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河南支边青年: 六 (1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 陈付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转战煤海盗天火 扎根矿山为潞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位公职人员,从虞城县带领“河南支边青年”来到潞安矿务局后,有两位是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潞安;有两位因眷恋故土把工作关系转回了原籍;还有两位受“六二压”影响甘愿辞掉工作转回虞城老家;只有赵子瑞和吕彦庭俩人,与“河南支边青年”长期共同生活定居在了潞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公职人员在工作上有更多的选择外,“河南支边青年”们来到潞安,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工作环境,其工作可供选择的空间受到限制,要想在新环境中得到成长和发展,只能选择沉下身子,埋头苦干,在生产劳动中得到锻炼;在生产劳动中增长才干;在生产劳动中总结经验;在生产劳动中得到快乐;在生产劳动中看到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支边青年来到潞安,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经过努力拚搏,不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定居潞安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支边青年的家庭和他们的后裔们,也沿着先辈开创的基业,不断传承和赓续着父辈们的“支边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支边青年从一九六一年来到潞安,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国有企业一直处在缓慢发展阶段,直到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使煤炭工业才进入转型发展时期,煤炭体制从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到初步的市场经济体制。一九七八年潞安矿务局开始引进综合机械化采煤新工艺,煤炭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和壮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特别是到了一九八五年,潞安矿务局在尚海涛担任局长期间,在他的主持下潞安先后进行了两次大的煤矿主导技术(采煤技术)革命。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产高效新路子。潞安矿务局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企业管理指导委员、生产委员会批准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一九九一年又被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潞安矿务局在随着煤炭生产科学技术、生产规模和产量的不断提高,潞安矿务局的资本和规模得到了成倍的翻番式增长,在体能和资本雄厚的情况下,潞安矿务局在发展模式上优先考虑员工的利益,特别是在补充扩大人力资源方面,优先考虑从内部员工子弟进行招工,实行企业内部招聘职工子弟和接班顶替的招工优惠政策,为此,支边青年的后裔得到了优先招工和安置。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七年,这期间潞安矿务局劳资部门,先后多次到河南省虞城县对支边青年子女进行招工录用,在这期间,有约三百余名支边青年的子女被潞安矿务局安置分配就业,与父辈们一起在潞安矿务局各单位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八零年,随着国家落实相关政策,潞安矿务局又对“六二压”时期返回原籍的职工家属和子女进行了返城政策落实。在“六二压”时期,支边青年有二百五十余名职工(大多是女职工),被取消公职回虞城老家务农的包括他们的子女,全部按城镇户口重新迁回潞安定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八三年,煤炭系统开始对井下职工家属进行城镇户口办理试点,到了一九八四年根据《国务院批转煤炭部等部门关于煤矿井下职工家属落城镇户口试点工作总结和在全国煤矿推行落户工作意见的报告的通知》,潞安矿务局开始对井下职工家属办理城镇户口进行落实政策。到二零一零年,这一时期的职工子女在井下工作已满足家属办理农转非城镇落户政策要求,又有三百余名支边青年家属和子女,随着井下职工家属农转非城镇落户政策的落实,全部从河南虞城迁入到潞安定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至此,经过了六十年的发展,河南支边青年及其后裔,从一九六一年二月第一代河南支边青年来到潞安工作定居,到后面经过潞安矿务局对支边青年的子女招工安置、落实返城政策,到后面对井下工人办理农转非城镇落户,经过几次人口提升,到今天支边青年已发展到了第五代,人数超过五千余人。他们分别居住在潞安集团的八大社区,即潞安集团候堡社区、王庄煤矿社区、漳村煤矿社区、常村煤矿社区、五阳煤矿社区、余吾煤矿社区、司马煤矿社区、石圪节、铁运处社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目前,第一代的“河南支边青年”全部年逾八十岁以上,在世的只有十分之一,这些人大多是年老体弱,健康状况不佳,夫妻都健在的更是少之又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河南支边青年”的后裔,也就是第二代“河南人”,正赶上潞安的综合机械化采掘生产大潮,是他们亲手点亮了潞安这座现代化煤城,把矿山建设成了“中国煤炭战线一盏明灯”,被誉为中国“矿井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使潞安获得了“中国第一批现代化煤炭企业”和中国煤炭企业“金马奖”。参与并见证了由潞安矿务局到潞安化工集团的一次次体制变革。这一代人已到了退休年龄,目前大多已经退休在家安享晚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朝气蓬勃的第三代“河南人”,目前,正工作在潞安一线生产岗位或管理岗位上。还有一少部分更加优秀的“世纪河南青少年”正在高校学习,努力地充实自已,随时准备着毕业后回到潞安化工集团工作,为潞安的建设发展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在众多支边青年后裔中,有部分青年在高校学习取得学位资质后,已选择了在外面闯世界,留在了大都市工作生活。还有少部分青年才俊学成后选择出国深造甚至定居海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的潞安矿区,人们欣喜地看到,随着企业的飞速发展,工作生活在潞安的“河南支边青年”后裔这一群体,正在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繁衍壮大,生生不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完)注: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