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灯火可亲</span></p><p class="ql-block">“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作家汪曾祺先生散文《冬天》里的名句。展现了一幅温情脉脉的画面。冬晚,北风呼啸,关上糊了白纸的槅子,家人团坐在煤油灯旁,煤油灯杏仁大小的灯火,映照着老小的面庞,把一家人的身影长长黑黑地打在身后的板壁上,四周祥和安谧,那微微颤抖的灯芯,努力放出光芒,温暖着围坐的家人。</p><p class="ql-block">这灯火可亲的氛围,似乎总存在于那寒冷的冬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个令人触景生情的句子,能唤起人们都曾拥有过的感觉,这种场景,也久久地被存于我童年的脑海:晚饭后,兄妹围坐在桌上的煤油灯下,听奶奶讲过去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奶奶不识字,却有着一肚子的故事。奶奶是仙女庙人,她用淡淡的方言,不疾不徐,有声有色地讲述着我们听之不够的那些事儿。</p><p class="ql-block">一次,奶奶讲一个进京赶考的书生,晚上住在破庙里。夜晚,书生坐在烛光下看书,遇到一大头鬼。那鬼盘坐在桌肚里书生的脚旁,书生无意间摸到了鬼的大头,书生对鬼说:“鬼啊鬼啊,你好大的头啊。”鬼对书生说:“进士,进士,你好大的胆啊。”果然,考后发榜,书生中了进士。现在觉得那故事好美,可那时竟吓得弟弟钻进了桌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做知青的那一年的春天里,奶奶走了,后来家里装上了电灯,高高的25支光的白炽灯下,四周墙壁少了又长又黑的影子,“灯火可亲”的感觉恍恍然有所失。</p><p class="ql-block">插队时,我们新建的知青屋没装电灯,那时老停电,人也不齐整,坐在一盏带玻璃罩的煤油灯下,也照样看书写字画画。那年县文化馆组办了一期美术创作班。在朱葵老师的指导下,我画了一幅油画。画面里的灯下,社员大嫂与女知青促膝交谈。农民大嫂用草绳编箕筐,女知青搓草绳。灯下悬挂着书架,一幅有李铁梅背景画的日历,灯下的书桌上有报纸、书本和笔,烘托出一点文化背景,显示了有文化的新农民正接受着农民的再教育,在虚心向农民大嫂学习制作劳动用具。搓草绳,是农民的一个基本功,捆捆扎扎,编织箕筐,都要用草绳,劳动中,像麦田挖墒一类的农活,必须用草绳放样,才能保持墒沟笔直,才好看。这草绳必须自己带,总不能每次都跟人家讨要,因此我们要学会搓草绳。搓草绳的草,常用晚稻草,晚稻秸秆长。把草匀成小捆,再用木锤捶打,让秸秆变软,搓绳时才不打手。农民们搓绳都是在雨天和晚上。晚上,隅在屋的一角,向手心吐口涶沫,便哗嚓哗嚓地动手了。一开始我们没觉得有什么难,拈几根草分两股,两手整个巴掌便相互搓动起来,谁知却搓不出绳子,两股草上不了阵,合不成一根绳。农民示范给我们看,草在两掌内,两掌根部固定住草,两掌面相互反向作扇面状搓动,这样才能上阵合成绳子。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试了多少遍,才搓出一段段丑陋的绳形。看着农民搓出的光滑麻溜的绳,我们自愧弗如。渐渐地,我们也能搓出像样的草绳了,搓绳过程中,我们也学着农民,要加草时,把两掌往回搓一下,放松阵脚,这样就能较好地把新草融入旧草的阵脚中。我们也理解了农民为什么要往掌上吐口涶沫,这是为了把掌心弄潮,加大摩擦力,不然,手掌是干燥的,草也是干的,打滑,两手使不上劲,绳子不成形。后来,我们就弄块湿抹布,手掌干了,把掌心往潮布上靠靠就行了。我把搓绳这个场景用画面呈现出来,表达了一段知青经历。画好后才发现,女知青脚旁的草捆放倒了,草根向里放,抽草才顺手,像画面上倒着放,别扭。果然,在展出时,就听人说,草把子放倒过来了,这个人是懂搓草绳的。这是我画的第一幅较大的画,心里还是蛮开心的,我把它取名《灯下》。画面上的灯,分明是电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新建的知青屋内,新式的窗格上没有配玻璃。我用报纸糊了,一点不透风,晚上,点着上了玻璃罩的煤油灯,也温馨得很。后来,灯的玻罩坏了,又有一次煤油灯跌落在地,碰上了砖头,灯的底座碎了,剩了个光溜溜的圆座,却还能端正地立着,我没再换新灯。我的知青同学国栋在邻大队做老柜(开柴油机,专事给抽水等设备提供动力),他用玻璃瓶装了机器用的轻柴给我点灯,他说轻柴点着了不冒黑烟。果然,灯点着了,虽无罩,既亮也无烟,这使我很开心。我在灯下,看书,写字,画画。我请农民坐下给他们画像,农民很高兴,煤油灯下,光源专一,明暗交界线分明也柔和。画好了,别在土墙上,人看了,都能对号入座,每每这时,心中不免有些高兴。这样的日子,不觉竟过了好几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学生</p> <p class="ql-block">小朋友</p> <p class="ql-block">工作队员老冯</p> <p class="ql-block">场上的耕牛</p> <p class="ql-block">后来,分配到我们大队的学大寨工作队住到了我的知青屋,屋子装上了电灯,我也到了⼀个教学点上初为人师,早出晚归。那盏光秃秃的煤油灯,也不知被人扔到哪里去了。</p><p class="ql-block">“灯火可亲”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境地,有时更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心境;没有了“家人团坐”的灯火,有时也是可亲的。</p>