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家庭治疗》笔记P51-60

经纬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亨利.冈崔普</b></p><p class="ql-block">与费尔贝恩一样,冈崔普也将本能行为视为源自客体关系的心理结构功能的一部分。同时,他对费尔贝恩的心理结构理论补充了一个进一步的假设。他认为,在严重退行的精神病状态中力比多系统被进一步细分,一部分作为撤回被分裂出去,退行到没有客体可联结的潜意识自体中(self)。这种从现实到自体的撤回会成为严重精神病理状态中心理的主要部分,或者它会成为严重防御的自体中不愿被揭露的秘密部分。这种对撤回的需要是他们担心会失去自我并消失于虚无中的极大的焦虑的很好证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梅兰妮.克莱茵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克莱茵是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提出挑战的第一人。克莱茵认为,客体关系源于幻想,幻想产生于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婴儿与母亲乳房的关系)中,这种幻想起因于本能对环境的力量。克莱茵的工作强调了婴儿原始的感知和心理机制,而并非母性环境的实际品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偏执一分裂位态</span></p><p class="ql-block">克莱茵假设在生命最初的半年中,婴儿通过分裂、投射和内射原始的心理过程来组织个体经验。死亡本能会使婴儿焦虑,婴儿则通过将由此产生的攻击性投射到母亲的部分形象中(如母亲的乳房或者是想象出来的母亲的阴茎),使焦虑转向客体。于是乳房被感到具有攻击性,当这充满攻击性的乳房被重新内射后就产生了一种内在的“迫害性客体”。在生存本能的影响之下,乳房被体验为充满了爱和安抚,婴儿将好的体验投射给它,然后重新内射好的感受和好的体验成为“理想客体”。(“理想”就意味着完完全全的好,“坏” 就意味着完完全全的坏。克莱茵认为“好的客体”是一个更为成熟的整体对象,而不是部分的客体,这是在发展更晚一些时候的心理现象。)婴儿将理想客体想象为所有好东西的来源,他要么会贪婪地占有客体,要么嫉妒它的力量。两者都会导致欲望客体的摧毁,并伴随一种自体内部瓦解的混乱感。</p><p class="ql-block">婴儿将攻击性的和爱的感觉都投射到外在的客体上,以保护其好的体验而不受到其中混乱、破坏性自体的摧毁。好的情感被重新内射在内心中对抗坏的情感,同时给内心带来一种拥有理想客体的感觉。通过口欲合并驱动使内射作为一种幻想发生,婴儿的吸吮成为生本能的表现,而咬噬则成为死本能的派生物。</p><p class="ql-block">理想客体和迫害性客体都只是部分的客体,因为很小的婴儿还无法矛盾地意识到母亲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偏执-分裂”位态将会作为一种原始心理格局保留下来,即使个体正常的发展允许人格进人下一个位态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抑郁位态</b></p><p class="ql-block">婴儿在8个月的时候开始认识到母亲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她的身上可以体验矛盾的情感。作为一个客体,她不再需要被分裂成几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客体。婴儿不再将与母亲在一起的经验理想化,因为迫害性的部分未被分裂出去。相反母亲提供了一个“好的客体”,好的客体身上那些理想的部分被哀悼,那些迫害性的部分被容忍。婴儿发现好的客体是脆弱的,容易受到诸如嫉妒、贪婪和攻击性的攻击,于是它短暂的丧失得到了哀悼。婴儿对它的破坏性发展出内疚感。</p><p class="ql-block">此时婴儿有了关心客体的能力,并学着如何做出修复。在这种自身破坏性的内疚感面前,婴儿会变得如此绝望,以至于会退行到更早的“偏执一分裂”位态中,或者会以躁狂的逃跑形式出现,或者对客体加以控制。但是在正常情形下,这种抑郁会被忍受,抑郁位态的成果能继续保持。一旦认识到母亲是一个完整的人, 婴儿就会构建出母亲和父亲在交媾中联合起来的幻想。此时的幻想基于本能的源自口唇融合的愿望,因此父母可能被想象成是相互喂养、相互吞吃的,或者是致力于终极的满足,而在这种满足中婴儿是被排除在外的,因此感到的是被剥夺和嫉妒。</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客体关系理论学家主张</b></p><p class="ql-block">在生命的头一年,安全的客体关系的建立是婴儿在家庭内部发展到两三岁时的个人关系的必要基础。</p><p class="ql-block">起初家庭成员之间发展出来的客体关系形态很大程度上是由婚姻关系的特性决定的,这种婚姻关系特性的兴奋和受挫是对早年父母双方在其孩童时期的二元一体的回应。</p><p class="ql-block">我们认为内射认同和投射认同不仅来源于婴儿,也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兄弟间甚至包括家庭小组与治疗师之间互动的过程。</p><p class="ql-block">我们将这些看成起因于养育至关重要的关系驱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来源于寻求满足的本能力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家庭功能运作的客体关系模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一婴儿交界面</span></p><p class="ql-block">起初婴儿栖息于母亲体内。当血液流过子宫与胎盘的交界面时,会在婴儿内部环境中形成一种亲密的、有结构的相互作用,婴儿与母亲内在环境的各方面都有着亲密的接触。正当婴儿占据母亲身体的内部空间时,它也创造出一种通向她心理空间的机会。</p><p class="ql-block">怀孕母亲心理的流动性,即倾向于“初级过程”或非理性的思考,以及对心理重组的开放性,还有更多的情绪不稳,情绪化触摸,对自身以及母亲认同的婴儿潜在的全神贯注。这意味着婴儿极大地扩展了母亲与他自身内在客体生活的交流通道,包括分裂的潜抑领域。自体与客体的连锁反应影响就是母亲对成长中客体的全神贯注,这意味着她自体的重大重组。</p><p class="ql-block">从婴儿这一面讲,他在出生前并没有一个包含了外部世界经验图像的内部心理组织,但是的确多少存在一些有一定组织的结构,一个逐渐增长的复杂“连线”,在出生时形成了未分化的自我,而且它在某种方式上包含了子宫体验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身心配对</span></p><p class="ql-block">开始于婴儿的分娩,母亲会在某一时候放弃与之处于联系状态的内在体验,这一体验通常伴随解脱和丧失相结合的感觉,代替这一体验内在联系强度的是通过母亲与婴儿广泛和离度结构化的身体接触而发生的关系。温尼科特称之为“身心配对”,它唤起了一种关系的丰富性,即它同时是极端的身体化和本质上的心理化。</p><p class="ql-block">婴儿内在世界完全是通过母亲的照顾来组织的,特别是通过她的抱持和管理。当她移动她的孩子并开始从视觉上和声音上凝视、唧唧地说话、爱慕时,就激发了孩子的振动觉和本体感受。这些媒介传达她对婴儿的感受和幻想,婴儿回应的组织化形成了他人格的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