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兴化历史文化街区,展示的只是莆田古城老街中庙前、后街、衙后、县巷、大路和坊巷这六条古街的外表,今天从梅峰寺开始,细数古城老街之九头十八巷,感受老莆田不一样的韵味。熟悉一下,这张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城区地图,让时光倒流。</p> <p class="ql-block"> 梅峰光孝寺坐西朝东,古兴化府在寺墙外东北角设有北城门先后称“望京”和“朝天门”,其城门正对洞桥头南侧的一条古街,于是,这条街就有了“北门街”之称,也就是现在的胜利街从东兴证券到西湖水镜这一段。</p> <p class="ql-block"> 梅峰光孝寺的对面是莆田市妇幼保健院,该院的前身是“圣路加医院”。1895年圣公会(英)福州教区决定,在莆田创办医院。1896年英籍教士雷腾医生,在北河边翁大夫祠开办了诊所,1897年回英募捐后,在北门街购地建设医院,1899年院舍建筑落成,圣路加医院正式对外开业,雷腾任院长,这是西医传入莆田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在创建圣路加医院的同时,在北门街西侧还创建了一座学校,命名为“兴化双凤医学院”,招学生30多人,分为3班,修业期院五年,雷腾自任校长,这是福建省妇幼卫生学校的最初开始,也是莆田学院医学院的前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39年11月1日,圣路加医院遭受日军轰炸机袭击,被掷中四枚炸弹,炸死病人7人、伤4人,病房、X光室、化验室、药库大部毁损严重。</p><p class="ql-block"> 这座红砖、绿窗、燕尾脊的丅型病房,系1946年,圣路加医院时任院长余文光赴英美募捐5万元美金回莆,兴建的新院舍,计划为容纳150张床位的现代病房,因与预算资金缺差甚大,“H”型病房最终只建成为“丅”型病房。红砖楼至今仍在承担治病救人的使命,众多的莆田人都出入过这座医院。</p> <p class="ql-block"> “西湖水镜”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廊亭的对面,原有一池清水下穿北门街而过,往前一些有一涵洞,嵌有“洞桥头”三字,再往前,曾经的西城门由雷山下的瑞龙奄移至兴安书院的孔庙后,称“来凤门”,所以,这里也称“西门兜”。兴安、梅山高处之水,通过涵洞注入小西湖,经莆一厂东的上堰、河头、三清殿前的中、下堰三道跌水,一路东流从福厦路下的涵洞纳入北洋水系,这个涵洞就是水关头,城外船只可以出入。兼济桥附近有元贞观,所以也称观桥,这里俗称观桥头,原也有一古城门称“宁真门”,明初废置移至今北大路口,建北门称“拱辰门”。下磨溪与木兰溪在天九湾汇合,再与兼济河形成兴化府城的东、南、北的护城河体系,随着西、北城墙的延扩,东岩山也围归府城,兼济河也就把府城分成南、北两区。</p> <p class="ql-block"> 西湖水镜沿胜利街北行五、六十米,街西便是真武壇。</p> <p class="ql-block"> 真武壇创建于明代,崇祀道教大神“玄天上帝”,迄今约有六百年历史。坛天井中階陛石雕龙碑,朝拜殿簷柱蟠龙双柱为莆田市现存不多明清时期石雕工艺精品。</p> <p class="ql-block"> 胜利北街与东园路交汇处西北角,有一巷是东山巷的一部分通东山祖祠,东山祖祠主祀三一教主林龙江先生,祠内有一千年橡樟,三桠枯其二,乃生机勃勃,甚称神树。</p> <p class="ql-block"> 东岩山又称乌石山,山腰处有东山报恩寺,该寺创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年),元、明代及现代屡有重修,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请赐藏经。在其大雄殿后有宋绍圣间建石塔一座,三级八角形,须弥底座青石雕刻37只狮子,形态各异;塔门浮雕力士造型粗犷,塔顶为铁刹竿,寺后还有六百多年的油杉一株。</p> <p class="ql-block"> 东山巷的对面是城门路,胜利北街未取直北拓前在此折向,经九五医院旧大门到六城门。五、六城门间的胜利街,抗战期间为福厦公路,1939年,为防日寇占领,城墙、城门尽拆并破坏了公路。</p> <p class="ql-block"> 随着梅园路的建设,兼济河被覆盖在地下,西湖水镜没了柳绿水碧,只是一个供市民休闲的公园,小西湖北岸整个后塘片区拆迁了,只剩几栋歪倾的民房倔强地支撑着。</p> <p class="ql-block"> 从兴化府城隍庙前,到小西湖中堰石板便桥,再到后塘巷口,这周边就是河头,现在的青莲阁四周。</p> <p class="ql-block"> 后塘“草舍里”,以及通往西门兜的巷道“画屏巷”;明代高、吕二太监为自家构建的宅第及其通道——“高吕巷”;清代嘉庆进士、水利专家陈池养的府第和通道“濠浦巷”;还有“下井巷”、“龙井巷”、“下萧巷”等,都随后塘片区的拆迁,消失在历史的浩瀚星空之中。</p> <p class="ql-block"> 北大街塔兜到麟峰小学侧的后塘口一带旧称市头,<span style="font-size:18px;">附近有赤柱巷、御史巷、后塘巷、东里巷,林、方、郑、黄等姓望族聚居的街巷,这里</span>商店汇聚,行业繁多,俗称“十八店”。明初兴化府扩城,观桥头的集市有一部分北移到此处,凡自北门、西门入城的农产品、青果、蔬菜、燃料等物资,均就近集中在这里交易,现在大体位置就是麟峰小学到赤柱妈祖宫这一带。</p> <p class="ql-block"> 正荣时代广场东园路与北大路十字路口,东北角赤柱妈祖宫外,挺立一株千年古荔“宋家香”,宋嘉佑四年(1059年)蔡襄在宋氏大宗祠品尝过“宋家香”,并在《荔枝谱》中记载,该树的树龄就已三百多年了。当今应有近一千三百岁了,堪称国家一级名木古树。</p> <p class="ql-block"> 十字路口的西北角,有小巷可通双池,残墙断垣挂满薜荔,小巷幽曲宛若城中村。</p> <p class="ql-block"> 从繁华的闹市,遁入幽静的土墙瓦房,种菊篱下,养莲池中,一柱清香,千秋陆羽,纵然高楼大厦莫与我换!</p> <p class="ql-block"> 从麟峰小学校门前向东直行至与北大街交汇处,南拐走学校东围墙尽头,对面就是英惠巷。</p> <p class="ql-block"> 英惠社地处丁宁路口,建筑呈梯形状似龙头,始建于唐代,其社前身为延福祠,自宋至现代均有重修,现存建筑有前殿、拜亭和正殿,主祀敕封孚惠迪德王,并祀李三夫人社妈,悬山顶抬梁穿斗结构,主体为明代原构,其余为明清混合,留有宋代地方木构手法,社内存有《龙村赐孕》匾一块和塔兜塔尖石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 英惠巷,巷中有巷,小巷深处柚见碗角,茶饮小聚,别有天地。</p> <p class="ql-block"> 走过英惠社,左有东里巷,右是坑边巷。</p> <p class="ql-block"> 东里巷道长达800余米,仅有黄姓住户,俗称“东黄”。纵横交错的巷中还有许多古居,围绕在黄滔祠周边。</p> <p class="ql-block"> 黄滔(公元840-911年) 字文江,莆田东里人,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晚唐著名诗人,官至监察御史里行、威武军节度推官。为东里黄氏始祖,八世孙黄公度为宋状元;十八世孙黄仲昭,官江西提学佥事、明理学名臣,编著《八闽通志》等书;十九世孙黄廷用,官工部右侍郎……东里黄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文荟萃。历史上——唐代1人、宋朝56人、明代35人、清朝2人登进士第;国际驰名的氟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双院士黄维垣;福建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黄国璋……皆系东里黄姓之裔孙。</p> <p class="ql-block"> 黄滔祠创建于元朝大德甲辰年(1304年),经1457至1464年扩建成今规模。七百多年来,宗祠只经历三次大修,分别为:即1457年间的扩建和大修,明嘉靖倭乱毁祠后的大修和一九九一年的大修。祠内所藏匾额石刻均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其文物价值不菲。</p> <p class="ql-block"> 探访黄滔祠恰逢有书籍抵祠,询知为《辉煌东里》宣传小册,窃以为有缘,逐启口索书一册,受之婉拒,去之悻悻。</p> <p class="ql-block"> 这是坑边巷的北口,该巷的南出口在原北河边瑞源碾米厂侧,正对南河边的湖岸巷北囗,坑边巷的西口在原兼济桥北侧百余米处。</p> <p class="ql-block"> 坑边巷翁氏古民居“参戎第”,规模宏大,建筑豪华,占地面积达3000平方米,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还有些零星挂牌保护的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 梅园路与北大街的交叉口,是过去观桥头的位置,兼济桥和兼济河都埋入了地下。</p><p class="ql-block"> 北大街跨过梅园路南至坊巷这一段,就是过去的井头巷,这一栋陈氏古民居也为挂牌保护之文物,其北侧为湖岸巷囗,附近原来还有一条岐山巷向东而行,现巳无旧居。</p> <p class="ql-block"> 玉井陈氏宅居,清朝海澄陈氏县令住宅,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占地面积1230平方米,内有花园及阁楼,于1993年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坊巷囗的斜对面是哲理钟楼,中共莆田第一个党团支部的诞生地。</p> <p class="ql-block"> 这是金桥巷口北边三十米处的一个大门坦,假山花草石匾额,显得古色古香,里面和金桥巷西行五十米处的彭鹏故居是相通的,以前可以自由穿行。</p> <p class="ql-block"> 彭鹏莆田小横塘人,顺治十七年(1660年)福建乡试中举人。58岁任三河县知县,历任贵州按察使、佥都御史,广西巡抚官居二品,1704年病逝于广东巡抚任上,享年69岁。清人撰写的著名公案小说《彭公案》就是以彭鹏为原型创作的,彭鹏堪称莆田版的“包青天”,深受康熙赏识,一代名臣于成龙代皇帝题额“帝眷忠清”,乃高悬于彭府内。</p><p class="ql-block"> 彭鹏故居建于清康熙初期,占地超过三千平方米,由下座厝、门楼、前庭院、两进五间厢、后庭院、单进五间厢房组成。门楼嵌一副对联“唐室安王裔,宋朝制干家”,揭示此处原为宋朝制干李富府第,清初被彭家购买,重建成彭府现在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 仓后巷马北大街在这里形成T字交叉口,仓后巷东端与八二一街相接,北有小巷与南河边相通,南有小巷与文献路相通;中段北侧原是哲理中学,现为机关宿舍区,南侧原为二十八军军部,后为莆田市委、政府所在地,现为沃尔玛商场;西段南侧过去有许多栋教会小洋房。</p> <p class="ql-block"> 北大街从仓后巷路口到东大路这段是过去的仓边巷,在仓边巷的北端中部西侧,有一座历史悠久、中西合璧的基督教教堂即卫理公会莆田总堂。</p><p class="ql-block"> 林振珍,莆田南日岛草湖村人,清同治二年(1863年)在福州小岭堂接受洗礼,从而成为莆田第一个基督教徒。1867年,兴化牧区成立,林振珍为首任牧师,这是卫理公会基督教在莆田兴起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莆田卫理公会成立五十周年, 由美国信徒甘雅各和甘大卫两兄弟为其父甘伯勒留名倡建卫理公会莆田总堂, 总堂于1915年奠基,宋德星牧师为总堂建筑总襄理,并慷慨地捐钱捐物。1918年总堂落成,著名莆商、宋德星亲家、牧师林心香乐捐大洋一万元用作教堂装修,1920年教堂投入使用。教堂占地面积 近4.5亩,建筑面积为近一千六平方米,能容纳会众三千余人,时为东南亚四大教堂之一。</p><p class="ql-block"> 林心香,出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平海山星郑山人。受更早传入沿海的天主教影响,一家人都成为基督教徒。1912年,林心香作为蒲鲁士的特别代理和106名莆田劳工共渡南洋,成为第一批由基督教会组织的下南洋活动。从而拥有一座数万亩的橡胶园,几家工厂,数十家店铺,成为名噪一时的侨领。林心香发迹之后,用巨款购买了坊巷靠近井头巷的那段百米长巷,开设商铺,几乎囊括了全城所有的日用品的经营。</p> <p class="ql-block"> 教堂的墙壁也留下了侵华日军的累累罪证,1939年5月25日下午,日机空袭莆田县城,在教堂周边投下三枚重磅炸弹,其中一枚在钟楼前二米处炸出一个三米深的大坑,并在石墙上留下许多个四、五公分深的弹痕,国恨家仇勒碑以记。</p> <p class="ql-block"> 基督教传入莆田,带来卫生、文教和慈善等的些许积极因素,孤儿院、善育堂、圣路加医院,幼稚园、铸益小学、咸益女中(九中)、培元书院、哲理中学(二中)等的设立,也为兴化历史文化名城古街增添了一些色彩。</p> <p class="ql-block"> 由北大街穿过文献路、东大路,东大路口东二十来米,是莆田市第一实验小学,其前身是莆田城厢实验小学,六十年前在这里念过书,母校的红砖办公楼、东风楼、跃进楼都已退出历史舞台,取代的是现代的教学楼和教学设施。历史上兴化古城的东门就在小学的南围墙外,称“镇海门”。</p> <p class="ql-block"> 擢英中学(旧一中)东围墙外,有一巷顺着围墙曲折而行在东大路出口,对面过去是莆田县印刷厂,这就是书仓巷。因宋龙图阁学士郑侨,明刑部主簿林遒节、山东参议廖梯及清礼部侍郎、大理寺卿郭尚先,刑部主簿关陈谟等名宦,在这里构建宅第,并有大量藏书而得名。书仓巷已被围挡隔断为几截,仅剩这座背靠镇海派出所的古居,大概就是郭风故居。</p><p class="ql-block">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福建莆田人,1917年出生,1936年毕业于莆田师范学校,194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名誉委员。1991年首批获得国务院授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模。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2010年,郭风逝世,享年94岁。</p> <p class="ql-block"> 出书仓巷沿东大路西行五十米,擢英中学大门通道,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这读初一,学校还称城厢五·七中学,以后才恢复莆田一中之名称。</p> <p class="ql-block"> 继续西行,这个十字路口,向南这段称下务巷,靠近南端有明朝“御史大夫第”,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林润故居;林氏家族名人辈出,有半导体专家林兰英院士和林文豪先生等,故居应用现代建筑技术,整体“克隆”至莆一中新校址后面重建。</p> <p class="ql-block"> 向北这段称为顶务巷,两段合称为务巷,拆迁改造至今近三十年,古貌无存,繁荣有加。</p> <p class="ql-block"> 过务巷口沿东大路再前行六十米,是一条与务巷平行的街,这就是有名的十字街,向南为下十字街,街末端就是古府南城门所在地,城门称“迎和门”,城门外就是现在的南门社区。街末还有一巷通胜利路,巷中是莆田有名的“十八张厝”。</p> <p class="ql-block"> 十八张厝,既是巷,也是街。曾经有十八家店铺形成于市,所以地名形象地叫“十八张厝”。古街巷不仅是明代兵部尚书郭应聘的故居,这里还有莆田最后一名进士张琴的宅第。</p> <p class="ql-block"> 张琴(1876-1952年),清代书画家、史学家。光绪二十八年考中举人,次年在涵江崇实中学堂任教。光绪三十年(1904年)又考中进士,成了莆田科举史上最后一科进士。是官立兴郡中学堂(莆一中前身)创始人之一,并任监督(校长),著有《莆田县志稿》《读尔雅稿》《六书考源》《南游草》等。</p> <p class="ql-block"> 西出十八张厝就是胜利南街,对面有一巷至旧体育场南门,旧体育场古时是府城所在地,这巷就称府前巷。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是柴火集市,莆田县电力公司在巷末。东大路西口至十八张厝巷口这一带称龙门下,稍南曾建有五城门。</p> <p class="ql-block"> 东大路再西行南侧,原人民影剧院,曾经多少年轻人青春烂漫之地,现在拆扩建为太平小学校区。</p> <p class="ql-block"> 旧十字街一带,当时有四道石牌坊。第一道为“大宗伯”坊,为纪念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立;第二道为“燮理元臣”坊,纪念当时文渊阁大学士周如磐;第三道为“春宫佳客”坊,是为纪念陈经邦的父亲陈言而建,陈言是东宫的佳客,这里“春宫”即指“东宫”;第四道牌坊为“大司马”坊,是纪念明代兵部尚书邑人郭应聘;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尽数拆毁。</p> <p class="ql-block"> 古谯楼广场十字街路口,福屏之后有左右二尊如蹲似跪的建筑,真说不出这是什么风景,冠其名曰“地一大道”。</p> <p class="ql-block"> 文献路南面,务巷口到十字街这片,古时是一块水洼地,几次尝试都无法在其位建设,使古街连成一条,故这里就有水淈头之称。</p> <p class="ql-block"> 文献路从北大南街到胜利南街这段,有一段时间是十分繁华的步行街,现在门店最多、最大的都是金银珠宝店。</p> <p class="ql-block"> 文献路与胜利南街交汇的十字路口,西南角的这尊机器怪兽后,是田径之乡的人民体育场,十五、六年来,就这样凉着,怪兽周边成卖小吃夜市的临时摊点,美誉嘉年华。</p> <p class="ql-block"> 路口的西边,从大唐到武装部这段是老城的府后巷。</p> <p class="ql-block"> 走进荔城区委大院,莆田县委大礼堂,也是老一代人的记忆,当年春耕前夕,县、公社、大队三级扩干会都在这里召开,有时还放映些内部电影。</p> <p class="ql-block"> 9号楼的T形小礼堂,为民国时期建筑。3号楼与4号楼双层十字厅,与2号楼左右对称,都是解放后新建的政府办公场所,现已归入文物加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 民国政府机关大楼,近百年了风采不减,记得小时候这红角砖屋檐之下挂满燕窝,燕子叽喳凌空飞翔,紫气萦绕。也许是燕粪碍了谁,先挂网再扑杀,油漆光鲜的屋檐下,已难寻紫燕踪迹。</p> <p class="ql-block"> 民国政府机关大楼,始建于民国,坐北朝南,歇山顶,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十字厅,石砌基础,主体角砖,建筑面积近四百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为莆田县人民政府机关办公楼、荔城区人大常委会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 莆田县(荔城区)政府大门,大门前广场周边称县前,南边原有一四眼水井,稍前有一小巷称戴巷通文献路原钟表社,县城内以姓氏命名的小巷不计其数。</p> <p class="ql-block"> 县巷的北端有一西向小巷,从前可通古谯楼,因位县府之后,逐叫县后巷,老早就成无尾之巷。</p> <p class="ql-block"> 这巷中有唐氏古居和戴氏祠堂等几栋老房,现都鲜有人居住其中,门缝中窥看衰败而破旧。</p> <p class="ql-block"> 县巷北上衙后路西行,衙后邮局西有巷称桃巷。</p> <p class="ql-block"> 桃巷口往里,原有一井,井边一门坦,外看不大,入内乃一古居,是三路二进规模,今为郑氏居住。</p> <p class="ql-block"> 衙后邮局的背后,大门楼里也是一个古厅,此宅据说原为陈氏宅第,几经易手为彭、宋所有,其一些部分已翻建。</p> <p class="ql-block"> 桃巷的出口在庙前伯棠医院,与林扬祖故居围墙相对。</p> <p class="ql-block"> 柯 青字伯棠,1898年生,莆田庙前街人,日本千叶医科大学毕业。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医处处长,上校军衔,1929年回莆创设伯棠医院,伯棠医院建成于1930年。</p> <p class="ql-block"> 出伯棠医院巷囗,往北是陈言、陈经邦故居。</p> <p class="ql-block"> 铁树里大宗伯第即陈经邦府第,陈经邦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大门门额《大宗伯第》为隆庆二年(1568)状元罗万化所题。其中厅在大跃进时期,为长寿社区庙前周边居民的公共食堂,大厨灶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才拆除。</p> <p class="ql-block"> 庙前街的南段西边,宋氏民居为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伯棠医院的对面,原打麺店边有一巷即罗巷里,出口在后街。罗巷里以东、北,长寿小学、河头搬运站、左所营、观桥头在建设梅园路时全部拆迁,许多小巷及古建己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 从后街这一木坊门前行,拐角处便是林扬祖故居。</p> <p class="ql-block"> 林扬祖字岵瞻,莆田市荔城区长寿社区罗巷里人,清道光九年(1829)进士,累官至陕甘总督,二品大员,为莆田人在清代的最高官衔。</p> <p class="ql-block"> 后街木坊西行数十米,一门洞上嵌《松风雅韵》,林杨祖之裔孙林亚斌宅第,林亚斌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莆田市电业局局长兼党委书记,高级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 《松风雅韶》斜对面窄巷深深,有宋氏民居,传统院落布局,穿斗式木结构,双坡悬山屋顶,梁架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 后街木坊门斜对面,这巷口直通长寿祖社,过长寿祖社巷分两岔,一岔通坊巷,一岔通大路黄巷里。</p> <p class="ql-block"> 黄氏民居清代建筑,规摸不小,座西朝东,南侧通黄巷里。</p> <p class="ql-block"> 黄巷里内还有些座的古居,有明清古建和民国建筑。进士第为清代建筑,大概只有大门坦部分保存较完整。</p> <p class="ql-block"> 黄巷里斜北对面是林家大门坦,在大路街西面,还有郑家和陈家大门,一起走进里面看看。</p> <p class="ql-block"> 大门歪倾于将倒就是拒绝改造,也许是期待与庭院内的古建一起重生。</p> <p class="ql-block"> 武魁第建于明万历年间,面宽23米多,进深23米,建筑面积五百多平方米,后为游氏总兵购居,前厅原挂有“武魁”匾额。</p> <p class="ql-block"> 黄巷里斜南对面,六十公分的窄巷道,这里是郑家进士第背后,郑家古厅也是大跃进时城区食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 郑家进士第,在大路林家大门坦与郑家大门坦之间,一般门只开左边一扇,外窄里宽,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到访进士第,主人是老同学恰不在家,一阵家犬狂吠,只好退出。街上遇同学回,邀请到家坐,见过那阵势就不去了,闲聊得知中宪第、进士第和武魁第,政府有收购改造之意向。</p> <p class="ql-block"> 陈氏大门坦和林氏大门坦一样,均可通向县巷。</p> <p class="ql-block"> 《中宪第》,这是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浙江按察副使陈应魁所建的府第,由前、中、后三路三进厅组成规模宏大,有近五百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在坊巷中段原竹编社(后为工艺二厂)对面的新桥巷和金桥巷中,还散落着许多有年代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 虽然斑驳沧桑,但烟火气息依然。</p> <p class="ql-block"> 在新桥巷的拐弯处,有一大门贴着基督教门联,边上界石上刻宋德星故居,这里共有四幢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群,红砖瓦房,庄重典雅,分别建于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解放后,这些建筑被二十八军征用,有部队高官居住与出入,故有将军楼之别称,后也为其他单位使用,墙壁各处都留有痕迹。</p> <p class="ql-block"> 宋德星是渠桥东郊人,成年后携母亲租住在城里下务巷,创办食品小作坊,专门生产碗糕、糕点等早点。宋德星的母亲能做全城最好的面包,从而认识了卫理公会、美以美教会、圣公会等传教士,以及蒲鲁士、蒲星氏夫妇等人,宋德星从而扩大和改变了自己的经营范围,不但做面包糕点,而且代理美商专品肥皂、洋油,销售莆田特产兴化桂圆,销售到福州、厦门、广东、上海、杭州等地。他是莆商中第一个为兴化桂圆、枇杷膏注册商标的商人,生产的莆田枇杷膏曾荣获过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成为近现代莆田工商业者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牧师。</p> <p class="ql-block"> 宋德星育有三男三女,其子孙后辈数以百计,大多居在美国、东南亚和台湾地区。1960年秋,宋德星在坊巷其亲家林心香的一座临街的店铺中去世,享年91岁。</p> <p class="ql-block"> 树屏书屋,王干侯死于海关任上时,家人用其安家费所建。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为西洋式单进砖木建筑,由院门、围墙和二层主屋组成,建筑面积近二百平方米,门上匾额《树屏书屋》为张琴手书,本居已被列入省第一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p> <p class="ql-block"> 新桥巷东出口与金桥巷交汇处,一口双门水井正对南行的金桥巷。</p> <p class="ql-block"> 这座占地面积很大的明朝中期建筑,向东的门巷口上有护对,门巷上当年应挂有匾额,是金桥巷名门望族之郑岳府第。</p> <p class="ql-block"> 入巷中右转见大门楼,开间宽阔有门当户对,木柱朽旧年代久远,经五百多年之风雨,门楼之内砖埕正厝,搖摇欲坠。正厝为典型的明代二品官员的住宅,三进五间厢房,最后一进为九间房,东西各增加一厅一房,与前二进之间以天井隔开。</p> <p class="ql-block"> 郑岳字汝华,号山斋,明代兴化府莆田蒲坂人。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进士,官至兵部侍郎,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令之政,官居有风节,是明代莆阳名卿之一。</p> <p class="ql-block"> 金桥巷西折处,现在的莆田市荔城区第一实验幼儿园,过去的咸益女中,解放后的莆九中,城厢第二幼儿园从坊巷迁此办学,时间已过半世纪多。</p> <p class="ql-block"> 从幼儿园大门口顺金桥巷南行,这段到东大路小巷称刘桥,诸多古居也在拆建中消亡。</p> <p class="ql-block"> 新桥巷的南出口在金桥巷南段中部,向西通大路南端。</p> <p class="ql-block"> 出口东侧有一片瓦房,其中有彭韶故居,为三进式土木结构的明代古建筑,约6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彭韶(1430-1495)今荔城区新度镇港利村,天顺元年进士,授刑部山西司主事,迁四川副使,成化十四年(1478)春迁广东左布政使,后擢升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弘治四年(1491)升任刑部尚书。彭韶自移居城内金桥巷现址后,又在坊巷兴建第二座彭韶古府,即民间传说中的彭府百廿间大厝,其遗址在坊巷二幼内西北角现已灭失。</p> <p class="ql-block"> 新桥巷囗西行二十米,可见一坊称光裕坊,光裕坊是弘治年间(1500年前后)明朝皇帝为曾任南雄同知的陈钟和广西提学副使陈伯献父子而专门建立的一座木坊。</p> <p class="ql-block"> 胜利街与衙后路相交汇处,东南角是过去的百货高楼,二层商场承载老莆田的诸多记忆。这个路口三角冲就是鳌石头,衙后路西端斜北向是西行的雷山巷,梅园路建设时己消失。衙后路东端是长寿社,路口一带就是社衙头。</p> <p class="ql-block"> 站在荔城区人民法院门口,这里是个十字巷口,北向通梅园路,过去称梅峰巷;南行通文献路宋时称阮巷;西去广福路通荔城区党校、西隐寺和西岩寺,过去称田尾;东至胜利街,这一段才是真正的马巷。</p> <p class="ql-block"> 明初兴化府扩城以后,建立了莆阳驿铺,供南来北往的文武官员住宿,该地段名曰“驿前”。驻馆的达官贵人们乘坐的马匹,都圈养在街对面的小巷两旁一排排马棚内,所以这里就被称为“马巷”。</p> <p class="ql-block"> 大唐商圈的建设,阮巷东边临胜利路全部拆迁,花园巷、詹巷等随同许多古居一起灰飞烟灭。</p> <p class="ql-block"> 文献北区一期的拆迁也近尾声,整个片区就留下观音殿、西隐寺和西岩寺,神明还是神圣许多。</p> <p class="ql-block"> 擢英中学的东斜对面是城墙巷,只因凤山寺边的陈展如故居,外墙存留有一段古城墙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陈展如故居,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宅地面积近八百平方米,原系凤山寺藏经阁园地,后由陈展如医师购得用于建房。故居由主(附)楼,前庭,后院组成,柱头花纹雕刻,顶棚天花角线等欧洲风格建筑装饰,为莆田仅有的一座仿欧式钢筋混凝土框架住宅。</p> <p class="ql-block"> 陈瑞骥,字展如,生于1891年。清朝末年在兴郡中学堂完成了学业,1912年以优秀成绩考入天津陆军军医大学第九期医科班,1917年毕业分配到福建陆军补充第一师正军医官,兼军医院院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3年,辞官归故里,在城内大度街之崇功祠内,创办了“展如医院”。1939年,</span>陈展如不顾自己年近五旬,患有多种疾病,九个儿女均未成年,妻子身怀六甲而慷慨奔赴抗日第一线。1940年5月9日,浙江金华石枚泉的一条河边,几声枪响,陈展如牺牲在抗日第一线时年仅五十岁。</p> <p class="ql-block"> 在旧城改造的大潮中,故居也有过拉白条拒拆迁的诉求,积善人家福荫子孙,承前启后耀祖荣宗,展如后人官至当朝从一品,故居和古城墙也就顺理成章地保存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 凤山寺、文峰宫,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老树虽发新芽,枝繁叶茂乃须时日,要面子的光鲜,更要里子的芬芳,新牌坊很漂亮,但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p> <p class="ql-block"> 莆田古城老街之九头十八巷,现在你能记住几头和几巷?将来还能剩下几头和几巷?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存在决定意识,尚若古居和文物都缺失了,那只能到古志中去发掘了,成为史学家的专利。</p><p class="ql-block"> 过往的事回头看,任由后人来褒贬,这就是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