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日阅读了一篇关于专写浙南泰顺上交垟古村落的文章,不知是否一时兴起,还是文章以历史人物为主线,以古村渊源发展为主题的详尽叙述,而给我带来的深刻印象,咋就突然间产生了去该村一游的兴趣?在春暖花开的时下,我终于来到实地。</p> <p class="ql-block"> 面前的上交垟,四山围抱,一派青翠,尤其是后山和宫山,树高林密,古木参天,环境确实幽美,空气更是清新;村居鳞次栉比,高低错落;道路平展开阔,纵横交错,58省道穿村而过;古村就坐落于村南的绿树掩映之中。</p> <p class="ql-block"> 上交垟政属县城罗阳镇,是曾氏家族的聚居村,据说于明景泰三(1452)年设县的泰顺,东门外约2公里的上交垟,历经设县后的350多年还是一处只见林田,少见人居的“世外桃源”,是原籍福建同安县的曾氏先人发现了这儿是宜居的宝地。</p> <p class="ql-block"> 据曾氏谱叙载,在清嘉庆年间,当时的闽南同安地方民风不正,坑蒙欺诈,斗殴滋扰之事常有发生,曾祖肇作为避世俗动荡,而欲迁徙别处,便命其子拱辰乘舟前往瓯地,即今温州一带寻选佳处。</p> <p class="ql-block"> 途经今苍南桥墩门入住客栈时,相遇一人交谈间告知:“泰顺乐土与桃源之地相比,只多一赋税耳”。曾家拱辰闻之大喜,随即前去作一番考察,实地所见青山环绕,二溪萦回,桑麻竹木等无不繁茂,又了解到当时泰顺民风祥和社会安宁,便决心肇基于此。</p> <p class="ql-block"> 闽南同安曾氏,自清嘉庆二十(1815)年定居浙南泰顺上交垟后,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飞逝,曾氏一族凭借良好、严谨的家风,户户男耕女织,家家勤劳致富;加之重视教化,村内诵琅之声不断,文学之秀朋兴;可谓户裕家饶,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 两百多年来,曾氏家族在繁衍生憩,艰苦创业基础上,村居民舍不断拓展,人文景观逐年丰富,到如今,全族人囗已增至千余,大多古建筑、古物件均较完整的保存下来,给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共富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近年来,在当地以“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战略方针的指引,以及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根据实际找准定位,准确谋划了奋进目标,加大古村落挖掘开发力度,在发展旅游产业的阳光大道上疾驰。</p> <p class="ql-block"> 首先,他们以上级“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為契机,发动村组,多方筹资,购买装废箱桶,建造垃圾屋和生态公厕,拆除栏圈灰斗,改造供水条件等,使原为脏乱差的状况,变成干净整洁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 其次,争取资金,舍得投入,进行村里用水大井的整治,道路交通的硬化,休闲区块的建设,健身器材的装配,生活污水的处理,村居路灯的配置等等,使村容村貌发生了质的改变,整体形象得到大幅提升。</p> <p class="ql-block"> 同时,对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古民居、古村落进行了梳理、修整和完善,让宝贵的历史文物从静寂中走向社会,展示于人们的面前,重放出耀眼的光茫,为旅游观光,探古研究,经济创收发挥作用。</p> <p class="ql-block"> 此后的泰顺上交垟,己成了省市级卫生村、文明示范村、森林村庄;市级生态村、绿化示范村、美丽乡村、“千百工程”村庄整治合格村和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更是走进了“浙江省传统村落”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 这么多荣誉的获得,当然也自有曾氏先人创建并留给社会,一个完整“古村落”遗产所作的贡献;一步入上交垟古村,眼前的一幢幢古建筑古民居,自然而然的令人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民族历史建筑文化的渊源流长。</p> <p class="ql-block"> 产生第一印象的就是那座土楼,因为它的主要功能是储存粮食,当地人也叫它仓楼;称它“土楼”,故名思意,其四周外墙构筑的材料就是“土”,在厚达几十公分的内墙各向立柱架梁,建造屋室,围成中央的天井,所以也有人叫其“四面厅”。</p> <p class="ql-block"> 该土楼,始建于1819年,属于响叮当的国级“文保”单位,这种型制的建筑叫它“四面厅”,却又不同于北方四合院的建构,因此,据说是浙江省内第一座客家式的土楼,也是国内这种样式屈指可数的建筑,土楼的里外结构无不体现了闽南地缘文化的鲜明特色。</p> <p class="ql-block"> 听介绍:土楼占地625平方,正方围墙下层石块干砌,上部采用粘土夯墙,厚约43厘米;内部木材结构形成二层楼房,四角处设梯上下通行;二层四面回廊相通,楼顶覆盖双向斜坡青瓦,中间留有天井;双开双层的大门厚实坚固,墙外三向设有护楼河。</p> <p class="ql-block"> 从土楼的墙体、墙外的护楼河、楼内的大水井、楼角的“炮眼”以及双层的大门等设施就不难明白,它的功能不仅是贮藏粮谷与练功习武,而且还具有严密的防御作用;高大坚固的楼墙、厚实硬质的门板,这些当然就是有效的御敌、阻匪、防犯袭扰的理想挡体。</p> <p class="ql-block"> 而那护楼河也便是起到了御敌、防火、阻兽的多重之用;一旦有匪徒的入村侵扰,族人们集中楼内共同抵御,那怕是数月甚至上年,那口大井就自然提供了饮用水的保障;在四个楼角的炮眼后方把铳(枪或箭)一架,从炮眼中向外射击目标,看有哪个匪徒还胆敢舍命送死?</p> <p class="ql-block"> 还更神奇的是,那口楼中地下之井,在接连用水时,水便源源不断而来,而在不用水时,却水并不溢出,为防投毒,找遍周围,至今都无法找到它的水源;楼里有了长期用水保障,再加有粮有武器,这土楼可就是一座防之不入、攻之无敌的阵地和堡垒。</p> <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前人的智慧一点也不逊色于后生,现在的土楼以其“国宝”之身份,不仅成为当地文旅融合开发项目的重点,而且更是倍受来自四面八方游客青睐的景区。</p> <p class="ql-block"> 从土楼大门出来右拐,穿过不到百步的村道,便进入古村的“水城厝”,这是一处有别于土楼结构的古民居,据知是曾氏先人定居的祖屋,从地势来看后高前低,从平面而言,整个是内方外圆呈围拱形式的建筑群,也许当初就秉持着“天方地圆,有方有圆,便成规矩”的风水理念才建成此种布局的建筑吧!</p> <p class="ql-block"> 位居中间便是正屋,又旁筑厢房,而此处的厢房,并非常见建成左右分列的样式,且这是四面构造的房舍,以其来拱卫着正屋,檐廊之间又能互相连通,明眼人一见便知,这是鲜明的闽南建筑风格,在浙南泰顺的呈现。</p> <p class="ql-block"> 当地人告诉:曾氏始祖肇作生有四子,四向厢房,各分一向,因为闽南有把土楼中间,设为祭祖场地的传统,是后来把这水城厝的中央祖屋,也就习惯的转变为曾氏祠堂,成为上交垟曾氏家族祭祀怀故的公用之所。</p> <p class="ql-block"> 祠堂门外的左右两侧,高高竖立的是七对旗杆石,微风来时,彩旗飘扬,趋是好看,识古之人都知道,在礼制区域成对旗杆的竖立,是家族出有科举人才的象征,一般一人一对,这说明了上交垟曾家历来崇尚教育,注重培养人才所获得荣耀,据知曾氏家族到清代科举终止时止,出过举人、贡生、监生等就有20余人。</p> <p class="ql-block"> 旗杆石的前面,便是三方池塘和菜园;它们之间均布置着纵横有致的道路,并放射状的向围屋延伸,从高处往下俯瞰,整座水城厝就像一个八卦图;据传曾氏先人讲究风水,此地建筑朝向、天井位置、引水暗渠、道路布局等等,都是深藏玄妙,并非随意成就,只是外行之人不会通晓而已。</p> <p class="ql-block"> 把正屋环围于中央,一间间小屋连接成大圆圈的建筑,便是水城厝外围用来居住、作业的混合屋;其中位于正屋之后,地形逐级升高,房屋成叠相连的半个圆弧,像是居住之所;而位处正屋前方,地势平缓,又土筑外墙的另半弧形连接的小屋,便是作业之用房。</p> <p class="ql-block"> 这些作业用房,都是生活必须的饮食类加工,如磨料坊、制药坊、做粬坊、年糕坊、榨油坊等,具体工艺各有千秋(此就不加赘述了);厝内有水、有粮、有菜园、还有各种加工坊,可想而知,生存条件除了上山砍柴、下地劳作外,可谓一切生活之需都在这座“城”内解决了哈!</p> <p class="ql-block"> 这该明白了“水城厝”的取名,其实不只意寓着“水”之必备的重要性,同时也意喻了“城”之繁荣的多样化;随着时年之轮的滚动向前,房主人们年添代增了人口,水城内居住之空间,再也满足不了他们的情况下,房屋便往水城外拓展。</p> <p class="ql-block"> 水城厝前的下新厝,土楼背后的官厅、上下书斋等等,自然是后来续建的曾氏民居,如今都已成为游客民宿、休闲酒吧、生活餐饮之类的游览区啰!上交垟,这处省级的传统古村落,真的让我去了还想去。</p> <p class="ql-block"> (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