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老街—珠海路近代建筑群

筱叶

<p class="ql-block">北海老城简介</p><p class="ql-block">北海老城是北海城市的发源地,由珠海路、沙脊街、中山路三条街道组成,总面积0.4平方公里。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街区﹣﹣珠海路老街始建于1821年,全长1.27公里,宽9米,是中国岭南直线最长,保存最为完好的骑楼建筑。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近代建筑年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以后北海被迫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受西方文化影响。这条街最大的特点是"建筑风格中西合壁、文化生活中西融合"。</p><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有东安马头、基督教礼拜堂、三皇庙、丸一药房、街渡口、治安告示碑、摇水井、永济隆、双水井单水井、北海海关大楼旧址、大清邮政北海分局、宜仙楼、电报局旧址、房产界碑等。特别是北海老城历史文化馆、北海水彩画馆、北海妮兴陶馆、北海明清木雕馆等系列展馆浓缩了北海老城历史文化的精华,展示了独具魅力的老城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珠海路老街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2年11月和2023年4月,我去逛过两次老街。第一次在疫情期间,自己去的,街巷楼空,尽量寻找老的骑楼建筑遗迹。第二次开放不久,有了少数旅行团,和闺蜜一起去逛吃,主要体验一下老街烟火气。逛老街,还是有点烟火气才有感觉,才能令你更好地回想当年市井繁华和车水马龙的热闹情景。</p> <p class="ql-block">升平街牌坊(正面)</p> <p class="ql-block">北海市珠海路近代建筑群及升平街旧址。</p><p class="ql-block">升平街位于外沙桥头的三婆庙往东至奎鱼巷口路段,宽约4米,全长约200米。清,道光元年(1821年),升平街始有外来移民自西往东建造商铺;清.咸丰五年1855年),珠场司移驻升平街,负责行使治安、税收等职权。清光绪年间(1875-1908)的廉州水师行台、龙门协台、常关以及清末至民国初年的厘金厂亦设于升平街。1927年,道路护建,自西往东的大西街、升平街、东泰街、东华街、接龙桥的街道统一改为珠海路。</p> <p class="ql-block">升平街旧址介绍</p> <p class="ql-block">升平街牌坊(背面)</p> <p class="ql-block">北海老街——珠海路,是一条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街,始建于1883年,长1.44公里,宽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主要受19世纪末叶英、法、德等国在我市建造的领事馆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响,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线条流畅、工艺精美。临街墙面部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这些建筑临街的骑楼部分,既是道路向两侧的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的延伸,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骑楼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颇有古罗马建筑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珠海路路口雕塑</p> <p class="ql-block">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骑楼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的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地区。</p><p class="ql-block">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地方,是英国人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当地的方言叫eranda。接着,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也使用这种外廊结构的建筑,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或叫“五脚气”、“五脚基”。后来传入中国华南地区后开始称为“骑楼”。1849年,海口市的四牌楼街建起了第一座骑楼,由从东南亚返乡的琼籍商人所建。1875年以后,骑楼出现在厦门的部分街道,由当地侨商所建。</p><p class="ql-block">北海的珠海路近代建筑群里也因有很多骑楼建筑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珠海路一些骑楼至今仍清楚的刻着旧址上原来店铺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历史遗迹丸一药房旧址</p><p class="ql-block">此楼为三层三进的骑楼建筑,占地114平方米。1936年9月8日下午7时左右,丸一药房老板日本人中野顺三因从事间课活动,在此药房被时驻北海的十九路军翁照垣部所杀,这就是更上著名的北海"九三事件”。事件发生后,日本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抗议,并派军舰在冠头岭一带海面进行武力威胁,企图强行登岸调查,但因翁照坦率部严阵以待,故没能得逞。</p> <p class="ql-block">老街里的基督教礼拜堂。</p><p class="ql-block">北海老北城基督教于公会19世纪末传人北海、有英国圣公会、德国信义会、美国五旬节圣洁会等流派。1953年,北海基督教成立联合教会,以位于和平路的原圣公会圣路加堂为联合礼拜的场所,后因城市扩建拆除。1983年在珠海路新建此礼拜堂。</p> <p class="ql-block">北海老城历史博物馆,通过大量文字图片介绍了老街的历史变迁和街巷建筑,是了解老街的最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如今老街的各色店铺林立,但大多数在疫情期间闭门谢客。2023年初,刚刚解封,也是门庭冷落,宾客稀少。</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各色北海美食不容错过!网红店打卡,品尝北海滋味。蛋满满、虾饼、滔滔糖水,还是现做现吃味道好!</p> <p class="ql-block">鳝鱼干</p> <p class="ql-block">李家、李姨虾饼,都贴着上过央视的广告,以此来招徕生意。这也是街上唯一排队的地方。民以食为天嘛,逛街总是要吃点东西的!</p> <p class="ql-block">骑楼建筑街景</p> <p class="ql-block">《印象.1876》北海近代建筑历史文化景区位于北海老城区, 面积约46000平方米,由解放路、中山路衔接英国领事馆旧址、德国领事馆旧址、德国森宝洋行旧址、法国领事馆旧址、大清邮政北海分局旧址、北海关大楼旧址等文物古迹组成。</p><p class="ql-block">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北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先后有英、德、法、奥匈、意、葡、美、比等八国在北海设立领事、教堂、医院、洋行、女修道院、学校等一系列机构,修建了一批西洋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群是见证中国近代开埠文化的重要遗址,是中国近代建筑的瑰宝和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被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们誉为“近代建筑年鉴”,具有很高的历史及文化艺术价值,是展现北海近代开埠历史的宝贵文化资源,也是对中外游客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p> <p class="ql-block">海关旧址。</p> <p class="ql-block">北海近代邮电历史陈列馆</p><p class="ql-block">大清邮政北海分局旧址建成于1883年,原为北海关邮务办事处办公楼,后曾作为北海关寄信局、大清邮政北海分局、民国邮局、新中国邮政所的办公场所,是一座单层、长方形、西洋教堂式建筑,建筑面积126平方米。该旧址是目前广西尚存历史最长、建设最早、保存较完整的邮政局旧址,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邮电文物。</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大清邮电局旧址获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基础上开辟北海近代邮电历史陈列馆,于2018年4月重新布展并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展示了北海近代的邮政和电信历史文化,是目前广西首家展出邮电历史的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法国领事馆旧址简介</p><p class="ql-block">法国于1887年在北海设立领事馆,至1950年撤出,历时64年,先后任正副领事的共有19人。领事馆办公楼建于</p><p class="ql-block">1890年,原为一层,有回廊。1973年在该旧址原有基础上加建一层作迎宾馆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北海视察大多在该楼下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