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集图片取自资料库</p> <p class="ql-block">我虽以“老斗级营人”自居,但我毕竟没活过一千岁。因为斗级营路口与之垂直的长街(宋朝开始即叫做长街,现叫解放路)有千年历史,那么斗级营这条巷道也至少存在了千年之久。</p><p class="ql-block">斗级营一定比与它平行的民主路年代悠久,因为民主路是后来开拓的通往江边的一条路。与斗级营平行。而后一桥垮南北的长江第一桥也与之平行,斗级营夹在大桥与民主路之间延伸到扬子江边。这样描述,外地人大约就能对地理位置有个概念了。</p><p class="ql-block">民主路,顾名思义,至少是在世上出现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以后的民国,才开拓的大马路(当年叫大马路,现在应叫小马路了),从路名就可判断其历史。</p><p class="ql-block"> 由此推断,那时司门口通往江边的小街小巷唯有斗级营了。当然还有大成路,彭刘杨路,中华路,中山路,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p><p class="ql-block">过去湘鄂的秀才们进省城赶考贡士,必要从斗级营面对的码头上岸(那年月只有水路)。那么斗级营有证可查的历史至少有好几百年了,可以推算到科举时代。</p><p class="ql-block">而自古以来武昌(称作江夏)就是文化区,行政区,官府衙门集中地,而那些想升迁的,想改变命运的,进京赶考的儒士们,想向官府谋个差事,想用银两买个官差的,谁也免不了来到武昌。</p><p class="ql-block">就是当今,省城政治经济文化行政区依然在武昌。我所工作的省级媒体以及省级出版社等等文化部门也沿袭了几百年惯例,在改开以后逐步搬到了武昌。</p><p class="ql-block">大学就更不用说了,99.9%的大学(武大、华工、华师、理工大、体大、民大、地大。。。。)及后来冒出来的各类三四五类大学,一律林立于武昌。从武珞路一直延伸到关山和江夏区。</p><p class="ql-block">明清那年月,有滴秀才三五年考不上贡士,于是就呆在武昌三五年甚至七八年。住哪儿呢?斗级营。如果范进来赶考,估计在斗级营要住个几十年。</p><p class="ql-block">所以斗级营的旅馆多。有贤人男人的地方,依据供需关系,必有性工作者,所以妓院也夹杂其中。如沫若先生一边追求理想一边逛窑子,灵感泉涌,写出了不少精美文字。</p><p class="ql-block">只是斗级营不能与皇城根的八大胡同媲美。斗级营是一些有抱负的贤人们为了追求光明前程而不得不呆在那。八大胡同却是专为京城达官贵人寻花问柳预备的职业地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斗级营去往江边的尽头就是汉阳门码头。</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叫汉阳门?我半考半猜,因为有从汉水(江)下来的以上那伙杂七杂八的人,还有生意人,他们要从汉阳登岸,然后再过武昌,而过武昌就必须坐划子才能过长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划子是武汉话,就是摆渡船,是当年唯一过江的交通工具。有点像鲁迅说的绍兴那种乌篷船,但多半不带篷。从汉阳摆渡到武昌对岸风险很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种划子现在很难见到了,至少不会用作摆渡了,连武汉三镇几十年的主要交通工具轮渡也几乎停摆了,只能改装成游轮以维持生计。我们这辈被称作承上启下见证历史的一代人名符其实。</p><p class="ql-block">划子在长江风高浪急时很危险,不能扯篷子,否则肯定会把划子掀翻。直到1957年长江第一桥通车后,趟(tang读四声)划子的营生依然没消失。而且维持了很久。</p><p class="ql-block">为了生计趟划子而舍命的老前辈船工不计其数。所以过去称趟划子的人是拿命换饭吃。你可脑补一下列宾的《伏尔加纤夫》和长江上游放排人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汉阳门码头的轮渡一直是从武昌直通汉阳的。最近几年才并入中华路码头。</p><p class="ql-block">所以叫汉阳门码头定位很确切,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汉阳门码头左边就是赫赫大名威武雄壮的中国长江第一桥,旁边就是那位很有名的伟人当年下水畅吟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地点。</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斗级营的男伢们热天都爱去江里游泳,武汉人叫玩水。不敢或者不会玩水的男伢会被伢们瞧不起。</p><p class="ql-block">还 有 去江边摔跤。有时是去练习,也有时是约架。这相当于当年欧洲的骑士之风,如普希金那样决斗。很正规的摔跤,还有裁判,不得毛痞耍赖,否则永远抬不起头。这比后来文革中打狗子架文明 的多。</p><p class="ql-block">去江边玩水很危险,热天,斗级营三天两头都有妇女嚎啕:伢被淹死了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长江摆渡</p> <p class="ql-block">言归正传。</p><p class="ql-block">斗级营在明清之前叫什么名,似乎没人知道。也查不到资料。</p><p class="ql-block">要说斗级营就得先说司门口。站在司门口,有很多外地人会向你打听司门口在哪里?</p><p class="ql-block">过去我会说这就是司门口。</p><p class="ql-block">而现在呢?我会用胳膊很夸张地朝天上划一大圈对他说,这里一大片都叫司门口,你要说具体找么单位还是么商场?</p><p class="ql-block">现在从解放路西面到大成路、彭刘杨路,东面到中华路,雄楚楼。民主路北面过户部巷到江边桥头,南面到民主路基督教武昌堂,都叫司门口。外地人恨不得把胭脂路古楼洞都叫司门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实过去老武昌人的概念司门口没那么大。就是斗级营,老武昌区委,现在的九通,鞋城,人行天桥,四个角所包围的那丁嘎地方。</p><p class="ql-block">过去马路正当中站着个拿着指挥棒的警察叔叔,他就是老武昌城的靶心位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过去,积玉桥直到三层楼一带的几家纱厂印染厂的女工说:明天礼拜天我们到长街克逛一哈吧,就相当于从武昌城外到司门口过节。</p><p class="ql-block">长街就是现在的解放路。它的历史有上千年了。比清明上河图的历史悠久的多。</p><p class="ql-block">过去的司门口是武昌解放路与民主路交叉地带那一点位置,过去座落于这个交叉点西北侧的老武昌区人民政府,在明、清两代是湖北布政使司衙门,俗称藩署。</p><p class="ql-block">和全国一样,衙门坐北朝南,这是中国的风水讲究。所以人们说,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是有典故的。</p><p class="ql-block">过去人们也戏称区政府为衙门,既有嘲讽的味道,但也的确曾经是衙门。</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区委的高音喇叭从清晨到夜晚无休止循环地播放李刼夫激越的革命歌曲和语录歌,大有穿云裂石之慨,让斗级营人心惊肉跳夜不能寐,但没人敢去指责扰民。那是找死。</p><p class="ql-block">当年大江南北回荡着刧夫,力压文革前的雷振邦。雷振邦的靡靡之音芦笙恋歌冰山上来客刘三姐五朵金花无可遁形。</p><p class="ql-block">劫夫即使不算歌德派的鼻祖,也是其豋峰造极力拔山兮的人物。</p><p class="ql-block">当时就想,刼夫这名不咋的,不吉利,后来果然他就落得个身败名裂悲歌一曲。这就叫德不配位,必有刼难。可惜没多少人相信。如今德不配位财不配位趋炎附势的人多如繁星(如康师傅司马难之流),所以我们天天都能听到繁星坠地噩耗声声。几十年来这种投机者,如红楼梦语:乱哄哄,你方唱罢我豋台,甚荒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到头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p><p class="ql-block">组织结论:1976年12月17日,李劫夫因心脏病发作病逝于沈阳,终年63岁。1979年11月20日,辽宁省纪委作出决定:李劫夫积极投靠林彪反革命阴谋集团,问题性质是严重的,但考虑其全部历史与全部工作,定为严重政治错误,并因其已死,对其处分不再提起。</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这代人亲自见证的历史: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眼看他人殁了。。。</p><p class="ql-block">令人不解的是,当今一些广场大妈明明是从那个恐怖岁月过来人,可成天在屋子楼下操场用大喇叭放播那些刺耳的所谓“Ⅹ歌”,扭着营养过剩的躯杆,让人毛骨悚然,身上掉一地鸡皮疙瘩。</p><p class="ql-block">司门口从宋代的繁华到千年以来都是车水马龙,华灯璀璨。</p><p class="ql-block">明清以来,这条商业老街依然活跃了几百年。</p><p class="ql-block">直到网购兴盛加上庚子年瘟疫导致的经济萧条,司门口才现出了一脸的疲惫和老态。大量的商场门面关闭转让,颇显苍凉。司门口的黄金时代终于落幕了。</p><p class="ql-block">户部巷东边的司门口一带就是明、清两代的湖广承宣布政使司署,其业务主要对京城的户部,户部巷也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老人说,武昌起义前,武汉有句俗语:江夏(武昌)的衙门多,汉口的墩子多。墩子不知是不是称商人或奸商?未考证。因为汉口经商的多,称作商业区。但它的历史没有武昌悠久。但它开埠早,所以人们常把武汉称作汉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斗级营,除了接待外地到省城的各色人等,也是为官府衙门服务的工作人员聚居地,即扎营之地。</p><p class="ql-block">俺从中华路小学到22中,就一直在司门口打转转。</p><p class="ql-block">就读的22中里面有个魁光楼,是给贡士发榜的楼,琉璃顶高台阶,很气派。</p><p class="ql-block">文革中有个省里的大干部从那个颁发贡士名单的楼上跳了下来,后来这个历史名楼就被拆毁了。</p><p class="ql-block">22中大礼堂屋顶挂着个大牌匾,上书:百年树人。估计是过去的考场。</p><p class="ql-block">22中外面的东卷棚、西卷棚,就是来武昌城赶考贡士的一些考生们考试等待发榜的居住地,由于都是草棚房,故名。</p><p class="ql-block">在老22中(现被实验中学占领)门口还竖有一块牌匾,上书:惟楚有材。</p><p class="ql-block">为这个惟楚有材,湘人还与鄂人争执了好久。好像是鄂人争赢了。但湘人的岳麓书院大门旁的字分明佐证了历史。那时可没ps技术。</p><p class="ql-block">其实湘鄂两地古时均称为楚地。所以争执冇得意思。倒是让俗称老文化区的武昌人颇失了文化人风度,很掉粉。</p><p class="ql-block">你有冇得文化,人家一瞄就晓得。</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