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闽西是一个令我神往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廿年多前,有影友从该地拍回别具一格的风情类获奖佳作,摄坛上便掀起了一阵旋风,去拍客家围屋成为发烧友的时尚。那时起,我的闽西行之念便一直萦系心头……</p><p class="ql-block"> 直至羊年春节黄金周,约上一群影友前往采风,终夙愿得偿。</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年的大年初二清晨,我们一行十多人自驾车驶离喧嚣的都市,一路风驰电掣,东行数百公里,去探寻心仪已久的闽西客家风情。</p><p class="ql-block"> 翌日,小车进入闽西永定境地,便明显感到山路狭窄崎岖,加上天又下起了绵绵细雨,我们不由得放慢了车速。短短的几十公里竟走了两三个小时,可见路途之艰辛,而我们要探寻的“奇观”,恰恰是“藏”于深山长谷中的。</p><p class="ql-block"> 车至下洋,我们沿着狭窄的山道前行,两边都是高山峻岭。左转右拐,不知过了几多弯,终于来到初溪——一个正待旅游开发的客家土楼群。车转过一道山口,山坳上一座座巨大的环形建筑物扑入了眼帘。已被颠簸得疲惫不堪的女影友此刻顿时来了神,一扫旅途的疲意,发出惊讶的哗然叫声。</p><p class="ql-block"> 沿着指示牌,我们第一时间冲向高位,登上山顶的“土楼观景台”。青山环抱中那圆的、方的、形式各异的初溪土楼群尽收眼底。“奇观!真是世间建筑的奇观。”我内心不禁大叫,气还未喘过来,就急忙地取出相机。待气静心平,再环顾四周,忽然眼前一亮,只见观景台旁那桃林李丛正繁花怒放,遍山的桃李争辉,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 土楼桃红的意外发现,令我欣喜若狂。不顾山坡陡峭,我箭一般冲进桃李丛中,黑瓦黄墙的土楼群在桃红李白的掩映下,分明就是世外桃源的景观。美景当前,我当然毫不吝啬菲林(胶卷),举起相机便是一轮的狂拍。尽管天公不作美,至午时天色仍然是灰灰暗暗,但我却不轻言放弃,更“有杀错,冇放过”,不断地揿动快门。同伴催促归队的电话呼个不停,我却是迟迟不愿下山……</p><p class="ql-block"> 天意弄人,待我们离开了初溪后云开雾散,竟露出了光芒。这对于采风创作无疑是个损失,想想只顾在山上拍摄而未能进入土楼造访,我更是损失双重,唯叹可惜。</p><p class="ql-block"> 车抵湖坑镇的振成楼后,我便只管仔细地观赏土楼的风物,始知被称为“东亚奇观”、“中华一绝” 的振成楼是民国初年由当地大姓林开敏家族兴建的,土楼占地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前门是“巽卦”、而后门为“乾卦”,外楼4层,每层48间,每卦6间;每卦设一楼梯,为一单元;卦与卦之间以拱门相通。楼内有一厅、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阴阳两极)、三门(即正大门和两头边门,意合八卦的天、地、人三才)和八个单元。卦与卦之间是隔火墙,一卦失火,不会殃及全楼;卦与卦之间还设卦门,关闭起来,自成一方,开启起来,各方都可以相通……这土楼建造得真叫绝,不仅讲究科学,还颇有玄机,我是边参观边啧啧称奇。</p><p class="ql-block"> 下午4点多,我们一行来到号称“土楼王”的承启楼,从后山拍完照下来,天色已暗了,影友们只是在楼外照个“到此一游”。我可急了,千里迢迢慕名而来,岂有不入土楼之理。便毫不犹豫地跨进大门,径自在楼内一层层地浏览。 </p><p class="ql-block"> 听楼中的老人介绍,这个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承启楼,直径达73米,全楼为三圈一中心。土楼的外圈为4层,第二圈为两层,第三圈为单层,中心为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占地5370多平方米。“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就是对承启楼的生动写照。1986年,我国被评为世界最佳邮票的“福建民居”邮票,便是以该楼模型为图案的。承启楼正是随一张小小的邮票飞出了深山,飘洋过海让世人认知的。</p><p class="ql-block"> 永定的大大小小土楼群,在风雨中已屹立了数百年。</p><p class="ql-block"> 据传,在唐末五代时期,永定客家先民为了防风避雨和御寒,就建造了泥墙土屋,这可算土楼的雏形了,后由单家小屋发展成连屋大楼。永定的客家土楼从明朝开始发展,到清代达到盛期。这些土楼不管是圆的还是方的,每个土楼都环环相套,外围通常高十多米,一般为四层,大的土楼有二三百个房间。土楼的首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内层通常为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其中有祖屋,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号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厅堂、仓库、水井、卧室都是构造奇特的坚固堡垒,可自成防御体系.日照、排水、采光、通风等讲究科学,还能防风抗震,调节冷暖。 </p><p class="ql-block"> 我真佩服那些客家的先人,当年因躲避战乱从中原迁徙到一片莽荒,交通极为不便的闽西。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他们极其重视防御,从而建造出坚固无比的土楼。客家先人在设计土楼的时候除了通讯网络布线之外,真的是已经把一个现代建筑师该想的都已想到了。土楼的建筑风格更是曼妙无双,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曾大加赞赏“像是飞碟自天而降一般,飘荡着好几个环形的瓦顶,超然地横躺在我们眼前的山谷中”。这些圆鼓的散落在山谷的东西,还曾被美国侦察卫星误认为是核反应堆,让美国人着实虚惊了一场呢……</p><p class="ql-block"> 客家先人不仅为世人留下了土楼奇观,还给他们的后人留下了人文财富。</p><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沉寂在深山的土楼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游人的到访打破了历代平静的生活,同时亦给这里带来了商机。历来是“靠山吃山”过着清贫日子的客家人,如今在利用祖宗留下的东西来挣钱。而外面精彩的世界亦吸引了土楼的后人纷纷走出山沟。现在,偌大的土楼里不少的房间上了锁,窗棂上积满了尘土,后生的多已搬离土楼。</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若无措施加以保护,待土楼十室九空后,由谁来传承土楼文化?等到我们的后人要来参观时,这里又有些什么东西可看的呢?</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我留下了一串的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