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傩,原始而神秘,它与现代语境格格不入,却与远古习俗息息相通,而串联起它们之间的纽带则是土地,乡村,祠堂,农民,五谷,面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行摄在贵池,入乡随俗。白天,一碗面条,两只煎蛋,碗底一只,面上一只,就成为美味佳肴。亱晚,躺在床上,听风听雨,虫鸣犬吠,伴随入梦。我踏着节拍,用脚步丈量的村庄,刘街,茶溪汪,虎溪吴,源溪,那些个激动人心的夜晚,萧鼓追随,傩戏正旺,全村狂欢,就为那乡愁,宗亲,福泽,平安,丰登,兴旺,唱唸走舞,通宵达旦,如痴如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傩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原始文化信仰,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祈福、仪式感强烈的民俗活动。傩事汇蓄和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涉及多种学科、多个领域,内涵十分丰富,蕴含着人类学、戏剧学、宗教学、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等多学术的研究价值,始终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民俗仪式,被誉为民俗“活化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安徽贵池民间傩事历史悠久,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南北朝梁昭明太子祭祀神像的活动,明清刻本大量描述了居住于此的家族举行傩事傩祭及其表演活动的记载。贵池民间素有“无傩不成村”的谚语,目前,流行在贵池、青阳、石台方圆数百里的各乡各村的傩事,主要分为傩舞和傩戏。傩舞虽情节简单,却寓意较深,表演形式活泼多样,各具特色。如有的只舞不唱,有得边舞边唱,有的夹有"一领众和"的颂白(或称“喊断”)。舞时大多锣鼓伴奏,配合身段表演,节奏欢快,动作性强,具有爽朗明快、粗犷有力的鲜明特点,如《舞伞》、《打赤乌》等。傩戏则延续古往戏剧成分,在人物的塑造上借助木雕面具来烘托刻画人物性格,代表作有《刘文龙》、《孟姜女》、《章文选》等,无丝弦乐器,只用锣鼓伴奏,人声帮腔,具有耐人寻味的观赏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每年,当地乡民的傩仪活动从正月初七开始,一直演到正月十五达到高潮。他们白天四乡巡游,表演傩舞,夜晚上演傩戏,均以宗祠为中心,演绎上古传承,忠孝理念,宗族亲情,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族平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