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漫 话 郑 国 渠</p><p class="ql-block"> (张世辉)</p><p class="ql-block"> 周日晨起,老伴说小妹来电话约我们郊游,让我确定方向和地点,我随口说了个“诗经里”,可转身又想到了“郑国渠”。十年前,阅览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一书时就对郑国渠产生了兴趣,周末家人相约出游,正好遂了我的心愿。于是,妹夫开车接上我们,上西三环过六村堡进入福银高速,很快就到了郑国渠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郑国渠风景区位于泾阳王桥镇岳家坡西北部,从西安出发也就一个小时的车程,但进入景区需换乘景区摆渡大巴。这里是有名的北仲山泾河大峡谷,以“奇、幽、险、峻”为特色,深得大自然的造化。既有一川碧水之灵秀,又有幽谷深峡之奇观,被誉为“关中第一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 漫山遍野盛开的野桃花绽放出娇嫩的粉色,在山水映衬下妩媚动人,让连绵起伏的北仲山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峡谷深处两岸壁立万丈,悬崖陡壁紧锁,河流与山体浑然一体,泾河水千万年的冲刷形成独特的壶穴崖壁景观堪称千古奇景。倘徉其间,不仅能感受到大西北粗犷大气的豪迈之情,又能感受到江南山水的秀丽风韵。在这个充满历史情怀的地方畅游,感受从几千年前传下来的智慧魅力,让人不禁感叹自然与人文魅力的神奇交辉。</p> <p class="ql-block">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兴建的中国最早的无坝引水灌溉工程,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齐名,且位列三大水利工程之首,其历史地位可与长城、大运河、坎儿井相比肩,有“天下第一渠”之美誉。这里无疑是世界灌溉史上的重要遗产,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但追根溯源,这项伟大工程的修建居然起源于一场诸侯国间的“间谍策略”,其中蕴含的历史故事颇为传奇。</p> <p class="ql-block"> 西周末年,诸侯割据,战乱纷繁。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战国七雄”中有两个国家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即地处中原的韩国和地处北方的秦国。这两个国家都企图变法图强,其中的韩国,国土面积狭小,物资稀少,因地处中原,腹背受敌。于是,国君韩昭侯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以图强大。当时变法的结果也十分有效,使韩国在政治经济上都有所发展,故其他诸侯15年没有侵犯韩国。</p><p class="ql-block"> 地处北方的秦国,最早是靠着养马起家的,在当时被视为蛮夷之国,并不被中原六国放在眼里,一直欲将其分而食之。秦孝公赢渠梁为了改变秦国命运广招人才,于是,就催生出了“商鞅变法”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治大国如烹小鲜”,韩国与秦国虽然都通过变法增强了本国实力,但二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韩国的变法主要强调任用贤才,国君韩昭侯在任用贤才方面独具慧眼,成就了韩国的一时强盛。但韩昭侯死后,其子昏庸无能,韩国又逐渐走向了没落。而秦国的商鞅变法则主要是推行法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依法治国”,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公贵族犯法与庶民同罪,都应该受到惩罚,故秦孝公的兄长赢虔都被处于劓刑(割鼻子)。后来,虽然主持变法的商鞅被新君赢驷定罪而遭车裂,但商鞅变法却在秦国深入人心,即使秦孝公死后,商鞅变法的理念依然被秦历代君王所遵循,这就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秦国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日益强大,而韩国仅仅强盛了很短一段时间就开始走向衰败,成了七国中最弱小的国家。韩桓惠王在位期间,吕不韦率领军队灭了东周,又任命秦将蒙骜发兵攻打韩国,韩国只能选择割地退让,这令韩桓惠王十分恼怒,想要报仇雪恨却又力不从心。</p> <p class="ql-block"> 秦王嬴政继位后,秦国的实力已经雄踞七国之首。这时,有个名叫李斯的人对秦王说:现在秦国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就如同扫除灶台上的灰尘,现在是统一天下、完成帝国之业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p><p class="ql-block"> 这个李斯本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后来拜荀子为师。荀子的思想接近于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治理国家的学问。李斯学成之后经过对各国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到秦国寻求机会,到秦后很快得到了秦相吕不韦的赏识和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他进而奉劝秦王,派人拿着金钱和宝物到各国去收买贿赂、离间君臣。后来证明这招果然有效,李斯便被封为客卿。对于中原六国,李斯提出应该先灭韩国,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p><p class="ql-block"> 韩国的位置处在秦国东出函谷关,到达黄河下游地区的交通要道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秦国要实现称霸天下的目的,当然首先要灭掉韩国。公元前249年,秦国夺取了韩国重镇成皋、荥阳,韩国处于崩溃的边缘。面对强敌,韩惠王深感恐惧,无奈之下,想到了一个“疲秦救亡”之计。于是便派了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利工程师出使秦国,说服秦国兴修水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疲秦之计"。这个"疲秦之计"就是以修水利的名义来消耗秦国资源,让其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征讨各国。</p> <p class="ql-block"> 在春秋战国时期,把水利作为强国之本的思想已经产生,各国还把水利当作关系农业丰歉、国家强盛的大事。而秦国的关中平原,当时还没有大型的水利工程。韩国的建议与当时秦相吕不韦急于建功立业的想法不谋而合。商人出身的吕不韦没有来得及仔细思考其背后隐藏的杀机,就把韩国赖以救命的"疲秦计",当成了可以使秦富国强兵、实现大统一的好棋。</p><p class="ql-block"> 这时,年仅14岁的秦王嬴政虽继位不久,但经历过无数次战场历练,早已变得十分沉着睿智,也没有觉得郑国来秦有诈,反而仔细询问原因。郑国将修渠思路介绍给秦王,并罗列修渠之益处,秦王听后颇为欣赏。但听说修渠所用时间将近十年,满朝文武争论不休,大都认为秦国如今十分强盛,利用十年时间讨伐诸侯国要比修渠更有意义。而秦王嬴政经过深思熟虑,接受了郑国兴修水利的建议。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让嬴政体会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如果这次水渠修建成功,秦国讨伐六国将没有后顾之忧,年轻的秦王等得起这10年。</p><p class="ql-block"> 于是,公元前246年的泾河峡谷成了当时中国最为壮观的建设工地。据史料介绍,当时修建郑国渠多达10万人,而郑国则成为这项庞大工程的总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 当郑国渠工程正如火如荼时,韩国"疲秦之计"败露了,利用修渠“遏制秦国”的言论还是传到了秦王嬴政的耳朵里。秦王大怒,追查缘由,要杀了郑国。危急之中的郑国不卑不亢地对秦王道:当初,的确是韩王派我来当细作,但修渠于秦国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如果水渠能够修成,对韩国来说只不过是延缓了几年寿命,对于秦国那可是建立了万世之功啊!秦王嬴政是一个目光长远的人,对于郑国答辩觉得深以为然,决定支持郑国继续主持修渠工程。</p><p class="ql-block"> 郑国渠对于秦国,属于歪打正着,但对韩国而言,却是偷鸡不成反蚀了把米,韩王后悔不已。于是,便想对郑国的家人下手以要挟郑国,并几次派刺客到秦国暗杀郑国,殊不知秦国早已抢先一步,把郑国的家人接到了秦国,并对郑国及其家人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望着秦国大兴水利的火热场面,韩国谋计不成,一筹莫展。</p> <p class="ql-block"> 秦国后期的发展,主要是利用外来人才。中原六国在秦国做官的客卿很多,秦国十个丞相中有七个都不是秦人,如张仪、范睢、吕不韦、李斯等。当时,各国之间派间谍刺探情报习以为常,郑国之后,东方各国便纷纷效仿韩国,派细作到秦国做客卿。这个时候,有大臣们就对秦王说,其他国家过来的人,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来搞破坏的,恳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于是秦王便下了一道逐客令,包括李斯在内的其他六国人都要被驱逐出境。在这种情况下,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p><p class="ql-block">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戎请来由余,从楚国请来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骞叔,从晋国迎来了丕趵和公孙支,因为任用了他们,使秦国能兼并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魏国来的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富强,打败了楚国和卫国,扩地千里。秦惠文王重用魏国人张仪,打破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臣服于秦国,秦昭襄王得到了范雎,削弱了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使秦成就帝业。这四代秦王都任用客卿,他们对秦国也都做出了贡献。如果这四代君王也都下逐客令,秦国就没有富利之实,也没有强大之名。秦王嬴政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并重用李斯,封其为廷尉并兼任河令长,同郑国一起主持修渠工程。</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36年,郑国渠顺利竣工。这项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耗时10年,引泾水向东注入洛水,用平交方式穿过冶峪、清峪、浊峪、石川河等自然河流,灌溉农田四万余顷,相当于今天的115万亩。从此,渭北平原的“泽卤之地”变成了“千里沃野”。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郑国渠建成6年后,秦军出兵攻打韩国,韩国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此时的关中平原已经变成了秦国大军的粮仓。郑国渠建成15年后,秦灭六国,实现了天下一统。</p><p class="ql-block"> 郑国渠引泾河“填阏之水”,灌溉渭北四万余顷“泽卤之地”,提升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其规模之大、效益之高,是当时世界上十分罕见的工程。走出郑国渠风景区我一直在想,一个“疲秦之计”何以成了助秦、富秦、强秦之举?时也、势也!</p> <p class="ql-block"> 韩国的疲秦之计所以成为助秦之策,其根本原因就是秦国的强大出乎了韩国的意料之外。韩国的疲秦之计类似于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谁先拖死谁先完,虽然历史的过程谁也不知道如何走向,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从这个意义上说,韩国“疲秦之计”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p><p class="ql-block"> 那么,秦国是如何发现郑国渠是个阴谋?对疲秦之计暴露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绝密计划的泄露肯定出于韩国。韩国疲秦阴谋破产后,秦国上下欲杀郑国泄愤,秦王嬴政却在已经知道郑国的“间谍行为”后,还是毅然决然地将郑国渠进行到底,这份气魄与决心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如果当时秦国只图一时之快杀了郑国,或因“经济崩盘”而放弃,那就是韩国胜利的体现,但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从后代历史发展脉络分析看,当时的秦王嬴政肯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战略思考,在一个整体宏观的战略构想下,最后权衡利弊得出一个结论:即修建水利工程对于开发关中农业的意义,远远能够抵消对国力造成的消耗,这是秦国最后决定一定要把工程修下去的本质原因。这就是战略考量,这就是战略定力!</p> <p class="ql-block"> 郑国渠的成功修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我看来,陕西关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最富庶的农业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的古长安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地方,都与郑国渠的建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在郑国渠修建之前,关中北部的渭北旱原自然条件恶劣,不仅不能灌溉,而且存在不少“泽卤之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关中经济的发展,制约了秦国东进的步伐。郑国渠修成之后,渭北旱原的大部分地区得到灌溉,成为农业发达的地区,大大提高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太史公司马迁评价郑国渠的作用和意义时说:“渠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史学家班固也认为,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之地成为秦国的重要粮仓,“衣食京师,亿万之口”,促进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 秦代以后,郑国渠灌区的名称和范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22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郑国渠灌溉系统不断完善,见证了中国水利发展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讲,郑国渠是中国天然的水利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