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团队教研活动----《圆柱圆锥》的探索

倚窗听雨

<p class="ql-block">  为了更有效的推进课堂变革,切实提高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实现从数学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全面发展。六年级数学团队本学期围绕《圆柱与圆锥》展开了单元整合探索。</p><p class="ql-block"> 教师们对本单元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提出自己的整合意见和思考。最后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本单元探究。</p><p class="ql-block">1、从图形与几何领域进行分析,无论是二维还是三维图形的教学,都是通过展开与折叠、视图与还原、切截与叠加、旋转等维度实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在这个视角来看,学生已经对简单平面图形平移、旋转后的几何图形有所接触,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最后从静态观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学过根据物体的三视图,还立体图形本来的面貌,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以上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p><p class="ql-block">2、对本单元进行分析</p><p class="ql-block"> 本单元教材遵循了“特征—表面—体积”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逐步深入,并拓展到空心的圆柱(钢管、垫片等)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迁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科书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强化了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在教学方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探究,要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获取知识,提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经历“会抽象”“会想象”“会描述”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操作、观察探索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针对本单元内容进行课标解读,依据教材出现的知识结构体系,进一步对教材进行解读。</p><p class="ql-block"> 通过实物描述圆柱的特征,圆形纸片的叠加形成圆柱体,将抽象的圆柱具体化。把圆锥放在圆柱认识之后,做对比,体会两者之间共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圆柱之后探究圆柱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组成。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和空间。圆锥和圆柱的体积除了转化的思想,还可以通过排水法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制作等底同高和不同底或不同高的立体图形进行实验探究,深入理解,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在本单元内容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本单元从特征、表面积、体积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共三个课时。其中认识1课时,表面积1课时,体积1课时。另外本单元内容整体上首先是认识圆锥和圆柱,我们还可以从生活中寻求素材,以此为依据分类找特征,在抽象中对比深化认识,由此培养学生动手想象能力,理解圆锥和圆柱的内部结构,进而探究圆柱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p><p class="ql-block">(1)可以从度量的角度去认识圆柱与圆锥。</p><p class="ql-block">(2)从学生的经验去寻求关联,培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延伸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三视图的基础,在外方内圆的基础上展开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还原正方体中包含圆柱体这样的立体图形。</p><p class="ql-block">(3)让学生自发的去主动研究圆柱与圆锥的内容和路途,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一边探索,一边实践。慢慢摸索课堂实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实践在课堂《圆柱圆锥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实践在课堂《圆柱的表面积》</p> <p class="ql-block">实践在课堂《圆柱圆锥的体积》</p> <p class="ql-block">把知识串联起来做成思维导图,更好的掌握。</p> <p class="ql-block">  数学单元教学,我们一边摸索,一边前行。在课堂中摸索方法,在理论学习中寻找方案。在理论结合实际过程中慢慢地向大单元方向努力。教研一直在进行,我们一直在探索,在探索的道路上争取让每一节课变得更精彩,让每个人都变得更优秀。</p>

圆柱

圆锥

单元

学生

探究

图形

表面积

体积

课堂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