炸出一个大新闻,康大少被饥民抢劫时杀掉,这吓坏了商绅大户,他们纷纷找陈隋保表示愿意捐粮。</p><p class="ql-block"> 河口镇的龙王庙、关帝庙、禹王庙、观音庙甚至财神庙,十里八乡的老百姓轮番跪在各庙前求雨,从清明祈盼到谷雨,从谷雨祈盼到立夏,从立夏祈盼到小满,老天爷依旧放出炸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人们把求雨寄托在五月十三的老爷庙会上。位于三道街东侧庙滩的关帝庙成了百姓最神圣的地方,今年的老爷庙举行了有史以来最隆重的求雨仪式。</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坐北朝南,东西宽二十五六丈,南北长四十多丈,占地十七亩,正殿东是火神庙,西是鲁班庙和老君庙,过殿东是山神庙,西是奶奶庙,是一座仅次于龙王庙的庙宇群。关帝庙正殿,帡幪幢幢, 寿幢飘飘,香雾绕梁 ,灯影摇曳。关帝圣像彩慢披拂,供案上祭品叠叠。烧香的人从早至晚,川流不息。经声盈殿,细乐袅袅。山门两侧一对一丈多高的青色花岗岩石狮子也披着黑色的云幡,寓意乌云密布。祈雨的队伍有上千人。都是头戴树枝编成的圆圈,赤膀光背,高卷裤腿,领头的四人用柳树枝抬着“黑龙”的塑像,敲锣打鼓,转街串村,龙王庙的和尚边走边念着 “叫雨”经,广宁寺的喇嘛以手者摆动柳枝,祈求龙王施恩布雨。一连三日“祈雨”,晴空万里。第四天,广宁寺的喇嘛实行“恶祈雨”,就是把粗香点燃,把火头放在自己的胳膊上炙灼,香头火被室熄, 再点燃再炙。一股股灼烧皮肉的臭味和着队伍荡起的尘土混合成怪异的气味。“恶祈雨”队伍从关帝庙出来,浩浩荡荡涌向龙王庙。</p><p class="ql-block"> 诡异的事是在“祈雨”后的第五天出现了。流民里一位老秀才死了,几个灾民不忍心让狗啃,便在九峰塔附近挖坑埋掉。九峰塔是镇压墓虎红倩修建的,六十年过去了,只留下几块巨大的石头基座,本地人谁也不敢在这里修坟,怕贴染上晦气。几个流民挖了三尺深都没有挖出湿土,又向下掏了一尺,却挖出了一只躺柜,从躺柜的油漆上判断,埋入的时间不长。几个流民高兴坏了,认为躺柜里有值钱的东西,商量着打开看看。柜盖用铁钉钉着,几人用铁锹和镐将柜盖撬开,满心欢喜的向里一看,吓得汗毛都立了起来,嚎叫着向梁下跑去,“旱魃出世了——旱魃出世了——”</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