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的故事

水力

<p class="ql-block">顺风,一个民间审美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 《顺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刘水力</p><p class="ql-block"> 在城市及乡村路网间,你可以过眼一切形色变化,所见若幻影,意识为流,并不奇怪。突兀间,却在一幅幅巨型公益画牌前一个楞神,切入一个惊叹号!哦呵.这画以黄红暖色为基调,一群老陕农人正挥臂扬场,若舞蹈,若狂颠,节奏铿锵,呼号起伏,长风浩荡,取名为;顺风。</p><p class="ql-block"> 顺风哦!秦人常常大嗓门嚎叫“风顺了,能扬几锨嘛!“对命运的领悟,在此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向,对于风的审美,老秦人以麦收时节的扬场为审美表述。扬场需要和风,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风来颗粒归位,好似运势功能,成为中国人对于国运及个体存在的共同愿望。</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画,一幅农民画,一幅中国城乡随处可见的宣传画,它代表了中国进入了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治理,文化本位的时代。它以老实而本分的画语与亿万中国人心灵互通,成为民族记忆最深刻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画家是一个农民,他叫刘知贵,顺风是他心中的歌谣,风是</p><p class="ql-block">什么?顺于什么?这是他一生必须要偿还的欠债。那年,饥荒的岁月,母亲拿出八十元钱买了一套中医书籍让他学医,但他不愿学医,却对绘画如醉如痴,于娘亲之愿望而不顾,只是魂牵梦绕的沉浸于对物象描摩之中,这个瘦弱而倔强的农家儿子,看到衰弱的娘和她苍白脸上的苦笑,又听到昼夜纺线织布为养家而气喘嘘嘘的呼吸,以及娘亲那眼中希望之光渐渐的暗淡下去,却并没有指责儿子,只是一声叹息,便默默地回到她的织机上,这个由渭塬上逃荒过来,成为刘家童养媳,之后,又为人之母的女人,为命运的抗争,深知“老天饿不死手艺人哦",但儿子拒绝了她,而她却认下了儿子的一切。活命哦,看他能成啥精?</p><p class="ql-block"> 之后,那一套医学书籍束之</p><p class="ql-block">高阁,而儿子的绘画却被县文化</p><p class="ql-block">馆丁济棠老师发现,成为户县农</p><p class="ql-block">民画群体中最具灵气的一员,大</p><p class="ql-block">开了一个农民绘画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儿子是幸运的,在新时代的</p><p class="ql-block">国运中,农民绘画成为一种革命</p><p class="ql-block">意义的行为,革自己的命,做新</p><p class="ql-block">中国的农民,在这个农民绘画群</p><p class="ql-block">体中,每一个人都是不认命的,</p><p class="ql-block">刘志德,拉长工出身;李凤兰,</p><p class="ql-block">一个乡村农妇;董正谊,画炕</p><p class="ql-block">箱,立柜的民间艺人;还有周文</p><p class="ql-block">德,赵坤汉,范志华等等,都是</p><p class="ql-block">在土地上仰望旭日东升的灰头灰</p><p class="ql-block">脸的秦川农人,每一个心中那微</p><p class="ql-block">小的火苗在这个国度被点燃了,</p><p class="ql-block">光亮照耀着新中国的乡村图景。</p><p class="ql-block">农民刘知贵当然是感恩这个时代</p><p class="ql-block">的,他的风气己顺,他土地上的</p><p class="ql-block">五谷颗粒饱满,茁壮成长。他必</p><p class="ql-block">然要歌颂这个时代,画自己生活</p><p class="ql-block">所遇见的,切身体验过的农民的</p><p class="ql-block">生活,他不可能离开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不可能无视道德良心,他用绘画</p><p class="ql-block">表达心声,成为他一生的追求。</p><p class="ql-block">母亲的那套医书成为激活他奋斗</p><p class="ql-block">的动力,他欠下了娘的大医梦,</p><p class="ql-block">他要还娘一个画家梦。他更要回</p><p class="ql-block">报这个时代。</p><p class="ql-block"> 作品一幅幅发表在人民画</p><p class="ql-block">报,延安文艺,以及各大报纸。</p><p class="ql-block">参加了全国性美术展览,速写及</p><p class="ql-block">作品收录于各类美木图集,成为</p><p class="ql-block">自学成才,基本功扎实的农民画</p><p class="ql-block">骨干力量。后来被调入陕西日报</p><p class="ql-block">做美术编辑,又担任了户县文化</p><p class="ql-block">馆副馆长。</p><p class="ql-block">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之后,农民画被定位为民间绘画,绘画更具装饰性,民俗性,与活态生活亲密接触,风格开启了欢庆而五光十色的非遗模式。刘知贵作品也进入了思考模式,在五千年文脉中寻求突破,从历史演化中发现不变的精神,他开始观照人性之美,心灵之光,内视自心微妙自觉,终于,他画出了精典作品 《顺风》,他应该是长长出了一口浊气,继尔非常舒坦……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美术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其实,绘画何尝不是一味大药,它可以治人的贫病,软骨病,俗病以及萎缩病。绘画让他坦然,老实,简单,眼光明亮,心性柔软,他真实体味到了老娘的苦心,父亲沉默的慈愛,他知道了人心才是风气之源,顺风哦,在于仁心,在于正念之心。他知道了孝道,为百善之先,孝于大众,孝于国家,孝于父母,孝于天下……之后,作品《爷孙仨》又出现在中国的城乡大地,当儿子给父亲洗脚时,孙子却为自己父亲擦汗,哦,这是一种上行下效的中国式伦理教育,如此,中国才能顺风,家庭才有幸福……在一个秋天的日子,天道恒常,无有念想,画家午睡起身,又画了一幅 《顺风》,之后去了洗手间,然后倒下,便不再起来,若一股风,无有障碍地乘着顺风,走了……</p><p class="ql-block"> 《顺风》,《爷孙仨》留下了,留在了这个世界,犹如他的化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