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落”的系列报道,系统讲述了保护传统村落的重大意义,提升到了国家文化保护的重要战略地位。其中冯骥才的大声疾呼;号称“村长教授”的胡彬彬以及为保护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做出重大贡献的阮义山先生等让人尊重。<div> 游殿村,2016年被列入省级传统村落,之后几年在乡政府的极力推动下,上下努力,大力宣传,初步形成了对村中月亮湾、九连洞等传统民居的保护,吸引了许多关心中国村落的作家、画家吟诗作画写文章颂扬它, 也提升了村民们保护传统住宅与环境的意识。这个村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应该好好保护。但是洛阳古迹文物众多,真的顾不上一个传统村落。村民,村贤仅仅是脱贫小康,心有余力不足。2021年四月, 在镇书记的鼓励下,村中的有识之士如:“学东药业”“清午后人”等,开始筹备规划,家族带头集资,将百年以上的自家老宅维修加固。尽微薄之力加以保护。可惜当年七月河南的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水冲垮了太多太多的古路古洞,冲坏了刚刚翻修好的建筑院落,冲没了村民们热心的保护规划。</div><div> 2022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游殿村又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个大喜讯,几个月过去了,并没有得到村民们的欢呼雀跃?今年三月我回家看看,我也茫然了。想保护它,投入的资金会是指数级的增长。哪里会有那么大的投资,怎么办呢?只得任凭风吹雨打吗!? </div> 游殿古村落 (图解式国画) 游殿村田野尚存有周汉古代的大冢 站在村头,平眼望去有一马平川的感觉,其实平川下面是一个纵横交错古路古洞相连的的地下村落 平川下面有村落 平川下面有村落 平川下面有村落 多么好的地坑院 明代建筑天爷阁旁坍塌了的地坑院 游殿村周边有众多的沟沟岔岔 游殿村周边有众多的沟沟岔岔 游殿村周边有众多的沟沟岔岔,山嘴峰崖,野趣尚存。 众多的沟沟岔岔,沟岔之内,曾经有窑有房有人家。 沟岔之内曾经有窑、有房、有人家。 废弃了的土墙古树,远处可窥到清朝修建的文昌阁 村东的古洞老路 村西的小路老树 坍塌的地坑院前头窑 多么好的地坑院 多么好的地坑院部落塌陷的面目全非 院外的老石磨,石碾,无人问津 一条地下的路,连接了数户地坑院人家 <br>一条地下的路,连接了数户地坑院人家<br> 土坯墙,青石墩,大车门,又高又畅,当年很是排场。<br> 村中人家 村西的九连洞连接了十几户地坑院 清午家东院,院内十三孔窑,窑内还有套窑。1939年分家前五代四十多口人同居在此,典型的农耕社会的耕读人家。 这个大门进去,连接了三所地坑院,清末民国年间,居住过五代同堂的几十口人家。 村中央粉莲家大院,遗留的青砖二进门 牲口院的大门,只剩下了没有倒塌的古朴门框 日落西山时,场上的牲口院的残垣。【场下是海宴地坑院】 村东皂角树,傍边曾经的古井荡然无存 沟边的地坑院 平川下面有人家 场上有人家,场下地坑院也有人家 清午家东院,院中有院,有房屋,有水井,有树木。 四合院大门 临街四合院大门 临街四合院大门 民国时期的包窑頂 村中五十年代前的门庭 这个院子虽小却住过村中的“大知识分子”炼石和明镜。 树老了 院墙紧邻沟边,也老了。 天爷阁外景 海晏家的地坑院大门 倒塌了的院子 荒废了的院子 荒废了的院子 从场上下视没有人间烟火的地坑院。没落前也曾辉煌 沟西没落的窑洞 沟西没落的窑洞 地坑院的下坡路已经倒塌 新栽的树苗遮不住旧时期的土墙 沟壑上面是平原 沟壑上面是平原,场上停了新汽车,场下就是地坑院 九十年代维修前的天爷阁 1999年刚刚维修天爷阁 古建筑相当优美庄重 九十年代维修前的文昌阁 九十年代维修前的文昌阁 沟边 维修后的滑家祠堂 沟边一层一层的院子所剩无几 场上向下看,院子里有人间烟火。 场下的院子 场上向下看,院子里有人间烟火 院子里磕枣子,摘枣子 场下的院子 沟边 沟边 沟边 沟边 沟边 院外大路边有大树,喜事来临挂红灯 冲不垮的土胚墙下拍张照,稀罕,堪比现代高楼下。 年轻人远走高飞,常回家看看老院土墙也很美。 村中热心的马老师,义务向参观者介绍刚挖出来的舞楼 他守护民国十一年的老宅,不舍得离开。 城里回来喜欢在窑里聊天 印象古村落 2016年画家闻讯游殿村荣获省级传统村落而画 游殿古村落 马林峰诗、滑思宏画 ——2017年 <b>原汁原味的传统村落的文化娱乐活动 </b> 2005年 2005年 2005年 l七十多岁了黑哥照样拉琴 吹笙与琴师 乐队的琴师们 2005年 多么投入的段子 2005年 十三年过去了 又在这院子里唱豫剧 2018年 十三年过去了 又在这院子里唱豫剧 2018年 十三年过去了 又在这院子里唱豫剧 2018年 十三年过去了 又在这院子里唱豫剧 2018年 十三年过去了 又在这院子里唱豫剧 2018年 2018年土墙下唱一段 退休后,在自家院内,窑门口坐坐 2003年左右 劳动之余,场上休息 九十年代 地坑院窑洞的风门 九十年代 地坑院子里的老囤子【水井】 摄于九十年代 <b> 后语</b><div> 这个村落,没有奢华,没有荣耀,静静地躺在北邙山上,足足有上千年的记忆。 它土里土气全身的土。有识之士发现了它存在的价值,国家传统村落的桂冠戴在了它的头上。 可是, 它这么败落,谁去保护?谁有钱来投资?谁能挽救它的没落? </div><div> 少小离家老大还,这次的还乡,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感情上的幻想——让这个农耕社会形成的遗产形象 ,跟上"文化自信的 "步伐,永远展示给大家,那是难上加难了!</div><div> 此文权当是一次日记,某年某月这个传统村落曾经这样存在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