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深处的游牧民族

樊占元

<p class="ql-block">天山深处的游牧民族</p> 琼库什台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特克斯县县城到琼库什台村,要翻越四座山,穿越阔克苏河峡谷九曲十八弯,90公里的山路,弯延崎岖,驾车要走四、五个小时。</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由哈萨克族牧民组成的小山村,村子面对阔克苏河,四面环山,黛青的雪岭云杉环绕着村庄。</p><p class="ql-block"> 时值十二月份,大雪已经使琼库什台村变成一片银色的世界,远眺村庄,恰似一幅水墨丹青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民居都是四楞木榫卯结构的木屋,是伊犁河谷保存完好的木构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今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游牧、半游牧、半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草原游牧文化的“活标本”。琼库什台村是牧民冬夏草场转移的重要驿站,春夏两季是草原上的黄金季节,在夏牧场,草长莺飞,水草丰茂,这个季节,也是草原上最热闹的时候,各种民俗活动如阿肯弹唱,叼羊,姑娘追,赛马等都在夏牧场举行</p> 冬季转场 <p class="ql-block">  我和王先生,奚先生都是退休后喜欢上了摄影,用相机记录伊犁的变化和退休生活的点点滴滴。在王先生的提议下,我们三人相约在冬季到琼库什台村进行一次牧民转场的采风活动。</p><p class="ql-block"> 王先生曾经在特克斯县工作多年,会讲流利的哈萨克语,群众基础极好。拍牧业转场,要深入到大山深处,我们的车只能开到琼库什台村,进山要骑马。</p><p class="ql-block"> 村长铁辽别克,是一位哈萨克族中年汉子,为人忠厚诚实,是王先生的好朋友。我们到达村子时太阳已经落山了,铁村长巳经为我们联系好了一家牧家乐。</p><p class="ql-block"> 牧家乐房子四壁都是榫卯结构的,火炉子已经将室内烘烤的暖融融的,女主人为我们准备了马肉那仁(哈萨克风味美食)。铁村长带来了高度白酒,热情的招待他曾经的领导加朋友,哈萨克族待客是十分热情的。就餐其间,铁村长介绍了村子里的变化和牧民转场的情况。我们围着火炉子,吃着美味佳肴,聆听着窗外松涛声和偶尔传来的犬叫声。此时此刻,我内心有点感慨,远离喧嚣的城市,在这深山老林里的木屋里吃着风味美食,听哈萨克族村长讲草原上的故事,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故事!这不就是我向往的退休生活吗?</p> <p class="ql-block">铁辽别克村长</p> <p class="ql-block">  冬季转场,是哈萨克族牧民一年中非常重要的事,他们携家带口,赶着羊群,从一个牧场转移至另一个牧场,繁衍生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游牧文化,而琼库什台村的牧民转场,仍然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独特的徒步大迁徙:包扎特尔冬牧场大迁徙。之所以号称大迁徙,是因为几十万头牲畜浩浩荡荡翻越天山,由平坦的河谷地带翻越海抜3700米的乔拉克阿苏达坂,再下降至喀拉峻草原腹地,途径近200公里的崎岖不平的山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饭后,铁村长和另两位哈萨克族牧民陪我们进山。我们骑着马背着相机向大山深处进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途的风景令人惊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途河床上的“雪馒头”</span></p> <p class="ql-block">  刚进山大约10公里左右的路相对平坦些,越往上走,随着海抜的升高,路越来越艰险,狭窄,從坡,悬崖,巨石不断的横在前面。俗话说:老马识途,这些马常年走这样的山路,它们的灵活性,平衡性远比人要强的多。沿途风景极好,羊群也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从包扎特远冬牧场将牲畜转移到喀拉峻的冬窝子,近200多公里的山路,牧民们要走4天才能到达目的地,一路上顶风冒雪,风餐露宿,长途跋涉,十分艰辛。此景此情,对于我们摄影人来说,是一道风景,而对哈萨克族牧民而言,却是厉经艰辛生活的一种磨练。</p> <p class="ql-block">  为便于摄影,我们三人骑的马交给牧民牵着,我们徒步边走边拍,将这牧民大迁徙的伟大壮举一一记录在镜头里。</p> <p class="ql-block">  冬季转场,是牧民最艰辛的时候,山区的天气瞬息多变,经常是风雪交加。这天,也是一个飞雪送羊群的日子,北风卷着飞舞的雪花拍打着人们的脸,特别寒冷,牧民们骑着马,身穿皮衣,头戴皮帽,雪霜掛在他们的眼睛,眉毛上,只露岀两只眼睛。有一对年轻牧民夫妻,赶着300多只羊,缓缓行走在被大雪封盖的山路上,男主人怀里还抱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看见我的镜头对着他们,两只黑葡萄似的大眼睛好奇的忽闪着。此时此刻,我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敬佩这些生活在天山深处的牧民,他们是勤劳勇敢的劳动者!</p> 转场途中的服务站 <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我们到达第一个转场服务站:阿尔勒夏勒托尔服务站。 </p><p class="ql-block"> 这些服务站是当地政府为保障牧民转场,为牧民临时夜宿和休整而设立的驿站,每一个驿站有一户牧民守候,储备了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以保障牧民在转场中的生活需求,牧民要在天黑之前赶到服务站休整一睌,第二天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服务站的羊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服务站牧民一家人</span></p> <p class="ql-block"> 站在高岗上往下看,那一群接一群缓缓移动的羊群,不禁心生敬畏之情,有生以来,第一次亲眼目睹包扎特尔冬牧场的迁徙转场过程,目睹这风雪路上的壮美景像。</p><p class="ql-block"> 这些羊儿似乎懂得它们去那里,用不着主人吆喝驱赶,不乱跑,迈着细碎的步子,径直往前走着…它们要去一个相对温暖的地方度过严寒的冬天,迎接春天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不时可看到,从原始森林中走岀的羊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羊群翻越大坂</span></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要返回村里,返回途中,天气放晴了。</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起了牧民定居点,牧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定居点只能解决老人和孩子留守的问题,青壮年牧民仍然要沿袭传统的游牧方式,在四季草场来回奔波,他们春去夏牧场,冬进“冬窝子”,往复循环,生生不息,就像阔克苏河的水奔流不息,穿越这高山雪域,也穿越着历史长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